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建模注意事项
- 格式:docx
- 大小:17.60 KB
- 文档页数:2
桥梁博士是进行桥梁设计计算常用的软件,现将桥梁博士建立小箱梁模型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作一个总结,请各位高手及同行多多指教,另外用桥博cad互交的方式建立模型是最快捷的方法,以下为建模步骤及要点:1.首先根据一般构造划分单元,划分的原则是截面突变的地方以及重点验算的地方都要进行划分,单元的主体为白线,定义为0层,用来划分单元的线的颜色为绿线,定义为dim层,建立好模型后,把单元主体的起点移到0,0点(这一点是为了以后导入钢束简单而做的铺垫,很关键的)。
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cad图形必须是按1:1比例绘制的,即单位是mm。
2.根据截面变化绘制截面,截面的尺寸也必须是1:1,即单位是mm,然后点击“从cad中导入截面”,弹出如图对话框:,根据单元编号和对应的截面填写表格,可以利用EXCEl进行填写,填写后的表格如图:然后复制到桥梁博士里。
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绘制的截面图层名称必须与导入桥博里的图层名称一致,建议第一个截面图层为1,然后依次为2.,3,4.。
等。
导入桥博后第一个单元的左上角为0,0点。
3.导入钢束,cad中的钢束的图层要与导入桥博的钢束图层一致,本桥30米小箱梁计算取中跨中梁,不计墩顶负弯矩钢束的影响,即不导入负弯矩钢束。
至此桥博模型建立完毕。
建模应注意的事项:1.自重系数统一为:1.04,预应力混凝土自重一般为26KN/m3,桥博默认的为25KN/m3,26/25=1.042.第一阶段把横隔梁的重量考虑为永久荷载。
要加载在预制阶段,横隔梁的一部分是和箱梁一起浇注成型的。
3.一般我们按照预制梁长建立模型,约束会在第二个节点和倒数第二个节点的位置。
4.如果单独给了一个湿接缝的阶段,那么这个湿接缝的恒载就要计到这个阶段中。
5.计入负荷载效应中:温度1,温度2,支座摩阻力。
不需要勾选:温度的1和温度2是指非线性温度,既然已经定义了,就不需要重复了。
支座摩阻力只对下部构造有影响。
6.桥面比较宽,按照折线布置横向分布系数。
3Dmax建模的标准流程在制作3D模型前,首先建立文档,包括项目名称、日期。
1:设置3Dmax基本数值(1):设置3Dmax作图的尺寸,国际标准为毫米(mm)。
(2):设置3Dmax自动保存时间。
其默认为5分钟保存一次。
模型过大时,每5分钟保存一次,增加内存压力,使电脑变慢、变卡。
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建议自动保存设置90分钟一次(一定要有顺手保存的习惯)。
(3):设置3Dmax视口,正交与透视视图都要以鼠标为中心缩放。
(4):设置3Dmax捕捉,以2.5为基准,需要垂足、顶点、中心三个捕捉。
这样可以防止对齐的错误出现。
(5):设置3Dmax旋转,一般情况下设为45度。
(6):将3Dmax默认的渲染器改成Vray渲染器。
2:基础模型建立(1):首先确定平面的布局与功能,了解建筑的层高、门高、梁高、窗高等尺寸。
(2):将导入的CAD放入3Dmax中网格的中心。
(3):将CAD平面图导入3Dmax,建立建筑的基础模型。
一定要准保建筑尺寸的准确。
必须使用3D捕捉命令制作,给予模型材质(注:材质可以为单色材质,方便改成Vray材质,建立或者导入一个模型要先把模型材质付好,以免模型过多时每个模型都重给材质,节约大部分时间)。
(4):制作窗框模型。
(5):打出一个摄像机角度,观察建筑比例,方便建立整体模型之后调整摄像机角度,以达到最理想的角度。
3:基础装饰模型建立(1):按造平面图的规划,使用捕捉命令做地面所需的模型(注:做模型重底往上做,避免造型漏做的现象),地面做好给予材质。
(2):制作墙面的造型,给予材质,确保造型尺寸与材质正确。
(3):吊顶模型制作,按造方案制作吊顶模型,给予材质。
4:模型的导入(注:导入的模型可能存在各种问题)(1):模型导入之后首先成组方面移动位置和付材质,调整模型的位置、比例和尺寸,一般面较多的模型不建议使用编辑多边形命令调整,容易破面。
(2):独立显示模型,检查材质是否是想要的,调整材质,用3Dmax材质球吸取模型才子进行调整。
主体结构建模顺序在建筑、工程等领域,主体结构建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它有助于分析和预测项目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行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主体结构建模的顺序和方法,以及各部分建模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最后,我们将讨论模型验证与优化,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主体结构建模的重要性主体结构建模是在项目初期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条件,对建筑物或工程结构进行数学抽象和模拟。
它有助于工程师更好地了解结构的性能、荷载传递路径和潜在问题。
主体结构建模在工程设计、施工指导和灾害评估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二、主体结构建模的顺序和方法1.收集资料:在进行主体结构建模前,需要收集项目相关的设计图纸、工程规范和技术要求等资料。
2.确定建模目标:明确建模的目的,如结构分析、优化设计或风险评估等。
3.选择合适的分析软件:根据项目类型和分析需求,选择恰当的分析软件,如ETABS、SAP2000等。
4.建立模型:按照建模顺序,逐步完成各部分的建模工作。
5.分析与计算:应用所选软件,对模型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和验算。
6.结果评估与调整:分析计算结果,评估结构的性能,如有必要,对模型进行调整。
三、各部分建模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1.基础部分:依据地质勘察报告,建立基础模型,包括基础形式、尺寸和材料。
注意事项:遵循工程规范,确保基础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
2.结构体系: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
注意事项:结构体系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3.构件设计:按照结构体系,设计各构件的尺寸、形状和材料。
注意事项: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同时注意构件的施工便利性和经济性。
4.节点设计:对结构体系中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设计,确保节点强度和刚度。
注意事项:遵循规范要求,充分考虑节点的构造和连接方式。
5.施工图编制:根据构件和节点设计,编制施工图。
注意事项:施工图应清晰、准确,便于施工和验收。
四、模型验证与优化1.模型验证:通过对实际工程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建模注意事项建模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建模的过程需要经过设计、验证、分析和优化等步骤,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建模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注意事项:1. 确定建模目标:在开始建模之前,需要明确问题的具体目标。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效的选择建模方法和技术,并且能够评估建模结果的有效性。
2. 数据采集和处理:建模所需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建模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变换等步骤。
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是建模的关键。
3. 特征选取和处理:在进行建模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特征选取和处理。
特征是影响建模结果的关键因素,选择合适的特征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4. 模型选择和建立:根据建模目标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技术。
常见的建模方法包括统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在建立模型之前,需要对模型进行适当的参数选择和调整。
5. 模型验证和评估:建立模型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是保证模型可靠性的关键。
常用的方法包括交叉验证、留一验证等。
同时还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包括模型的精度、召回率、F值等指标。
6. 模型分析和优化: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分析,了解模型的优缺点和局限性。
进一步优化模型,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效果。
常用的方法包括特征筛选、参数调整、模型集成等。
7. 结果解释和应用:建模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
在应用建模结果时,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解读,确保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需要将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进行修正和改进。
8. 持续学习和改进:建模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改进建模方法。
同时,也需要关注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及时更新和改进建模方法和技术。
以上是建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
建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详细解说草图大师sketchup建模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SKETCHUP建模基本步骤:1、准备导图之前的准备工作2、导入CAD文件3、拉伸各个楼层体块4、开窗开门(是否建窗框,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5、添加阳台(阳台制作的深度按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室外楼梯等外部需要制作的构件。
6、添加页面,确定模的观测视角定位。
7、导出至JPG图象文件,为后期处理阶段提供建筑图片。
一、在导入CAD之前须先做以下准备工作:1.在DWG文件中根据实际情况把不需要的线条,图层,全部清除掉。
注意:①清理过程要充分考虑草图立面体块的进退关系,保证内部需要的墙体不被清除。
②将CAD图形导出,在导出图形时根据需要可以将主体和阳台等分开导出。
2. 在SKETCHUP打开程序中,选择“查看”中“用户设置”命令,在出现的对话框中:①将“设置基本单位”选择项中“单位形式”选择为“十进位”模式。
②在“渲染”选项中将“显示轮廓”选择一项进行取消选择。
此项操作是为了保证导入的dwg文件中线条变成细线,以便精确的建模。
(此操作步骤也可以在导入dwg文件之后进行,产生效果前后是一样的。
)二、DWG文件的导入:1. 选择菜单中的“文件”选项,选择其中的“导入”命令,在其子菜单中选择“导入DWG/DXF”选项。
之后系统会自动跳出一个对话框,在对话框的右下角有一个“选项……”,点击之后会出来一个新的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中选择“单位”为mm,(此选项中建议使用此单位,选择此单位是为了保证导入sketchup的cad 图与cad中的图比例保持1:1,这样在建模型中就可以保证在由平面生成立体的时候,高度按照实际尺寸来进行拉伸。
2. 然后选择要导入的dwg图文件选择“导入”命令。
cad图自动导入sketchup中。
三、模型的建立:㈠、导入sketchup中的cad图的处理:1. 将导入sketchup中的cad图进行编组A,B,C,D……(各层平面分别编组,如有导入的立面,立面也要进行分别编组)。
建模新手知识点总结一、建模的基本概念1.1 系统与模型系统是由大量相互关联的元素组成,并且这些元素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规律或关系。
模型则是对系统的一个抽象和简化的描述,用来描述系统的结构、行为和性能。
通过建立系统模型,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可以对系统进行预测、优化和控制。
1.2 建模的目的建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可以对系统的行为进行预测,优化系统的性能,并进行决策支持。
建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系统,为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支持。
1.3 建模的方法建模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建模和定量建模两种。
定性建模是指用文字描述系统的结构、行为和性能,比如通过流程图、结构图等形式进行描述;定量建模则是指用数学符号或其他量化的方法描述系统的行为和性能,比如通过数学方程、模拟器等形式进行描述。
1.4 建模的基本步骤建模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建模的目的、建立系统模型、验证和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建模过程中,建模者需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工具,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不断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
二、建模的常用方法和工具2.1 系统动力学建模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用于描述和分析非线性动态系统行为的方法,它包括了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块图、动力学方程等多种建模工具。
通过系统动力学建模,可以对系统的长期行为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找出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系统行为的仿真和优化。
2.2 概率统计建模概率统计建模是一种用于描述系统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方法,包括了概率分布、随机过程、统计模型等多种建模工具。
通过概率统计建模,可以对系统的风险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系统中存在的隐含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和决策支持。
2.3 优化建模优化建模是一种用于描述系统的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包括了数学规划、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等多种建模工具。
通过优化建模,可以对系统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描述和求解,找到系统的最优解,并进行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一、建模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第一、建模流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基本不变的,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下,早点晚点不太要紧,关键是认真、踏实的完成每一个任务。
第二、注意交流讨论,分工合作。
3天的建模,大家都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彼此之间要鼓励,合作才会高效。
与人合作,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优点、不足,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其次,要有耐心,听取队友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才能够清楚、简洁明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并虚心、积极的接受、思考队友的想法。
第三、及时分析数据,出来结果及时总结整理,结果的表述方式要合理,尽量采用图标的形式。
第四、图形中各种变量的区分,应该采用形状不同的线条或图案,不要单纯用颜色区分。
因为多数情况采用的是黑色打印出的论文。
第五、节奏合理,要有紧张有序的工作程序,不要仅停留在想上,不要一直讨论,要动手做工作。
第六、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第七、整建模过程中要注意保存数据,文章的电子文件及时保存,随时保存副本。
第八、队内交流,不可队外交流,不要与其他队和其他人交流!以避免雷同、抄袭的发生。
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第九、必须用数学符号的形式,表述自己的模型。
第十、论文的写作需要不断的修改,加之数学公式的书写很麻烦,写作可以用手写的形式,行间空大一些,留出一些修改的地方,并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电子版修改的不方便。
同时,可以将一个论文分成很多个独立的文档进行。
例如,11B题_问题重述,11B题_模型假设,11B题_符号说明,11B 题_参考文献等独立文档。
第十一、建模很辛苦,困难重重,建模的过程是在不断的思考,讨论,修改中进行的。
所以,模型肯定有反复,开始没有想清楚很正常,要正视这个过程,不可因为反复的修改,产生急躁、消极和不和谐的事情,影响竞赛的正常进行。
这也是建模对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的积极一面。
1、每个队员都要对资料有所备份
2、论文在一个地方改,每日修改的最终稿,保存在写作同学那里。
3、及时分配编程任务
4、前期分析需做全
5、个人写的文件,命名为个人的名字
6、编程队友要及时记录进度
7、写论文的时候,刚开始就要注意格式(至少框架不能错)
8、以后统一用WPS,之后转码成PDF
9、所有变量名,都用公式编辑器
10、以后画图,“图1”等直接截到图片里面
11、公式推导部分,不可以占用太多篇幅(待定,具体询问老师,自己创造的和别人的)
12、工作提纲写法:问题特征,问题要求,问题间关系,问题性质(模型样子),建模方向,后期工作,日程表
13、开始写作要在第2天下午至晚上
14、。
建模详细流程和注意建模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用于描述和解决复杂问题。
它可以用于各种领域,包括软件开发、系统设计、工程建设等。
建模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抽象模型来理解和预测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和关系。
以下是建模的详细流程和注意事项。
1.确定建模目标:在开始建模之前,需要明确建模的目标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还是为了设计一个新系统。
建模目标的明确性有助于指导整个建模过程。
2.收集需求和信息:在进行建模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需求和信息。
这可以通过与业务人员、领域专家、用户等进行讨论和交流来实现。
收集到的信息包括问题的描述、相关的数据、业务规则等。
3.理解和分析问题:在收集到需求和信息之后,需要对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
这包括理解问题的背景、理清问题的关键因素和关系等。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可以找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
4.选择建模技术:建模可以使用多种技术和方法,例如流程图、用例图、类图等。
在选择建模技术时,需要考虑建模目标、问题特点和可行性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建模技术有助于提高建模的效果和精度。
5.建立模型:在选择了建模技术之后,可以开始建立模型。
根据问题的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建模元素和符号进行建模。
例如,在流程图中使用矩形表示任务,使用箭头表示控制流程。
在建立模型时,需要根据收集到的需求和信息进行适当的抽象和概括。
6.分析和验证模型:建立模型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
这可以通过模型的仿真、测试和验证来实现。
通过分析和验证,可以发现模型中的问题和不一致性,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7.评估和优化模型:在完成模型的分析和验证之后,需要评估和优化模型的质量和性能。
评估模型的质量可以通过模型的可读性、一致性、可靠性等方面来评价。
优化模型的性能可以通过调整模型的结构、精简模型的元素等来实现。
8.应用和实施模型:在模型评估和优化完成之后,可以将模型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
这包括将模型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和部署。
3Dmax建模流程详解:从概念到成品的制作过程概述:在3Dmax建模过程中,从概念到成品的制作过程需要遵循一系列步骤来完成。
这些步骤包括概念设计、建模、材质贴图、渲染和后期处理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3Dmax建模流程。
步骤一:概念设计1.确定建模对象:在进行3Dmax建模之前,首先要确定建模对象是什么,例如建筑物、人物角色或产品模型等。
明确建模对象有助于确定建模的方向和重点。
2.收集参考资料:收集与建模对象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照片、草图或模型等。
这些资料将为建模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3.绘制概念草图:根据参考资料,绘制建模对象的概念草图。
概念草图是对建模对象形状和细节的初步设计,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规划建模步骤和确定要实现的效果。
步骤二:建模1.创建基础几何体:使用3Dmax中的基本几何体工具,如盒子、球体或圆柱体,创建建模对象的基础形状。
通过调整形状的大小、比例和位置,使其与概念草图相符。
2.细化建模形状:使用编辑模式中的顶点、边和面工具来修改和调整基础形状,以实现更精确的建模效果。
通过添加和删除顶点、拉伸和旋转边、修改面的形状等操作,逐步塑造建模对象的形态。
3.建立细节和附属物:根据参考资料和概念草图,为建模对象添加细节和附属物,如窗户、门、纹理或装饰品等。
可以使用多边形建模工具和修饰工具来实现这些效果。
步骤三:材质贴图1.选择合适的材质:通过3Dmax的材质编辑器,选择适合建模对象的材质类型,如金属、木材或玻璃等。
根据参考资料和设计需要,调整材质的颜色、反射、透明度等属性,使其与真实材质更贴近。
2.添加纹理:为建模对象添加纹理,使其表面呈现出细节和真实感。
可以使用纹理贴图、法线贴图和置换贴图等技术来实现。
确保贴图与建模对象尺寸和比例一致,并注意调整贴图的平铺、旋转和偏移等属性,以使其在建模对象上自然地呈现。
步骤四:渲染1.设置光源:在3Dmax中设置适当的光源,以照亮建模对象并营造逼真的光照效果。
Revit建模注意事项1.建模时,必须设置原点,否则后面对齐同一单体模型或建筑群时,相应的单体专业要花很多时间去对齐它们。
事先做好原点,减少后期不必要的操作2.楼层标高一定要按照土建为结构标高(或者结构为结构标高,建筑为建筑标高)、机电为建筑标高,且在Revit中做的辅助标高一定要注明它的用意,以便后面在导出GFC时将其舍去不做楼层导出。
3.在Revit中构件绘制时,设计人员与预算人员的观点不同,很容易导致绘制出来的构件无法与预算对接比如:无梁板下的柱和柱帽,设计人员在做这类构件时,很容易把柱和柱帽放在一个族里,但,预算这里是把柱和柱帽分开,柱帽与无梁板放在一起套取清单,一旦柱与柱帽做成一个族,预算人员无法正确提量。
所以,在设计人员做图前,最好是设计人员与预算人员坐在一起探讨模型的绘制标准,以便能向下传递。
4.构件命名,这个很重要,因为Revit中除了系统族外,还有一种族叫常规模型,如果设计人员用常规模型做某一构件时,在命名上偷懒,那么,累死的就是预算人员。
5.构件重叠问题,这是我遇到最大的阻碍,在Revit中如果构件绘制重叠了,最多给一个提示,但不会强制你去修改到不重叠,依旧可以正常显示效果和工程量计算(这里指Revit中的明细表),但工程量肯定会将重叠的部位重复计算,而如果通过GFC插件导入到GCL中,要么重叠构件中的一个会丢失,要么汇总计算时肯定会报错,修改起来非常麻烦。
所以,建议对于不是很标准的CAD图,不采用翻模插件来翻模,那么既然是在绘图,就一步到位,不要出现这种看似很小但又容易出错的问题。
6.构件剪切和附着到楼板这里我分两种介绍,一种是直接进BIM5D,另一种是走Revit-GFC-GCL。
先说前者,前者要求非常严格,谁剪切谁一定要找准,更不能有重叠现象,否则工程量肯定会有重复计算的情况,具体用什么插件去剪切,那就看大家的喜好了;后者是通过GFC进GCL的,如果没什么特殊需求的话,就按默认的来,不用考虑谁把谁剪切了(但不许出现同一构件有重叠现象,具体请参考第5条),因为GCL中有相应的计算规则会把重叠部分扣减掉的。
建模注意事项:
1、建模时要分层,具体分成:
A、地面(地面层可以按区域分层,可以按主干道分层)地面层的颜色为蓝色;
B、植物层(根据地面层命名)代表颜色为绿色;
C、建筑物层,以建筑物名称建层(例如:西教学楼、东教学楼等)
2、单位尺寸统一为毫米
3、制作楼房模型时,分五个面进行建模(东立面、西立面、南立面、北立面、顶面);每
建一个物体后要指定相应材质球,楼房整体模型建完后,将其中一物体转换为可编辑的多边形,然后把其他物体进行附加,附加时会出现下列提示,选择匹配材质ID到材质。
拿到建模题目以后,按照一下流程去分工合作红色表示步骤蓝色表示注意事项一、第一天上午1. 各自对立思考1个小时,主要分析题目的问题背景,已知条件,建模目的等问题。
至少每人必须提出10到15个问题,并回答自己的问题。
2. 重点用语言的形式表述清楚问题的结构,即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初步模型。
(要自己提出的模型,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假设。
)3. 再和队友讨论。
讨论1个小时。
形成自己团队的初步模型,同样是以语言形式描述的。
4. 接下来查找一些文献,讨论修改团队的模型,形成一个最终较完整的模型。
并根据讨论最后形成对问题的统一认识,形成问题重述部分的内容。
注:1)如果问题有好几问,可以重点讨论第一个问题,但是也要考虑其他问题与第一问的关系!(一般建模中的几问都是有一定联系得);也可以同时考虑,同时建模。
2)注意参考文献的处理,参考别人的方法一定要在文中注明!这也是要求一直留意查找文献的目的。
【随时记录】二、第一天下午将自己团队的模型数学化,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公式的形式,表述自己的模型。
此时会继续需要查文献,产生一些假设条件,并产生自己论文中的符号说明。
三、第二天上午一个人开始写文章,语言重在逻辑清晰,叙述简洁明了!图、表准确。
文章格式正确、内容完整。
(问题重述,问题分析,模型假设,符号说明,模型形式,以及参考文献都已经在第一天的讨论中有了一定的共识。
)其余两个人(在不清楚时3人讨论),开始考虑第一个问题的模型的求解,即研究模型的解法。
查找文献或者自己提出对模型的求解方法。
此时可能需要继续对第一天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改,简化等处理。
(讨论后,及时告诉写文章的队友)。
四、第二天下午写文章的继续。
编程的开始编程计算模型。
此时,可能需要根据所采取的算法对模型的表述重新修改。
另一人帮忙编程,并开始考虑第二个、第三个问题的模型及求解方法。
并一起讨论,形成共识,写进文章中。
(此时,同样可能需要查文献,符号表示,产生假设)【注意是两个人求解,一个MATLAB,一个MA THEMATICA】五、第三天上午应该给出所有问题的计算结果了(最迟下午6点前)。
整体燃烧室建模过程:1.用PRO/E画出在上止点时刻的燃烧室三维图,余隙的厚度根据机型的实际压缩比计算而得。
(即燃烧室容积+余隙容积)/余隙容积=压缩比2.把保存的PRO/E模型在hypermesh中打开,生成六面体网格,保存为nas格式。
3.把模型导入FIRE后,对活塞上表面进行Extrude命令后得到活塞上部空间的网格,然后对两套网格经过join meshes命令得到活塞在BDC 的网格(即作为活塞在下止点的模型)4. 生成移动网格。
首先,定义移动网格的各个部分即 Selections 选项,分别定义并选择Cell 类型(bowl 、buffer 和 cylinder )和Face 类型(head 、liner 、pistion-mov )的网格。
然后选择Fame Engine 命令来得到有180°到 320°的移动的移动网格。
然后进入Control center 窗口设置起始角180°和终止角320°,选择Move 命令最终得到320°时的网格,经过Redimension 命令使网格重分得到最终网格。
5. 重复以上步骤,得到分别在340°、360°、380°、400°、540°时网格图,最终由 Dummy Run 命令得到有180°到540°的连续移动网格图。
6. 初始条件:计算从进气门关闭(218°CA )开始,到排气门打开(485°CA )结束,并且假设缸内压力温度均匀,计算初始温度和压力按试验值设定。
涡流比根据机型实际数值而定,进气门关闭时湍流动能TKE 和湍流尺度TLS 可以按下面公式得到:2)2/3(u TKE =)60/(27.0n h u ***= (3.1)2/v h TLS =式中,h 为冲程;u 为湍流脉动速度(u 的计算系数根据柴油机的不同而不同,中等转速的柴油机系数取为0.7,具体见EXAMPLE 中解释);n 为转速;hv 为气门最大升程;7. 温度边界采用恒温边界,不考虑活塞运动和缸内燃烧对温度的影响,分别 取气缸盖、气缸壁和燃烧室顶的平均温度作为边界温度。
3Dmax建模误区与注意事项:避免常见的建模错误3Dmax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建模软件,广泛应用于电影、广告、游戏等领域。
然而,在使用3Dmax进行建模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
本文将主要介绍3Dmax建模的误区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避免常见建模错误。
一、建模误区:1. 忽略细节:有时候,为了追求效率,建模者会忽略物体的细节,导致建模结果不真实。
在建模过程中,应该注重细节的塑造,例如纹理、边角的处理等,以提高建模的真实感。
2. 过于依赖工具:3Dmax提供了丰富的建模工具,但不应过于依赖它们。
建模者应该了解基本的几何形状,手动调整点、线、面,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过度依赖工具可能导致建模结果的创造力和个性化降低。
3. 不注意模型的拓扑结构:拓扑结构指的是模型的面、边、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不注意构建合理的拓扑结构可能导致模型的变形、渲染等问题。
因此,在建模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模型的合理拓扑结构。
4. 忽视材质的质感:建模只是建立物体的形状,而材质则给予物体真实感和质感。
忽视材质的质感可能导致建模结果呆板无生气。
因此,在建模过程中,应该学会使用材质编辑器,调整材质的反射、折射、纹理等参数,以增加建模结果的真实感。
二、注意事项:1. 规划建模流程:在进行建模之前,应该对建模流程进行规划。
确定建模的难度、操作步骤、所需时间等。
通过规划,可以提高建模效率,减少出错概率。
2. 注重参考资料:在建模之前,应该收集和研究相关的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可以帮助建模者更好地把握物体的形状、比例关系等,提高建模的准确性和真实感。
3. 使用合理的缩放比例:在进行建模之前,应该设置合理的缩放比例。
过大或过小的缩放比例可能导致建模过程中的误差和不适应。
4. 使用图层和命名:在建模过程中,应该使用图层和命名来组织场景。
通过使用图层和命名,可以更好地管理模型的层次关系和调整。
5. 注意优化建模:建模时应该注意模型的细分和优化。
过多的面数和顶点数可能导致渲染效率低下,因此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细分和优化。
过程建模要素归纳
1、外部代理
(1)命名规则
a)外部代理应该用描述性的单数名词描述。
b)外部实体命名可用首字母缩写。
c)当外部实体为个人时,可以用职务名或者角色名来代替具体的名字。
(2)注意问题
a)外部代理可重复出现,重复出现时右下角画斜线。
2、数据存储
(1)命名规则
数据存储按照相应的数据模型实体的复数形式命名。
(2)注意问题
a)在DFD图中允许复制数据存储以避免数据流线的交叉,但应该尽量减
少重复。
b)实体关系图中的每个实体都应该有一个数据存储。
3、过程
(1)命名规则
a)过程应该用动词命名。
b)基本过程应该用一个描述实施的工作的宾语从句后跟一个强动词命名。
(2)注意问题
a)一个系统就是一个过程
b)分解图中每个过程或者是父过程,或者是(父过程的)子过程,或者
二者都是。
c)父过程必须有两个或多个子过程—单个子过程没有意义,因为不能揭
示系统的任何额外细节。
d)在大多数分解图标准中,一个子过程只可以有一个父过程。
e)一个父过程的一个子过程可以是它自己的子过程的父过程。
f)分解图中的连线不包含箭头。
g)连线没有命名。
h)有三种基本的过程:功能进程、事件进程、基本进程
4、数据流
(1)命名规则
a)数据流名称应该采用描述性的单数名词和名词短语。
b)数据流的名称应该是唯一的。
c)往来于数据存储的逻辑数据流只显示了净数据流。
d)数据流名称应该清楚地指出读取了什么数据。
e)数据流命名应清楚地反映执行的特定动作。
(2)注意问题
a)所有的过程至少都有一个输入数据流和一个输出数据流。
b)有些名称暗示了在一个文件上可以实施的典型动作,在一个实际的
DFD图中,不会在图中记录这些动作的名称。
c)所有的数据流都应该命名,未命名的数据流通常是流程图思想的产物。
d)数据流名称应该描述数据流而无需通过描述流是什么或者如何实现。
e)所有的数据流必须以一个过程开始和/或结束,因为数据流是过程的输
入和输出。
f)控制流用一条带箭头的虚线表示。
其他注意内容:
(1)数据流图包含了一个且仅一个过程,有时候,这个过程被确定为编号“0”;(2)不要画多余的指令,格式一样的才能存储;
(3)新增web实体标“X”;
(4)平衡—如果扩展一个过程称为另一个DFD以揭示更多的细节,平衡要求必须在子图中包含与父图中的原始过程相同的数据流和数据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