第七章 原子光谱法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84
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子吸收光谱的历史2.原子吸收光谱的特点3.原子吸收光谱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区别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第一节概述1. 原子吸收光谱的历史◆1802年,沃拉斯顿(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首次发现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暗线。
◆1817年,夫琅和费(Fraunhofer)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这些暗线,但无法解释暗线产生的原因。
2/1363/1361825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孔德在哲学讲义中说“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对不能得到的知识”◆1859年,本生、基尔霍夫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并且钠在光谱中位置相同。
发射线与暗线D◆太阳光谱暗线:太阳外围大气圈中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钠辐射特征波长光进行吸收的结果。
4/1365/136太阳中含有94种稳定和放射性元素:氢(71%)、氮(27%)、氧、碳、氖、硅、铁等。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Walsh(沃尔什)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1960年以后,原子吸收光谱法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微量、痕量金属元素的可靠分析方法。
6/136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检出限低:10-10~10-14g。
✓准确度高:1%~5%。
✓选择性好: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无干扰。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实现多元素同时分析。
7/1363. 原子吸收与紫外可见吸收的区别✓相同点:利用物质对辐射的吸收进行分析。
✗不同点:◆吸收机理不同:紫外可见为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宽带吸收,带宽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原子吸收为气态基态原子的窄带吸收,带宽仅为10-3nm。
◆光源不同。
◆试样处理、实验方法及对仪器的要求不同。
8/136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1、解释下列名词 (1)原子吸收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不同的较高能态产生的光谱线。
(2)宽带吸收和窄带吸收分子或离子吸收为宽带吸收;气态基态原子吸收为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积分吸收是吸收线轮廓内的总面积即吸收系数对频率的积分∫K v dr ;峰值吸收是在中心频率v 0两旁很窄范围(dr ≈0)内的积分吸收,可通过测量发射线强度和变化获得vI I A 0lg。
(4)谱线的自然宽度和变宽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称为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和压力变宽谱线的热变宽是指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压力变宽是由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谱线变宽,与气体压力有关,称压力变宽。
(6)石墨炉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原子化法以石墨管作为电阻发热体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原子化的方法称石墨炉原子化法; 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氢化物在电热或火焰原子化器中原子化称为氢化物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8)基体改进剂能改变基体的热稳定性以避免化学干扰的化学试剂。
(9)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浓度或质量。
2、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为什么要使用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为什么可以发射出强度大的锐线光源?答:因为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约为10-2~10-3nm ,为解决其测量难题需用锐线光源。
由于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一般在1~20mA ,放电温度较低,被溅射出的阴极自由电子密度也较低,同时又是在低压气氛中放电,故发射线的热变宽ΔλD 、压力变宽ΔλL 和自吸变宽都很小,故可发射特征谱线是半宽度很窄的锐线(10-4~10-3nm ),加上空心阴极灯的特殊结构,气态基态原子停留时间长(10-1s ),激发效率高,故可发射强度大的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