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信息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64 KB
- 文档页数:5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惜别之情。
2、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节奏、修辞等。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深层内涵和哲理。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康桥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康桥的美丽风光。
提问学生对康桥的了解和印象,引出课题《再别康桥》。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讲述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整体感知提问学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结构,如开头的轻轻来、中间的美景描绘、结尾的轻轻走。
5、赏析诗歌意象赏析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柔波、水草、彩虹、星辉等。
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语言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等诗句。
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结构赏析探讨诗歌的首尾呼应和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分析诗歌的段落划分和过渡,理解诗歌的层次和逻辑。
6、再读诗歌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情感和韵味。
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
第1篇教学目标:1. 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康桥的美丽风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康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朗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即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3. 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的比喻手法。
四、诗歌赏析1.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精彩句子,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这首诗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背诵《再别康桥》这首诗。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分析、赏析、拓展延伸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第2篇课程名称:语文年级:高中教材:《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 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创境导入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80年后,伦敦,康河。
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
二、知人知世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
教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2、康桥:学生读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美之初感受1、检测读、评价读下面就找一位同学来读《再别康桥》,学生进行评价。
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再别康桥》作为崇尚美、爱、自由和主张诗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无疑是美的,你觉得美在《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再别康桥》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再别康桥》,感受徐志摩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留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诗歌象征意义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语言韵律的把握。
3.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活动法:朗读、背诵、创作等实践活动。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原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图书资料:提供相关诗歌集、作者传记等阅读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分享优秀诗歌作品和教学文章。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背景。
2. 提问学生对康桥的了解和印象。
3. 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好奇心。
4.2 诗歌讲解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
3.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3 诗歌鉴赏与讨论1. 分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强调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悟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体会其在《再别康桥》中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2. 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
难点:1. 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升鉴赏能力。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再别康桥》全文。
2. 相关资料:关于徐志摩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b. 引导学生朗读《再别康桥》全文,感受诗歌的韵律。
2. 分析诗歌意象(15分钟)a.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 讨论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 探讨诗歌节奏与韵律(15分钟)a. 分析诗歌的节奏变化,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呼应。
b. 探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4. 深入解析诗歌情感(15分钟)a.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
b. 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和离别的哀愁。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意象、节奏和韵律的重要性。
b.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徐志摩的其他诗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六、课堂练习与反馈(10分钟)1.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诗歌,试着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并分享给同学。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些判断题和选择题,以检测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使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提高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珍惜美好时光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朗读:组织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4 诗歌鉴赏:通过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背景。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组织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出本课课题。
5.2 诗歌朗读:组织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诗歌鉴赏:通过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美感和鉴赏方法。
第六章:作业布置6.1 抄写《再别康桥》:要求学生抄写诗歌,加强文字记忆,感受诗歌美感。
6.2 诗歌鉴赏随笔: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等,锻炼鉴赏能力。
6.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现代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第七章:课下自主学习7.1 查找徐志摩其他作品:让学生课下查找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情节和核心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再别康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感慨生命短暂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
2.教学工具: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仪、音频设备、课堂点击器。
3.教学材料:课文《再别康桥》,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再别康桥》的音频,让学生静心倾听。
然后,以问题导入: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2.学习课文(20分钟)通过阅读课文及注释,让学生理解诗中描述的康桥风景和修辞手法。
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康桥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康桥有直观的了解。
3.分组探究(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相关的隐喻和象征的解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4.自主发现(15分钟)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对诗中隐喻和象征的理解,并互相评价讨论。
教师通过课堂点击器,让学生匿名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解读。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为什么。
5.情感抒发(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可以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也可以是对国家的热爱等。
6.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的收获和学习重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勉励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扩展:在课下,可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其他杰出的现代诗歌或者是古代的诗歌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留恋和内心的哀愁。
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3. 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注释。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文学资料。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诗歌解析(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每一节内容。
b. 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留恋和内心的哀愁。
3.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a.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4. 学生表达与创作(15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b. 学生进行诗歌表达和创作,如朗诵、表演、绘画等。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b.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c. 教师给出拓展阅读的建议,如徐志摩的其他诗歌或相关文学资料。
三、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4. 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徐志摩的一首其他诗歌进行学习,下节课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
2.教学录音,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3.学生作业: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已学过的徐志摩诗歌《翡冷翠的一夜》,引导学生回顾诗歌风格。
2.简介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
(三)分析与讨论1.分析诗歌的意象:康桥、金柳、夕阳、软泥、青荇、水草、星辉、兰舟等。
2.讨论诗歌的意境:离别、哀愁、缠绵、依恋等。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诗歌的开头、结尾与主题的关系。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轻轻”、“悄悄”、“沉默”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如“金柳”、“夕阳”等。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离别时的情感体验。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依恋之情?(二)诗歌鉴赏(三)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
2.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情画意》中的《再别康桥》。
具体内容包括:全诗的朗读与赏析,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探讨诗人的情感与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领悟诗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中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再别康桥》配乐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赏析(10分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为例,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选取诗中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和情感。
5. 情感体验(15分钟):讨论诗人为何离别康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再别康桥》2. 诗人:徐志摩3. 诗歌意象:康桥、金柳、青荇、星辉等。
4. 表达技巧:拟人、比喻、排比等。
5. 情感:离别、爱国、怀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并结合诗人的情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领悟诗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中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
《再别康桥》信息化教学设计41002121 徐怡然一、前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在组织《再别康桥》一课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
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讲授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课前制作网站《再别康桥资料》,将教学中要利用的信息,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链接,进入相关网站)。
最后,在网络教室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有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意境,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意境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本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声音视频展示,能让学生更好体会文章的音乐美、绘画美。
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将其带入诗歌的意境。
由此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个性心理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审美风格、审美方式以及个人的文学知识积累。
学生自己能够分析诗歌,能够感悟诗歌的美。
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2、媒体操作能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百度、谷歌等常见搜索引擎;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
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3、知识结构: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徐志摩的诗歌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沉的情感表达。
(2)对徐志摩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翻译诗句、分析诗歌结构。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 欣赏法:朗读诗歌、品味诗句、体会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汇、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作文,可以是感悟、赏析或评论。
3. 推荐一篇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与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默写和作文,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并掌握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
(3)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2)理解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憧憬。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再别康桥》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2. 诗歌中的意象、韵律、节奏等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
2.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诗人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准备《再别康桥》的朗诵音频。
3. 准备相关诗歌鉴赏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品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引导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3.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练习。
(3)各组分享鉴赏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再别康桥》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将《再别康桥》与其他现代诗歌进行对比学习,如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