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精读和跳读的阅读方法,了解鲁迅以及生命中的人和事。
2.将阅读方法与口语交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文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3.由文本联系生活谈鲁迅成长对自己的感悟,从而助力自己的成长。
(难点)_____________、导初中三年,我们学过鲁迅很多的作品,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到《阿长与山海经》,从《阿长与山海经》》读到了《藤野先生》。
我想我们对鲁迅并不陌生,请一个同学来介绍你所知道的鲁迅。
有这样一本书,记录了他成长以及心路发展的历程,它就是《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共赏这本书,一起进入今天的主题阅读课,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二、整体感知——鲁迅的成长之路(1)童年时的鲁迅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品动词读出了一个(天真贪玩、无忧无虑)的童年鲁迅。
(2)少年时的鲁迅……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___ ——《父亲的病》品修辞,读“六问”。
你读出了一个()的少年鲁迅。
资料链接:……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___ ——《呐喊》自序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即当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
——《呐喊》自序总结明确:少年鲁迅(孝顺有责任心)(3)鲁迅求学之路(跳读)鲁迅在求学过程中,先后就读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所学校,其中___三所学校是鲁迅自主选择的。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背景及书的成因。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3、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纪实作品的内容、成因及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难点: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导入有一本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红色中国,也是毛泽东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
它一经出版,就风靡世界。
一个月内,重印三次,销量突破十万册,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在它的影响下,不到一年,有两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作者埃德加·斯诺。
出示作者简介,并采取填空形式检测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简介由猜图片人物,引入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展示毛泽东人物的形象对比,引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共产党产生的种种谣言,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阅读课本67-68页,圈点勾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任务一:浏览序言、目录,明确作者采访路线及主要内容学生根据给出地点进行排序,明确采访线路。
速读目录,概括书本主要内容。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设计意图:1.出示任务要求,结合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通过实践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2.出示主要内容框架,学生补充内容。
并要求课前拿到地点的学生根据手中拿到的地点名称,在黑板上按照采访路线排序。
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利用希沃倒计时功能,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任务二:分析人物,体会红星精神一、阅读下面文字思考:他是谁?从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思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的特点,形成对鲁迅成长轨迹的整体认识。
较深入的探究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能够运用品读人物的方法精读文章,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并能够出说自己的体验。
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归纳总结鲁迅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
3、学生能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如泛读和精读结合法、圈点批注法,熟悉精彩片断,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对其的情感,赏析《朝花夕拾》中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归纳总结鲁迅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教学新课【作者作品】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无常》《范爱农》,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内容精要】《小引》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鲁迅救的一只小鼠,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墨猴)。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图书:《儒林外史》【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2.学会讽刺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对《儒林外史》进行有目的的理性阅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一篇选自《儒林外史》的文章《范进中举》。
在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对范进、胡屠户这两个人物记忆深刻,对小说的主题也有了了解。
今天我们就开始《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
二、简介内容,激发兴趣1.简介内容。
《儒林外史》是本册教材重点推荐的名著,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儒林外史》是经典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还要学会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手法,进行专题探究,并联系现实进行深入理解。
2.学生读教材第64-67页《名著导读》部分,画出相关信息。
三、介绍阅读方法,进行方法指导1.阅读方法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5-66页,总结出阅读这部名著的方法。
2.学生读完后总结归纳。
答案示例:(1)体会批判精神;(2)欣赏讽刺笔法;(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
四、精彩选篇示例,进行阅读实践1.学生阅读图书提供的精彩选篇,从“批判精神”“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方面进行阅读,并用笔在图书上进行批注。
2.学生阅读实践展示。
3.教师进行阅读点评,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做出阅读规划,进行阅读安排学生按8周的阅读时间,做出自己具体的阅读规划。
体会批判精神阅读方法欣赏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部编版语文八上《红星照耀中国》中期导读课教学设计“红小鬼”的故事一、学情分析(1)学生对书中描述的这段红色历史有所接触但了解得并不细致、清晰,更不深入;面对繁杂的内容有些无所适从。
(2)学生喜欢生动的故事,平实的叙述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二、教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八上“名著导读”的书目,借由它我们将进行纪实作品的阅读。
对于喜欢曲折情节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很可能是他们接触的第一本纪实类作品。
在这本书中,作者斯诺以时间为序,以走访行踪为线索,以一个中立者的角度,忠实记录了他自1936年6月至10月“探寻红色中国”的过程。
这本书中所记录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不仅解开了斯诺心中的谜团,更是让全世界全面了解到了彼时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红星照耀中国》自出版之日起,无论从政治、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均意义非凡。
《“红小鬼”》是《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战争与和平”中的第二篇,选择它作为中期导读的切入点是因其内容的适切性。
这个专门记录红军小战士面貌的章节,不仅将前面散落在各章节中的“红小鬼”集合在了一起,更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红色中国”中特殊的群体。
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同龄人的故事,可以让今天的学生在了解书中真实记录的见闻外,清晰地了解到第二个层面的事实:“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红小鬼”这一群体不仅极好地诠释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亦是我们研究本书写作手法,感受、传承红军战士高尚精神品质的一个媒介——他们是中国的未来!选取他们为“分析阅读”的媒介,可以唤起学生更多的共鸣和共情。
三、教学目标(1)从内容、写法、主题三个角度研读《“红小鬼”》,感受“红小鬼们”的理想信念、胸襟气度、高贵纯净的心灵,进而获得对此篇的整体认知。
(2)带读本章的其他三篇:《再谈西北四马》《实践中的统一战线》《关于朱德》,明确此四篇纳于“战争与和平”一章之下的目的,进一步明确“红星”的确切含义。
《儒林外史》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书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法阅读。
2.结合相关内容对人物分类建群,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3.结合具体细节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重难点1.结合相关内容对人物分类建群,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结合具体细节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设计意图《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讽刺小说,作者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同时也通过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初三学生对讽刺小说相对比较陌生,且本书人物众多,人物之间联系不大,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线索,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些障碍,所以,本课课型定位是导读课。
以邮票为抓手串联起相关环节,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本书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深入走进《儒林外史》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2011年3月21日,我国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特种邮票1套6枚,选了6个经典故事。
二、讲故事,理结构,明主旨活动一:(1)浏览回目,找到以上6个故事的相关回目,并讲一讲故事内容。
学生先自主浏览寻找,然后同桌二人交流。
之后分享,教师点评。
示例:1.王冕画荷选自第一回。
元末明初,浙江诸暨县某村。
少年王冕,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
他见雨后的塘荷绿得可爱,萌生画荷的心愿,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将荷花画得惟妙惟肖。
2.范进中举选自第三回。
范进为广东南海县士人,生活穷困,但又一直不停地应试,到54岁才中了个秀才。
正当范进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中举的喜报,他高兴得发了疯,反映了他几十年来,为了追求功名富贵弄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
老丈人胡屠夫一个耳光把他打醒,同时对他毕恭毕敬,露出了趋炎附势的嘴脸。
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导读课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理解】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后,选一个节日,写一写。
【设计理念】综合考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适度把握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既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实践,又要有效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提示”,适时加以引导。
【学情简介】他们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单元整组主题教学,因此学生们对这一模式已经适应并渐渐习惯,教学本导读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度把握。
【教学目标】 1.认识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汉会写50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
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5.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并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认识字词;默读课文,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准备】阅读学习单、ppt【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直击主题(一)直接进入单元主题:师: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互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摆渡经典,对话古今——《经典常谈》导读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探索与选择性阅读:学生将通过浏览《经典常谈》的标题、目录及章节概述,初步构建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框架,并实践选择性阅读策略,聚焦关键章节进行深入阅读。
2.激发兴趣与提升素养: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对经典书籍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探索书中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3.合作批注与文化传承: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将采用选择性批注的方式,共同解析书中精华,分享阅读感悟,以此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强化集体荣誉感与文化自信。
二、核心任务《经典常谈》导读课的教学设计精心构建了一个核心任务——“为《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甄选并深度赏析经典篇章”,这一任务设计不仅紧密贴合了新课标中强调的任务驱动与情境教学理念,还巧妙地模拟了现实工作场景,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而言,学生需在本课学习中,首先明确任务目标,即作为栏目组的“经典推荐官”,深入《经典常谈》这部著作,依据个人兴趣与栏目定位,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批注技巧,记录关键信息、赏析亮点及个人感悟,以此为基础,完成经典选择性阅读任务单的撰写。
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选择性阅读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还促进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最终,通过提交任务单的形式,学生不仅展示了个人学习成果,也为《典籍里的中国》栏目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见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
三、名著学习任务课段课时安排学习安排导学课1课时消除隔阂,激发兴趣推进课3课时深入阅读,梳理探究提升课3课时前后统整,读懂读透四、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阅读策略:学生能够通过深入思考与小组讨论,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技巧,同时学会有效运用批注方法,以提升个人阅读效率与理解深度。
《经典常谈》导读课教学设计课题荐国学经典承华夏文脉——《经典常谈》名著读前导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语文学习“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统编语文教材将八年级下册的“名著导读”由原来的《傅雷家书》调整为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是一部国学启蒙读物,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经典,是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明确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的价值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现实力量,体悟历史语境中的人情人性,搭建古今的沟通桥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股远而近的力量。
阅读《经典常谈》能让学生感受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增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习目标1.通过知识回忆和赏析助读材料,学生能了解作者常识以及名著创作背景。
2.通过辨析题目,学生能够梳理全书框架内容并了解名著特色。
3.通过选择篇章深入辨析,学生能够产生阅读《经典常谈》以及国学经典的兴趣。
重点 1.通过知识回忆和赏析助读材料,学生能了解作者常识以及名著创作背景。
2.通过辨析题目,学生能够梳理全书框架内容并了解名著特色。
难点通过选择篇章深入辨析,学生能够产生阅读《经典常谈》以及国学经典的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学校正在举办“我是国学推荐人”阅读活动,你被班级推选为代表参赛,八年级的你决定向全校推荐《经典常谈》这本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任务一:荐封面,整感知作为阅读推荐人,你的第一个任务是选购书籍,布置国学展览角。
购买时,你发现这本书有不同的封面版本。
请根据你的第一印象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封面,并说明理由。
任务二:荐作者,知背景教师引导:回顾朱自清常识,学生借助助读资料上的人物小故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读课
欧淑芬王小玲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语言的魅力”这一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晏子使楚》、略读课文《半截蜡烛》、《打电话》4篇文章。
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语言的精妙。
三、单元导读目标
1、认识本单元要求认识的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单元中的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将印象深刻的语句或词语勾画出来。
4.培养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板书)
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了吗?
(学生自由说)
2、师:是啊,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今天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再来体会语言的魅力吧!
3、学生读单元导语。
4、通过读这段话,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说)
5、本单元要学的课文《杨氏之子》、《晏子使楚》、略读课文《半截蜡烛》、《打电话》
二、导读要求
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收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再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导学提示
1、默读过程中有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
2、单元中的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将印象深刻的语句或词语勾画出来。
4、关于这一单元,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标注出来。
四、汇报、交流、总结
五、推荐读书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