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表
- 格式:xls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资源行业标准DZ 一2000地质灾祸分类分级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送审稿)2000一公布 2001一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资源部公布前言为了对地质灾祸勘查、监测、预告、防治和灾情一致归口管理,拟订本标准。
本标对是地质灾祸监察管理的基础标准,能够作为地质灾祸分级、分区管理的依照和地质灾祸治理先期勘查立项、设计的依照:亦是灾情统计、抗灾防灾的依照。
本标准技术内容主要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标准采纳的相关定义,给出了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术语所必需的定义。
使标准中一直使用同一术语表达某一特定观点,防止一词多义,一致技术语言,以保证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
第二部分是总则,地质灾祸分类分级的原则。
第三部分是地质灾祸分类,采纳三级分类系统,把地质灾祸依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区分或归类。
第四部分是地质灾祸分级,依据地质灾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一次灾祸事件区分为特大灾祸、大灾祸、中灾祸、小灾祸4级。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与正文拥有同样法例效劳。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给出附带信息,不拥有法例效劳。
本标准为初次公布,从奏效之日起,地质灾祸勘查、监测、预告、防治的立项、设计、成就编写以及上报灾情均应切合本标准的规定。
一本标准由领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一本标准由领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一本标准草拟单位:中国领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领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领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一本标准主要草拟人:张梁孙培善柳源张明燕穆春芳一本标准由领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说目次序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 l 3术语 ....................................................... l 4总则 . (3)5 地质灾祸分类 (3)6地质灾祸分级 (4)附录A(标准的附录)常有地质灾祸灾变等级分级表 (6)附录B(提示的附录)地质灾祸与地震、洪水等成灾等级区分对照表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资源行业标准DZ/×××—2000地质灾祸分类分级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geological disaster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祸基础术语的定义,分类分级的原则,类型和级别。
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表14 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特征简表泥石流调查表样例一、调查表表1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表2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调查单位:表3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表二、填表说明泥石流调查要点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
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
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
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
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应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
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
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
团体标准T /CAGHP XX–XXXX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Hazard(报批稿)XX-XX-XX发布 XX-XX-XX实施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发布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地质灾害分类 (3)4.1 滑坡 (3)4.2 崩塌 (4)4.3 泥石流 (5)4.4 地裂缝 (7)4.5 地面沉降 (7)4.6 地面塌陷 (8)5 地质灾害分级 (8)5.1 地质灾害的分级原则 (8)5.2 地质灾害灾情等级 (9)5.3 地质灾害险情等级 (9)参考文献 (10)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强、李华、李术才、郑光、林燕华、李闽、李利平、石少帅、范宣梅、汤明高、周宗青。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II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六种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的术语和定义、原则、依据和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省、地(市、州)、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管理以及项目管理使用,也适用于地质灾害勘查、防治单位和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调查评价、勘查、设计、监测、施工和监理等工作使用。
其它相关部门亦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2-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 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 0269-2014 地质灾害灾情统计DD 2008-02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D 2004-02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B 50/143-200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 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国办函[2005]37号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5)国发[2011]20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决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区段编号II III危险性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红河水系。
地形地貌复杂程度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
出露第四系残坡积层( Q4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中等。
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 Q4 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质条件中等。
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 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区段特征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 江城稳定区。
城稳定区。
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综合判定为中等。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现状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地裂缝、地面沉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评估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场地整平挖方范围内挖方边坡在降雨情况下容易产生表层土体或强风化层失稳现象,诱发挖方边坡坍塌、滑坡,由于场地开挖深度较大,地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及危害性中等。
质工程建设时开挖,将产生开挖弃渣,若处置不当,降雨条件下可能灾预测产生小型渣体坍滑或坡面泥石流,可能对场地下缘道路、耕地掩埋等危该区域未设计工程建设活动,加之均远离拟建场地,害,其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挖方或填方施工均会破坏坡面植工程引发、加剧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害评估危被,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破坏坡体应力平衡,导致坡体失稳,引发坍性小,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因人身财产和环境保护、城镇规划及工程建设等需要而进行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塌岸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不适用于其它工程勘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GB/T50266-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L5013-92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JTJ064-98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251-2000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范DB50/139-200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3 术语和符号3.1 术语3.1.1 地质灾害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3.1.2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沿某一界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3 滑体沿滑动面作整体滑动的岩土体。
3.1.4滑带滑体与滑床间的软弱岩土夹层。
3.1.5滑床滑带下的不动岩土体。
3.1.6 危岩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7崩塌危岩体离开母岩下落的现象。
3.1.8 泥石流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的间歇性洪流。
3.1.9塌岸河流、水库岸坡在水动力作用下后退的现象。
3.1.10 致灾地质体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11致灾地质作用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12地质环境与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并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岩石圈的上部空间。
3.1.1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致灾地质作用或致灾地质体进行控制和整治的活动。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及防治措施郑 涛(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 合肥 230001)摘 要:总结矿区内的软土变形、膨胀土变形、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基坑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变形;沉降;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TD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17-0197-2Class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mine geological hazard gradeZHENG Tao(Anhui general st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Hefei 230001,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soft soil deformation, expansive soil deformation, karst collapse, goaf collapse, ground subsidence and foundation pit collapse in mining area.Keywords: deformation; settlement; collapse; collapse; landslide;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矿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和潜在的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特征、危险性大小,按“矿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
分区命名采取将危险性大、分布广、频率高的灾种放在前面,若多个灾种不在同一危险性等级时,按就高的原则确定矿区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其量化指标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