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失常病人的健康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患者健康教育【概念】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一、期前收缩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根据异常激动起源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房早)、房室交界性早搏(交界早)、室性早搏(室早)。
【临床表现】1.症状:患者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等。
脉搏触诊及心脏听诊可发现有提早搏动,之后有一间歇,称代偿间歇;偶可无代偿间歇,称插入性早搏。
2.体征: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脉搏触诊及心脏听诊常不能区分各类早搏。
如伴有基础心脏病,应注意相应的体征。
【辅助检查】主要采取心电图检查方式进行辅助检查。
1.房早的心电图特征:P、QRST提前出现,QRS波为室上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一致;代偿间歇不完全。
2.室早的心电图特征:ORST提前出现、ORS波增宽;T 波与 ORS 主波相反;窦性 P 波与宽QRST无关;代偿间歇完全。
3.交界早的心电图特征:P、QRS-T提前出现;P波为逆行P波,逆行P波可位于 QRS 波群之前,,P-R<0.12 s;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 s;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间,看不到P波;代偿间歇完全,也可不完全。
QRS波为室上性,除非伴室内差异传导。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大多数心律绝对均齐,心室律可达150~250 次/min,持续数秒、数小时甚至数日;发作时患者可感心悸、头晕、胸闷、心绞痛,甚至发生心功能不全、休克;听诊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整。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可诱发心前区疼痛、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如出现阿—斯综合征则可为尖端扭转性室速、室颤。
心动过速时心律基本齐整,心率140~220 次/min。
心率偏慢时,由于房室脱节,听诊可能听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及观察到颈静脉出现不规则的强烈搏动。
器质性心脏病、多形性室速、心室率过快者,可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出冷汗、面色苍白、外周循环不良等。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心悸病人是否诉“心脏跳得很快”、“心慌”或伴“心脏有停跳感”。
产生心悸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
2、头晕、乏力、抽搐、晕厥由于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见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询问病人症状发作的诱因及持续时间。
3、胸闷、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所致。
见于心室率太快或太慢,使心脏射血减少,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肌的缺血、缺氧。
4、既往史:注意询问病人以前是否患过心脏方面疾病,是否做过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发作史。
5、用药史:近期是否服用过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及利尿剂,是否有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存在,重点了解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情况。
6、心理社会评估:心律失常可出现于生理和病理状况,多种因素可以诱发心律失常,在评估病人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时,除了疾病、药物因素外,还应注意其精神心理因素的评估,部分病人因过分紧张或情绪激动出现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出现心律失常后精神更加紧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7、辅助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最重要依据。
【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2、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3、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疗效欠佳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晕厥有关【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力使不适感加重。
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病人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
协助病人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心力衰竭时,协助病人半坐卧位,以减轻肺淤血,减轻呼吸困难;当病人出现意识丧失、抽搐时,应注意保护好病人,保持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注意防止舌咬伤。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心律失常的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其陌生感和恐惧感,避免各种精神刺激。
以免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
2、进食低盐、低脂饮食及含钾高的食物(如柑橘类、香蕉等)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防止水、钠潴溜加重心衰,避免食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限制饮酒。
少食多餐,以防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3、嘱病人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体息和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酒等。
4、遵医嘱正确按时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如普罗帕易致恶心、口干、头痛等。
故宜饭后服用;洋地黄制剂,服药前应测脉搏,60次/分以下,均需报告医生。
出院指导:
1、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加强饮食指导。
2、应坚持服药,不能自行减药或换药。
3、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如果脉搏有较多的停搏,应并及时就诊。
4、有晕厥史病人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工作,有头晕、黑蒙时立即平卧,以晕厥发作而摔伤。
5、病人出现心脏骤停,应立即抢救。
参考文献:《内科护理学》第5版
拟定:郑**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心律失常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了解它,预防它》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奏异常,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
如果不及时治疗,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心律失常并采取预防措施对于保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心律失常的症状是十分必要的。
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晕厥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心律失常。
其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都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发现心律失常的重要途径,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最后,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也十分重要。
如焦虑、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作,因此应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
总之,心律失常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但通过了解症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以及避免诱发因素,是可以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律失常的健康教育,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心血管内科健康教育(1)5篇》第一篇:心血管内科健康教育(1)心血管内科健康教育202x年3月修订心绞痛健康教育一、改变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低盐、低脂、低热量、低胆固醇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如芹菜、糙米等,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控制体重,适当有氧运动。
戒烟酒。
保持平和心态。
二、避免诱因。
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
三、发作时应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缓解期可适当增加活动量。
四、告知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
外出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需。
指导其自行监测药物副作用:1、硝酸甘油应放在易取之处,并在棕色瓶中避光保存,6月更换一次。
2、由于药物导致血管扩张,服药后可出现面部潮红,头部胀痛,头昏、心动过速、心悸等不适。
六、出院指导一、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急性发作期间应就地休息,缓解期注意劳逸结合。
二、正确使用心绞痛发作期及预防心绞痛的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血糖、血脂等,定期复诊。
三、告知患者洗澡时应让家人知道,且不宜在饱餐或饥饿时进行,水温勿过冷过热,时间不宜过长,门不能反锁。
四、如疼痛比以往频繁,程度加重,服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伴出汗等,应即刻由家属护送到医院就诊,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的康教育一、心理指导:保持情绪稳定:放松心情,减少外界一切干扰,避免急躁、忧郁的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正确对待病情。
二、饮食指导:饮食。
宜清淡、易消化、低脂、低胆固醇饮食(<200mg/天),开始进流质饮食,待症状减轻后改为半流质饮食,软食、普食,每餐进食不宜过饱。
戒烟酒。
三、休息、活动:急性期内绝对卧床休息,日常生活由他人照顾。
介入术后按介入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四、保持大便通畅,不要用力排便。
五、介入手术治疗病人配合手术,讲解介入知识。
介入手术优点。
疗效好、创伤小、风险小、术后康复时间短。
六、指导病人遵医嘱用药,告知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病人定时测量脉搏,定期门诊随访。
心律失常病人健康教育
(一)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防止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根据心功能适当活动和
休息。
(二)防治原发病,避免诱因如发热、寒冷、睡眠不足等,出现由于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就医。
(三)按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可自行增减和撤换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四)饮食宜选择低脂、易消化、富营养,宜少量多餐,吸烟、酗酒、饱食、刺激性饮食、含咖啡因饮料可引起心律失常,应禁食。
(五)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和心
律的方法,每天至少1次,每次至少lmin。
(六)定期门诊随访,复查心电图。
心悸(神经官能症、心率失常)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警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一、生活调护
1、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的干扰。
2、把卧室内空气流通的尺度,保证空气新鲜,保持病室安静。
3、生活起居有规律,合理安排劳作、休息、饮食、睡眠等,养成良好习惯。
4、注意劳逸结合。
病重者绝对卧床休息,待体征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后,方可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二、饮食调护
1、饮食以清淡为宜,切记过饱、偏食。
2、心悸患者应选用多种饮食,加强营养,可给予其滋补之品,但应饮食有节,少食生冷之品,忌饮酒。
3、常服食品有玉米、小麦、牛肉、大枣、葡萄,亦可用龙眼肉15g,莲子15g,大枣10枚,粳米90g,白糖少许,同煮粥食用,可养心血、安心神。
三、出院宣教
1、保持情绪稳定,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2、有下列症状时,及时就医:
(1)心悸频发且重,伴有胸闷、心痛。
(2)尿量减少,下肢水肿,短时间内体重增加较快。
(3)呼吸气短或喘促。
3、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严禁随意增加剂量以防加剧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
4、教给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过速、过缓或不规则,这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护理措施,以维持心律的稳定,保持健康。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1. 控制情绪:情绪波动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患者需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合理饮食:饮食对心律失常的患者尤为重要,他们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尽量少食用高盐、高脂肪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
3. 规律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健康,但是患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4. 定期体检: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自己的心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5. 避免诱发因素: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后,患者需要尽量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如避免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戒烟戒酒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护理措施,心律失常的患者还需要做好日常生活的规划和调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避免损伤皮肤,保
持充足的睡眠等。
最重要的是,患者需要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只有在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合理安排生活的情况下,心律失常的患者才能够保持健康,延缓疾病的发展。
慢性心功能不全健康教育指南【教育评估】1、身心状况了解病人是否有气促、端坐呼吸、鼻翼煽动、三凹症及唇周、指甲发绀,是否有发热、咳嗽、咳痰、大汗、肺部罗音、血压低、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了解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是否焦虑和恐惧,病人既往是否有住院的经历,家庭经济情况如何。
2、学习需求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认识程度,是否了解疾病的表现及治疗方法,是否清楚主要用药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是否掌握合理饮食、作息、皮肤护理等自我护理技能,适合何种教育方式、方法。
【与教育有关的护理问题】1、体液过多: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摄入的钠及液体过多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恶心、胃肠道静脉瘀血引起的厌食有关3、活动无耐力:与心输出量下降有关4、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低血压、低血钾等5、睡眠型态紊乱:与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不能维持正常睡眠姿势有关【教育目标】教育对象能够:1、简述心功能不全表现及水肿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2、确定降低活动耐力的因素,逐渐增加活动。
3、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增加由口进食的摄人量。
4、演示基本的自我护理技能,会自测脉搏,自述取得休息和活动的最佳平衡。
5、复述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教育内容】1、疾病简介:心功能不全(泵衰竭),亦称心力衰竭。
是由于心收缩力减弱、心排血功能障碍或负荷增加所致。
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开始多在较重体力劳动时出现,休息后可好转。
随着心衰的加重,呼吸困难可在较轻体力劳动即出现,并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及咳粉红色泡沫痰。
右心衰竭表现为胃纳差、腹胀、下垂部位的水肿、紫绀、颈静脉怒张及内脏瘀血、失眠、嗜睡等,全心衰竭有左、右心衰竭的表现同时存在。
2、心理指导:左心衰竭发作时,病人因不适而烦躁。
护士首先要以亲切语言安慰病人,告之病人尽量做缓慢的深呼吸,采取放松疗法,稳定情绪,配合治疗及护理,才能很快缓解症状。
健康教育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心律失常的患者200名,根据随机对照的分组模式,分成两组,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患者100名,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情况及服药的依从性评分。
结果实验组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情况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相互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
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常规组组,相互比较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
结论健康教育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提升,服药依从性提升,有助于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1]。
目前此类的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多为早搏或者传导异常导致,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心力衰竭[2]。
心律失常容易导致患者的情绪抑郁等各种情况的出现,为了更好的配合患者进行治疗,本病区自2019年1月起对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的显著效果,现将实施情况进行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与分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授权,在保证科室正常运作的情况下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200名,按照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患者100名。
患者的入选标准;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无其他基础性疾病,能正常交流,患者年龄18-60岁,身高:151-190cm,体重:40-100kg。
1.2 方法1.2.1常规组的患者我们按照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护理。
实验组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我们首先对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基本情况,让患者对于此类疾病有一个简答的了解。
给患者进行护理计划的制定,使得患者在住院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律失常健康教育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防治心律失常,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供大家参考: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预防心律失常非常重要。
尽量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和酒精等兴奋剂,减少压力和焦虑也是关键。
2. 定期体检:心律失常可能是其他心脏疾病的早期症状,因此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心脏问题。
3. 遵医嘱用药:如果已经被诊断为心律失常,一定要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
4.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维持心脏的稳定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等行为。
5. 心理调节:情绪波动和压力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因此要学会有效的应对和调节情绪。
可以使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参加心理疗法等。
6. 忌烟限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心脏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因此,要尽量戒烟和限制饮酒量。
7. 避免过度用力:剧烈运动、搬运重物和用力过度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要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8. 密切关注身体信号:如果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心脏不适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这些症状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前兆,不容忽视。
9. 健康饮食:建议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水果等,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10.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已经被诊断为心律失常,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管理。
同时,与其他患者和支持群体交流,分享和借鉴经验也是很重要的。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
心率失常病人的护理
2008-11-15 21:09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心率失常的病人,其临床特征为: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致死性。
1、什么是心率失常呢?当心脏电活动的起源部位,频率发生异常或在电活动的传导过程中发生障碍时,称为心率失常。
正常的心率是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以窦房结以外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为异位心律。
心率失常,除窦性心率失常之外,常见的是室早,房颤和房早。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室率极快而不规则的多型室速。
2、发生原因:感染,尤其是心脏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是最典型的可以直接引起心律失常的实例。
缺血,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常引起心律失常。
神经体液因素,如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
甲状限功能亢进引起的心脏病常伴发室早,室速,房颤。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者高钾引起房早,室早,室速。
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心律失常。
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已经发生了心衰的病人以及外科手术等都可以引起。
3、临床表现:因不同的病因而表现不同。
频发早搏可出现心悸,乏力,心绞痛,胸闷,憋气,心律不齐。
心电图特征:(1)房性早搏,P波提前出现,P-R间期大于0.12S,其后继以形态正常的QRS波,早搏后常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2)房室交界性早搏,QRS波群提前出现,,可见逆行P波,P-R间期小于0,12S,R-P间期〈0.20S,早搏后多有一完全代偿间歇。
(3)室性早搏,QRS-T波提前出现,其前无P波,提前出现QRS波群形态异常,时限大于或者等于0.12S。
阵发性心动过速,(1)室上速,可出现心悸,头晕,胸闷,心绞痛,心电图特征:心率150-250次/分,节律规则,QRS波形态和时限大多正常,P波不易辨认,起使突然,常由一个早搏触发。
(2)室速,可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发绀,意识障碍,低血压,晕厥,休克甚至卒死。
心电图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连续而迅速的室早,QRS 波形态畸形,时限大于0.12S,有继发ST-T改变,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为140-220次/分,节律教规则。
房室分离现象,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
扑动与颤动:(1)房扑,P波消失,代之以250-350次/分,波幅一致,间隔规则F波。
(2)房廛,P波消失,代之以350-600次/分的f波,QRS波群间隔绝对不规则。
(3)室扑室颤,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
室扑,无正常的QRS-T波群,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达200-250次/分。
室颤,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不规则的波动。
其他类型不一一描述。
4、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原法病因的治疗以及继发的合并症的处理和治疗。
临床常用的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有:(1)利多卡因,50-100毫克,每次间隔5-10分钟,快速推注。
起效后以2-4毫克静脉滴注维持。
实用于室早,室速,室颤,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兴奋。
(2)心律平,对多种心律失常有效。
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惊厥,头晕。
(3)可达龙,以每分钟1-2毫克维持,可用于房颤,室颤等。
(4)西地兰用于房颤,室上速,0.4-0.8毫克,缓慢推注.(5)其他。
5、护理(1),安置合适的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关心体贴患者,使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必要的言语刺激和过多的搬动。
(2)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生命征,
尤其是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有无胸闷,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晕厥,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描记床边心电图,给予心电监护。
(3)给予氧气吸入,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
(4)建立静脉通路,为抢救做准备。
备好抢救药品及仪器。
室颤室给予电除颤。
(5)遵医嘱予以抗心律失常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6)健康教育。
6、注意事项:(!)建立静脉通路时,要选择粗直的血管,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防止药物渗漏,影响抢救。
又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掌握滴数,确保用药安全。
(2)药物剂量准确,如西地兰,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而且个体差异大,以免引起药物中毒。
同时要监测心率,当心率低于60次/分时,则不宜使用。
(3)摆放各种抢救仪器时,要注意留出2条通道,一条留给医生,一条留给护士,同时要注意使用方便,便于抢救。
(4)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如,床边心电图机的使用,熟悉各导联的正确连接部位。
如一导联是正极左上肢,负极右上肢,二导,正极左下肢,负极右上肢,三导,正极左下肢,负极左上肢。
加压肢导联,AVR是右上肢,AVL是左上肢,AVF左下肢。
单极胸导联,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在V2与V4连线中点,V4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V5左掖前线上与V4同一水平,V6左掖中线上与V4同一水平。
心电监护仪各导联的部位:RA右锁骨下,LA左锁骨下,RL右侧第6-7肋间,LL左侧第6-7肋间,V胸导联。
要空出电除颤和查体的区域,同时要避开安装起搏器的部位。
(5)掌握吸氧指征和浓度,一般给予3-4L/分,急性左心衰竭的病人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4-6L/分,并予以20-30%酒精湿化,同时观察呼吸困难是否改善,待缺氧症状改善,改为底流量氧气吸入,以免引起氧中毒。
还要告知家属不能在病房吸烟,使用蚊香,不宜自行调节氧气流量等,注意用氧安全。
(6)动态观察病情,能动地执行医嘱,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密切配合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