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1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一、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1.以实际生活问题为引导生活化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实际生活问题为引导,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兴趣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相关文字题时,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如购物、交通、游戏等,让学生通过计算、分析找到最优解决方案,或者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觉得数学学习是一个枯燥的任务,而是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2.以日常实践为基础生活化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有关几何的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几何图形的折纸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各种几何图形,通过实际操作来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几何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3.以问题为引导生活化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计算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相关数学知识。
在教学相关整数的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生活中的正负数问题,如温度计示数、海拔高度等,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负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数学课堂常常是枯燥和难以理解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介绍初中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以家中的地砖、游泳池的装修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例子,让学生们在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讲解,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探究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学习平行线和角的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平行线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展示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实例,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讲解比例和百分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购物打折、食品成分表等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图像和声音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解决一个关于比例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计算,从中理解比例的概念。
五、注重数学在社会中的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还需要注重数学在社会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数学在工程、经济、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点,更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简谈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元素;运用;策略一、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入初中之后,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刚入校时成绩很好的学生,在期中考试的时候成绩却出现了较大的落差,还有很多原本对于数学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却逐渐对于数学失去了学习兴趣……与多名学生谈话后笔者了解到,原来是因为数学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加上适用性较弱,很多学生还不适应,所以学习兴趣相对较低。
了解了情况之后,笔者就根据情况及时改变了教学策略,通过联系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高度,进而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
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的意义不大,进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课堂上学生的反应都不好。
于是笔者就根据生活中的一个案例进行了引导,让学生在欢笑声中对于移项与合并同类项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就很好地收到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知识学习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便协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也能够加深他们的学习感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与学习认知,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1.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有较强的生活特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回顾、思考,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来解决数学问题,以便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减轻知识的理解难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哪些分别是直线、射线、线段?有人说射线正好是直线的一半,对吗?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对吗?三条直线相交最多几个交点?最少几个交点?四条直线呢?n条直线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教学的活跃进行。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生活化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学习中的生活化教学案例摘要: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通过实际教学案例,探讨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案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能够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案例介绍1.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2.教学对象:某初中八年级学生3.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并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生活化教学设计1.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如三角板、楼梯台阶等,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的应用。
2.操作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硬纸板、直尺、三角板等工具,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其三边长度。
3.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探讨并发现勾股定理的规律。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并解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实施及效果1.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生活化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效果评价: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
五、反思与建议1.教师应注重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提高教学质量。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
学生不是带着空的头脑来参与教学,而是带着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来参与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也作了很大的改进,更加注重教材的生活化,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对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简要论述如下。
一、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素养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以此基础,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学生与抽象的数学知识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教材,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对教材整体把握,全面了解。
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初中生的各方面特点,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实现一切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强大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与浓厚的学习惯兴趣,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反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只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带到学习中,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往往收效甚微。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系统性与理论性的学科,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只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抽象性与教学氛围的枯燥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将抽象的数学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加强学生与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促进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指将抽象的数学
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下
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联系实际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将习题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选用
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买菜、购物、运动等,来让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
通过联系
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从初中数学学习向更高阶段数学学习
跨越的桥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函数的概念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
三、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
在
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的
转换时,可以用一些有趣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发散思考平面图形的各种转
换方法。
四、巧妙使用教具
教具是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巧妙地使用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平行
四边形时,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剪纸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研究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数学教学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本文将探讨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并对该教学方式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认知过程的转化,而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活化教学是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它要求教师要将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式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有很多种,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方式: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 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例如利用实际物件进行测量、解方程等操作。
3. 利用游戏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4. 利用数学实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上几种实施方式只是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冰山一角,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更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生活化教学对于初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是有明显的积极影响的。
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更加愉快和轻松,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容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一、课题确立的依据
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能在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
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目标: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教学设计的研究。
即:教学设计时,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生活原型,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2、数学例题和作业习题改造的研究。
即:加强习题改造,促进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3、教学手段的研究。
即: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虚拟现实情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
近期目标:
1、教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更多的一线教师在数学课程实施中,更理性、更有效地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背景,切实增强学生的数学体验。
2、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及方法,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3、课堂: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背景,呈现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促使师生共同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魅力。
远期目标:
通过“生活一数学一生活”的实践过程,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从而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的数学教师。
1、通过研究,能形成一套有价值的教学设计资料。
2、通过研究,能形成一套适合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习题集。
3、通过研究,提高研究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用教材的能力以及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步骤安排:
本课题实验为2年
(一)形成阶段(2007年6月——2007年8月):
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邀请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召开开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向市教科室申请立项。
(负责人:王武梁、李德鸿)
实施阶段(2007年8月——2009年3月)
1、在各年级进行实验。
2、进行调查和资料分析。
3、要求每周听一次研究课,进行详细记录。
4、补充完善教学设计和习题设计资料。
5、整理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一阶段(2007年7月~2007年的10月)学生和教材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负责人:李德鸿、全体数学教师负责实施)
第二阶段(2007年10~2008年7月)“创设生活化的现实背景增强学生的数学体验”的研究(负责人:李德鸿、孙广平、李清骑)
第三阶段阶段汇报(2008年下半年)(常文华、李德鸿、孙广平)
第四阶段(2008年9月~2009年的3月)课内外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史背景,体验数学化生活的研究(负责人:常文华、李德鸿、孙广平)
(二)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1、对第二阶段形成的材料进行汇总完善整理。
2、推出师范课,进行评估分析。
3、进行总体评估,请领导专家提出意见完善方案。
4、完成教学设计集和习题集课件集,形成研究成果。
5、完成结题报告,提请验收。
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完成课题主报告及各项子报告,编辑成果集。
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王武梁、常文华、李德鸿、孙广平)
四、研究的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系列论文
(2)优秀教案集
(3)学生数学日记、小论文和小课题研究报告
(4)学生个案集
五、研究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李德鸿(回民中学数学教研组长,数学教师。
)
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2、课题指导教师:范桂云(青铜峡数学教研员);
蔡立军(回民中学校长)王武梁(回民中学主管教学副校长)
负责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协调。
3、资料的积累收集:孙广平,王采琴。
4、课题研究小组安排:
第一小组:(负责人:李清骑,成员:杨晓林,马惠梅、尤金荣)
第二小组:(负责人:王采琴,成员:常文华、金琳、路伟、李德鸿)
第三小组:(负责人:孙广平,成员:马立军,纳亚丽,郑义)
5、课题组成员:孙广平,王采琴,常文华,金琳,李青奇,路伟,郑义、马立军,纳亚丽,杨晓林,尤金荣、马惠梅。
负责课堂教学实践,完成课题组布置各种任务。
教学实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