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密切,而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需要精湛的双语技能,而且也需要丰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将从民族习俗、思维模式及文化沉淀等方面浅析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引言: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不仅要精通不同的语言,还得在不同的文化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想顺利的与外国人交流,口译员必须消除语言与文化双方面的障碍。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口译员要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口译员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口译的定义和类型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口译就是一项以语言为基础的活。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口译的定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1]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2]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根据时间工作模式,口译被分为交替传译(也称连续口译/传译、即席口译/传译,简称“交传”或“连传”;英文简称CI 。讲话人说一段,译员翻译一段,然后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交替传译常用于新闻发布会、外事会见、商务谈判、户外活动等。)和同声传译(又称同步口译、即时传译(港台用语),简称“同传”;英文简称SI。讲话人的“说”与译员的“译”几乎同时进行。同声传译可分为常规会议同传和耳语同传两种)。根据空间工作模式,口译分为现场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同时在场)和远程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不在一地:电话口译、远程视频口译等。)根据活动主题和场合,口译分为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外交口译、商务口译、媒体口译、社区口译、导游口译、医学口译、法庭/法律口译和法庭译员等。

二、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谓的文化障碍就是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对应言辞的文化内涵迥然不同,而各自又都是按照自己所遵从的文化模式来表达思想和感情。口译是跨文化的桥梁,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移植的纽带,译员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中的可理解性,使原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消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

1.民族习俗差异

民族习俗差异指的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逐渐形成了包括礼仪、习惯、喜好和禁忌在内的各自的特点。口译员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甚至造成语用失误。人们在见面或相遇时都有互致问候或打招呼的习惯,而中西方人们在问候语或招呼语习惯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在汉语里面,“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呢?”是最常用的问候语。然而,如果直译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甚至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而在英语里,“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是最常用的问候语。从简单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汉语的问候语体现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而在英语中,“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呢?”这两句话不能用于问候,更有甚者会导致交际冲突。因为,这两句话在英语中只是一个一般疑问句,需要Yes 或No 的回答。在中国,如果回答没有吃饭,问话者不回复“一起去吃饭吧”是很正常的事情,听话者也不会误解为“问话者不想请他吃饭”。如果跟一个西方人如此打招呼,西方人很可能会以为问话者要邀请他吃饭。倘若听话者在听到问话者打完招呼,就无所谓地谈起了与吃饭毫不相干的话题,就会很不理解,甚至会误会:“问我吃饭没,明摆着要请我吃饭嘛,如果不请我吃饭,干吗要问我吃过饭没呢?难道担心我没钱买饭吃吗?”用汉语思维来看打招呼差异,会认为有丝滑稽和无奈。“中国人都是这么打招呼的”这一思维定势就成了阻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因素。其实二者本身并没有冲突,只是跨文化交际双方都忽视了交际对象的语言习俗和文化。

2.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人与其说是进行语言交流,倒不如说是进行思想交流、文化交流,这一交流同时也反映了交际双方的思维过程。口译虽说是传递某一语言使听者能理解其意,但更重要的是要反映说话者的思维过程,使译文能反映发话者所确指的意思,这就要求口译工作者除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要对其文化及思维方式有所了解,不然口译只能是文字的翻译。世界上各个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英美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国人偏重综合思维,英美人偏重分析思维。中国人思维上整体优先,偏重综合,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英美人则是部分优先,注重具体事物,偏重分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反映在时间及空间的表达顺序上:中国人是从小到大,英美国家则恰恰相反。填写履历时中国人是从远写到近,英美人则从近写到远。在陈述观点和讨论问题时也反映出两种思维的对立。中国人先解释原因然后在进入主题,英美人则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中国人在开会作报告时,先谈客观、全局再说具体的事情,英美人直接阐述具体的事情。

2.2中国人习惯在比较模糊的范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言语理解;西方人运用语言比较讲究准确。中国人运用语言满足于“大概”,“模棱两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语表达的含糊性与西方人语言使用的准确性给口译的准确性带来了困难。汉语的“我尽量去…”英语的等价词义是:“I will do my best…”这句话汉语本身就很模糊,既有婉言谢绝之意,又有对此事无把握视情况而定,同时还可以指我会去努力完成,万一不成,也有台阶下。而西方人会认为这是一句肯定的回答,表示“我一定会尽量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种理解的不同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具体表现。

3.文化的沉淀差异

文化沉积指的是各民族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惯用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俗语、歇后语等)。它们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色彩。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如果对文化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其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儒释道的精深教义与思想至今还在对国人发生着巨大的影响,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在言谈之中都会引用到很多的成语和格言。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欧美国家所使用的英语,深深浸透着宗教文化的影响,包含着纷繁的宗教文化的因素。《钦定圣经译本》在广泛流传中形成了大量的习语、格言和典故。在欧美人的演讲中经常会听到他们引经据典,内容广泛。作为口译员,如果不对两种文化有很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