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暴露接种新法
- 格式:doc
- 大小:10.51 KB
- 文档页数:1
欧盟公布新法规调整食用菌等食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7月3日,欧盟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EC〕NO.629/2021号法规,对〔EC〕NO.1881/2006法规第三局部食品中铅、镉和汞三种重金属的最大限量标准作了调整。
其中涉及食用菌的要紧有以下两方面修改:1、关于铅含量。
原标准对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最大限量标准一律为0.30PPM,新标准修改为仅对蘑菇、平菇和香菇规定最大限量标准为0.30PPM,其他人工栽培食用菌未做规定。
2、关于镉含量。
原标准对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最大限量标准一律为0.20PPM,在新标准中,蘑菇、平菇和香菇的最大限量标准维持不变,仍为0.20PPM,其他人工栽培食用菌那么放宽到1.0PPM。
新法规将于公布之日起20天后,即2008年7月23日开始生效。
欧盟委员会法规(EC)No629/2021对法规〔EC〕No1881/2006关于食品中特定污染物最大限量标准的修订欧盟委员会考虑到建立欧共体的条约考虑到1993年2月8日制订的理事会条例(EEC)315/93中关于食品污染物的委员会程序〔1〕,尤其是其中的条款2〔3〕。
鉴于:〔1〕法规〔EC〕No1881/2006(2)制定了关于食物中特定污染物的最大限量标准,包括铅、镉和汞等重金属含量的限定。
〔2〕为保卫公众健康,保证污染物的含量水平可不能成为健康隐患成为当务之急。
铅、镉和汞的最大含量必须在平安水平,在良好生产和标准农业/渔业操作的根底上,尽可能维持低含量。
〔3〕依据新资讯,即使是良好农业和标准渔业操作也不能使某些水生物种和食用菌中铅、镉和汞的含量接着维持在法规〔EC〕No1881/2006附件中所规定的水平。
因此需要修改那些污染物的最大限量标准,以此保证高水平的消费者健康保卫。
〔4〕欧洲议会2002/46/EC号决定第2条款和2002年6月10日讨论各成员国关于食品添加剂类似法规的理事会会议〔3〕都定义了食品添加剂。
目前在其中特定食品添加剂中发觉了高含量的铅、镉和汞等重金属,“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也发出通告。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一、引言食用菌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物制造的真菌。
为了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性,菌种管理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档旨在介绍食用菌菌种的管理办法,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储存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二、菌种选育菌种选育是确保食用菌品质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菌种选育的步骤:1. 选择适合的菌株: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特定用途的食用菌菌株。
2. 培养基的选择:为菌株提供适宜的培养基,使其能够良好生长和繁殖。
3.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将选定的菌株进行分离和纯化,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三、菌种培养菌种培养是以确保菌株能够持续生长和繁殖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菌种培养的步骤:1. 培养基的制备:根据菌种的需求,制备适合的培养基,提供菌株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
2. 菌种的接种:将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提供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促进菌株的生长。
3. 培养条件的控制:监控培养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等,以确保菌株的良好生长。
四、菌种储存菌种储存是维持菌种质量和保存菌株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菌种储存的方式:1. 冷冻保存:使用低温条件(通常为-80°C)冷冻保存菌株,以减慢菌株的代谢活动,延长其保存时间。
2. 干燥保存:将菌株在干燥条件下保存,通常使用石膏板、滤纸等物质吸附菌株水分,以提高菌株的存活率。
3. 液氮保存:将菌株保存在液氮中,通常为-196°C,以极低的温度冷冻保持菌株的活性。
五、菌种质量控制菌种质量控制是确保菌种质量并减少污染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菌种质量控制的方法:1. 菌株鉴定:通过形态学、遗传学和生理学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保其纯度和正确性。
2. 菌株检测:定期对菌株进行检测,包括菌落形态、培养特性、代谢产物等,以确保菌株的稳定性和品质。
3. 污染控制:严格控制菌株培养和储存过程中的污染源,避免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六、结论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是确保食用菌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食用菌接种降低污染五法
一、瓶装发酵料。
在培养基的上方离瓶口4厘米处装入1-2厘米深的发酵料,再灭菌。
其优点是杂菌不易浸染培养基,并且菌种的菌龄一致。
污染率可降在30%以上。
二、麦粒发芽法。
让麦粒发芽后再装瓶灭菌。
即一次性让做菌种的麦粒发芽,芽的长度为麦粒长度的1-2倍,再充分晒干贮存。
到做菌种的前1天,浸泡麦粒12小时,直接装瓶灭菌。
其优点是省去煮麦粒的过程,发菌快,杂菌少,污染率在2-3%。
三、使用液体菌种。
污染率可降至2%。
四、从原种瓶的下部接菌。
污染率可降至3%。
建议将正常原种瓶口上部1/5的原种弃掉,防止肉眼看不到的杂菌污染栽培种。
五、高温季节,接菌时间提前或延后。
在一天中气温较低的时段接菌,如早晨或晚上。
在有空调的室内接菌效果更佳,污染率5%以下。
- 1 -。
食用菌栽培中的菌丝接种与培养方法食用菌是一类味美、营养丰富的食材,在日常饮食中广受欢迎。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菌丝接种与培养方法成为了食用菌栽培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栽培中常用的菌丝接种与培养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
一、菌丝接种方法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菌丝接种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决定着后期生长和产量的好坏。
菌丝接种方法主要包括菌种接种和液体培养接种两种。
1. 菌种接种菌种接种是将已经培养好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质中,以促进菌丝的发育和繁殖。
常用的菌种接种方法有点状接种法、线状接种法和块状接种法。
点状接种法:利用无菌棉签取少量菌丝,沾取后均匀地点在培养基表面,然后将培养基盖好,置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此方法适用于一些环境条件较为复杂的食用菌。
线状接种法:将菌种以直线的形式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表面,注意保持线条的匀称和整齐。
此方法适用于一些有明显的线状生长特性的食用菌。
块状接种法:将菌种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表面,以形成一个均匀的菌块。
此方法适用于一些菌丝生长速度较慢的食用菌。
2. 液体培养接种液体培养接种是将菌种培养在含有营养液的液体培养基中,以培育出大量的菌丝。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细菌数量较少、生长速度慢的食用菌。
二、培养方法菌丝接种完成后,接下来需要进行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发育。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固态培养和液态培养两种。
1. 固态培养固态培养是将菌株接种在固态培养基的表面,并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让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常用的固态培养基有玉米粉基质、麦麸基质等。
固态培养方法适用于一些菌丝形态清晰、比较容易生长的食用菌。
2. 液态培养液态培养是将菌株接种在含有营养液的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摇瓶培养或搅拌培养的方式,促进菌丝生长和繁殖。
常用的液态培养基有菜汤基质、葡萄糖基质等。
液态培养方法适用于一些生长速度较快、菌丝繁茂的食用菌。
三、菌丝培养条件的控制为了获得高质量的食用菌产物,需要控制菌丝培养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食用菌栽培中的菌丝接种方法与效果评估食用菌是一种受欢迎的食材,其栽培方法多种多样。
菌丝接种是食用菌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决定了后期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菌丝接种的常用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菌丝接种方法1. 培养基接种法培养基接种法是最常见的菌丝接种方法之一。
首先,需要准备好适合特定食用菌生长的培养基,比如木屑、麦秸等。
然后,将培养基放入容器中,并加入食用菌所需的菌种。
最后,将容器放入适宜的环境中,等待菌丝生长。
2. 灌浆接种法灌浆接种法适用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食用菌,比如平菇。
该方法需要事先准备好适合菌种生长的灌浆材料,如稻草、麦麸等。
接下来,将灌浆材料与菌种混合均匀,再将混合物灌注到容器中,待菌丝扩散并覆盖整个容器。
3. 切片接种法切片接种法适用于某些木质基质上的食用菌,比如香菇。
首先,需要准备好木质基质,如木片、木块等。
然后,将培养好的菌种切成小块,并将切片均匀地插入木质基质中。
待菌丝从切口扩展,并覆盖整个基质。
二、效果评估1. 菌丝扩展情况菌丝扩展情况是评估菌丝接种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菌丝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可以判断接种是否成功以及菌丝的生长速度。
菌丝生长茂盛、均匀且覆盖面积大的情况下,接种效果较好。
2. 菌丝密度菌丝密度是评估菌丝接种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菌丝密度越高,说明菌丝扩展越充分,菌丝网络更紧密,有利于后期的子实体生长和产量提高。
3. 子实体发育情况子实体发育情况是评估菌丝接种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子实体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特征,可以判断接种质量和菌丝生长的健康程度。
子实体形状饱满、颜色良好且大小适中的情况下,接种效果较好。
4. 产量评估产量评估是评价菌丝接种效果的最终指标。
通过统计菌丝接种后的产量,可以判断接种方法的优劣以及菌丝生长的效果。
产量高且质量好的情况下,接种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菌丝接种是食用菌栽培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适合的接种方法和有效的效果评估,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
食用菌栽培的步骤和要点食用菌的栽培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它在满足人们食物需求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食用菌栽培的步骤和要点。
一、选材食用菌栽培的第一步是选材,选择适合生长的材料是成功栽培的关键。
常用的菌种材料有玉米秸秆、棉秆、木屑等。
根据不同的菌种,选择相应的材料,并确保材料无污染,干燥透气。
二、材料处理处理材料是为了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提高其适宜菌种生长的条件。
处理包括浸泡、蒸煮和晾晒等步骤。
例如,玉米秸秆可以经过蒸煮后晾晒至含水率在60%左右。
三、接种接种是将培养好的菌种引入到菌袋、菌床或菌棒中,使其生长繁殖。
接种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种菌置换法和接种液法。
四、培养环境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一般来说,温度在15-25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是较为理想的。
光照对于某些菌种来说是不必要的,甚至有些菌种需要避光。
五、管理和保护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和管理菌床或菌袋的状态,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根据不同的菌种,还需要注意通风、保持环境卫生,以及防止害虫和病菌的侵害等。
六、生长周期不同食用菌的生长周期各异,需根据具体菌种进行调整。
常见的食用菌如平菇、香菇等一般在培育25-30天左右可收获,而鸡腿菇等需要更长的时间。
七、收割和保存当食用菌完全生长成熟后,可以进行收割。
收割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对菌体造成损伤。
收割后,食用菌可以直接消费或进行简单的加工,如晒干、烘干等。
若需保存,可以进行冷冻、腌制等处理。
八、继续栽培食用菌栽培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可以利用菌床残余物或菌袋底部的菌丝来继续培养新的菌种。
这样可以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益。
以上便是食用菌栽培的步骤和要点。
通过正确的操作和科学的管理,可以获得高产且优质的食用菌,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食用菌菌种脱毒技术汇总关于食用菌菌种脱毒技术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菌丝尖端脱毒法;二、U型管脱毒法;三、断桥脱毒法;四、原基组织脱毒法。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我们先了解一下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再来为大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一、菌丝尖端脱毒法使用规格为90毫米或110毫米的培养皿。
无此规格培养皿时,也可改用规格为25毫米×200毫米的大型试管,但操作不太方便。
先按常规制备母种培养基,装入三角瓶,棉塞封口,加皮纸包封;同时将培养皿洗净后用牛皮纸包好。
二者同时进行灭菌处理。
121℃下灭菌30分钟,待灭菌锅内压力为零时,取出灭菌物,放入事先消毒的接种箱。
打开牛皮纸包封,一手持培养皿,一手持三角瓶,利用手指调控使培养皿上盖开启约1~2厘米,倒入培养基液体约10~20毫升,盖严。
将培养皿平置,冷却后成一光滑平面,俗称平板。
平板冷却至30℃以下时,接入待脱毒菌种。
接种方法:挑取米粒大小的一块种源,接入平板边缘。
接种后置于规定温度下培养〔视品种调控温度)。
当菌丝萌发至最长为2厘米时,用尖刃接种工具切取菌丝尖端0.4毫米以下,接入新制平板上。
此为1次脱毒。
一般可连续脱毒3~4次。
脱毒次数越多,脱毒效果就越有保证。
二、无底试管脱毒法原材料准备1、无底试管:把待用的试管底部用玻璃刀划掉,使其成为两端都敞口的无底试管。
2、培养基配制:取木屑另加1%石灰、0.5%尿素以及适量水配成含水量55%的培养基。
3、其它:高压灭菌锅、棉塞、比上述无底试管略小的试管一根(如果无底试管直径为20mm,那这根试管直接则为18mm左右)。
操作步骤取上述培养基分成两小断装入无底试管中,具体方法:装料时先用直径小一点的试管插入无底试管内4cm处,然后装料约2厘米后压实;接着装另一端,用手把培养料握成团,然后把试管口对着培养料团插进去2cm左右,再把另一头直径小一点的试管取下来从这一头把培养料向中间推进去,距离另一端培养料约1cm处,最后两头用棉塞封口.注意:高压锅灭菌时试管要横放,不能竖放,其它操作按常规.接种时把母种接到任何一端就行了,等平菇菌丝长满了一端培养基后,其爬壁菌丝会隔空长到另一端培养基上,等到长满另一端后就可以取另一前端菌丝接种了。
食用菌制种过程中干热无菌区接种法技术操作要领食用菌制种过程中干热无菌区接种法技术操作要领:(一)材料及用具蜂窝煤炉一个,工作台(与炉同高),坐椅,空周转箱,支架,接种针、铲、镊子,专用接种器,刀片,绳子,护筒(用铁皮做成长20cm直径与原种瓶外径相当),0.1%升汞棉球,75%酒精棉球。
(二)操作要点在无菌接种室煤炉生火后,微启风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干热气流即干热无菌区域。
①母种分离将巳灭菌的琼脂斜面试管、谷类试管等,将其4~5支用绳子绑成一组,放支架上试管口正对干热区。
用右手食拇指拨下管口棉塞(不能弃掉),在无菌区内用酒精棉球将试管棉塞外表消毒,然后左手将消过毒的刀递给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拿好,左手将要分离的巳经用升汞消过毒的食用菌子实体,放入右手的三指和四指间夹住,左手进行子实体再次消毒,再放回左手;用刀片切开子实体,取柄部中心0.5cm见方的组织,再用无菌接种针挑起,经过干热无菌区伸入试管培养基面上,再塞好棉塞即可。
就依照同样方法依次接完一组,再进行第二组、第三组分离接种。
②转接母种和原种制备将已用升汞棉球外壁灭菌的试管母种,放支架上管口伸入干热无菌区,拔去棉塞。
再用无菌接种铲取试管内母种一小块,经过干热无菌区,伸进另一支已灭过菌的母种培养基面上,达到转管转接母种的目的。
母种转接原种的方法是一致的,不必重复说明。
③栽培种制备用支架将护筒固定在干热无菌区上方横卧,将要被接种的已灭菌的栽培种瓶伸入护筒内,瓶口伸入干热区内,再用无菌专用接种器取原种瓶内原种,经过干热无菌区伸入被接栽培种培养基瓶挤出,然后盖上棉塞,这样—瓶栽培种就转接好了。
依照此法完成所有栽培种转接工作。
(三)注意事项①母种、原种、栽培种、被分离子实体都分别要消毒灭菌处理;②接种室、工具、辅助材料都要统—消毒灭菌;③整个操作始终不得离开炉火干热区接种;④炉子风门微启,如果太热了可以短暂关闭;⑤各级种剩装容器必须为玻璃器件;⑥接种室要设无菌缓冲间和空气对流无菌缓冲窗。
第五节食用菌菌种的扩繁与培养引言:从外地购进或分离获得的母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时,要对初次获得的母种进行扩大繁殖,以增加母种数量。
一、菌种扩大把接种物移至培养基上,在菌种生产工艺上称接种。
在栽培工艺即生产中称播种。
条件:无菌操作(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火焰周围10cm)1、母种扩接方法(超净工作台内接种,由试管到试管)将试管菌种接到新的试管斜面上扩大繁殖,称为继代培养,转管。
程序:P43(1)消毒手和菌种试管外壁。
(2)点燃酒精灯。
(3)用左手的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并握要转接的菌种和斜面培养基,在酒精灯附近拔掉棉塞。
(4)在酒精灯灼烧接种锄和试管口。
(5)冷却接种锄,取少量菌种(绿豆大小),至斜面培养基上。
(6)塞上棉塞,贴好标签。
整个过程要快速、准确、熟练。
1支→30支二、菌种的培养1、母种培养(1)适温培养在恒温箱(室)培养种块有萌发,并向培养基上蔓延后,将培养温度降低2~3℃,促使菌丝健壮生长。
(2)注意通风通风不足,菌丝生长缓慢,棉塞上易滋生霉菌。
(3)定期检查前几天,要逐管检查,以防掩盖杂菌。
发现污染,及时淘汰。
(4)详实记录记录菌株来源、转接时间、培养基种类、发菌的温湿度、菌丝生长情况,以及污染现象、数目。
液体菌种的培养方法常见的有采用摇床来生产的摇瓶培养法和采用发酵罐来生产的深层培养法。
若少量生产,可以用摇瓶培养法。
深层培养需要一整套工业发酵设备,如锅炉、空气压缩机、空气净化系统、发酵罐等,故投资大,只适用于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
而摇瓶培养投资少,设备技术简单,适合一般菌种厂生产使用。
本节主要介绍摇瓶培养的技术方法。
平菇:土豆100克,红糖15克,葡萄糖10克,麦麸30克,蛋白胨1.5克,磷酸二氢钾1.5克,硫酸镁0.75克,维生素B11片, pH值自然;1.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1)葡萄糖 3% 豆粉 2%玉米粉 1% 硫酸镁 0.05%磷酸二氢钾 0.1% 酵母粉 0.5%其余为水 pH 值自然本配方适用于多种食用菌的液体培养。
Hesitation can certainly avoid the possibility of doing something wrong, but it also loses the chance of succes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食用菌种质资源,规范食用菌品种选育及食用菌菌种(以下简称菌种)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用菌品种选育和菌种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菌种是指食用菌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
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级。
第四条农业部主管全国菌种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食用菌,下同)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菌种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生产、更新、推广工作,鼓励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
第二章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第六条国家保护食用菌种质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
第七条禁止采集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食用菌种质资源。
确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的,应当依法申请办理采集手续。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提供食用菌种质资源(包括长有菌丝体的栽培基质及用于菌种分离的子实体),应当经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农业部批准。
第九条从境外引进菌种,应当依法检疫,并在引进后30日内,送适量菌种至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存。
第十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从事食用菌品种选育和开发,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相结合选育新品种,引导企业投资选育新品种。
选育的新品种可以依法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国家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食用菌品种选育(引进)者可自愿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申请品种认定。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承担品种认定的技术鉴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