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6.48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中医辩证在眩晕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以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84例存眩晕症状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化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予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42例)予以中医辩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中医辩证;眩晕;临床疗效眩晕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晕和眼花,属于一种运动幻觉,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观症状,据统计该症状在内科门诊中所占比例达到了5%,耳科的发病率7%~15%,神经内科门诊5%~15%[1]。
随着社会老龄化、神经系统疾病、交通事故增加和现代生活的紧张程度,眩晕的发生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该症状涉及眼科、骨科、内科和耳鼻咽喉科,西医主张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但该症状仍有尚不明确的诱因,因此探讨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疗法,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实施的辩证治疗,尤其在病因不明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临床优势[2],本研究探讨分析中医辩证疗法在眩晕中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84例存眩暈症状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化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26~72岁,平均(46.2±8.6)岁,病程7 d~18年,平均(3.8±1.2)年,致病因素:梅尼埃病14例,颈椎病12例,更年期综合征4例,高血压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例,原因不明3例;观察组42例,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27~71岁,平均(46.8±9.2)岁,病程10 d~20年,平均(3.9±1.3)年,致病因素:梅尼埃病13例,颈椎病11例,更年期综合征5例,高血压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例,原因不明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致病因素等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眩晕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头晕、眩晕、不稳感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在临床上,中医结合西医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水平。
一、临床材料及方法1.1临床材料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眩晕症患者共100例。
其中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3岁。
病程从数天至数年不等。
1.2方法对病人在初诊时进行查体和问诊,记录病史、症状、眩晕的性质、发生规律、伴随症状等。
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中医体质辨识。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眩晕症的病因病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采用联合中西医治疗,中医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西医药物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1治愈标准1)症状消失:患者主诉的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体检正常:眩晕症状消失后,相关体征指标恢复正常。
2.2治疗结果经过治疗,100例患者中,治愈72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6%。
2.3治疗结果分析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西医病因病机,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
西医药物治疗主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提高治疗效果。
三、讨论眩晕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医治疗眩晕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确定病人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可以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
西医药物治疗则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镇静安神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等,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研究只是对眩晕症患者的一次临床治疗观察,没有采用对照组和随访调查,缺乏更加科学的验证。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干预眩晕的研究进展,为眩晕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等,查阅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相关研究,探讨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结论: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病,“师古不泥古”,推陈出新,在病因病机和中医药辨证治疗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病因病机;治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51-01眩指目眩即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者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同时出现,所以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像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有时伴有恶心、心悸、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因眩晕就诊的患者占中医脑病就诊患者的大多数,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医学正传》有言“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因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内风易动,后世医家通过大量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眩晕往往是中风的先兆症状,现总结近10年中医药治疗眩晕的概况。
1.古代中医文献关于眩晕病因病机认识1.1 肝风致眩眩晕的有关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清·叶天士强调“头为六阳之首,肝胆之风阳上导致昏厥跌仆,主张从风论治。
1.2 痰饮致眩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基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倡补气降火治痰郁。
1.3 因虚致眩《内经》首开先河,如《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1.4 因瘀致眩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明·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载:“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宜行血清经,以散其瘀结”可谓最早的关于因瘀致眩学说。
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张若曈刘东方本文从眩晕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刺、穴位埋线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总结出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疗法多样,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病因病机眩晕在中医古籍中已有论述,《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 海论》曰: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指出因虚致眩。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各有见解,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王清任则认为因瘀致眩。
李慧超等[1]认为眩晕之病,以风、痰、瘀错杂者最为多见,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肝风内动,痰阻血瘀,气机逆乱,上冲清窍以致眩晕。
郭志华教授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认为该病多与饮食不节,劳伤太过,情志不遂,房劳无度有关,或因肝阴亏虚不能制约其阳,或因脾胃亏虚而致气血不足,或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充[2]。
张怀亮教授主张从风论眩,认为风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直接致病因素,既可外来,也可内生,同时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他邪而致眩,风邪致病最为多见,是外邪致病的先导[3]。
方显明教授则认为眩晕与“肝风”关系密切,肝的阴阳失衡可致血虚、携痰湿、致瘀血,上扰清窍或脉络瘀阻,血虚无以濡养清窍,因此在治疗中提倡平肝熄风等治法,巧用“风”药[4]。
华荣对临证经验进行总结,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肝脾胃失调引起气机升降失常,或外感邪气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调理气机为治疗之关键[5]。
若脾胃气虚,气血无以生化,脑窍失养也可导致眩晕[6]。
栗锦迁则认为痰湿为眩晕的最主要病因,若脾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上蒙清窍则发为眩晕[7]。
2 中药治疗2. 1 中药汤剂历代的医学专著记载了许多关于眩晕的治法方剂,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何庆勇遵循原方比例,运用泽泻汤治疗眩晕,疗效显著[8]。
段海辰提倡分型辨证论治眩晕,因痰致眩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清震汤、泽泻汤加减; 因虚致眩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脾胃亏虚、气血不足者可用生脉饮合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者运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疗效显著[9]。
探讨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临床效果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整理收集165位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中药组、针灸组及针药并用组,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治愈82例,占49.70%;显效46例,占27.88%;有效23例,占13.93%;无效14例,占8.48%。
总有效率达91.52%。
其中,针药并用组治愈率达65.45%,显效率达23.64%,有效率达10.91%,总有效率达100%,与中药组(90.91%)及针灸组(83.64%)相比较,P均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2.1中药治疗组虽然不同医家对眩晕的辨证分型各异,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痰湿内阻、气滞血瘀、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这几个基本证型。
故眩晕的辨证施治可分为以下五型:2.1.1 痰湿内阻型临床表现:多形体偏胖。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头昏沉感,食少纳呆,周身困重,倦怠多寐,恶心吐逆,脘腹痞满,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补脾燥湿,化痰祛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1.2 气滞血瘀型临床表现:头晕常伴有头痛、胸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心慌,失眠,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肌肤甲错,妇人痛经,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弦紧。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1.3 肝阳上亢型临床表现: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急躁易怒,面色潮红,每因情绪变动而加剧,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1.4 气血亏虚型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慌,动则加重、遇劳而发,纳食少,面苍白,唇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2.1.5 肾精不足型临床表现:头晕,耳鸣,健忘,目干涩,腰膝酸软,骨蒸潮热,咽干口燥、盗汗遗精,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2 针刺治疗组主穴:百会,风池,完骨、四神聪、头维。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论治
目视昏花为眩,头觉旋转为晕,伤后两者并见为损伤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扑倒等症状。
常见于颅脑损伤、损伤性贫血、颈椎病等。
(一)病因病机
1.肝阳上扰损伤后瘀血、败血归肝,瘀滞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出现眩晕。
多见于头部损伤患者。
2.气血虚亏《伤科汇纂·眩晕》指出:“若仆打即时晕倒在地,此气逆血晕也。
”说明损伤眩晕与气血有关。
若伤后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以致气血两虚,气虚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可致眩晕。
3.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
若先天不足,复感外邪而发病,引起慢性腰腿痛、骨髓炎、骨结核等,能使肾精亏耗。
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可发生眩晕。
(二)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为自觉如坐车船,摇晃不定。
轻者闭目后减轻,或发作一时渐渐中止,重者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
1.肝阳上扰晕痛并见,每因烦劳、恼怒而增剧,甚则扑倒,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肢麻震颤,少寐多梦,泛泛欲吐,胃纳差,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潜阳,祛瘀清火,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虚亏眩晕每以劳累后即发,或动则加剧,面色晄白,唇甲无华,发色不泽,心悸失眠,神疲倦怠,纳差,舌质淡,脉细弱。
治宜补气养血,用八珍汤加减。
3.肾精不足眩晕日久不愈,健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遗精耳鸣,两目干涩。
偏肾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治宜补肾助阳,用右归丸;偏肾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治宜补肾滋阴,用左归丸。
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8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辩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45%,两组差异明显,观察组中痰浊上扰总有效率为100.0%,其次为肝阳上亢90.9%,肝肾阴虚90.0%,最低为血气两虚85.71%,血气两虚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其它3种类型患者(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眩晕中医辨证临床治疗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眩晕按病变部位及发病原因分类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
前庭性眩晕包括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
中医学将眩晕责之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1]。
对眩晕的中医辩证疗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88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范围为25~66岁,平均40.5±5.5岁,平均病程为7.2±1.5年。
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范围为24~65岁,平均39.5±5.5岁,平均病程为8.0±1.2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眩晕症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
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 , 5 mg/ 次 , 2 次 /d。
肠溶阿司匹林每天 1次,每次 40mg;眩晕停每天 3 次,每次25mg;维脑路通每天 3 次,每次 0.2g。
探究中医辨证治疗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眩晕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法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175,P<0.05)。
结论:使用中医辨证法治疗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眩晕患者;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326-03眩晕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突发性症状,临床表现为站立不稳、耳鸣、头晕、记忆力减退、升降感等并伴有恶心、出汗、呕吐、自主功能障碍、面色苍白、脉搏及血压不稳定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眩晕症状的治疗方法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
本文以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使用中医辨证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眩晕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5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18~49岁,平均(27.3±2.1)岁,病程为3h~36d,平均(11.1±1.8)d;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9~52岁,平均(28.6±2.3)岁,病程为3h~34d,平均(10.8±1.2)d。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并对患者的头晕性质进行了解并进行各项检查。
经检查后所有患者均有以下表现:头晕、视物不清晰,闭眼后睁开方可消失;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出汗、眼球震颤、面色苍白等症状;病情逐渐加重,反复发作。
眩晕的治疗方案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的治疗方案,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查阅国内外治疗有关眩晕治疗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总结研究结果。
结果:中医内外治法结合西药对于治疗眩晕疗效较好,且复发概率较低。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效果显著,临床优势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眩晕;治疗方案;研究进展1.眩晕的病因病机据研究发现,眩晕的研究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也曾两次提及,分别为其命名为“眩冒”“眩扑”等。
现代中医学者在沿袭古人的基础上,对于眩晕病因病机的理解有了继承与发扬。
眩晕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脑。
而其中,虚多指肝、脾、肾三脏虚损,实多指风、火、痰、瘀等实邪为患。
而上述这些因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相互夹杂,形成虚实夹杂之证[1]。
虚可致眩,即为阴虚,阳虚,气虚三者致眩。
阴虚致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眩晕与肝密切相关。
肝阴不足,虚火上炎,犯于头目则见眩晕。
临床常见肝肾亏虚导致的肝阳上亢型眩晕,肾阴亏虚无以养肝,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上犯于脑窍则见肝阳上亢型眩晕。
阳虚致眩,临床常见脾肾阳虚并见证,脾虚则见水湿无从运化,肾虚则见周身不得温煦,使得寒湿更甚。
寒湿阻于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眩晕[2]。
气虚致眩,则✱【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505181164558)Δ【通信作者】胡庆蓉,女,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
E-mail:****************【作者简介】薛玉瑾,女,研究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
为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所见眩晕。
实者致眩,可见风火痰瘀阻滞气机,瘀阻脑窍,清窍失于濡养或瘀阻日久化热,上扰清窍而见眩晕。
因此可见眩晕分虚实两大类,彼此之间可相互夹杂,临床治疗需辨证分型,灵活掌握。
2.眩晕的辨证分型眩晕临床上常见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四型。
根据四型的致病特点,而致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中医药物治疗眩晕: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进展眩晕,又称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周围环境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伴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常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等问题相关。
以下将介绍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的传统疗法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1.眩晕症在生活的某些瞬间,你是否曾感觉周围的世界开始旋转,仿佛一切失去了稳定?这种感觉被称为眩晕,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头痛等不适感。
眩晕虽然并非独立的疾病,却是众多疾病和情况的共同症状之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眩晕,以其特有的旋转或不稳定感,常常使人感到身处一片混乱之中。
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与内耳问题相关,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内耳是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当其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或受损时,就会产生旋转、晃动或失衡的错觉。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也可能导致眩晕。
脑部损伤、中风等情况可能影响大脑的平衡中枢,从而造成眩晕。
颈椎问题也是一个常见的眩晕原因,因为颈椎的问题可以影响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从而导致眩晕症状。
药物副作用、血压异常、情绪压力等也可能导致眩晕。
药物中一些成分可能干扰平衡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眩晕。
血压异常,如低血压,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
情绪压力和焦虑也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引起眩晕。
对于那些频繁出现眩晕症状的人,尤其是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寻求医疗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眩晕的具体原因。
这种个性化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缓解症状。
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但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药物可以用来减轻症状,物理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和气血流动来缓解眩晕。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恢复平衡和协调功能,从而减少眩晕的发作。
1.传统疗法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治疗眩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症状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休息即可缓解,重者则如坐舟船,坐卧皆苦,旋转不定,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
眩晕的发病特点为长期易反复,致病因素复杂多变,病性有虚有实,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反观中医在眩晕方面的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有着自己对眩晕特有的认识。
1.辨证论治之内治法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关于眩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证型,实证有两个。
首先是肝阳上亢型,肝阳亢扰于上,致肝风内动。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眼睛发红、耳内嗡鸣、口中苦涩、咽喉部干涩、情绪波动大、易被激怒、舌质发红、苔微黄或焦黄、脉象弦数等。
治法为:平肝潜阳,息风止眩。
选用天麻钩藤汤加减。
方中天麻、生石决明可平肝以息风;钩藤、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可养阴安神;栀子、黄芩可清热安神;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之阴以制肝阳上亢。
诸药合用,症可愈。
其次是痰湿中阻型,医家有云百病皆由痰作祟。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沉重、恶心吐涎、胸闷呕吐、舌白苔厚腻、脉象濡、滑、数等。
治法为:祛痰化湿,健运脾胃。
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为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可健运脾胃以祛湿;化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制半夏的毒性;大枣补益脾胃。
虚证也有两个:首先是气血亏虚型。
顾名思义即患者气虚以后,气的推动功能就会减弱;血虚之后血的濡润四肢百骸的功能降低,气血两亏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劳累运动后加重、口唇指甲色白不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等。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40例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两组眩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副反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显效率为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显效率为38.2%,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辨证;眩晕;临床疗效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1]。
眩晕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周围性眩晕最为常见,多数与耳部疾病有关。
不同的疾病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对不同病型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眩晕患者140例,均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诊。
男86例,女54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4岁,平均51.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9年,平均3.7年;原发病症:冠心病38例,高血压46例,糖尿病4例,颈椎病26例,内耳眩晕症18例,其他8例。
所有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症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倍他司汀4~8mg,每日3次;美克洛嗪25mg,每日3~4次,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具体如下:(1)气血亏虚型:人参15g、当归12g、白术12g、黄芪25g、茯苓10g、川芎12g、地黄12g、肉桂6g、白芍12g、牛膝12g、炙甘草10g。
眩晕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史建慧,任国华*
【摘要】眩晕病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传统医学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对近5 年文献的整理,从脏腑、病因角度对眩晕辨证进行分类,从而丰富眩晕病的中医证型,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期刊名称】《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年(卷),期】2019(019)039
【总页数】3
【关键词】眩晕;中医论治;综述
本文引用格式:史建慧,任国华.眩晕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9(39) :34-35 ,46.
0 引言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眩即目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为头
晕,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由于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
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
本病具有发作时间不确定、且常反复发作
的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由眩晕的定义可知,该病常见的临床症
状包括眩晕、头昏、头晕、不平衡感及晕厥前状态。
本病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
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
窍,发为眩晕。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眩晕病的治疗主要以病因治疗及对症治疗为
主,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弥补现代医学
治疗上的不足。
而中医对于眩晕病的辨证分型类别较多,缺乏统一的标准,临床辨证多以个人经验为主。
目前对于本病的辨证论治,多从脏腑及病因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