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桥梁远景图》作者简介:茅以升
- 格式:doc
- 大小:9.50 KB
- 文档页数:1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桥梁远景图》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撰写的科普散文。
《桥梁远景图》开篇先谈“什么是桥”。
作者以打比方的方式通俗的介绍了桥的基本构成,使读者先对桥梁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当今桥梁的基本类型。
课文的第三段是一个过渡段,“承上”总结了今天桥梁的“五花八门”和“了不起”;“启下”说明后文将要介绍的是对未来桥梁的远景的幻想。
四、五、六、七、八段是作者对未来桥梁的预测。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
作者运用易懂的语言,加上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关于桥梁的未来远景图。
用他那超凡而又合理的想象带我们进行了一次难得的科学旅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2. 在阅读中培养边读边想象、边读边勾画批注等自己读书的能力。
3. 分析本文说明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习的能力。
2.结合对未来桥梁的想象进行小话题和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要大胆的想象。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引领,巩固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对桥梁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们先来个桥梁擂台赛,说出桥的成语、谚语、俗语、诗句等。
生回答。
师:你们能从课外搜集资料,是会学习的孩子。
你们的勤奋让我刮目相看。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今天的桥已是千姿百态,五花八门,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五花八门的桥。
(生介绍)师:作者围绕未来的桥梁展开了想象,那未来的桥会有哪些了不起的变化呢?出示中心话题:“未来的桥梁”,联系课文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阅读表格。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22.《桥梁远景图》课堂实录一、析题导入,认识作者师:“远景图”是什么意思?生:人们对某种事物未来情况的合理想象。
师:这篇说明文写的是对什么事物的合理想象呢?生:桥梁。
师:什么时候的桥梁?生:未来的。
师:由此可知,本文是一篇科幻说明文。
同时,我们还应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生齐:未来的桥梁。
师:谁来说说作者的资料?生1:茅以升,著名科学家,生于1896年,去世于1989年,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生2:他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被誉为“现代桥梁之父”。
师:你能从课外收集资料,是个会学习的好学生。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思路师: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三项要求,一是借助注释和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将读不流利的句子多读一读;三是勾画关键句子,一定要注意——(生齐:段首概括句。
)师:现在交流你勾画的关键句子。
生:“桥是什么”“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师:同学们勾画的句子基本都是段首概括句,这说明大家注意了对一段内容的概括与把握。
但是同学们丢了一个最为关键的句子,再找一找。
生: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师:为什么说这句最为关键呢?生:因为这句是过渡句,总领下文。
师:这就是读书的技巧和智慧。
抓住文中那些关键的句子,在思考理解的时候,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看看1、2两段的内容,想想课文分为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段讲桥梁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桥梁的结构,3——13段讲桥梁的远景图。
(板书:桥梁重要性、结构、远景图)师:同学们,看这三段的内容,知道本文的说明顺序了吗?生:逻辑顺序。
师:桥的三部分结构是一般桥梁的共性,还是某种特殊桥梁所特有的?生:一般桥梁的共性。
师:相对于一般桥梁,未来桥梁应该属于——(生齐:特殊桥梁)知道哪种逻辑顺序了吗?生:由一般到特殊。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写法师:我们先看一般桥梁的结构。
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
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
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获得了重大成就。
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1989年因病去世。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1937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的铁路桥通车。
眼见着列车从桥上飞驰(chí)而过,茅以升心中涌起无比自豪,那造桥的日日夜夜又闪现在眼前。
茅以升是1933年8月辞去北洋大学教授工作,南下杭州开始建钱塘江大桥,着手大桥设计。
1935年4月正式动工。
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大桥建成,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他以水治砂(shā),用高压水枪冲开江底坚硬的泥沙层,解决打桩困难,由一天只能打一根增至一天打30根。
他用“沉箱法”,克服水下施工水流急的困难;用“浮运法”,利用江潮涨落将巨型钢梁运到江心安上桥墩(dūn),前后共攻克80多个难题。
工程进行到最紧张阶段时,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狂轰滥(làn)炸,工程始终没停,反而加快了。
铁路桥的提前通车为支援上海保卫战作出了贡献。
11月17日,公路桥又正式开通,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公路两用桥诞生,耸起铁路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当时每天乘船逃难的人多达数万,公路桥一开通,从早到晚,桥上拥挤得水泄不通。
然而,就在开通的前一天,茅以升接到密令,最高当局要炸钱塘江大桥!自己造的桥要自己炸,数万人的心血毁于一旦,他心中十分难过,而且铁路桥通车才仅仅三个月,他眼含泪花、心如刀绞(jiǎo)地说:“这真比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还痛苦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茅以升知道,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造桥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炸桥为阻挡日寇(kòu)的侵略铁蹄。
当晚,在茅以升的指导下,埋放炸药忙了一个通宵。
也就是在公路桥通行的当天,桥下已埋下炸药,只不过对外严加保密,以免过桥群众惊慌。
12月23日下午,日军逼近富阳,爆破人员才奉命接通100多根引线。
然而,此时桥上仍涌动着潮水般的逃难群众,炸桥人员实在不忍动手。
直到傍晚,已远远看见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了,才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
作者简介茅以升(1896—1989),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现在的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20世纪30年代他设计并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
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
1989年因病去世。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又是在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的老科普作家。
茅老学术精湛、著述颇丰,除专业著作外,还写了大量的科学读物,如《五桥颂》《二十四桥》《人间彩虹》《中国的石桥》等,毛泽东称赞茅老说:“你的《桥话》(载于1963年《人民日报》)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这些科普读物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1年间,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先后为孩子们做报告30场,直接听众6万人,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200多篇科普文章,1985年,他亲手给中小学生复信30多封,极大地鼓舞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早在1917年青年时代的茅以升,便以《中国圆周率略史》登上我国科普文坛,他孜孜不倦,勤奋耕耘,创作了大批高质量的科普作品,为繁荣我国的科普创作事业,做出宝贵的贡献。
他的另一篇优秀科普作品——《石拱桥》,被收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茅老一生不仅为民众设计、建造了一座座宏伟桥梁,而且在科学知识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宝贵的“科普之桥”。
茅老通过其精心创作的科普名篇,如《名桥谈往》《五桥颂》《桥话》《石拱桥》等,生动地介绍了我国古桥建设的历史、类型、特点及其在科技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同时,茅老还运用大量丰厚的史料,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桥建设技术与文化艺术高度统一的丰富内涵及对中外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些作品,是作者多年严谨治学,精心孕育的智慧结晶。
茅以升简介(一):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用心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建立人之一,是我国爱国人士之一。
(二):茅以升,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著名桥梁专家。
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
1933年至1937年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茅以升外籍院士称号。
茅以升长期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11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三):茅以升(1896―1989)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炸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既高又长的铁路、公路和行人三用两层大桥。
1933年8月,茅以升授命来到杭州,为祖国建造新桥,出谋献策,绘图制件是他多年的心愿。
钱塘江古称“无底”,就是说钱塘江水深,流沙厚,变迁莫测,江面水流汹涌,波涛险恶,冲刷力大;加之建桥经费有限,施工期限急迫,因此,必须把能同时动工的工程,上下有关的工程,配套联成“系统工程”同时动手,一气呵成。
茅以升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的集体智慧,势如破竹地解决一道道难题。
如每一个桥墩下要打160根桩,9个桥墩就要打1440根桩,若用老办法汽锤打,一天只能打1-2根,后来他们采用“射水法”,一昼夜可以打30根,从而提高了工效。
又如运用“汽压沉箱法”建造桥墩,将钢筋水泥制成重达600吨的箱子,准确地放在已打进泥沙里头的木桩上,沉箱下落时筑墩身,墩身完毕后架钢梁,上下并进,日夜施工,终于如期完成我国造桥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
从此,他的名字和一座座大桥一起留在了祖国各地。
1955年到1957年期间,茅以升又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在建桥的两年半时间里,茅以升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期,为了监督工程的进程,以身作则,经常同工人在一起,甚至通过沉箱下水去实地调查,以便及时修正施工规划方案。
一次,他下到水深30多公尺的沉箱里,正好日机空袭,关闭电源,只好和工人一起呆在箱子里。
虽然大家很沉着,但当时还弄不清是什么原因。
待升到水面以后,才知道原来是空袭的缘故。
后来,茅以升回忆当时情景时说:“在水下的处境,真是永久难忘!那位管电气闸门,坚守岗位的工人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1937年9月26日,火车像巨龙般驰过钱塘江大桥。
公路桥是11月17日通车的。
“人们可以双脚跨过钱塘江了!”真是万人空巷,额手称庆!然而日寇入侵,战火已经蔓延至浙江,黑暗像笼纱似的把钱塘江桥两岸蒙住,难道经过千辛万苦造好的桥,留下给敌人利用?不能,绝不能!茅以升噙着一双泪眼,望着钱塘江桥,口中念念有词: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1937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的铁路桥通车。
眼见着列车从桥上飞驰(chí)而过,茅以升心中涌起无比自豪,那造桥的日日夜夜又闪现在眼前。
茅以升是1933年8月辞去北洋大学教授工作,南下杭州开始建钱塘江大桥,着手大桥设计。
1935年4月正式动工。
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大桥建成,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他以水治砂(shā),用高压水枪冲开江底坚硬的泥沙层,解决打桩困难,由一天只能打一根增至一天打30根。
他用“沉箱法”,克服水下施工水流急的困难;用“浮运法”,利用江潮涨落将巨型钢梁运到江心安上桥墩(dūn),前后共攻克80多个难题。
工程进行到最紧张阶段时,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狂轰滥(làn)炸,工程始终没停,反而加快了。
铁路桥的提前通车为支援上海保卫战作出了贡献。
11月17日,公路桥又正式开通,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公路两用桥诞生,耸起铁路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当时每天乘船逃难的人多达数万,公路桥一开通,从早到晚,桥上拥挤得水泄不通。
然而,就在开通的前一天,茅以升接到密令,最高当局要炸钱塘江大桥!自己造的桥要自己炸,数万人的心血毁于一旦,他心中十分难过,而且铁路桥通车才仅仅三个月,他眼含泪花、心如刀绞(jiǎo)地说:“这真比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还痛苦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茅以升知道,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造桥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炸桥为阻挡日寇(kòu)的侵略铁蹄。
当晚,在茅以升的指导下,埋放炸药忙了一个通宵。
也就是在公路桥通行的当天,桥下已埋下炸药,只不过对外严加保密,以免过桥群众惊慌。
12月23日下午,日军逼近富阳,爆破人员才奉命接通100多根引线。
然而,此时桥上仍涌动着潮水般的逃难群众,炸桥人员实在不忍动手。
直到傍晚,已远远看见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了,才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
“轰”一声巨响,建成仅89天的钱塘桥腾起缕缕冲天烟柱,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通途瘫痪(tān huàn)。
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
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
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获得了重大成就。
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1989年因病去世。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