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考试华师整合版
- 格式:doc
- 大小:159.50 KB
- 文档页数:12
华师在线《教育人类学》100分作业1.学校教育又称为()A.单轨制教育B.非正规教育C.制度化的正规教育D.非制度化教育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2.人种志将课堂作为获得教学研究的()的“田野”。
A.第一手资料B.第二手资料C.第三手资料D.间接性资料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3.以下属于民族基本要素的有()A.语言B.土地C.房屋D.体质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4.西方民族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强烈的()A.功利主义B.大公无私C.家庭主义D.道德主义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5.教育与人类进化,是一种广义上的()A.价值的表现B.人的生成C.经验的获得D.道德的成长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6.()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
A.文化要素B.教育要素C.技能要素D.经济要素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7.()被国际上公认为是人类学特有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A.比较法B.人种志C.文献法D.统计法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8.人的()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
A.主体性B.自然性C.道德性D.宗教性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9.不属于文化分析的学派的有()A.功能主义B.辩证主义C.冲突论D.文化生态学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0.教育人种志研究的核心工作是()A.田野研究B.推论C.访谈D.问卷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1.当前中国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取向不包括()A.弱势人群教育问题研究B.有色人种教育问题研究C.主流文化教育研究范型D.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模式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2.哲学教育人类学的本质生成理论分析模式认为研究()是认识教育的基础。
134275--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期末备考题库134275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单选题:(1)下面诗歌用了通感手法的是()A.空翠湿人衣B.人来鸟不惊C.明月别枝惊鹊D.大珠小珠落玉盘正确答案:A(2)《人间词话》的作者是()A.刘勰B.曹植C.王国维D.孔子正确答案:C(3)台词即剧中人物的言语,以对话(对白)为主,还有独白和()。
A.旁白B.文本C.对话D.对白正确答案:A(4)()是指由于正义一方的失败或毁灭,而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并由此产生崇高感的戏剧作品。
A.戏剧B.正剧C.喜剧D.悲剧正确答案:D(5)在()文学中,人与自我的异化关系体现为理性与本能的对立、感官与精神的对立,以及由此形成的双重乃至多重人格。
A.现实主义B.现代主义C.实践主义D.自然主义正确答案:B(6)要追根溯源的话,人们往往把"三一律"的萌芽追溯到()的《诗学》。
A.亚里士多德B.王国维C.鲁迅D.柏拉图正确答案:A(7)其作品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家是()A.刘以鬯赵树理C.莫言D.王蒙正确答案:D(8)()把小说称为“庄严的谎话”A.托尔斯泰B.巴尔扎克C.莫泊桑D.托斯陀耶夫斯基正确答案:B(9)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出色的心理描写被称誉为()A.心理描写法B.人性辩证法C.心灵的描写法D.心灵的辩证法正确答案:D(10)老舍的剧本()从根本上打破了"三一律"的神话,使戏剧文学在结构上发生了一次革命。
A.《茶馆》B.《骆驼祥子》C.《家》D.《四世同堂》正确答案:A(11)意识流由美国心理学家()创造的A.华生.约翰·布鲁德斯B.威廉·詹姆斯C.弗洛伊德D.詹姆斯·乔伊斯正确答案:B(12)文学利用语义来显现形象之所以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修辞手法,是因为修辞所表现的语义常常带有不确定性或()的特点.A.复杂性B.多义性C.单一性D.多面性正确答案:B(13)在中国,()应被视为随笔这一文体的首创者,他的《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中收入了数百则随笔。
春华师网络教育《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及答案1.第1题现代教育发展需以()为准则A.技术提高B.法制法规C.社会功能D.政治制度答案:C您旳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2.第2题课堂人种志研究是从()建立一定旳联系开始旳。
A.学校研究与教学B.研究者与课堂C.研究者与学校D.研究者与教育答案:B您旳答案:B题目分数:2.03.第3题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A.人旳存在B.人性是什么C.文化旳发展D.文化旳意义答案:B您旳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4.第4题人旳未特定化使人具有人旳()与可教育性。
A.群体性B.可塑性C.民族性D.求生性答案:B您旳答案:B此题得分:2.05.第5题()是分组实践旳基本和保证。
A.独立探讨B.合伙学习C.课外实践D.课内学习答案:B您旳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6.第6题文化适应是文化延续和()旳基本过程。
A.社会个性化B.个体人性化C.个体文化化D.经济现代化答案:C您旳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7.第7题多元文化教育旳基本是文化之间旳()A.互相歧视B.互相排斥C.互相承认和尊重D.互相对抗答案:C您旳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8.第8题()是衡量教育人类学家研究水平旳标尺。
A.教育社会学研究B.教育人种志研究C.家庭教育研究D.学科教学研究答案:B您旳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9.第9题主体生成教育旳规定教师发挥()A.独裁作用B.主导作用C.统治作用D.惩罚作用答案:B您旳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0.第10题中华民族维系社会中形成旳老式精神是()A.人本位B.社会本位C.官本位答案:C您旳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1.第11题教育是通过()间接地增进文化变迁旳。
A.培养人B.培养官员C.培养学究D.培养天才答案:A您旳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2.第12题人种志将课堂作为获得教学研究旳()旳“田野”。
文化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什么?A. 人类社会B. 人类行为C. 人类文化D. 人类语言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文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田野调查B. 文献研究C. 实验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C3. 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A. 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B. 所有文化都是优越的C. 所有文化都是劣等的D. 只有一种文化是优越的答案:A4. 以下哪项是文化学中“文化”的定义?A. 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B. 人类社会的经济财富C. 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D. 人类社会的政治财富答案:A5. 文化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文化要素?A. 物质文化B. 非物质文化C. 社会结构D. 语言文字答案:C6. 文化学中的“文化冲突”通常指的是:A. 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B. 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C. 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D.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答案:A7. 以下哪项是文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框架?A. 结构主义B. 行为主义C. 功能主义D. 所有选项答案:D8. 文化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文化传承的方式?A. 口头传承B. 书面传承C. 物质传承D. 非物质传承答案:C9. 文化适应是指:A. 个体适应文化环境B. 文化适应个体需求C. 个体改变文化环境D. 文化改变个体需求答案:A10. 文化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文化变迁的原因?A. 技术进步B. 社会变革C. 自然灾害D. 个人意愿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化学中的“文化”一词最早由_______提出。
答案:爱德华·泰勒2. 文化学研究中,文化现象的三个主要层次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_______。
答案:精神文化3. 文化学认为,文化是_______的产物。
答案:人类社会4. 文化学研究中,文化适应的过程通常包括学习、适应和_______。
答案:内化5. 文化学中的“文化冲突”通常发生在不同文化群体的_______过程中。
人类学考试试题
1. 请简述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特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 人类学家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4. 请简要介绍人类学中的几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调查、田野调查等。
5. 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是什么?对于文化相对主义,不同
的人类学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6. 人类学如何与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区分开来?它们
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7. 请谈谈文化冲突在当今社会中的现象及影响,以及人类学可以发
挥的作用。
8. 人类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如何应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来
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9. 人类学中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维对于研究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
运用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维来进行人类学研究?
10. 结合现实案例,探讨人类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跨文化理解
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以上是人类学考试试题,请根据试题中的要求进行回答和论述。
祝
您顺利通过考试!。
文化学考试试题1.谈谈你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2.简要论述文化变迁的途径及原因。
3.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你认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为了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文化学试题答案一、试述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答:1、两者的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与人类一起诞生,至今已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文明则是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如果以文字的诞生为文明起源的标志,那么文明的历史最多不过六、七千年。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④从性质特征上看,文明不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只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才有的特殊现象,而文化则是人类的根本属性,与人类共生共荣;文明以社会进步的价值形式而存在,而文化则是以人类活动的表现形式而存在。
⑤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
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2、两者的联系①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现。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在随文化的发展而提高。
②文化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本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文化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不间断的渐进式发展过程,文明则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状态,跃进式发展过程。
渐进的文化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跃进,出现新的文明,在新的文明基础上经过文化的进步还会创造更高级的文明。
教育人类学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人类行为C. 教育与人类的关系D. 人类文化答案:C2.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 田野调查B. 文献研究C. 实验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C3. 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的起源是()。
A. 社会需要B. 人类本能C. 模仿行为D. 文化传承答案:D4. 教育人类学中,文化的定义是()。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B.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C. 人类行为和思想的总和D. 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传统答案:C5. 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的功能包括()。
A. 社会化B. 文化传承C. 知识创新D. 以上都是答案:D6. 教育人类学中的“文化适应”指的是()。
A. 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B. 个体适应自然环境C. 个体适应教育环境D. 个体适应经济环境答案:A7. 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
A. 培养个体的独立性B. 培养个体的创造性C. 培养个体的社会性D. 培养个体的适应性答案:C8. 教育人类学中,教育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认为()。
A.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具有相同的价值B.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C. 教育的价值是绝对的D. 教育的价值是相对的答案:B9. 教育人类学中,教育的“文化决定论”观点认为()。
A. 文化对教育没有影响B. 文化对教育有决定性影响C. 文化对教育有间接影响D. 文化对教育有积极影响答案:B10. 教育人类学中,教育的“文化多元论”观点认为()。
A. 文化是单一的B. 文化是多元的C. 文化是静态的D. 文化是封闭的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包括()。
A.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B.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C.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答案:ABCD12.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田野调查B. 文献研究C. 实验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ABD13. 教育人类学中的文化适应理论包括()。
1.()是沙漠地区进行驮运的首选交通工具。
A.公路B.骆驼C.船D.车辆【参考答案】: B2.人类与动物分道扬镳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标志是A.语言B.劳动C.站立D.智慧【参考答案】: A3.文化系统的表层是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D.信息文化。
【参考答案】: A4.()是在陆路运输过程中,克服河涧、峡谷等障碍,保证运输连续性的重要工具。
A.公路B.桥索C.船D.车辆【参考答案】: B5.()是由扬州菜、苏州菜、南京菜组成的一大菜系。
A.苏菜B.川菜C.鲁菜D.粤菜【参考答案】: A6.不属于文化变迁的原因的是A.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B.文化自身的矛盾冲突、文化的分化C.地理环境的变化D.统治者的干预【参考答案】: D7.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B.农业C.手工业D.采集业【参考答案】: A8.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的是A.汉代B.魏晋C.隋唐D.宋代【参考答案】: B9.中国宗教全盛期是指A.南北朝B.魏晋C.隋唐D.宋【参考答案】: C10.国家是A.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B.“伦理观念的现实”C.“理性的形象和现实”D.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参考答案】: D11.文化类型具有A.变异性B.系统性C.继承性D.兼收性【参考答案】: AB12.世界三大人种指的是()A.蒙古人种B.赤道人种C.欧罗巴人种D.华夏人种【参考答案】: ABC13.文化传统是由人们在其所处的自然与()中创造的文化要素凝聚而成的这是文化传统形成与转化的()A.社会人文环境B.内部机制C.外部每件D.社会条件【参考答案】: AB1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A.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B.人本主义精神C.天人合一的精神D.礼治精神【参考答案】: ABCD15.中国四大菜系A.鲁菜B.川菜C.粤菜D.苏菜【参考答案】: ABCD16.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特点A.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B.夫权C.血缘宗法制D.父权【参考答案】: ABCD17.不同文化交汇有多种结果()。
人类学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人类社会B. 人类文化C. 人类生物学D. 人类心理学答案:D2. 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田野调查B. 文献研究C. 实验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C3. 以下哪一项不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A. 社会人类学B. 语言人类学C. 生物人类学D. 环境人类学答案:D4. 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认为:A. 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B. 所有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C. 所有文化都应该被尊重和保护D. 所有文化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元素构成的答案:A5. 人类学中的“进化论”观点认为:A.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不断进化的B.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静态不变的C.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随机发展的D.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倒退的答案:A6. 以下哪一项不是人类学研究中常用的概念?A. 文化B. 社会结构C. 种族D. 基因答案:C7. 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A. 社会和文化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B. 社会和文化的每个部分都是随机的C. 社会和文化的每个部分都是相互独立的D. 社会和文化的每个部分都是相互冲突的答案:A8. 以下哪一项不是人类学研究中常用的田野调查方法?A. 参与观察B. 深度访谈C. 问卷调查D. 实验研究答案:D9. 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理论认为:A. 社会和文化是由不同的结构组成的B. 社会和文化是由不同的功能组成的C. 社会和文化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D. 社会和文化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答案:A10. 以下哪一项不是人类学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A. 比较分析B. 历史分析C. 统计分析D. 实验研究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哪些?A. 人类起源B. 人类进化C. 人类文化D. 人类社会答案:ABCD12. 人类学中的“文化”概念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物质文化B. 非物质文化C. 社会结构D. 语言答案:ABD13. 人类学中的“社会结构”概念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家庭B. 宗教C. 经济D. 政治答案:ABCD14. 人类学中的“进化论”观点包括以下哪些理论?A. 社会达尔文主义B. 文化进化论C. 多线进化论D. 单线进化论答案:BCD15. 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以下哪些?A. 马林诺夫斯基B. 埃文斯-普里查德C. 拉德克利夫-布朗D. 列维-斯特劳斯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人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文化人类学随堂小测答案整理(JY集合版)一、术语翻译(1*10=10分)1.Ancient Society 古代社会2.group marriage 群婚制3.Charles Darwin 查尔斯·达尔文4.fieldwork 田野工作5.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适者生存6.Peking man 北京人7.sexology 性学8.Maya Civilization 玛雅文明9.Homo Sapiens 智人(现代人的学名) 10.religion 宗教,宗教信仰二、或1.从存在链(Chain of Being)来看,人之下有矿物、植物和动物,怎样理解人之上还存在着Angels(天使,或理解为精神、信仰、来世等)?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
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
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宗教、政党、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
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神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信仰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人的发展。
补充如果有时间: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但与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的价值的所在。
文化人类学随堂小测答案整理(JY集合版)一、术语翻译(1*10=10分)1.Ancient Society 古代社会2.group marriage 群婚制3.Charles Darwin 查尔斯·达尔文4.fieldwork 田野工作5.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适者生存6.Peking man 北京人7.sexology 性学8.Maya Civilization 玛雅文明9.Homo Sapiens 智人(现代人的学名) 10.religion 宗教,宗教信仰二、或1.从存在链(Chain of Being)来看,人之下有矿物、植物和动物,怎样理解人之上还存在着Angels(天使,或理解为精神、信仰、来世等)?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
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
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宗教、政党、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
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神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信仰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人的发展。
补充如果有时间: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但与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的价值的所在。
是我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
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会改变的,虽然我们知道的比2000年前的人们多得多,随着知识的增加,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获得了进展,但一些新的困惑又会产生,而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惧这一人生终极问题上,则几乎没有取得进展。
人类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与他们的祖先相比,缩小的幅度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在这道鸿沟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惧,这就给信仰留出了地盘。
人类永远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尽力拉近有限和无限的距离。
或2.人是社会性的动物(social animals),怎样理解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人的动物性是人类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特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体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所以人具有动物性。
人的动物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
人的动物性是人类从原始进化以来必须带有的属性。
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人类是群居生物,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必须互相依赖,有时候也可以通过互相掠夺来获得生存资源,在群体中生活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者统一于人之中,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动物性是人的社会性赖以存在的基础, 没有动物性就没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动物性,人的动物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的社会性问题是人类学领域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人是社会性的,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个人”都是在既成的社会生产方式中,使用一定水准的、发展起来的文化,去从事各种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人”不仅在整体上是社会的人,在个体上也是社会的人,社会不仅是意识中的“他者”、他物,也是个人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发展方式,是人的“社会的生命”。
一个脱离社会关系的人,其作为人的本质是不完整的,实际上是在向生物状态靠拢。
或3.怎样理解灵魂与肉体(body and soul)的关系?灵魂一词愿意是指呼吸、生命,早在原始人中就已产生,在宗教和神话中得到广泛流行。
灵魂不仅归属生命之物,而且常被赋予宇宙万物;不仅如此,还被哲学家们赋予了神圣的性质。
人是有形的肉体和无形的灵魂的整体,肉体与灵魂是载体与附着体的关系。
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纯粹追求肉体的快乐称为肉欲,往往含有贬义的成分;而追求灵魂的愉悦则被认为是理性的,甚至是高尚的。
在西方文化中,受宗教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对矛盾的概念得到更多的论证与比较,无往而不在,以至于人们在提到“肉体”时,往往马上就会联想到灵魂或精神的概念,与之相对应,成了一个哲学概念。
人是由灵魂与肉体的交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灵魂与肉体辩证统一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命产生、存在、生长、变化的过程。
在人类生命的运动过程中,灵魂与肉体的和合就是人生命的产生与存在(生),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就是人生命的终结(死)。
就人的肉体而言,一般都需要有一个生长、衰老的客观变化过程,这几乎没有太大的异议,而人的灵魂究竟是如何变化的,而且最终会变成什么却分歧百出,由于人的灵魂的变化要远比人的肉体的变化复杂、玄妙,它既受人先天的自然禀赋的信息,能量场的强弱影响,更受人后天的主体意识与行为的影响,也受地磁、地电自然环境、其他物质体、信息等能量场的影响。
灵魂作为一种无形的虚性存在,人们对它的认识有相当的难度,诚如慧远所言:“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0,/自非达观,孰识其变?自非达观,孰识其会?0/而谈者以常识生疑,多同自乱,其为诬也,亦已深矣。
或4.你怎样看待巫术或宗教?(30*1=30分)巫术、宗教与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构成因素。
在如何看待鬼神信仰、巫术迷信等问题上,特别是巫术,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进入启动和实施阶段时,便成了一个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鬼神崇拜、灵魂信仰、巫术迷信等文化现象,是人类处在野蛮时期低级阶段上发生的一些文化现象,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历史发展的局限,是任何族群都无法跨越的思想形态阶段。
巫术和宗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陶冶、培养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境界。
它教人们去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
但它带给人们的虚无、消极、被动、苟安等等麻痹欺骗作用,是直接诉之于心理结构和个体行为方式的,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如何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巫术和宗教是十分重要的。
三、或1.试分析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或分析中国人(或他国人)的国民性(也可以从足球世界杯的角度进行剖析)。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它塑造了个体的人格,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包括为人们提供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有效的行为规范,影响人们对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塑造人们的心理、态度和气质。
文化的变迁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其生活方式与习惯,决定其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促使人们不断认识自己,并在这过程中形成稳定的人格,反过来选择、接纳和传承文化。
或2.从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看,试从宗教、文化、民族、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美国与中东的关系。
或3.试分析种族特征形成的原因(用进废退、自然选择、性选择原理及食物结构)。
当今世界人种的各项体貌性状,是在人类各种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到诸多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能够影响到人种特征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作用机理也很复杂,有些现象至今我们仍不能给予十分合理的解释。
总括起来,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大致包括地理环境、隔离、混杂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各人种肤色的变异在地理分布是很有规律的,即纬度越高,肤色越浅,这是自然环境适应的明显例证。
人们肤色的深浅是由皮肤中所黑色素(黑蛋白)的多少来决定的,黑色素越多,皮肤的颜色就越深。
黑色素具有吸收日光中紫外线的能力。
众所周知,紫外线的照射尽管对人类的生活活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过量的照射却会造成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
因此,生活在目光强烈、日照时间长的低纬度地区的居民皮肤中含有较多的黑色素,就可以便他们得以保护皮扶深部的其它重要组织、器官免受过量紫外线的损害。
了解了这一道理。
我们就不难理解赤道人种之所以具有黝黑肤色的原因了。
相反,生活在阳光稀少的北欧等地的居民,他们的肌色却很深。
因为,每天照射到北欧人身上的策弱的紫外线不仅不会危害他们的健康,而且为身体所必需,所以,北欧居民皮肤中的黑色素极少。
隔离也是人种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高山、深谷、河流、海洋、沙漠、冰川等天然障碍的阻隔,使得不同区域内的人类群体之间断绝了往来,彼此长时期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因而发生了种族上的分化,例如有着茶馆同处族渊源的亚洲蒙古人种和美洲印第安人,尽管在种系归属上同属蒙古人种,但二者之间的某些体制质特征上仍在着明显的区别。
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因为当印第安人的祖先由亚洲进入美洲后,随着冰期的结束,白令陆桥的消失,彼此双方长期生活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而产生的。
人类的混杂现象,在遥远的古代便早已发生,而且其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已几乎扩展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是由于全人类都统一于同一个物种,各人种之间不存在着自然的生殖障碍,所以,人种间的基因交流势在必然。
许多人种在历史上曾多次往复迁徙,在此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与他人种的混杂乃至融合。
产生的新的种族类型又可能长期处于隔离状态,受到新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又产生新的类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总之,种族的混杂也是影响人种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上属于中间类型的各种族的存在便是人处混杂的结果和例证。
在探讨人种特征的形成问题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人类的物殊性。
人类形成了社会,具有生产劳动和创造文化的能力,这些因素对人类体质特征的形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按照现代遗传学的理论,物种的形成主要受突变,基因重组合,迁徙和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在动物界,配偶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而在人类,特别是当类人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人们在选择配偶时却不得不受社会制度、等级观念、经济地位、宗教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制约。
基因重组合与人群的大小和婚配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人群的大小和婚配制度又主要决定于社会文化的因素,而不是自然的因素。
迁徙明显与衣着、交通、经济和群体间的斗争等社会文化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强有力地制约和规定着人类迁徙的规模和方向。
因此,在人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然,自然条件毫无疑问在人种分化的初期阶段起着重要的选择作用。
但人类与动物不同,人类不是直接地与自然环境发生作用,而且通过物生产的手段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
生产力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使自然环境日益适合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改造的器官去被动的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