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健康教育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36
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患者健康教育【概念】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一、期前收缩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根据异常激动起源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房早)、房室交界性早搏(交界早)、室性早搏(室早)。
【临床表现】1.症状:患者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等。
脉搏触诊及心脏听诊可发现有提早搏动,之后有一间歇,称代偿间歇;偶可无代偿间歇,称插入性早搏。
2.体征: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脉搏触诊及心脏听诊常不能区分各类早搏。
如伴有基础心脏病,应注意相应的体征。
【辅助检查】主要采取心电图检查方式进行辅助检查。
1.房早的心电图特征:P、QRST提前出现,QRS波为室上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一致;代偿间歇不完全。
2.室早的心电图特征:ORST提前出现、ORS波增宽;T 波与 ORS 主波相反;窦性 P 波与宽QRST无关;代偿间歇完全。
3.交界早的心电图特征:P、QRS-T提前出现;P波为逆行P波,逆行P波可位于 QRS 波群之前,,P-R<0.12 s;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 s;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间,看不到P波;代偿间歇完全,也可不完全。
QRS波为室上性,除非伴室内差异传导。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大多数心律绝对均齐,心室律可达150~250 次/min,持续数秒、数小时甚至数日;发作时患者可感心悸、头晕、胸闷、心绞痛,甚至发生心功能不全、休克;听诊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整。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可诱发心前区疼痛、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如出现阿—斯综合征则可为尖端扭转性室速、室颤。
心动过速时心律基本齐整,心率140~220 次/min。
心率偏慢时,由于房室脱节,听诊可能听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及观察到颈静脉出现不规则的强烈搏动。
器质性心脏病、多形性室速、心室率过快者,可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出冷汗、面色苍白、外周循环不良等。
健康教育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心律失常的患者200名,根据随机对照的分组模式,分成两组,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患者100名,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情况及服药的依从性评分。
结果实验组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情况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相互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
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常规组组,相互比较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
结论健康教育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提升,服药依从性提升,有助于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1]。
目前此类的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多为早搏或者传导异常导致,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心力衰竭[2]。
心律失常容易导致患者的情绪抑郁等各种情况的出现,为了更好的配合患者进行治疗,本病区自2019年1月起对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的显著效果,现将实施情况进行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与分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授权,在保证科室正常运作的情况下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200名,按照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患者100名。
患者的入选标准;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无其他基础性疾病,能正常交流,患者年龄18-60岁,身高:151-190cm,体重:40-100kg。
1.2 方法1.2.1常规组的患者我们按照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护理。
实验组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我们首先对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基本情况,让患者对于此类疾病有一个简答的了解。
给患者进行护理计划的制定,使得患者在住院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律失常健康教育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防治心律失常,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供大家参考: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预防心律失常非常重要。
尽量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和酒精等兴奋剂,减少压力和焦虑也是关键。
2. 定期体检:心律失常可能是其他心脏疾病的早期症状,因此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心脏问题。
3. 遵医嘱用药:如果已经被诊断为心律失常,一定要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
4.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维持心脏的稳定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等行为。
5. 心理调节:情绪波动和压力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因此要学会有效的应对和调节情绪。
可以使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参加心理疗法等。
6. 忌烟限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心脏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因此,要尽量戒烟和限制饮酒量。
7. 避免过度用力:剧烈运动、搬运重物和用力过度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要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8. 密切关注身体信号:如果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心脏不适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这些症状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前兆,不容忽视。
9. 健康饮食:建议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水果等,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10.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已经被诊断为心律失常,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管理。
同时,与其他患者和支持群体交流,分享和借鉴经验也是很重要的。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
房颤健康教育ppt课件•房颤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目•生活方式调整与康复训练指导•心理干预策略及家庭护理技巧录01房颤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房颤定义及分类定义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分类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长期持续性房颤。
阵发性房颤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长期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年,患者有转复愿望。
流行病学现状及危害流行病学现状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危害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此外,还有部分房颤原因不明,可在情绪激动、外科手术、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
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心力衰竭、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结构性心脏病、接受过心脏手术、隐源性机化性肺炎以及遗传因素等。
02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典型症状与体征心跳加快、心律不齐,患者自觉心慌、胸闷。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不足,出现乏力、易疲劳等症状。
房颤时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眩晕等症状。
胸部不适,感觉压迫或紧缩,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心悸乏力头晕胸闷是诊断房颤的主要手段,可显示P 波消失,代之以频率约350-600次/分、形态振幅各不相同的f 波。
心电图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房颤发作时的异常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