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博物馆解说词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博物馆解说词第一部分:基本陈列

千年回望古绵州——绵阳历史文化陈列神奇自然美丽家园——绵阳自然生态陈列

第二部分:专题陈列

流淌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富乐梦想——绵阳摇钱树陈列

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列

山间洞府——绵阳崖墓陈列

千载回望古绵州

——绵阳历史文化陈列讲解词

第一单元:史前遗址

绵阳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万年前,去看看绵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大遗址。

边堆山遗址。出土了考古年代距今约4800年的陶器、石器、磨制骨器及带草茎痕和圆形孔洞的红烧土等文物数千件。这里展示其中小部分,有陶纺轮、陶饼等器物的口沿、底部残片,还有用作砍伐、刨土的生产工具石锛,战争狩猎时用做武器的石箭镞、石弹丸、穿孔石器等。北川是夏朝开国君王大禹故里,这尊雕塑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

蜀道。蜀道是古代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因“石牛粪金、五丁开山”故事得名, 石牛粪金或许是神化传说,但“五丁开山”确有其事,汉代四川学者扬雄在《蜀王本纪》里有记载,李白在《蜀道难》里也有名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手势指引)这条青石板路就是由金牛道的原石铺成,这是一条人文栈道,也是一条战争要道。

这些就是金牛道上出土的巴蜀式青铜兵器,包括铜矛、铜戈、铜剑、铜钺(yuè)等。矛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戈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士兵的标准装备,钺则是兵器中常规的砍伐工具。

第二单元:历代文物

遗址带我们走进历史现场,文物为我们还原历史情境。接下来,我们将参观绵阳历代文物。

绵阳博物馆藏品甚丰,尤以汉代文物为最。其原因有三:一是两汉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二是汉代“视死如生”,讲究厚葬。三是古四川最早的三郡之一“广汉郡”(梓潼郡)就在绵阳境内(另两郡是巴郡和蜀郡)。汉代绵阳是什么样子?看看刘备怎么说。东汉末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力排众议邀刘备入川在涪城相会,刘备一到绵阳就大发感叹:“富哉!今日之乐乎!”这场引狼入室的“涪城会”,最终成就了刘备在蜀国的霸业,也反映了当时绵阳在四川的地位。

人体经脉模型。这里展出的是1993年出土于绵阳永兴西汉大墓高28.1厘米的人体经脉模型。模型为通体着黑漆的木胎,裸体直立,双手下垂,体表纵向绘有19根红色线条,其中有8条在正面,这些线条代表了人体十二经脉。这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人体医学模型,见证了四川早期经脉学发展。围绕在展柜四周的14幅图片是仿绘的明版古画《十四经脉图》。

图片上这位神像貌慈祥、姿态闲适的老者就是绵阳古代医学鼻祖—涪翁。《后汉书·郭玉传》有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涪翁治病不论贵贱,因而深

受百姓爱戴,他尤其擅长针灸,所处时代又远在华佗之前,因此,也是继扁鹊、仓公之后,最先见诸于正式文献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程高和郭玉分别是涪翁的弟子和徒孙。程高品行端正,涪翁将自己的医技倾囊相授,程高学成后,同样隐居民间为百姓治病,与涪翁并称“二隐君子”。郭玉相对有名气,《后汉书》曾单独为他作传,这是因为他官至“太医丞”,主管医药行政,相当于今天的医学院副院长。

青铜器。簋是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 也用作礼器)这里展出的铜蒜头壶、铜扁壶及铜壶是盛水器或酒器,这把铜扁壶造型就与今天的酒壶类似。

铁器。铁器是青铜器的进化物,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出现铁器,汉朝广泛使用,至东汉,铁器完全取代青铜器,成为战争和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铁器的发明及使用,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这里陈列的是刀、剑、矛、戈、铁钩镶(音“让”)等铁制兵器,其有长有短,并非工匠铸造技法不严谨,而是跟作战需要有关。

漆器:上世纪90年代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数百件漆器,见证了当时绵阳漆器手工业的繁荣。双包山汉墓除了大量的漆器,还有许多精美的木器。

第三单元: 建筑

李业阙。李业阙位于梓潼县长卿镇,此阙建于东汉初年,是现存四川年代最早的汉阙。2006年,李业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天藏。这个缓慢转动着像天宫楼阁一般的就是飞天藏,又叫做星辰车。该藏位于江油窦圌山云岩寺,建于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是全国目前仅存的、也是时代最早的一座飞天藏。

七曲山大庙。这里供奉着掌管人间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帝君,其原型是东晋时期梓潼善士张亚子,一位生性孝顺的教书先生,后因起义抗击前秦苻坚(fú)战死。唐玄宗入蜀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追封其为左丞相,后被百姓奉为“文曲星”.

报恩寺。平武报恩寺有“深山故宫”之美称,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大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既有宫殿特征又有寺庙特点,是研究明代建筑上下承袭关系的重要实物,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报恩寺是世袭土官王玺重金招聘修建过北京“紫禁城”的工匠仿形而建,上世纪70年代,王玺家族墓在当地古城乡发现,证明传闻确有真实性。

第四单元:人物

诗仙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展柜里展示的就是迄今唯一可信的李白墨迹《上阳台帖》,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有宋徽宗、清高宗等皇帝题记。李白的书法风格跟他的诗一样,狂放奔逸,不遵法度,颇有太白飘洒的意韵。

绵州状元苏易简。苏易简出生于北宋绵州盐泉(今绵阳市游仙区)。苏易简22岁高中进

士,名列甲科第一,是绵阳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受太宗赏识,官至参政知事(副宰相),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等文集传世,其中《纸谱》被誉为全世界最早有关纸的专著,可惜天妒英才,39岁不幸早逝,他的两个孙子苏舜钦(49岁)、苏舜元(41岁)也是才华横溢,与苏易简并称“小三苏”。

文史泰斗欧阳修。很多人都知道欧阳修祖籍庐陵,却不知他生在绵阳,3岁那年离开绵阳随父奔湖北随州,4岁父亲去世。其父欧阳观是绵州一清廉小吏,母亲郑氏是一位有见识的女性,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带着欧阳修生活并教他读书,因家境清贫,没有钱购买纸笔,就用荻杆做笔,沙地当纸,教儿子写字,使欧阳修自幼养成了勤奋刻苦的好习惯。欧阳修著作甚丰,《醉翁亭记》更是脍炙人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便是其中的名句。

北宋才子文同。宋人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正是“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这个典故,源于北宋文坛才子——文同。文同是绵阳盐亭永泰乡人,诗文书画都很擅长,尤擅画墨竹,曾指点苏轼画竹,其传世作品有诗文集《丹渊集》、画迹《墨竹图》等,被后世奉为中国画的“墨竹宗祖”。台北故宫博物院、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墨竹图》都是文同的手笔。

蜀地文宗李调元。这位就是号称“蜀地文宗”的李调元。绵阳安县宝林镇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主事、广东学政等,是清代文学家、诗人、文学理论家、戏曲理论家、教育家、语言文学家、朴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民俗家、社会学家、出版家、藏书家,可谓全才大学者;也是继明代杨升庵之后蜀地又一文坛巨匠,与丹棱彭端淑、遂宁张问陶一起被后世誉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又因与其父李化楠、堂弟李鼎元、李骥元连中进士,三兄弟同入翰林院,而留下“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佳誉。

李调元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扩充其父所建“万卷楼”成为当时四川首屈一指的藏书楼;倾尽平生之力编撰鸿篇巨制《函海》,收录历代奇闻异事及蜀人所著书籍共158种852卷;还著有《童山全集》等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著作五十余种,他也是川人尊崇的“川剧之父”“川菜之父”,对川剧、川菜的贡献无人可以替代,来到四川,先了解李调元,再赏川剧、品川菜,更是别有一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