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42
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2.社会行为的特征.3.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4.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法、例举法、直观图示法等来完成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教学重点】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2.社会行为的特征.【教学难点】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学生活动)查资料、讨论、总结.学生可能会将如下动物写在黑板上.1.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2.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小组依照自己书写的顺序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但均给予鼓励.讲授新课(教师活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师生互动)学生分析,老师板书1.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2.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3.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4.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5.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教师活动)总结以上内容,打出投影胶片(内容如下):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2.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教师活动)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别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3.一群蜜蜂.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及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学生如: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学生: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分工的.1.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2.工蜂负责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3.雄蜂负责与蜂王交尾.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繁衍.学生:分析鸡群和羊群.在鸡群和羊群中都有占优势者.1.鸡群中是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为首领.2.羊群中是一只威猛的头羊为首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是群体的领导者.2.享有取食、选择配偶的优先权.教师:非常好.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学们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你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表扬并激励发言的同学,同时指出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师生互动)教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150多万种动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语言来交流传递信息,维持着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我们人类能掌握动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防治和消灭有害动物是很有帮助的.(师生互动)先由学生主动举手总结本节内容,后由全体学生闭上眼睛过“电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小组作本节小结.学生:总结(略)教师:肯定学生的总结,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社会行为的特征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新课导入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2.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群体成员中分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工蚁是些未成熟的雌蚁,承担了社会中繁重的劳动工作,从采食、搬运食物回巢、建筑、修缮巢穴,到饲育幼虫、喂养蚁王,还要供给从事其他职务的工蚁及兵蚁的食物。
工蚁终生忙忙碌碌,不得休息。
兵蚁的职责较为单一,是专司蚁穴的保卫。
它们专门防御外敌的侵入。
为此,不得不进行激烈的战斗。
它们临危不惧,英勇顽强,绝不玩忽职守。
有时,甚至为保卫蚁群,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雌蚁是专职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
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与身体其他部分很不相称,而且自己不能移动,由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观察下图白蚁的蚁穴。
照顾幼虫的工蚁 看护卵的工蚁 入口雄蚁的穴室 工蚁将大型食物肢解 蛹的穴室后蚁的穴室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
“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牧羊人放牧时,他只需要管好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狒狒的社会行为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
当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方发与过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学生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
确定记录的方法。
实施方案。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1.蚂蚁喜欢吃什么?2.怎样饲养蚂蚁?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
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知识背景团结一致的狒狒(人教版初二上)狒狒是一种大型猴类,它分布于非洲东北部及亚洲阿拉伯半岛。
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坦喝尼喀地区,到5~6 月份进入旱季,狒狒常出汉的杂草丛开始枯黄,为科学家跟踪,观看狒狒的行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有位自然科学家发觉那个地点的狒狒大都过着群居生活,这位科学家对一个由10 只成年雄狒狒、12 只成年雌狒狒和23 只幼年狒狒组成的狒狒群进行了深入考察。
这群狒狒中由一个比较老的富有体会而又强壮的雄狒狒为首领,全群狒狒都服从他的指挥。
它们过着严格的集体生活。
在狒狒群中,最大的喜事莫过于添了新生的小狒狒了。
现在,全群狒狒欣喜假设狂,纷纷争着来〝贺喜〞。
开始几天里母狒狒为了其〝婴孩〞的绝对安全,常用一只手臂抱住〝婴孩〞。
十天后,小狒狒能够从母亲周围悄悄跑开,但不多一会,母亲就要招它回来,唯恐走失。
四、五个星期以后的小狒狒能够爬到其母亲的背上坐着了。
时刻再长一些,小狒狒就会下地抓着母亲的尾巴嬉戏了。
有味的是,在狒狒群中也有〝幼儿园〞。
原先,小狒狒断奶后,它们的母亲有事外出时,便把它们交给一个年长的狒狒统一照管。
在那个〝幼儿园〞里,狒狒〝阿姨〞对这些小狒狒们照管得十分周到,不让它们乱跑,还对它们进行爬树、丢石头等各种游戏的训练。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狒狒们就要为睡觉做预备,它们总要对周围的地势做一番认确实〝检查〞,看看是否有敌害存在。
一旦碰上狮子等猛兽的突击时,会有最强壮有力、最不怕死的狒狒上前打冲锋与它进行勇搏,同时,周围的狒狒并不袖手旁观而是一齐大声吼叫助威并向敌方猛烈投掷石块。
在齐心协力,团结斗争的狒狒们面前,狮子不得不狼狈逃去。
这正表达了狒狒集群行为的优势。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案设计平泉四中王辉1、教案目标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目标: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2、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初步拟定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难点。
3、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4、课时分配2课时5、教案设计6、板书设计白蚁群体:工蚁、后蚁、雄蚁、兵蚁群体组织 蜜蜂群体狒狒群体 社 组织会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工 等级 行 定义为 群体之间的通讯 声音:黑长尾猴群体 方式 气味:蚂蚁群体 动作:蜜蜂群体7、练习设计 1、基础过关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
这是社会行为的特征。
2)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工蚁的职能是();兵蚁则专司();雌蚁是专职的(“”);雄蚁的职能是()。
3)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这种现象叫做()4)阿尔卑斯狒狒群体中,根据个体()、力量()、()状况和()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要紧特点,讲出分工合作关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讲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体会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看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进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进展过程中自身形状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连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体会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咨询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前预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看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认真观看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咨询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