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四训练:第1单元 第2课 第2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随堂巩固训练 Word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课课时1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我们能够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
这个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③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D解析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问题,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③说法均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答案选D。
2.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 C解析②③是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
①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二者的辩证关系问题。
④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3.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费尔巴哈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对上述两种观点认识正确的是()①都属于可知论②都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③都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前者属于不可知论,后者属于可知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A解析荀子和费尔巴哈的观点都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属于可知论,都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
正确选项为A。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①哲学的阶级性质②哲学发展的方向③哲学的产生④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 B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不是阶级性质,因此①不能入选,②入选。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人类与山川、鸟兽以及草木为伍,敬畏和依赖大自然,认为只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才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而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理念。
这表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需要哲学智慧C.哲学是从人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人类与山川、鸟兽以及草木为伍,敬畏和依赖大自然”,讲的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理念,表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意不符;C项说法错误;哲学思维并不都是人类的情感体验,D项说法错误。
2.面对频繁发生的地震,人们不可避免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人们能否遇到地震?如何把地震的损失降至最低?这表明( )A.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B.实践活动是为了适应哲学发展的需要C.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面对频繁发生的地震,人们不可避免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表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题意不符;B项颠倒了哲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3.学习了《生活与哲学》之后,同学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更加科学、活跃。
以下是几位同学学习之后的感受,其中正确的是( )①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②哲学比较神秘,一般人是不能掌握的 ③哲学博大精深,需要在实践中去理解和应用 ④哲学学好了,其他学科自然也就学好了A.①④B.②③D.①③,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①正确,排除②;哲学理论抽象,需要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③正确;④说法绝对。
4.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课时作业哲学的基本问题1.恩格斯指出:“全部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论断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和同一性的问题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④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问题A.②④B.①②C.①③D.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情景导入学习目标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
他们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范缜与名流们的争论涉及哲学上的什么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有何意义?学习本框,你将豁然开朗!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重点]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依据。
结合自身实际,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教材“探究问题1”提示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提示(1)×(2)×(3)×教材“探究问题2”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等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情景导入学习目标2019年2月22日,《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9)No.10》在北京发布,该书指出,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公平性,保持激励性,将基本养老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公共制度覆盖全体老年人,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目标。
形成一个人人有保障、缴费有激励、待遇有差异、制度可持续、多层次与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
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兜底线、保基本、多层次、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多层次与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具体措施有哪些?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理解我国现阶段建设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和主要内容。
[重点·政治认同] 理解当前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难点·科学精神]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教材P49“探究与分享”提示以上人物对话中涉及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
这些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1.社会保障的重要性(1)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通过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发挥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1)国家依法建立起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 )(2)社会救济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 )(3)社会福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 )提示:(1)×(2)×(3)×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教材P53“探究与分享”提示 (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于1951年创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和进步,已经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且覆盖人数不断扩大,覆盖率逐步提高,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下列说法能够依次佐证上述哲学观点的是(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③→②D.④→③→②→①,阴阳接而变化起”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是运动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说明运动是有规律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规律是客观的。
因此能够依次佐证上述哲学观点的是②→①→④→③,B项符合题意。
故选B项。
2.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 )①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③体现了意识能够改造世界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这说明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在一起,①②符合题意;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而是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③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④错误。
故选A项。
3.某国产科幻电影虚构了由于人类破坏自然导致气候恶化,地表已经无法居住,为了人类的生存,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为地球安装了行星发动机,让地球逃离太阳系泊入比邻星轨道的故事情节。
高中政治必修4全册同步课时训练题含答案解析高中政治必修4全册同步课时训练题目录第一单元第1课《美好生活的向导》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3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课时训练第二单元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第二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时训练第三单元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时训练第三单元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时训练第三单元第9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时训练第三单元第10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1课《美好生活的向导》课时训练(人教实验版必修4)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己任,在西方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改革开放为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事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上述材料表明() A.哲学就在我们身边B.哲学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D.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解析:注意“改革开放”属于实践活动。
答案:B2.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答案:A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据此回答3~4题。
3.“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其意是指()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D.哲学是世界观,各门具体科学是方法论解析:A项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C项没有弄清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项是错误命题。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同步训练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下列对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下列能够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①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就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世界观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④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A.①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3、下列关于哲学和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哲学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其中正确的是( )A.甲: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B.乙:一般人的世界观与哲学没有关系C.丙: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D.丁:一般人的世界观对实践不起作用5、回顾20世纪,物理学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磁性、超导等方面的发明是信息革命的科学基础,为生物、医疗、地学、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探测手段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化学、天文、材料、能源、信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它又极大地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上述材料说明( )A.各门具体科学随哲学的发展而发展B.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D.各门具体科学与哲学研究的对象相同6、“面对相同的诱惑,人们往往作出不同的选择,我们从中可见哲学的痕迹。
”漫画《差别》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C.只有学习哲学,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D.人们的行动不受世界观的制约7、随着我国量子物理学、前沿社会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理论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知能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1.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许,中国首次举行太空授课活动。
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
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十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解析】A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项错误,任何情况下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说明了相对静止的一种表现。
【答案】 C2.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体现了( )A.绝对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相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解析】“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说诗人在行船上看云,觉着云是静止的,其实诗人与云都是在运动的,C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C3.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
”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解析】本题以青藏铁路为背景,考查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身造福。
B项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项夸大了当前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故选A。
【答案】 A4.在“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定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否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解析】在“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船在运动,否定了运动的绝对性。
单元检测试卷(二)(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答案F。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稳中求进”体现了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 )答案F。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人们可以驾驭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
( )答案T。
4.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答案F。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5.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 )答案T。
6.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答案T。
7.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就是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 )答案F。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可见,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并不是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是借助于实践这一中间环节,并以此为媒介去促使客观事物的变化。
8.实践具有能动性,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答案F。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没有意识支配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活动没有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误以至失败。
9.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
( )答案F。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0.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 )答案F。
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可见,真理与谬误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1.美国航天局宣布,通过对火星一些陨坑坑壁上季节性出现的暗色冲刷条纹的研究,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随堂巩固训练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解析:选B“水是万物的始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这两种观点,都把“水”这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森狄认为:“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这种观点()
①把特定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的一般特性②具有自发性、直观性和猜测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④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物质是原子的总和的观点把特定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的一般特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①③正确;猜测性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②不选;材料中的观点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④错误。
故选B项。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相同点是()
①都具有其时代的合理性②都没有科学依据,具有局限性③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④都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没有科学依据;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有科学依据。
二者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都具有合理性,①③正确,②错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④错误。
4.2018年9月16日,第五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在天津召开,传承发展中医药。
中医用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等人体五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通过经络相互连结,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协调和平衡。
中医思想的合理性在于()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总结近代自然科学成就,丰富了唯物主义③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④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中医思想的合理性在于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等人体五脏,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通过经络相互连结,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协调和平衡,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①③当选;②指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题意不符;中医理论认为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坚持了可知论,但无法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科学回答,④错误。
5.新华网刊文称,“人生必须放下四样东西”。
其中,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是()
①放下压力:累不累取决于心态②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③放下狭隘:心宽,天地自然宽④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B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累不累取决于心态”“心宽,天地自然宽”的观点,夸大了心灵、心态的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故①③符合题意。
6.长期以来,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进行了无数次争论,但最终只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这是因为()
①唯物主义必须与辩证法结合,唯心主义必须与形而上学结合②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③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可能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④对世界存在状况的认识从属于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D哲学只有两大阵营的原因在于,对世界存在状况的认识属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对世界的变化发展状况的认识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可能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只有先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才能进一步回答世界的发展变化情况,③④符合题意;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①错误;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②错误。
答案选D项。
7.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其最高形式的斗争。
这里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解析:选C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
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意义,故答案选C项。
8.材料一:西汉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
材料二:西晋时期的思想家傅玄认为:“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
”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哲学家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
”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二者的共同本质是什么?
(2)材料三中的观点属于什么哲学思想?它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分别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考查的它们各自的观点、区别与联系,联系教材基础知识,并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答案:(1)不同点: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傅玄主张以心去统率万物,认为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共同的本质:二者在形态上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都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2)哲学思想: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就是把水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根本分歧:其与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观点存在的根本分歧,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即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分歧。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