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论文:建筑空间设计中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论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体育建筑外部空间是体育场馆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体育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和观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精神营造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建筑美学、文化传承、环境生态和社会功能等多个方面。
在体育建筑设计中,外部空间的精神营造必须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注重打造一个具有活力、文化底蕴和社会意义的场所。
一、体育建筑外部空间景观营造的特点体育建筑外部空间景观营造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是对体育活动的支持。
作为体育场馆的一部分,外部空间必须配套体育活动的需求,比如场馆周边的跑道、健身器材、休闲区等,这些都是外部空间必须考虑的内容。
其次是对观众和市民的服务。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不仅是体育赛事的场所,同时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在景观营造中需要考虑到吸引观众和市民的因素,比如绿化、休闲设施、公共艺术等。
最后是对文化和社会的表达。
体育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和文化符号,其外部空间的景观营造需要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精神,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将体育、文化和社会融合在一起。
1.功能性原则。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景观营造首先要满足其功能性需求,包括体育活动的需求和观众、市民的需求。
比如对于体育赛事场所,需要考虑观众席的布局和视线、运动员通道的设置等;对于市民休闲娱乐场所,需要考虑公共座椅、绿化带、儿童游乐设施等。
2.美学原则。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景观营造需要注重美学效果,包括建筑风格、景观布局、材料选择等。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使外部空间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线,吸引人们的目光,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3.文化传承原则。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景观营造需要融合当地的文化元素,传承和发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可以通过景观雕塑、文化墙、题词碑等方式,将当地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4.环境生态原则。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景观营造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要考虑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选择植被、水体和地形,注重雨水利用和生态修复,打造一个绿色、健康、舒适的宜居空间。
好的设计赋予空间“场所精神”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空间环境能影响和改变在其环境下生存的物种,人作为灵长类动物,在特定的环境里长期生活,思维和行为习惯会逐渐形成特有的风格与方式。
空间环境改变人类,人类创造文明,文明影响人类,人类改造环境。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由此可见,空间是对人的思维和行为都会有影响的。
本篇我们谈“空间”和“场所精神”,本公号一贯的宗旨是由词解意,我们先来看一下“空间”和“场所”这两个词条的含义。
▲素材来源于网络,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二次创作为“大设小计”简言之,空间是抽象的区位概念,而构成空间的六个面也只是形成空间的条件而已,如果着重描绘表面,反而忽略了真正的空间。
设计师往往会分析建筑、结构、空间的尺度、高宽的比例、围合与开放,私密与公共等空间上的关系;或者材料、色彩、灯光等表面的形式,但作为这些空间的使用者,他们所关注的恰恰不是这些理性的东西,而仅仅是以自己的感受、经验来使用这些空间。
▲素材来源于网络,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二次创作为“大设小计”这里讲的场所,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的空间,更是贴合生活化、情感化,有生命的空间。
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物的总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
“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具象化和空间化。
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位置感”,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台湾津梅栈道”图片来源于”Gooogle“每个地方,每个场所,都有它特定的“气氛”。
而“场所精神”,会关注生活化的感觉,光线、质感、地形、气候……这些才更符合人们生活的那种气质。
希腊人建各个神的神庙会挑选不同的地方,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场所的气质与那个神符合才会建在这,而我国佛教中也有在不同位置为四大菩萨建立“四大道场”的做法。
场所之于空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场所中所有空间的活动都富有它的意义,充满文化感和归属感。
场所精神场所精神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个说法。
古罗马⼈认为,所有独⽴的本体,包括⼈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场所”这个字在英⽂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的SITE。
在⼴义的解释可谓“⼟地”或“脉络”,也就是英⽂中的LAND或CONTEXT。
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个⼈记忆的⼀种物体化和空间化。
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个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现象学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种采⽤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
他的⼀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筑、居、思》(Building Dew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
他⾃⼰也称,《场所精神》是⾛向建筑现象学的第⼀步。
他认为,只有当⼈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
"居"意味着⽣活发⽣的空间,这就是场所。
⽽建筑的存在⽬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特征的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类⾏为发⽣的"场所" (place)。
⽽另⼀⽀流---知觉现象学代表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则认为认识世界需要回归存在本⾝,并通过⼈的⾝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察觉世界存在。
史蒂⽂·霍尔(Steven Holl)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上进⾏建筑现象学的设计理论与实践,通过建筑设计背后包含的复杂影响因素的回应建⽴了建筑“锚固点”,并丰富了建筑与场所体验。
建筑设计中的场地适应性表达摘要:在建筑设计中,场地适应性是指将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相融合,考虑到场地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使建筑能够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能力。
场地适应性的重要性在于确保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建筑设计中的场地适应性表达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域性格;场所精神引言场地适应性是建筑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涉及到如何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相融合,使建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在场地适应性表达中,我们可以通过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来体现建筑与场地的有机结合。
1场地解读概述1.1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日照、风向、地形等因素。
设计师需要了解场地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条件,以便在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益和环境适应性。
1.2社会文化背景考虑到场地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习俗等因素。
这可以帮助设计师在建筑中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使建筑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1.3城市规划和社会结构了解场地所在城市的规划布局和社会结构,包括交通状况、城市发展趋势等。
这有助于设计师考虑建筑与城市其他要素的关系,如交通连接、人流组织等。
1.4场地的功能和用途考虑到场地的具体用途和功能需求,如住宅、商业、办公等。
设计师需要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将建筑的功能性与场地环境相结合,创造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空间。
2常见的场地适应性表达方式2.1形式表达根据场地的地形、气候等特点,设计建筑的形式和造型,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山地场地中,可以采用层叠的建筑形式,与山脉的起伏相呼应。
2.2材料选择选择与场地环境相适应的材料,如使用当地的天然石材、木材等,以及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保温材料和防水材料。
2.3采光与通风根据场地的日照情况和风向,合理布置建筑中的窗户和通风口,以实现自然光线的最大利用和室内空气的良好流通。
场所精神:场所精神源于拉丁文,表达了罗马时期的一个观念;任何独立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因此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而内在的特性和精神,具有自己独特的气氛。
在建筑现象学中,这个名词被扩展为一个重要的建筑概念。
在影响广泛的《存在、空间和建筑》之后,舒尔茨于20世纪70年代末写就《场所精神》一书,成为建筑现象学的代表作。
在建筑现象学中场所和场所精神是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
场所是有自然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
这个整体反映了在一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其自身的环境特征。
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上的形式,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通过建立人们与世界的联系,场所帮助人们获得存在于世的根基。
场所的本质意义在于,以本真的方式具体化了人们存在的真理。
场所:大体上认为是由空间和性格(CHARACTER)组成,即有性格的空间.空间即构成场所的(THINGS)的三维组织;性格即所有的(THINGS)所构成的氛围或真实空间(CONCRETE SPACE).概念是思想的基本单位,是“共相”的代号,没有概念则思想无法进行;概念的定义是思想的起点。
但概念的定义却是极为艰难的任务,极端地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因为根据哲学第一原理,任何事物只能等同于其本身。
对概念的描述往往会陷入越描越黑的境地。
例如:“人”这个概念如何定义?两脚直立,没有羽毛的动物?这是一个哲学笑话。
有思想的动物?排斥了先天性白痴。
白痴也是人。
有理性的动物?排斥了疯子。
疯子也是人。
尽管概念的定义如此艰难,但人们通常还是能够知道概念的所指。
我们不会将“白痴”、“疯子”排除在“人”的概念之外,也不会将聪明的海豚和通人性的狗纳入“人”的概念之内。
因此可以说,概念的准确定义只能感悟,不能描述。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但描述还是有必要的,好的描述可以帮助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对概念进行定位。
人们各自对概念的定位越接近,则思想对接的精度越高,越有利于交流。
因此,本人倡议发起名词解释(或简介)汇编的活动,越简短精辟越好,望踊跃参加。
场所精神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
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场所”这个字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
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
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
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现象学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
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筑、居、思》(Building Dew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
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
他认为,只有当人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
"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
而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而另一支流---知觉现象学代表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则认为认识世界需要回归存在本身,并通过人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察觉世界存在。
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现象学的设计理论与实践,通过建筑设计背后包含的复杂影响因素的回应建立了建筑“锚固点”,并丰富了建筑与场所体验。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而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
理论家不一定有实践,但实践家必须有理论。
对知识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学的不少用的很少;一种是学的不多用的很多。
(·5·)存在向度(真理)明显地表现在历史中,然而其意义则超乎历史情境。
另一方面,历史只有当它对存在的向度表现出新的具现时才有意义。
历史只有当它对现世和将来有所见解与启发时才有意义。
(·6·)建筑使人与大地更加固定地连结,并使散乱的人群聚落在一起而趋亲密。
世界是凡人所居住的房子。
换言之,人所能居住的世界变成了“内部”。
建筑物以居住的地景拉近了大地与人的距离,同时在辽阔的苍穹之下安置邻里住所的亲密性。
因此人为场所的基本特质是集中性和包被性。
(·10·)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
(·11·)任何包被都由边界所界定。
地景也具有特性,这些特性中有一种特殊而自然的本质。
在某种意义上,场所的特性是时间的函数,因季节、一天的周期、气候,尤其是决定不同状况的光线的因素而有所改变。
(·14·)这三种关系意味着人集结经验的意义,创造适合其自身的一个宇宙意象或小宇宙,具体化其所在的世界。
(·17·)桥集结存有成为我们称之为场所的某些地点。
然而这些场所在桥出现之前,无法以一个整体而存在(虽然沿着河岸能有许多“敷地”),必须借着桥使之显现。
任何场所必须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
场所不只适合一个特别的用途而已,否则将很快就失效。
我们也可以说场所的历史应该是其“自我的实现”。
古代人所体认的环境是有明确特性的,尤其是他们认为和生活场所的神灵妥协是生存最主要的重点。
眼睛自孩提便受物所训练是有根据的,所以威尼斯画家在看到任何东西时必须看得更清楚,而且要比别人有更多的乐趣去看任何东西。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及其应用【摘要】本文针对场所精神进行研究背景的阐述,全面研究了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的关系,详实地介绍了其属性和概念,对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应用的意义进行深度探讨,并具体分析了场所精神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场所精神、建筑现象学、场所在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严重削弱了原有的功能,包括建筑承载其所处地域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生活场景,建筑的地域性逐渐趋向于弱化和虚拟化。
传统学院派或国际主义,都对诞生人类文明的文化资源造成极大的消耗和弱化。
对于每个城市而言,千篇一律的规划和单调的建筑风格都是制约因素,城市建筑师有责任阻止城市建筑历史文脉的失落。
20世纪晚期对建筑场所精神的研究就开始了,也可以说是风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阶段。
后现代主义为社会引入了更多历史文化、哲学等人文领域的思想,影响城市建筑和城规。
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挪威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Schulz)的“场所精神”,现象学理论是场所精神理论的基础。
1.场所精神的研究和产生背景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开始式微,很多活动场所被功能主义所改变,逐渐瓦解和消磨了传统的人类社群聚落的特征,已经模糊了传统上的广场和街道的概念。
很多建筑理论流派尽管在2O世纪都得到发展,但现代主义仍占据统治地位。
现代主义追求被极端简化的功能;该阶段的建筑学被语言学和符号学派侵蚀得肤浅而流于形式;类型学的实践特别强调“原型”,却完全忽略了对象现实的功能因素;新思潮的普遍特征是个性与特色的追求。
面对众多流派,舒尔茨。
他对建筑学的理解借助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直到现在,很多建筑理论,依旧以现象学的非理性和非物质主义作为补充。
2.场所精神与建筑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的创造者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1)。
该学说反对无休止的分析,推崇直觉与体验,强调经验性,不主张纯物质研究,特别承认意识的重要意义。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意义进行阐述,指出作为主体的人与宇宙,是一种客观存在,且互相间存在各种联系的方式,从本质说,这就是场所方式的雏形。
精神层面的建筑意义研究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居住空间或实现功能需要,更是一种可以渗透到我们精神层面的表达形式。
在建筑的设计与构思中,我们可以发现众多反映着人类精神追求的元素,这些元素对于我们的思考、观感和情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建筑在精神层面上扮演着一个固定而稳定的角色。
无论是宏伟的古代寺庙还是现代的摩天大厦,建筑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稳定、持久和坚固。
这种稳定性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上,更重要的是建筑所传递出的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人们在建筑物中会感到安全、舒适和宁静,这是建筑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人们的一种积极的影响。
其次,建筑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意义传递着文化与历史。
建筑物不仅仅是物质化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与情感,记录了一个时期的记忆和变迁。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代表着法国的文化和工业进步,埃及的金字塔则是古埃及文明的瑰宝。
这些建筑物不仅仅是国家的代表,更是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
此外,建筑也可以通过其设计和布局改变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一些建筑物能够通过色彩、灯光、空间布局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使人感到愉悦、放松或者兴奋。
比如,现代博物馆和艺术馆常常通过明亮的灯光和简洁的设计来创造一种专注的氛围,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同样地,一些寺庙和教堂则通过庄严的建筑风格和宁静的环境来营造一种神圣感,使信徒们更加专注和虔诚。
从以上的几个角度来看,建筑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是多样而复杂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或工作的空间,更是一种通过形式、文化和设计来与人们精神进行沟通的载体。
建筑物的存在不仅仅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技术进步,更是一个见证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符号。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其实用性和功能性,更要思考建筑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与作用。
最后,建筑物的精神层面也体现在我们对待建筑的态度上。
场所精神论文——以亚特兰大百年奥林匹克公园为例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人性化和生态化的景观设计—以亚特兰大百年奥林匹克公园为例摘要:亚特兰大百年奥林匹克公园设计以奥运为主题,以自由的平面、丰富的或具有特性的空间、简洁的造型为基本原则,将体育功能与其他功能相结合,将纪念性与实效性、平民性相结合,是一个尊重场地个性与场所精神的人性化和生态化的现代景观设计。
关键词:场所精神亚特兰大百年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文脉一、前言景观设计的过程是设计者和场地交流的过程,只有深层次的对文脉的理解,认真的领悟设计场所中隐含的特质,充分的揭示场地所包含的历史文脉和自然生态等因素时,才会真正意义上的领会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
在景观创作的时候,运用设计的语言,吸取地域文化的精华,加入时代的语言,在满足功能,和谐的前提下,营造一种特色的空间氛围。
通过具体的景观形象表达抽象的场所精神,本文从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概念以及在百年奥林匹克公园的体现浅述自己对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理解。
二、概念1、场所“场所”这个字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
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 或context。
“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
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 of plan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场所精神场所精神(genius loci)通常指空间的气质与品位,实质上是能给人心灵以震撼的空间艺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是城市开放空间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
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他是景观设计的艺术体现,生命体现。
他是在满足于形式,功能的前提下,一种思想的升华。
它的产生需要人的参与,因此,场所精神表现为人文的特性,归属于情感的范畴。
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以空间的移动为前提.营造一个有意义的日常生活的场所,它取决于自然条件,历史文脉和区域定位等主要因素。
什么是建筑的“场所和精神”?01楔子作为一个建筑从业人员,我一直以来都想写一些“脱离物质”层面的东西。
不再单纯纠结建筑空间“美不美,好不好用”,而是关乎“自我”和“精神”的需求。
但长久以来,又觉得自己没法把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梳理清楚,所以迟迟没有成文。
乘着过年期间有时间,我又反复思考了下,发现还是没有能力将“思想”层面的东西表达清楚。
我想阐述“场所”和“场所精神”。
这方面有不少著作,但是太学术的表达不利于理解,也会产生大量的理解偏差。
我想用案例来阐述我理解的“场所精神”,可能更通俗一些吧。
02什么是“场所”“场所”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
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 或CONTEXT。
“场所”一词百度百科的定义是: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指的是特定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活动处所。
我更倾向于:空间被赋予社会,历史,文化,人(物)的活动等特定含义之后才能称为场所。
一块空地,一棵树都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场所,谁说不是呢。
一棵树对于大自然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但是对于上图里的这群狮子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得的“休憩场所”,“空间”与特定的人或者物的“活动”发生了关联,就是场所。
场所由空间组成,而空间是由边界来限定的。
上图展示了边界限定的一些方式(可以是半围合,也可以是全围合的),从而形成了感受迥然的空间。
下图展示了人在不同高度围合出来的空间里的状态,也是各有不同。
所以,场所的空间形态是多样化的,可以不拘一格。
可以是完全的室内空间,类似一个容器。
也可以是室外的。
比如一棵树,用枝叶限定的空间。
而人(物)在此空间上活动的加入,才是建筑层面所说的场所。
“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
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 OF 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举个例子:And you're gonna tear all the houses down?Ann lived there, Ron.That's Ann's old house. That's my best friend's old house.That was the house where I put on my wedding dress the night I got married.That is the house where April and Andy met for the first time.03什么是“场所精神”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商业建筑场所精神及空间设计之探索摘要:商业建筑设计的根本前提是遵循商业的本质规律,商业建筑设计的根本前提是遵循商业的本质规律,即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即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但是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倾向,但是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倾向,与之并不矛盾。
与之并不矛盾。
通过分析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分析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如何关注和把握场所精神及空间设计。
关键词:商业建筑;场所精神;空间设计商业建筑;场所精神;空间设计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师如果想要创作什么,建筑师如果想要创作什么,建筑师如果想要创作什么,就必须对此就必须对此就必须对此(场地及(场地及历史)有所发现,否则你的建筑就会枯萎,你就不会兴奋,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就。
【11】。
空间是场所,时间是场合,他们构成了“场所精神”,而“场所精神”服务的核心乃是“人”,或者是人的行为和心理。
因此建筑设计本身绝不仅仅是意向仅是意向 3 3 3,,它或许更应该体现的是场所精神。
它或许更应该体现的是场所精神。
世界大师赖特也说过:世界大师赖特也说过:世界大师赖特也说过:建筑应该建筑应该像大树,从地上生长出来,迎着太阳。
“流水别墅”(见图一)是场所精神的完美极致表现,因为它只适应于那块场地,如果移之别处,它将丧失生命力。
因此,在建筑设计意向造型构想过程中,应当关注场所精神——场地彼时彼地的特质(文脉)、此时此的的特质以及未来可能的特质(人本),如此建筑的意向造型才不是一堆干巴巴的符号,而是体现文脉和人文的生动的空间场所。
一、研究背景毋庸讳言,消费和服务行为充斥于当今高度工业化时代的每一个角落,消费和服务行为充斥于当今高度工业化时代的每一个角落,并占并占据着支配地位而曾经普通的商品交换行为亦蕴含了一种极为重要的关系,即联系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条纽带。
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条纽带。
作为物质载体的商业空间,作为物质载体的商业空间,作为物质载体的商业空间,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它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购物和销售场所,它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购物和销售场所,其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社其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生活品质。
文章编号:1009 6825(2010)01 0042 03如何解读建筑的空间与场所收稿日期:2009 09 04作者简介:何 焱(1981 ),女,助教,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何 焱摘 要:从探寻建筑的本源和意义出发,分别阐述了 建筑空间论 和 场所精神论 的重要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宾切提住宅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探寻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是解读建筑的核心。
关键词:空间,场所精神,环境,体验中图分类号:T U 024文献标识码: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意思是指修建房子,修的是门窗、墙体等实体,用的则是这些实体围合出来的虚的内容。
中国古人的阴阳虚实是源于生活的朴素哲学,在两千多年前他们就有了对建筑本质的认识。
从建筑最早的形态来看,它仅仅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简单场所,在那个时候也表现了建筑的本源。
经过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把大量的目光放在建筑的实体上,从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不断追求着更高的艺术价值,在很多美学领域,建筑的美仅仅是通过形式和技术来传达的,他们不关心内容,不注重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不会提及空间与场所。
建筑发展到今天,其意义已不在于去宣布某种主义的 诞生 或某种主义的 死亡 ,而在于不断去探求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摆脱形式、风格、主义、流派,以及 形而上 的 意义 的困扰,重新确立应有的伦理价值。
意大利建筑历史学家布鲁诺#塞维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完成的!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对建筑评论和建筑设计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此之前,建筑评论界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空间,人们的思维习惯于注重物质方面。
物质经过加工成型,空间就产生了。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性内容,它让人们站在这个角度上重新探寻建筑的意义。
在随后的20世纪70年代,挪威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完成了!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著作,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建筑的空间意义。
建筑设计与场所精神摘要:建筑设计要结合场所精神,以体现以人为本及人性化的设计思想,本文选择场所精神为切入点,为相关行业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建筑;设计;场所;精神1.建筑精神的概念“建筑精神”中“精神”,理解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精神就是指建筑的外观美。
建筑精神的最低层次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感与舒适感。
安全与舒适可以说是物质方面的保障,但“安全感”与“舒适感”一定是精神上的享受。
满足安全与舒适的设计也可能会满足安全感和舒适感,但实际的安全与舒适并不能给人提供完全满意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建筑精神是传达人性化设计的象征。
如何创造一个符合当前人的精神活动环境基因,从而在重新编辑人、空间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个设计方案需要对建筑精神作出深思熟虑的回应,这是一个有益的实践准备,在这种实践中,建筑师的设计通常需要与人的精神活动做深度结合[1-2]。
2.建筑精神功能的分析也有试验研究了以人的精神活动为基点来考虑建筑设计中心特征的意图和用途。
调查问卷的数据是从观察、重点访谈以及文本和视觉文档中收集的。
我们将人的精神活动定位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背景中,例如将多层玻璃屋顶空间的设计与人的精神活动体验联系在一起,从而揭示使用者在建筑中自我认同、自我表达的位置,我们使用了建筑和场所精神的理论基础,以及人性化研究者和理论家倡导的参与式方法。
我们的发现开始解决对人们感知和他们精神状况之间关系的理解上的巨大差距。
建筑具有复杂性。
建筑从新时代晚期开始就不只具有遮风避雨等物质性作用了,也有其精神性作用,作为美的欣赏对象。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宫殿上,当身处园林,亭台楼阁、山水泉石、花木禽鱼,给人一番纯净的享受。
一般来说,建筑除了具有物质性以外,看它是否还具有一定的精神性,这就是建筑复杂性的表现,也就是建筑的双重性。
它不仅仅只具有物质性的一面,也不只具有精神性的一面,而是二者兼而有之,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青岛理工大学场地设计(论文)题目:场地设计于实际设计中的意义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院系名称: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城规121指导教师:**2015 年11 月24 日场地设计于实际设计中的意义姓名:崔明阳学号:201203164 班级:城规121【摘要】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不管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还是城市设计,都包含场地设计的内容。
场地设计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场地设计设计的好,可使建筑与场地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加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使整个设计更亲民,更好用。
【关键词】场地设计、建筑、景观、道路、空间关系一、场地设计概述场地设计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中得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好的场地的设计是创造城市空间的良好环境的重要途径。
场地设计是为了满足在当前的条件和有关规定,基于组织的理由活动之间的关系的构成要素的规范的碱基的建设项目的要求。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每个元素的设计以及每个元素的组合,以使各元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建筑与周围的景观。
为了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合理有效地组合,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效率,节约土地,减少浪费,就要求设计师真正以人和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合理地进行设计。
把握具体建设项目从通过场地设计课程宏观的角度来看,场地设计设计了很多场地环境,以满足建设项目立足现有条件和有关规定,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空间的设计活动的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元素特别的建筑物和其他元素,有条理地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从工作内容来看,场地设计的要点,整个建筑的设计,除了建筑单体以外的所有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交通设施,绿化园林设施的详细设计。
场地竖向,工程设施总体安排和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化园林设施、园林绿化、小品等园林,场地垂直和工程设施。
简述“场所精神”在影视作品的场景营造中的应用“场所精神”是使建筑具有情感的意味,引起人们的无限回忆,最终发挥其独有的情感作用。
文章基于影视作品必有的情感需求,以及影视作品的情感渲染手法、氛围营造,并结合空间方向的理论“场所精神”,谈谈场所精神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
标签:影视作品;场所精神;氛围渲染一、前言当前的影视与传媒作品都趋向于对于感情的渲染,好的影视作品必定能够拨动人心,引起观众精神上的共鸣,产生相似的情绪。
空间理论“场所精神”就是氛围营造的一种手段,通过场景中的一些设计元素或者风格等引起使用者的一些情感回忆,使建筑空间从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性到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还满足于使用者的情感需求。
二、影视作品中必有的情感需求影视作品的现面向观众是人,人都是情感动物,影视作品想要把剧情、氛围、情节等等都描述的淋漓尽致,颇为生动的时候,情感的注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影视作品的剧本、配乐、配音、主角、配角等等组成的是影视作品的骨架,而情感则是影视作品的肉,没有了感情的注入的影视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作品,是不吸引人的作品。
情感作为媒介拉近了观众与影视作品的距离,以电影《脸庞·村庄》为例,这部抒情且浪漫的纪录片,影片中“一老一少”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以及真挚的约定,令人羡慕不已,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存在于生活最平凡的角落,可能最平凡的一件小事也能给人带来艺术以及内心许久的感动。
观众通过对于电影作品中的情感的流露找寻自己记忆里相似情感的地方,引起感情上的一种共鸣,让人潸然泪下。
三、利用“场所精神”进行情感渲染说到场所精神就要提到“场所”,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把场所精神运用到影视作品中场景的营造中来科技极大限度了引起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例如《脸庞·村庄》电影正是运用了“场所精神”这种氛围营造手法,电影中正是一老一少的组合做了一些平凡的小事就給那些人们带来的感动与泪水,激起了在平凡生活中的一份激情,给平凡的村庄带来了一丝感动。
建筑空间设计中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意义
现阶段,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科技为主的信息媒介时代到来,给建筑领域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1]。
而且,人们越来越多地盲目追逐流派,急于标新立异,促使多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逐渐被废弃,这不仅不会对城市形象进行改善,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城市原有的空间环境。
所以,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时,需要充分重视标志性元素所具备的场所感、渗透的文化精神,并对环境中的不同建筑进行统一协调与连接,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文化氛围的场所精神。
1场所及场所精神
1.1场所
在科技术语中,“场所”主要是指社会相互作用的背景或环境。
而在建筑领域内,“场所”则是指在建筑物或人造物界定的空间范围中,人与环境之间出现相关联系。
挪威著名历史学家、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最早、最系统对场所理念进行讨论,认为活动发生的地方便是“场所”,其空间具有清晰特性,为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包括众多材性,如肌理、色彩、形状等。
这里提出的“场所”充分结合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能对某一特定地段内人们的生活方式、自身环境特征等进行准确反映[2]。
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采用积极措施,实现“场所”的回归。
1.2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最早也是由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该词源于罗马人,意义为所有存在的事物均有其精神。
诺伯格•舒尔茨还将“场所精神”引用到建筑领域内,赋予其新的意义,认为“场所精神”是人的主观内心意识空间与客观存在的空间体的复合体,能对人是场所的核心及特色进行反映。
换句话说,场所精神承载的是人对整个场所的归属感、认同感,极易打动人们内心,引发共鸣。
而且,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能对人与环境进行紧密联系,对现代建筑学用中性、缩减、抽象的观点看待环境的不足进行批判,便于对人们在精神、心理上与世界的联系进行重建[3]。
而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空间设计能为人们提供相关活动的物质场所,且能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需求,从而促使使用者在精神、生理上均达到愉悦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空间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场所精神,充分融合人与环境,从而促使人们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2.1强调总体布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的场所性强调建筑空间能反应出所用环境的文化背景、历史文脉、地形地貌等要素。
可以说,一定的环境脉络是建筑存在的
必备条件。
而完善的建筑空间设计并不是简单叠置及拼贴建筑物与环境各要素,而是采用积极措施,促使建筑物与环境各要素之间彼此认同、吸收、整合,这一过程可表现出两者的互动性和双向性[4]。
一方面,以往普遍认为的建筑经由对自我进行“修正”,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和谐,其实并不是建筑接受环境的特质。
另一方面,环境能对个体建筑的个性特性进行认同和接受,且能促使自身个体性得到完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时,需要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从而根植于环境,实现两者的统一、和谐[5]。
比如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其总体布局重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该艺术中心在北部森林公园的生态延续轴线上,周边有着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存在曲线状分布的水系及集中的绿化带。
在进行建筑空间布局时,若实施直线式布局,可能会影响到周边曲线形态环境,对景观环境延续性、整体性造成破坏。
而采用曲线式布局,能充分契合周边环境,促使建筑与环境互相呼应,且能促使城市景观的延续性得到增强。
2.2重视充分结合城市空间
作为现代人居住的主要环境之一,城市是最常见的人为场所。
而对城市空间进行界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建筑。
在城市中,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回应是其场所性的重要体现。
而且,人们必须认识到建筑设计对城市空间表达的职责。
一个城市要想具备良好的形态,其建筑空间就应该存在良好的系统性和服从性[6]。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对建筑场所进行规划和塑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结
合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城市、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上述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在塑造建筑场所时,紧密结合建筑与城市空间,充分联合区域空间,从而促使各个区域可达性得到提升。
而且,通过在不同标高上对一系列自由伸展的曲线形廊桥进行设置,一方面能紧密联系单体建筑与主要人流集散地,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室外公共空间。
另一方面,还能充分融合分散的功能块,使其形成区域性整体,从而对文化艺术中心的整体形象进行强化。
而且,在进行立面设计时,该艺术中心在立面风格中融入灵动简洁的设计元素,以白色为主色调,通过大量错落的平台和楼板,赋予建筑以简洁明快的风格,且整体凹凸有致。
2.3关注延续地方文脉
在建筑空间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场所精神并非是对各种形式进行照搬照抄,或者盲目标新立异。
而是要在对特定地域所表现的场所精神进行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作为周围人造环境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
而且,在建筑场所精神设计中,只有充分融合地方文化元素,延续地方文脉,才能赋予建筑创作以灵魂,充分体现人文与文脉,而不是仅流于形式的干巴巴的符号。
仍以昆山文化艺术中心为例。
该艺术中心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时,充分重视当地文化元素,比如水。
作为昆山的灵魂所在,水覆盖着昆山三分之一的市域面积。
在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选择充分融合水元素,在绿化景观环境中放置主体建筑,使其临近水体,并以具有丰富层次性的休息厅、室外平台、散步道等进行配备,可促使人们感受到现代
建筑与昆山水乡特色的交融。
此外,在对建筑形态进行设计时,主题为最能代表昆山文化的昆曲及并蒂莲。
前者为最具代表性的昆山文化艺术形式,后者为昆山园艺文化代表。
而且,市民接触最为广泛,且渗透力最强的文化象征便是地方戏曲和园艺。
昆山文化艺术中心的平面形态衍生自昆剧表演艺术中的甩袖,自建筑中心开始,像表演中轻摇手臂翩翩舞动的长袖一般,向外逐渐进行旋转发散。
而且,发散出的花瓣形态与并蒂莲相似,达到完美融合。
3结语
建筑空间设计的根本要点是场所和场所精神,能有效避免建筑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可赋予建筑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所以,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场所意识,将场所精神充分体现到设计过程中,从而充分融合建筑与人文环境,实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韩颖,高祥生.浅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包容性[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65-68.[2]李夏菲,廖琴,熊春华.场所精神的诠释———当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2,8(12):33-35.
[3]许建业,杨亮.场所精神理论与图书馆建筑空间和服务的关联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13,6(2):8-12.
[4]林蔚然.基于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设计策略探索———以福州三江口高级中学为例[J].新建筑,2016,8(4):105-109.[5]吴琨.探析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思路与方法[J].艺术科技,2016,10(4):258.
[6]廖一联,申敏.场所精神———基于现象学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教学研究[J].四川建筑,2016,36(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