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47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的理论及其应用战欣一、十个概念•职业生涯: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所担任的职务、角色,也同时涉及其他非工作、职业的活动。
职业生涯有功能性和无边界性特点。
功能性是指一系列职位的总和,强调职级的升高和稳定性。
无边界性即强调过程,一个人长期从事一系列工作的经历。
从经济观点看,职业生涯是一系列工作过程中职位和角色的转变,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可以用倒述手段分析职业提升所需要的条件。
而社会学观点认为职业生涯是职业人的内外因素共同引起的职业角色变换,用于分析人的动力。
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1、心理(需求)2、生理3、社会4、经济5、机遇•职业生涯开发: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阶段使人取得不断的进步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独特任务和主题。
职业生涯开发是发现潜能、强化潜能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个人对职业生涯管理的操作把握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更好应用职业生涯管理的过程。
•职业生涯管理:个人对职业生涯目标或战略的开发、实施、监督的过程。
包括自我信息和行业信息的搜集,即职业考查;在分析信息以后综合制定有现实性的职业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战略,在战略实施同时即时反馈(包括工作和非工作角度),并作出评价。
无论是否达成目标,都要进入继续的职业考查,循环职业生涯管理的各个环节。
•职业考查:搜集和分析有关职业生涯的信息。
即包括自身的内在因素(价值观、兴趣、能力、优劣势、人际关系等)和职业的外在因素(行业发展情况、企业情况、工作环境、工作职级晋升、工作技能要求、资质学历要求等)。
目的是进一步实现对自我和职业的认知,从而制定职业目标。
职业考查的越充分越详细,对于后面自我和环境认知的确认就越完整、准确。
•职业认知:个人对自身特性及其相关环境特征完整、准确的理解。
职业认知不能加入主观色彩,要确定它的准确性,才能做职业目标的制定。
可以从心理、家庭、社会、机遇、环境等方面入手。
•职业生涯目标: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人们希望达到的目标。
第一章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1.了解特质——因素理论,熟悉克鲁姆波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掌握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2.了解金斯伯格、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熟悉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观,掌握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加里·德斯勒职业生涯五阶段的概括。
3、理解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教学重点: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加里·德斯勒职业生涯五阶段的概括教学难点: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内在结构关系;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为主,穿插一些课堂讨论与个别提问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一、特质—因素理论(一)起源和发展帕森斯Frank Parsons “职业指导之父”:职业选择的“三步范式”法威廉斯Williamson :“Trait-Factor Theory” ,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奠基理论(二)理论核心: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三)理论前提1. 人各有特性且可被测量2. 每个人的独特特质又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3.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特性的人4. 人的特性与职业匹配程度与成功相关(四)“三步范式”法强调人在职业选择中必须做到:1. 了解自身的天赋、能力、兴趣、志向、资源、限制条件以及其他因素2. 对不同行业工作的要求、成功要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及机会有明确认识3. 在这两组要素间进行最佳匹配(五)职业选择中的常见问题1. 没有选择2. 不确定的选择3. 不明智的选择4. 兴趣与能力相矛盾二、人格类型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Holland创立:Career Orientation Theory,也称职业性向理论、人职匹配理论。
(一)理论假设1. 大多数人的人格类型可归为六种人格类型中的一种2. 现实中存在相应的六种环境类型3. 人们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4. 一个人的行为是其个性特征与环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二)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霍兰德认为,同一类型的劳动者与职业互相结合,便能够达到适应状态,其结果是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职业岗位获得了合适的人才,劳动者的才能与积极性便得以很好发挥。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指个人从事职业工作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它主要涉及个人对职业发展的规划、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转折等方面的研究。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不仅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需求和目标,还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个人和组织之间的职业发展对齐。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生涯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不仅涉及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还关系到组织和社会的职业发展需求。
因此,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职业发展周期理论职业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包括成长期、稳定期和转折期。
在成长期,个人对职业的兴趣和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
在稳定期,个人开始在特定领域中建立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实现职业成就。
而在转折期,个人可能面临职业变动或挑战,需要重新评估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
2. 职业决策理论职业决策理论关注个人在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的决策过程。
它认为个人在职业决策中通常会经历这样的几个阶段:自我意识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职业选择阶段,个体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职业决心阶段,个体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职业适应阶段,个体开始适应职业环境并提高自己的能力。
3.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强调个人主动地进行职业规划和管理。
它认为个人应该通过自我评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技能和职业目标。
然后,个人可以借助职业咨询和资源,制定实现职业目标的策略和计划,并不断进行反馈和修正。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也强调个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例如技能更新和敏捷转型等。
4. 职业发展支持理论职业发展支持理论关注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支持和资源。
它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职业导师、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和网络等渠道获取相关的职业发展支持。
这些支持可以包括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工作机会、社交资源等,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第一章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1.了解特质——因素理论,熟悉克鲁姆波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掌握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2.了解金斯伯格、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熟悉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观,掌握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加里·德斯勒职业生涯五阶段的概括。
3、理解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教学重点: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加里·德斯勒职业生涯五阶段的概括教学难点: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内在结构关系;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为主,穿插一些课堂讨论与个别提问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一、特质—因素理论(一)起源和发展帕森斯Frank Parsons “职业指导之父”:职业选择的“三步范式”法威廉斯Williamson :“Trait-Factor Theory” ,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奠基理论(二)理论核心: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三)理论前提1. 人各有特性且可被测量2. 每个人的独特特质又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3.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特性的人4. 人的特性与职业匹配程度与成功相关(四)“三步范式”法强调人在职业选择中必须做到:1. 了解自身的天赋、能力、兴趣、志向、资源、限制条件以及其他因素2. 对不同行业工作的要求、成功要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及机会有明确认识3. 在这两组要素间进行最佳匹配(五)职业选择中的常见问题1. 没有选择2. 不确定的选择3. 不明智的选择4. 兴趣与能力相矛盾二、人格类型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Holland创立:Career Orientation Theory,也称职业性向理论、人职匹配理论。
(一)理论假设1. 大多数人的人格类型可归为六种人格类型中的一种2. 现实中存在相应的六种环境类型3. 人们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4. 一个人的行为是其个性特征与环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二)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霍兰德认为,同一类型的劳动者与职业互相结合,便能够达到适应状态,其结果是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职业岗位获得了合适的人才,劳动者的才能与积极性便得以很好发挥。
职业生涯基本原理是什么职业生涯基本原理是什么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规划职业生涯也是需要根据一些原理的,你们知道职业生涯有哪些基本原理吗?今天店铺分享的是职业生涯基本原理,希望能帮到大家。
职业生涯基本原理一、特质-因素理论1、帕森斯,《职业选择》的出版标志职业发展理论的出现,他是现代职业生涯的奠基人。
2、戴维斯、罗圭斯特,工作适应理论。
他是特质因素理论范畴,强调重点有所区别。
3、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
被认为是最流行的理论。
通过以上,汇总出三个基础:首先是个人特质,其次是职业环境知识,再次是再次基础上的匹配。
二、发展取向理论1、金斯博格的发展理论,强调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过程,并且分阶段。
2、舒伯生涯发展理论,提出生涯发展阶段论,诠释生涯发展模型。
3、戈特福瑞德森限制-妥协理论,其理论主要是职业抱负的内容与发展过程的理论。
发展理论从传统的人-职匹配,到强调一生的发展与全部的生命角色,是生涯规划中的革命性理论。
三、社会取向的生涯理论1、克朗伯兹社会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他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于职业生涯领域。
2、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基本观点,本理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理论,也是构建在班杜拉的理论基础之上。
四、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佛罗里达大学四位学者提出该理论,他们研究个体如何作出职业选择,如何在职业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中运用信息,个体的信念与思维如何影响生涯决策。
提出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10个基本假设。
以上四种理论模型实在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咨询中的基础理论,但他们三个共同的主题:1、了解自己——核心问题2、环境因素——了解外部3、个体与环境的互相作用成功规划职业生涯包含的内容一、职业发展目标要契合自己的性格、特长与兴趣。
职业生涯能够成功发展的核心,就在于所从事的工作要求正是自己所擅长的。
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我们会工作得游刃有余;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工作,我们会工作得很愉快。
如果所从事的工作,既是自己所擅长又是喜欢,那么我们必能快速从中脱颖而出。
四大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国内外一些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许多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和规律,在这些理论和规律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萨柏是美国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学家。
他把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5个大的阶段。
(1)成长阶段。
从0~14岁。
经历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
(2)探索阶段。
由15~24岁。
择业、初就业。
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
初步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
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3)建立阶段。
从25~44岁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
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再选择、变换职业工作。
变换次数各人不等。
也可能满意初选职业而无变换。
尤肯猎头公司认为最终职业确定,开始致力于稳定工作。
(4)维持阶段。
在45~64岁这一长时间内,劳动者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5)衰退阶段。
人达到65岁以上,其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推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
2、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这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
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金森提出。
帕金森的理论内涵即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职业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
职业-人匹配,分为两种类型:(1)因素匹配,例如所需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者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
(2)(特性)匹配,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理论1、职业生涯(Occupationnal Career)是指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等人的潜能综合性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估,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组织和个人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
2、职业生涯的分类(1)外职业生涯(对组织而言)(2)内职业生涯(对个人而言)两者的协调、结合、平衡才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想状态。
自己应该思考: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3、关于人的需求的理论与职业生涯的关系(职业应该着眼于人的高级要求、全面发展)(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这两个因素分别实现了从不满意状态——一般状态——满足状态的转变。
(3)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中心理论在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有三种需要,即:成就、权利和友谊。
学生思考:奥运会志愿者的需求层次自己应该思考:需求层次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制度设计的关系4、广义生涯规划包括个人的三个生命周期(1) 个人生物周期(2) 社会家庭周期(3) 生命空间周期5、三个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及个阶段的危机自己应该思考:危机应对措施早期:现实性,难以得到信任和重用,成员隔阂,职业挫折中期:组织认同和个人职业认同,现实与职业理想不一致,职业境遇转折或下滑后期:能力衰退,权利中心地位下降,家庭“空巢”心理危机,回顾认同危机学生思考:①你觉得应该如何用时间划分职业生涯阶段?②大一新生:你如入校的困惑和迷思在哪些地方?6、自己应该思考: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设置关于评价个人精神生活需求满意度的指标,并评价其有效性。
指标:归属感尊重胜任感开发潜能能力体现成就感。
第一章职业生涯管理概论(1) 职业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经济性、社会性和技术性是职业的三个重要特征。
(2) 职业分层是指按照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对职业的价值取向所做的职业等级排位。
职业活动的内容不同、工作的复杂程度不同、所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不同、工作的环境不同、所需要的任职资格条件不同,在组织结构中的权力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等,这必然使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不一样,这是职业分层的依据。
(3) 职业分类是指特定的国家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
职业分类是职业社会化管理的平台,也是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4) 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的基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变化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的发展和变化。
未来职业的变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传统的职业种类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 终身依附一个组织的固定职业不断消解,独立的、不依赖于任何组织的自由职业不断产生。
(5)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工作活动相关的连续经历,它不仅表示职业工作时间的长短,而且内含着职业发展、变更的经历和过程,包括从事何种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的阶段、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换等具体内容。
要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必须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表示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内在特征是价值观念、态度、需要、动机、气质、能力、性格等,表示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客观外在特征是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工作行为。
(6) 在个人职业发展管理理论中,有一个职业锚(Career Anchor) 的概念。
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