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四_选考模块
- 格式:doc
- 大小:252.50 KB
- 文档页数:23
题型3必考第31~32题——基础性非选择题[四年考情统计][规律总结]根据浙江省2015年10月至2018年4月6次选考试卷的试题来看,浙江省必考非选择题第31题、第32题凸显以下五大规律:(1)从考查内容上看①第31题主要考查中国史知识内容,第32题主要考查世界史知识内容。
中国史与世界史知识专题交叉综合的现象在最近两次命题中没有出现。
经济史考的较多;其次是政治史;文化史大题几乎未考。
中外综合的大题几乎不出。
政治、经济模块综合的题目在2016年10月试题中出现。
②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中,政治史模块4个题目,经济史模块4个题目,文化史模块没有出题。
题目集中在经济史模块。
但并不能说明文化史不重要。
这是一种命题现象,而不是必然规律。
(2)从命题形式上看,必考非选择题基本上每小题10分,每小题由一段中国史料和一段世界史料两段史料呈现,两个设问,围绕一个核心主题进行设计,答案需综合政治、经济知识完成。
(3)从试题的难度上看,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点未超出考试标准的内容范围,答案均有教材知识依托,难度较低。
这主要是选考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
这种难度在考试标准不变的情况下,估计不会有大的变化。
(4)命题立意均围绕一个重要主题,历史线索性强,凸显对时空意识、史证意识、史料理解、史料阐释能力考查,史论结合的特点突出。
(5)中国政治史综合、经济史综合、世界史模块内综合题目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未考过非选择题。
1.(2018·4月浙江选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
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4选修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考纲原文呈现]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3)爱因斯坦[知识主线]本讲从纵向看,有远古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历史人物;从横向看,有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各领域的代表人物。
主要包括古代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古代东西方先哲(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历史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凯末尔和孙中山)、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和古今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和爱因斯坦)等人物。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人物时代主要贡献局限评价秦始皇秦朝—封建社会初期(1)完成统一大业(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筑长城)(1)繁重役税(2)严刑酷法(3)焚书坑儒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唐太宗唐朝—封建社会鼎盛期(1)制度调整(2)善于用人(3)开明的民族政策(4)开放的对外政策(5)“贞观之治”晚年骄奢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清朝—封建社会后期(1)巩固统一(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达赖、班禅)(2)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1)设文字狱(2)实行闭关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开启“康乾盛世”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随着唐朝开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番兵〞“番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扩展受阻。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功过。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唐朝开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蕃兵’‘蕃将’〞并结合唐玄宗时期对外政策、对外贸易、边疆政策与用人政策等分析答复。
第(2)问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来答复其功过,可以从对唐朝统治、丝绸之路、开拓西域等角度来答复。
【答案】(1)背景:强大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边疆政策;开放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评述: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奉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西域开拓。
2.(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郑板桥,清代出色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
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题型1加试第26题——史学方法类选择题[四年考情统计][规律总结]从2015年10月至2018年4月六次选考试题来看,加试部分的第26题每年的题型特点是较为固定的,那就是以考查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和史学研究方法为主要目标。
这种题型在全国卷和其他地方自主命题中也时常出现。
综合分析第26题的命题思路,大体有如下特点:(1)从考查的能力方向上看,主要考查:①对“史料”相关的史学常识的考查,如史料的分类;对“史料”价值的判断;对“史料”的运用与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的考查。
②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考查,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等。
(2)从命题的内容上看,往往涉及历史文化常识、重大考古发现、史学前沿理论成果、学术争鸣的流行观点等。
考查点最终落脚于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能力。
(3)从考查的形式上看题干多采用文字史料、图片史料以及多学科的情境知识叙述等形式。
选项多是理解性、方法性、观点性的历史结论与方法规律。
(4)从难度上看,这类题目难度相对较大,思维层次较高,是比较容易失分的题目。
例1(加试题)(2018·4月浙江选考,26)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
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
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
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
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
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
这说明()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解析本题为史料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综合认知。
板块四选考模块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真题感悟]考法一: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例1] (2018·全国卷Ⅱ)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第二句话和所学知识,可以答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事业的破坏;再根据1977~1981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
第(2)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从机构和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政策等角度概括,注意要点要全。
“影响”则要从扭转“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不良风气、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①秦始皇。
②唐太宗。
③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①孔子。
②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①克伦威尔。
②华盛顿。
③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①孙中山。
②甘地。
(5)无产阶级革命家:①马克思、恩格斯。
②列宁。
③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①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②牛顿。
③爱因斯坦。
(1)考查盘点: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涵盖古今中外,其影响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是时代的舞台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预测考查: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今后命题还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有影响的角度展开。
(3)考查方式:考查方式上,都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从贡献和时代精神的角度考查近现代科学家[例1] (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
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
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
专题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真题感悟]考法一: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例1](2018·全国卷Ⅱ)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第二句话和所学知识,可以答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事业的破坏;再根据1977~1981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
第(2)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从机构和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政策等角度概括,注意要点要全。
“影响”则要从扭转“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不良风气、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
[答案](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考法二:运用所学的有关改革的理论知识考查陌生的改革事件[例2](2018·全国卷Ⅰ)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此前……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得出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材料“诸王国……易产生混乱”推出,有利于君主集权与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信息“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信息“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历史意义: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考法三: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例3](2018·全国卷Ⅲ)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
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创设了湖南保卫局”等信息分别归纳。
第(2)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可以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根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可以得出官商合办;根据材料中涉及的湖南保卫局的职责及其机构设置可以得出,它属于专门的警察机构,并且管理规范化。
[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二、考题怎么答、有何规律(一)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矛盾激化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二)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
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
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
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
(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总结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专题跟踪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1.(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武帝即位之初,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缴中央的贡赋“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
富商大贾常常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由中央统一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输送;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开支用度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
此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作用。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前两句话从政府行为和富商行为两方面分析。
第(2)问,首先,从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背景出发作答,这些政策不仅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和平抑物价,而且有利于运输成本的减少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其次,根据材料“此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有利于百姓负担的减轻和国库收入的增加;最后,由中央政府统一推行均输平准政策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1)背景:政府各部门抢购物资,易引起矛盾;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运输不便且成本高。
(2)作用: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平抑了物价;减轻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国家经营,增加了国库收入;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出四点即可) 2.(2019届高三·湖南、江西十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
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
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