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48)法义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让我们了解一下“道次第略论”这个概念。
它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为“修行的次第”,是指修行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逐渐完善自己的内心,达到解脱、觉悟的境界。
在这第四单元中,我们将会梳理法义的内容。
第一,我们来探讨“三学”。
三学分别指戒、定、慧,是修行的基本内容,也是“道次第略论”中的重要内容。
戒是指持戒清净,定是指修炼定力,慧是指智慧。
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修行者的内在品质。
其中,戒可以净化修行者的行为,定可以净化修行者的心灵,慧则可以开发修行者的智慧。
在修行的路上,无论是戒、定、慧,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让我们深入了解“六度”。
六度,又被称为六波罗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这六个方面涵盖了修行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修行方法。
布施是指修行者应该乐于奉献,持戒是指遵守戒律,忍辱是指忍受一切苦难,精进是指努力不懈,禅定是指修行者应该修炼内心平静,智慧则是指修行者应该培养智慧觉悟。
这六度是修行者的修炼方向和目标,是帮助修行者实现解脱的关键。
第三,让我们探讨“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包括慈、悲、喜、舍。
这四种心境是修行者应该培养的品质。
慈指广大无边的慈爱心,悲指无嗔无恨的悲心,喜指无所求无所希的喜悦心,舍指慷慨大方的舍心。
这四种心境是修行者修炼慈悲心的关键,也是帮助修行者解脱苦难的法门。
在总结和回顾本次的文章内容时,我们可以发现在“道次第略论”第四单元中,法义梳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三学、六度和四无量心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修行的次第和方法。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道次第略论”中的法义梳理是非常实用的,它帮助修行者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修行的方法和方向,有助于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道次第略论”中法义梳理的重要性。
通过对每个主题的深入探讨和阐述,我对这些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也更加懂得了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的修行中去。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启发,并对“道次第略论”第四单元的法义梳理有所帮助。
道次第作者:卡塔仁波切发布时间:2014-06-25 来源:网络第一部份在以大乘和小乘的层次讨论了很多有关佛法的修行後,我现在要讲述成佛之道上的各种不同阶段。
我们必须了解,唯有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对修行的热诚才能引领我们解脱痛苦。
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让我们出离轮回。
对佛法生起深信不疑的心后,就必须以全然真诚的虔信和极大的毅力不断去实修。
当我们有烦恼业障,也就是痛苦的根源时,便注定要受苦.如果我们能消除这些障碍,便能克服痛苦.了知这点后,我们要再进一步,也就是学习如何在法道上应用善巧方法。
法道包括许多可以净除一切业障习气的内在修行法门;而修行时能自动自发,同时虚怀若谷是最首要的条件。
以往和现在,经由修行而达高度证悟者大有人在,这是一个法道不虚的明证。
没有证据显出任何真正在修行的人会坠入恶趣,因此,个人的精进和毅力是决定在法道上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
一、五道在修行佛法的道上有五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称之为五道。
首一是资粮道。
我们一旦对准方向,踏上通往解脱之路时,便上了资粮道。
第二阶段为加行道。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天到晚制造念头,妄想纷飞,产生极大的恼障。
当我们了解到自己的迷惑,并开始移转到不惑的状态时,便上了加行道。
此时我们烦恼的心与清明的心联结在一起,好比驶出一条与大马路相连的小巷。
第三个阶段是为通达道。
「通达」在此意指一种体验,悟到以前我们从未经验过的。
第四阶段为修习道。
在修习道中,我们继续开展在前一道所体验到的种种功德,就像月亮正满,由半月至正圆。
我们在通达道所体验到的,在修习道中继续开展,直到圆熟。
最后,我们来到了第五阶段――究竟道(无修道)。
事实上是没有像无修道这样的东西的,我们只是借用这个名词,让一般人也能有所领会。
在此阶段,我们一切心灵的恼障、毛病、染污、无明、迷惑完全净除了,而同时所有一切善功德,如智慧、觉性,则完全开展,彰显了出来。
由于善功德,如:智慧的开展以及恼障的净化均已到达极致,无复再需开发或净化,因此,最终的这个阶段便称为无修道或究竟道。
道次第第十四课法义梳理第十四课:法义梳理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法律成为我们必须遵守的规则。
在第十四课中,我们学习了法义梳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将法律条文进行梳理和解读,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
一、法义梳理的意义法义梳理是指对法律条文进行梳理和解读的过程,目的是理解法律的真正含义和逻辑关系,以便正确应用法律。
法律条文通常包含较为复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通过法义梳理,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法律的内涵,准确把握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二、法义梳理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法义梳理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文义原则:首先要根据条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理解法律条文的表述和用词,避免主观臆断。
2. 逻辑原则:要理解法律条文的逻辑关系,把握各个条文之间的联系和依赖。
3. 时效原则:要将法律条文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理解,考虑法律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4. 目的原则:要了解法律条文的目的和意图,明确法律的立法宗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法义梳理的方法在进行法义梳理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分析法条:将法律条文进行逐条分析,理解每一条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2. 串连法条:将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串连,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3. 归纳总结:将每个法律条文归纳总结,梳理出法律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原则。
4. 比较对照:将不同法律条文进行比较对照,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地理解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四、法义梳理的应用通过法义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
具体应用包括:1. 法律解释:对于模糊和含糊的法律条文,可以通过法义梳理进行解释和理解,明确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2. 法律适用:在具体案例中,可以通过法义梳理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从而准确判断案件的性质和结果。
3. 法律补充:通过法义梳理,可以发现法律条文的不足和缺陷,提出合理的补充和完善建议。
五、法义梳理的局限性尽管法义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道次第略论第三十八课法义梳理
第三十八课法义梳理
一、什么是法义?
法义是指经过梳理和分析,从法律上对某一种法律惯例进行客观判断,辨别其权利义务、行使义务的程序及其结果的法律学习。
二、为什么要梳理法义?
梳理法义是为了辨别法律惯例中存在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清楚权利主
体及其行使义务所能享有的法律效力或利益。
梳理法义有助于精确界
定权利义务关系,以及指导如何对该关系的实施与责任追究。
三、如何梳理法义?
(一)梳理法义时首先要明晰法律惯例的内容及其含义,了解其存在
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梳理法义要梳理公共利益和私人权利。
公共利益是法律惯例规
定的各方共同遵守或尊重的利益,而私人权利则是某种具体行为所依
据的利益。
(三)梳理法义要明确权利主体,梳理和分析其能行使的权利,以及
在行使权利时其应履行的义务。
(四)梳理法义要掌握判断标准,根据指定的合同或权利义务关系,
以及法律以及法律以外的事实,识别其正确的表达,以行使权利或追究责任。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鄭韋庵居士著自序護意根戒口業端身過珠高聲低聲金剛持默然調息隨分到處有定無定對像離像忙中閒中尊貴卑賤靜細老實喜慶許願解釋愧奮懇切供養報答佈施心念心聽聲中光中鏡中不斷不雜不住即禪即佛即戒即佛即教即佛不持而持持而不持孤身結期聚會成就他人難中夢中病中臨終發願懺悔附:蓮池大師淨土疑辯淨業持名四十八法自序若論淨土,法門廣大。
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十方紛來,數如雨點。
於修行中不專念佛,於念佛中不專持名,而已高標姓字,穩坐金台。
此蓋或乘大願,或由妙悟,或備眾福,或秉戒力,或精觀想,故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以今言之,觀既未易成就,戒又未易全持,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大願堅固,更罕有焉。
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回。
千佛慈悲,亦難救汝。
故持名一法,普攝三根,速歸淨土。
方便之勝,無過於斯。
深淺合離,惟人自取。
勉矣前程,幸毋自誤。
1、護意根持名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則舍。
勿令纏綿,障我心念。
且我心念之所以纏綿者,意地用事故也。
若念到心地光明時,意地自妙於觀察。
當知念佛能轉凡為聖,為世出世間第一了脫之方。
2、戒口業持名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在口頭播弄。
若一涉及,當自思維,念佛之人不當如是。
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滌蕩之。
3、端身持名既以此身念佛,於一切行住坐臥時,務常端正。
身若端正,心即清淨。
當人自驗,誠不我欺。
4、過珠持名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
於四字中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
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5、高聲持名若神志昏沉時,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到得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且耳根最靈,外緣易入,聲感心動,雜想熾然。
惟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
心聽自聲,聲聲快足,一切閒是閒非,自然罷遣也。
6、低聲持名若精神散失時,或勞極逼迫時,不必高聲。
自收斂神明,低聲細念,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便可高聲念佛。
道次第第三课的法义梳理一、法义的概念法义是指在道德、法律、规章制度等方面所规定的原则和规定。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准则,是为了维护公平、公正和秩序而制定的。
法义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护着人们的权益。
二、法义的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法义通过规定法律和制定规章制度,使人们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2. 保护人民权益:法义保障了人们的权益,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3. 解决争议和纠纷:法义建立了一套公正的法律体系,通过司法机构处理争议和纠纷,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法义的运用1. 法律的遵守:作为公民,我们应该遵守法律,不违反法律的规定,不进行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 公平正义的追求: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秉持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地对待每个人。
3. 承担责任和义务:法义要求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推卸责任,不逃避困难和挑战。
4. 尊重他人的权益:法义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权益,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不做伤害他人的行为。
四、法义的限制1. 法律的限制:法义是建立在法律之上的,我们不能仅凭法义去行动,还需要遵守法律的规定。
2. 制度的限制:法义是通过制度来实施和执行的,我们需要遵守制度的规定,不能擅自改变和破坏制度。
3. 利益的限制:法义不能只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公共利益,我们需要在法义指导下,平衡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五、法义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法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它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2. 保障人民权益:法义保障了人民的权益,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3. 促进公平正义:法义促进了公平正义的实现,使社会更加公正和公平。
4. 解决争议和纠纷:法义通过司法机构解决争议和纠纷,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六、结语通过对道次第第三课的法义梳理,我们深入了解了法义的概念、作用、运用和重要性。
《道次第》第50课(共中士之发心)心得分享“讲完了,真的讲完了。
”当第二遍《道次第》修学结束,再次听到导师说这句话时,心中不禁又生起对导师深深的感恩之心。
是谁“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是导师一直在三有苦海中寻找着我们,是佛法的智慧、导师的慈悲宏愿把我从一个充满迷惑烦恼,在轮回中艰苦跋涉、不停寻找生命出路的凡夫,一步步救拔出来。
进入三级修学之前,自己的生活痛苦而无助:孩子不好好学习,不服管教;家庭矛盾重重,和老公很难沟通……通过修学,我知道了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因为惑和业,惑是无明我执烦恼,业是由此造作的业力。
就像导师开示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感觉、建立在自己过去错误观念的基础上。
可想而知,不仅自己整天生活在痛苦中,同时还伤害着家人及身边的人。
我现在唯有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在内心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发展出健康的心态。
不想有情绪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除错误的观念。
在听闻法义的过程中,常常被导师的开示深深震撼,心生感慨:我是多么幸福啊!能够遇到一位具格的善知识,告诉我人生的真相、究竟的智慧,有正确的方法,有次第地把我从迷茫痛苦中一步步解脱出来,让我清楚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并且在内心坚定地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六年的学习,感觉时间一晃而过,丝毫没觉得长。
已经习惯了每天晚饭后坐在书桌前听导师的开示,不知不觉,烦恼和低落的情绪悄悄融化于慈悲智慧的氛围中,那是最静谧、最安宁、最温暖的时刻。
随着修学的深入,自己对三宝、对善知识的依止越来越强,漂泊无依的心找到了究竟皈依处;贪嗔烦恼的力量减弱了,错误观念逐渐瓦解,佛法智慧在心中慢慢扎根;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家庭关系变得融洽;带着一颗理解、接纳、宽容友爱的心与人相处,与周围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当《道次第》第一遍学到一半的时候,我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腿脚肿胀疼痛,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并且越来越严重,痛得几乎走不动路了,上楼梯一步一挪横着上,几步台阶都要费半天劲。
答淨土四十八問修訂日期: 2005/07/28 發行日期: 2005/8/14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1158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No. 1158-A答四十八問序淨土之教。
因地於法藏。
肇端於韋提。
開陳於靈鷲教主之金言。
流衍於匡廬大士之蓮社。
專一心而向往。
歷三界以橫超。
誠哉末法之要津矣。
然上根即事契理。
固諦信不回。
下士有聞斯從。
亦無因起惑。
惟不上不下。
位屆中流。
乃欲從欲違。
志無定向。
繇是十疑通於智者。
或問啟於則公。
天鼓諄諄。
婆心戀戀。
豈曰多言。
言所不容己也。
而復晷沈膏繼。
病劇藥增。
後是二書。
能無再述。
有德園居士者。
乘宿願力。
起大悲心。
代為百千眾生。
曲申六八難問。
山僧不免據款結案。
隨繩解紛。
使彼越煩惱之河者。
直決其狐疑。
出死生之穴者。
頓離於鼠怯。
叨陪往哲。
共翊先宗云爾。
若夫悟心外之無土。
則一真湛而萬法泯。
誰是西方。
了土外之無心。
則七寶飾而九蓮開。
何妨本寂。
是則居士於廓爾無疑之鄉。
而幻出問端。
似風來水面。
山僧於默然無問之地。
而夢酬答語。
若谷和泉聲。
雖雲興瓶瀉。
未敢儔古聖之宏規。
而燭照冥消。
聊以抉時人之瞖目。
其或闡提根心。
倔強猶昔。
斷斷乎薄淨土而不修。
守偏空而自足。
亦未如之何也已矣。
悲夫。
萬歷十二年冬日杭沙門袾宏識No. 1158答淨土四十八問問。
世人聞念佛念心。
心淨土淨之語。
因膠執內心。
拂拭令淨。
偏空自喜。
撥無西方。
及語心土一如。
則曰我心匪石。
懷土奚為。
蚓實含泥。
黃壤豈侔金界。
鼇誠戴岳。
持地何若摶空。
蓋亦喻似丹臺。
象比蓮萼。
四十脈絡。
以當寶網交羅。
一靈內朗。
以況彌陀安住。
近肺約西。
通舌為池。
法譬而已。
無論實境。
則有引風水之凶吉。
致子孫之興衰。
例依正之互融。
示機感之摩忒。
此猶未委正因。
未窮十妙。
更求明誨。
傾此惡見。
答。
心淨土淨。
語則誠然。
但語有二義。
一者約理。
謂心即是土。
淨心之外。
無淨土也。
二者約事。
道次第略论第六课法义梳理好啦,咱们今天要聊的这个话题有点意思——《道次第略论第六课法义梳理》。
嗯,听着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呢,说白了,就是在讲怎样一步步修行,怎么通过一套方法,把自己从迷茫无知的小白,修炼成一个懂得如何应对生活的“大咖”。
所以,不管你是对佛法感兴趣,还是对人生有点疑惑,这个话题都能给你点启发。
大家伙都知道,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
修到高深的境界那是需要时间、精力、还要有“心机”——哦不,是得有耐性才能一步步走到那儿。
看似平常的点滴积累,最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人豁然开朗,或者干脆说,达到一种“顿悟”的境地。
你想啊,大家天天都在说“修行”。
修行啥呢?修心呗。
修的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让你的心逐渐清澈、明亮,像那清晨的露水,滴滴透明。
这《道次第略论第六课法义梳理》所讲的,其实就是把这个“修心”的步骤,清清楚楚地摆在你面前,好让你不至于迷失方向。
别看这课有点枯燥,实则里面藏着“金矿”!你一旦看透了,顿时豁然开朗,生活中的烦恼也能迎刃而解。
这“道次第”是个啥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修行的步骤、进程。
就像做饭一样,先把菜洗干净,再切好,最后才是炒菜、调味,整一套流程下来,最后才能吃到美味的饭。
你可不能从切菜跳到炒菜,那味道肯定差得远。
道理也是一样,修行有一套固定的次第,咱得一个一个步骤地走。
比如,先把心里那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清理掉,得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再慢慢增加智慧,最后达到了某种境界,心灵上自然也能得到超越。
你看,咱说的第六课,它讲得是“法义”,也就是一套修行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方法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真真实实能用的,像做家务一样,明了步骤,你就能更高效地完成。
你一旦学懂了这些“法义”,你的人生就能大大提升,不管是对别人、对自己,还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会有不小的变化。
你就能慢慢从外面的世界找到答案,而不是陷入各种情绪和困惑中,举步维艰。
举个例子,大家都听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字吧?这就是道次第的具体体现。
《道次第》第⼆课各位师兄,吉祥!本期法义主要讲了修⾏究竟要修什么?就是修正我们的观念和⾏为,⼀⽅⾯纠正错误,另⼀⽅⾯重复正确。
通过闻思教理转化错误观念,获得正见,通过实践落实⼼⾏,这个过程是不断纠正错误的习惯,将正确的观念落实到⼼⾏上,不断重复形成良好的⼼态,提升⽣命品质。
修正观念修正⾏为过程也是运⽤⼋步骤三种禅修的过程。
就像读书,似乎懂了书中的很多道理,但是⼀遇到事情⾃⼰还是有很多的痛苦和烦恼,原因就是⾃⼰还只是在知识层⾯,没有真正消化吸收。
这⼏天要去驾校学习就是因为⾃⼰过年在家的时候与交警发⽣了争执和冲突,导致驾照直接被吊销。
事后在仔细反省,事情发⽣时⾃⼰的情绪、傲慢⼼爆发式增长,总认为⾃⼰有点地头⼩霸王的感觉,⼀个⼩⼩的交警敢阻拦我的车,⼀定要让他为之付出代价。
平⽇⾥修的观念⾏为都跑哪⾥去了?天天定课⼀定是没有很⽤⼼,这才导致遇到事情就被情绪带⾛了,凡夫⼼太狡猾了。
导师说打⽹球的训练需要训练⼀千多次,可见修正⾏为过程需要不断重复正确,我要继续精进,再次遇到凡夫⼼很强⼤时,再来试试我的修炼成果。
哈哈~只有坚定的信⼼,⽬标明确⽅法正确,按照导师施设的课程⼀步⼀个脚印修⾏,不可操之过急。
做到认真、真诚、⽼实就⼀定有蜕变的。
⽽如何⼀步步的修⾏呢?《道次第》就是⼀本修学佛法的纲要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佛法核⼼,次第修⼼的⽅法。
因为⼀切问题的根源在于⼼,道次第将引导我们⼀步步从凡夫⼼出离成就菩提⼼。
他构建合理完整,有简明实⽤的套路,有次第实⽤性很强,为我们提供了⼀条成佛之道,从道前的准备,下⼠道,中⼠道到上⼠道,引导我们次第上路,从出离⼼⽴根基,⽽后积累菩提⼼为资粮,最后到达上⼠道的空性正见。
为什么要再三强调次第呢?空中楼阁这个成语就是⼀个很好的例⼦。
最近在⼯作之余⼜安排了古琴的学习,从⼀开始学习理论、指法、识谱到后⾯的曲⽬,也是⼀个有次第的学习过程,但是我总是捉急想快点去弹曲⽬,到了真正要弹曲⽬的时候,却弹奏总是断断续续且⽓不沉、想来在第⼀课的指法就学的不扎实,好⾼骛远。
(《菩提道次第略论》修学课(四十八)白业果、别释业之差别
※十善业的生起:“思其过患、具足善心,而作防护彼等之加行”
1、善行的生起:是建立在认识不善行为过患的基础之上,对杀生、不与取、邪淫等恶业过患反复思惟,对恶业带来的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深信不疑,而生起断恶行善之心。
从防护加行着手,进而防护究竟,保持身语意业的清净无染。
2、合格的“十善业”:防护要从发心、从加行,一直防护到究竟,然后生起这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生起这样一种强烈的心理,这个才是善行。
究竟:就是这种防护一直到圆满。
在任何可能造成杀生的情况下,不杀生,不生起杀生的心,乃至不会采取任何杀生行为,同样任何在具备偷盗的条件下,能够不偷盗,这就完成了我们的善行,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的一种善行。
3、十种善的行为不只是消极地不杀…,同时也包含着一种积极的防护。
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成为自己人生的愿望,成为自己生活的信念,成为自己人生的准则
4、“无意识的未造杀等恶行,与心中清清楚楚想着‘不杀’、‘不盗’等而未造杀等恶行,两者之间有质的差别,要形成善业,其“觉”、“主动”具有关键性。
“无心的未作只能是‘没有恶业’,而不能成为‘有善业’
有‘不作’之心而不作,才‘构成善业’”
※业的种类
引业/ 满业业的种类定业/ 不定业
定业现法受
顺生受
顺后受
※作和积聚的差别
▲正见:
1、果报未必一生就能受完,也可能延至二生、三生乃至多生累劫。
佛教的因果观是贯穿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并不是局限于今生。
除十种不定报或特别以忏悔进行对治的业力外,所作之业是必定感果的,区别只是在于时间早晚。
2、生命的乐报由善而生,善的引业招感乐趣的果报,不善的引业招感恶趣的果报。
我们造作的种种业会综合作用,形成未来的具体生命。
3、十种善的行为不只是消极地不杀…,同时也包含着一种积极的防护,防护要从发心、从加行,一直防护到究竟。
“无意识的未造杀等恶行,与心中清清楚楚想着‘不杀’、‘不盗’等而未造杀等恶行,两者之间有质的差别,要形成善业,其“觉”、“主动”具有关键性。
4、业是以思为本,业的本质就是思,思就是一种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