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定和
- 格式:docx
- 大小:9.03 KB
- 文档页数:2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1.病情评估:在决定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之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手术创伤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等。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菌的本地区域耐药情况和手术创伤程度,选择对多数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3.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通常情况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内开始给药。
在负责手术的医生确定手术时间后,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的时间以及预计手术时间等因素来确定给药时间。
4.给药剂量和时间: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和手术创伤程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
给药剂量要注意不要过量,以免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给药时间一般为手术开始前30分钟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
5.术后评估和调整:术后应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包括体温、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
如果有感染症状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6.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监测手术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同时,医院应制定相关的规定和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7.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限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限定的适应症,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遵守相关的使用指南和规范,减少耐药菌株的形成。
8.文书记录:在每位接受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的病历中,应详细记录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用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规定可以帮助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患者的康复率。
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选择和使用,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滥用,维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
此外,医院应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医疗管理问题,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来推动。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重要措施。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还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至关重要。
二、管理原则1. 预防性使用: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或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等。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最小有效剂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风险。
4. 适当用药时间:一般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2小时,术后用药不超过24小时。
5. 监测与评估: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1. 制定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明确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2.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掌握。
3.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登记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4.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5.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体系,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四、监控制度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组织,负责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2. 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包括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4. 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和纠正,必要时进行教育和培训。
5.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提高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五、结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对于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提高手术患者治疗质量,减少感染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二、管理原则:1. 根据手术类型、部位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3. 限制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不必要使用;4. 加强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抗生素预防应尽可能选用剖腹手术常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2. 手术部位、程度及输血次数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时长;3. 定期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4. 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停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
四、使用禁忌:1. 存在明确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2. 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其他感染的患者;3. 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4.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
五、药物使用监测:1. 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用药剂量、频次及疗程;2. 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评估抗生素使用的效果;3.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和教育:1. 对医疗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理解;2.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认识;3. 定期开展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抗生素使用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药学医师团队,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2.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3. 监督患者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好用药记录和追踪。
八、其他:制度的具体执行细则由医院制定,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本制度经医院相关部门讨论通过,并于 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如有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三、组织机构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
四、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1.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优先选择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五、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1.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嘱,不得擅自更改药物种类、剂量或用药时间。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肝肾功能监测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包括药物疗效评估、不良反应评估等,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六、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1.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操作规程一、背景在医院手术过程中,预防和控制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抗菌药物是手术期间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术相关感染。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加大感染的风险。
因此,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手术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制度2.1 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医院在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的风险,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2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手术科室和相关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环节。
2.3 职责和权限2.3.1 手术科室负责制定并实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3.2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工作,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4 制度内容2.4.1 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止滥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2.4.2 抗菌药物选择原则:根据不同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判断,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注意使用抗菌药物的谱覆盖范围、药动学特点等。
2.4.3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明确手术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的起止时间,避免延长使用或过早停用抗菌药物。
2.4.4 抗菌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依据患者的个体特点、感染严重度和药动学药理学原理,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2.4.5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明确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注意不同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4.6 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操作规程3.1 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工作流程3.1.1 手术前: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3.1.2 手术中:在手术开始前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并根据手术时间和患者情况调整使用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一、目的和背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为了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
为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规和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进行规定。
二、管理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为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或有感染倾向的患者。
非必要情况下,不应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2.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药物的抗菌谱、药物的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给药方案和时间: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给药方案,通常在麻醉诱导期给药,术后根据需要继续给药。
4. 记录和监测:医生应详细记录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并进行术后监测,以确保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三、具体管理规定1. 术前评估:医生应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等因素,决定是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2. 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如下:- 骨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胆道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注意: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3. 给药方法:通常在麻醉诱导期给药,术后根据需要继续给药。
肌注给药通常在手术前2小时进行。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4.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四、管理措施1. 医院药剂科负责提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2.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临床实践及时更新。
3. 各临床科室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4. 医生在开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5. 护士负责监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正确、及时。
6.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小组,定期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7.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技能。
8.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用药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五、考核与评价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用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完整版一、总则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规定适用于本院所有住院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三、组织管理1. 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外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修订本管理规定,监督、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医务科负责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组织培训、考核,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处理。
3. 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监测及不良反应报告,协助医务科开展培训、考核。
4. 感染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感染控制,对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总结。
5. 外科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指导,确保本管理规定在本科室得到有效执行。
四、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1.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2.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精细的无菌操作和手术技巧,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3.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1)有明确指征,如手术时间长、污染风险高、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等。
(2)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病原菌分布及药物特性选择敏感、高效、安全的抗菌药物。
(3)控制用药时机和疗程,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术中可追加一次,总疗程不超过24小时。
(4)合理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规定1. 择期手术患者:(1)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术中可追加一次,术后不再给药。
(2)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延长用药时间,但总疗程不超过24小时。
2. 急诊手术患者:(1)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及病原菌分布,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监控流程
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方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监控流程。
一、管理制度
1.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领导下,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控工作
2.日常监控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联合进行
3.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是监控的重点,主要监控指标是:①l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②术前预防使用时间窗(0.2~2h)合格率③围手术期预防使用疗程的合理率④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术中追加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⑤品种、剂型、溶媒和给药途径选择的合理性。
4.处方点评工作组定期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点评和公示。
5.各科室对监控出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反馈至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二、监控流程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