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规划实现途径与创新实践研究——以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8
Ecological Protection生态保护研学旅行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融合路径研究——以无锡市为例郭 瑞(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摘 要:在“双碳”背景下,各地区大力推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研学旅行也迎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
文章以无锡市为例,分析绿色低碳主题研学旅行当前发展困境,进而提出充分挖掘绿色低碳研学旅行资源,培育“绿色低碳+”研学旅行线路,提升研学旅行指导师绿色低碳素养,衔接校内教育,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等举措,以期有效促进研学旅行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绿色低碳;研学旅行;融合;无锡市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引言当前,绿色低碳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能效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强大动能,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发展内涵和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要如期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必须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绿色低碳的受益者和践行者,同时也是未来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
因此,应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创设教育空间,使中小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2],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的示范者和宣传者。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作为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校外实践教育活动,这为开展绿色低碳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研学旅行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融合意义(一)融入绿色低碳,促进研学旅行低碳化将绿色低碳理念与技术融入研学旅行发展之中,可以促进研学旅行的主体、客体承担重要责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研学旅行基地(营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加强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做到绿色、清洁管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基地(营地),推动研学旅行的各环节均实现低碳化运营和管理,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达成提供产业支撑和群众基础,从而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国构建低碳城市的途径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江苏省无锡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分析李雯;杜建国;吴梦云【摘要】面对日益突出的世界气候问题,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理论分析,结合江苏省无锡市建设低碳城市的现状和路径分析,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从而指明低碳城市在中国实践的新思路。
【期刊名称】《江苏商论》【年(卷),期】2010(000)012【总页数】2页(P140-141)【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途径【作者】李雯;杜建国;吴梦云【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一、引言为了解决目前日益突出的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经济的实现是一条根本途径。
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即发达国家拥有低碳经济实力,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发达国家拥有结构低碳优势,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呈增高态势;发达国家掌握国际规则制定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则力不从心;发达国家具备低碳科技优势,发展中国家相形见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强势推进,而发展中国家正突破高碳困境。
[1]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一直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
[2]金融危机后,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新能源、新科技、新材料、新消费),正成为全球寻找弥补金融危机造成的价值窟窿的药方。
以低碳为代表的新经济,有可能出现税收增长、利润增长和收入增长出现和谐的曲线,但只有当国家利益、厂商收益和居民收入在生产关系调整过程中实现和谐时,新能源推动的价值创新才能转化成价值实现。
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规划探索与实践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是一项具有指导意义的公共政策,对于低碳时代城市发展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位于大城市郊区的新城,其需要承担着大城市中心区居民分流的重担,因此,在新城建设之初,就要引入低碳生态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新城规划之中,用科学的规划为新城建设提供保障。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已经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城市郊区的新城区建设,其在众多地区都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
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让更多的人对“低碳生活、人居城市”寄予了厚望。
然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常规的专业范畴了,而是要联系诸多的相关因素,集思广益。
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市是那种能够在城市高速、高效运转的前提下让人产生归属感、幸福感的城市。
关于新城的概念,学术界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综合众多概念,本人认为:“新城是指与大城市隔离,有永久性绿地,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备齐全,并能够分担大城市中心区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的城市”。
当前,城市居民越来越重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市理念应运而生,许多大城市都开始了以低碳生活为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在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保持二氧化碳低排放量和低能源消耗。
融合生态理论和低碳目标,实现人、自然环境与城市三者和谐共生的复合式人居系统。
现如今,新城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发展战略就是要促进新城的“良性”发展。
自2009年仇保兴博士提出“低碳生态城”以来,这个名词开始广泛的被学术界和城建部门所关注。
本人认为,低碳新城规划的目标是“三低三高”,三低指的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三高”指的是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
这也是新城规划需要普遍注意的,其要根据城市和新城区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的不同,提出相应的低碳生态规划战略。
与此同时,低碳生态新城规划要遵循八大原则,即:优化发展自行车网络、创建密集道路网络、建设步行优先邻里社区、实现多功能混合、确保紧凑型发展、高质量公共交通服务、开发密度要与公交承载力配合、停车和道路使用规范等。
低碳生态理念下的新城区规划实践与探索摘要: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一项公共政策,对于低碳时代的城市发展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低碳生态城市理念,探讨如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保障,重点从城市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和产业规划三方面阐述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对于城市规划政策的引导要求。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新城区建设0引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当人类面临诸多挑战时,对“低碳生态城市”寄予厚望。
但目前,随着低碳、生态等词语的流行,一些地方编制的所谓“低碳生态城规划”,只不过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冠以“低碳、生态”之名而已。
甚至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高目标,不惜牺牲市民的生活质量来换取所谓的“低碳、生态”,这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我们应该明确,低碳生态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宜居。
真正的低碳生态城市应当让人有幸福感、竞争力、城市高效运转,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化。
1概念讨论生态城市(Eco-City):是有效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模式,实现人工—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良性运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城市。
它涵盖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的内容。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城市在经济健康发展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低水平的城市。
绿色城市(Green City):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出发,以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建立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高效、交通便利的生产、生活集中地区。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是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它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创新与实践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趋势,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型。
为了实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一些创新与实践的例子:1. 新能源利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新能源的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创新与实践。
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以用于城市公共设施的供电,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建筑节能:建筑是城市能源消耗的重要来源,因此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建筑节能是一项重要的创新与实践。
采用高效保温材料、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设计理念,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3. 城市交通:交通是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创新的交通方案和实践非常重要。
例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骑行和步行、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措施,可以减少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4. 城市农业:城市农业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城市农业可以减少食物运输的能源消耗,提供城市居民的健康食品,并改善城市环境。
在一些低碳生态城市中,人们创新地利用屋顶和空地来种植蔬菜和水果,以及养殖家禽和鱼类。
这种城市农业模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5. 城市绿地建设: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方面。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的植被和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并提供新鲜空气和生态系统服务。
创新的绿地设计和实践可以提高城市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
总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创新的思维和实践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城市已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创新与实践,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创新和实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共3篇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城市发展也带来了诸如空气污染、垃圾囤积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加剧了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进程。
面对这些挑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旨在探讨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及其评价研究。
一、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必要性低碳生态城市是指在生产、日常生活和交通等方面实现低碳、节能、环保的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这是因为:首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城市污染和排放。
城市是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的地方,城市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不断加剧。
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改善城市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其次,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升级和发展,推动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升城市品质和民生福祉。
同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也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也符合国际趋势和国家政策。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也将低碳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
二、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是指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它包括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一)技术创新1、能源技术创新针对城市能源的利用,可以从房屋建筑、交通方式、公共建筑、城市照明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例如,采用智能家居、LED照明、交通智能化等方式,可在城市用能方面实现低碳能源的优化、集成和协同。
2、环保技术创新利用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展自然风力、太阳能、生物质等环保技术创新,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采用环保材料、制造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无锡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无锡市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期、发展民生福祉的提升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决胜期。
加快低碳城市建设,走低碳化发展道路,对于无锡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无锡市“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通知》(锡政办发〔2010 〕38号)要求编制的《无锡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总结了无锡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明确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今后五年无锡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各部门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无锡市低碳城市建设基础第一节建设基础“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转型发展方式,全面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势、质量和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低碳化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为“十二五”建设全国低碳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低碳化发展理念广泛树立。
“十一五”期间,我市率先成立了“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编写了《无锡市碳足迹现状及低碳城市建设对策研究》、《无锡市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报告,明确了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和主要任务。
制定了《无锡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实施细则(暂行)》、《无锡市节能监察办法》、《无锡市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利于低碳发展的规章和文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各级部门积极开展低碳理念宣传,实施低碳项目,创建低碳园区,低碳化生产消费模式基本形成,2010年初,无锡市被“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评选为“低碳中国贡献城市”。
产业低碳化趋势明显。
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5758亿元,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时间:2010-8-9 [ 大中小] 浏览次数:349 [ 打印] [ 关闭] [ 收藏] 文/无锡太湖城管委会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反思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无锡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和城市化高速推进地区的典型代表,大力发展应用低碳生态技术,破除“苏南模式”的发展瓶颈,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这既是无锡发展的机遇,也是无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一、探索建立宏观生态规划及指标体系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是中瑞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合作项目。
中瑞低碳生态城位于无锡新的城市中心太湖新城的核心区,西侧紧邻贯穿整个核心区的湿地公园,南侧是纵深约1公里的环太湖湿地保护区,北侧是部分已建成投用的国际博览中心,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
其建设目标就是打造“中国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低碳生态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和示范工程。
为此,中瑞低碳生态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建立“低碳生态城市”的需要,积极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认真研究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方法,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新模式,从七个方面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中瑞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的城市功能:布局高效紧凑,最大限度节约用地;住宅、商业、配套设施混合开发,公共空间有效结合,基础设施完善,社区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半径合理。
(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自然地貌,提高空气、噪声、地表水质标准,保持良好自然环境;增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升排氧能力和碳汇能力,以本地为主选用绿化物种,确保区域景观丰富多样。
(三)可持续的能源利用:结合本地气候和资源条件,积极使用太阳能和地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全面使用建筑节能材料和设施,降低单位面积建筑年耗能,大力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走向“低碳城市”的行动路径摘要:日益突出的全球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正严重威胁着自然和人类安全,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的责任。
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城市首当其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
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对“低碳城市”探索和发展的思考,探讨我国走向“低碳城市”行动路径,希望通过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走向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城市;行动路径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大量资源被直接消耗,大量废弃物却返还自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由于人类过多使用高碳能源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1 重视“低碳城市”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变化取决于人类干扰、生产技术及自然力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就近百年的气候变化而言,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是:温室气体的影响非常重要[1].城市作为人类居住、工作和生活的载体,建筑、工业、交通、物流的集中地,同时也是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中心。
尽管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全世界人口中约有一半居住在城市中,这些城市消耗了全球能源的75%,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产生的80%左右[2]。
由此可见,城市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也必然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
为此,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2 探索“低碳城市”2.1 国外探索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
英国政府最早于2003 年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随后,又推动了一系列低碳城市项目(lccp),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在lccp 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