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225.38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第9期- 37 -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自宋代起,陶渊明诗文的价值逐渐被发现,陶渊明开始成为许多文人研究学习的对象。
《桃花源记并诗》作为陶渊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陈寅恪就曾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考证过桃花源的原型。
近年来,学界对于“桃花源”的研究并未减少,但多集中于对其“乌托邦式”空想的探讨。
本文从“渔人”意象入手,深入挖掘陶渊明内在的人生追求,了解其建构的至真至乐的“桃花源”。
一、《庄子·渔父》《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综观历史可知,“渔人”意象成形于《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
这两篇作品篇名相似,都塑造了不拘于俗的隐者形象,但“渔父”形象有其共同点也各有独特之处,蕴含着不同的意蕴。
《庄子·渔父》《楚辞·渔父》的共同点在于,两篇作品中出现的“渔父”来历踪迹皆不可知,充满神秘感。
《庄子·渔父》中孔子在缁帷树林里弹琴吟唱,曲未奏完,“渔父”出现,文中并未写“渔父”从何处来,“渔父”离去的踪迹更是无法探寻,只飘然消失在芦苇间,让孔子与其之间的谈话如同大梦一场。
同样,《楚辞·渔父》中屈原因遭谗言被放逐而满腔愤懑,在沅江边徘徊,“渔父”出现与屈原交谈。
其中并未交代“渔父”本人的任何情况,也未描写其从何而来。
“渔父”只留下自己的忠告就飘然离去,其踪迹同样不可探寻。
《宋书·隐逸传序》曰:“夫隐之为言,迹不外见,道不可知之谓也。
”[1]他们安于平静自在的生活,逃避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也有其不同点。
《庄子·渔父》主要写了孔子和渔父的对话且倾向于对孔子的批评。
“渔父”主要着眼于对孔子“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2]的行为进行批评。
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是对儒家礼乐制度的批驳。
桃花源记对渔人的评价《桃花源记对渔人的评价》篇一渔人,这个在《桃花源记》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人物,他的形象就像一颗多面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光彩。
在桃花源里的人眼中,渔人也许一开始是个充满好奇与善意的闯入者。
你想啊,他划着船,沿着那溪流一直走,忽然就发现了这个宛如仙境般的地方。
那时候的他,就像个发现了宝藏的孩子,眼睛里肯定充满了惊喜。
“哇塞,这是啥地方啊?简直酷毙了!”他进入桃花源的时候,那里的人们热情地招待他,给他吃的,跟他聊天。
也许在那一瞬间,他是被桃花源里的淳朴和美好所打动的。
可是呢,这渔人啊,可能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他在桃花源里待了几天后,就想着要离开。
这里面是不是有点奇怪呢?我觉得他可能是那种不安分的人,虽然桃花源美好得像个梦,但他还是想回到自己原来的世界。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一个特别舒服的地方待久了,却又想念外面的喧嚣一样,也许他也是这样吧。
但他离开的时候,桃花源里的人可是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不要把这个地方告诉别人。
嘿,结果呢?这渔人就像个管不住嘴的大喇叭,“噗”地一下就把这事儿给抖搂出去了。
他这么做可就有点不地道了啊。
我就想问问他,你当时答应人家的时候,是不是就没走心呢?他这么一搞,就像是打破了一个美好的瓷器,把桃花源的宁静给搅和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渔人也许是个平凡的人,他没有那种能够坚守秘密的伟大品质。
在他的世界里,可能觉得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就应该让大家都知道。
他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看到好东西就想分享,也不管是不是合适。
可是啊,他这么做,却给桃花源带来了可能的灾难。
要是后来那些人真的找到桃花源,破坏了那里的宁静和谐,那渔人可就是罪魁祸首了。
不过呢,渔人也有他的可怜之处。
他生活在那个普通的世界里,也许他觉得把桃花源的事情说出去,能给自己带来点好处,比如得到别人的赞赏或者是一些物质上的回报。
就像我们有时候为了一点小利益,也会做出一些不太明智的选择。
他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行为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2013-01新视角读解这首词可运用比较探究法和意境探究法。
课的初始,在理解体会其词作中表现出来的愁情时,可运用比较阅读探究法,通过朗读前一首《醉花阴》(前期代表作)及朗读这首《声声慢》(后期代表作)让学生获得“一般愁字两样情”,两词作愁情一为轻淡、一为深重的总体感受,此后再顺势以“因何生愁”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探究造成前后词作愁情不同的原因及愁情性质。
接下来分析“以何写愁,如何写愁”进行诗歌的意境探究。
我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词作借景抒情部分一共借助哪些物象进行抒情,哪个物象的画面最能扣动你的心弦”来让学生调动想象,充分感受每个借助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物象营造的特殊的抒情意境,并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学生描述不妥处给予诱导和修正。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落实探究活动,让探究行为有效化呢?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固然是重要的,只有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才能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地处理信息、探求规律、创新发现,才会有高质量的探究活动。
齐己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什么“数枝”最后被改成了“一枝”呢?我想除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更能突出早梅的“早”字外,更大程度上因为“数枝”因给人的感觉画面繁杂,对梅的形象反而把握模糊,不如一枝好,雪中一枝梅花开,欣赏者就能把注意力聚焦在一枝上,留下的印象鲜明而深刻。
以上是本人在多年诗歌教学中总结的促进探究有效化的观点和一些具体教学处理的案例,不当处,希望得到同仁指正。
也希望如我曾经所遇到的,尚在黑暗中摸索纠结的教师能感知到面面俱到式诗歌教学的弊端,领悟到大刀阔斧删繁从简的重要性,及其与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联系,改变了诗歌教学千篇一律的流程、僵固的模式,开创富有生机的、多彩的、探究学习的课堂,迎来了诗歌教学改革的另一个春天。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美岭中学)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梦想着世外桃源,那里的景物优美雅致,气氛宁静融洽,生活有条有理,人们共享欢乐。
桃花源人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理想生活。
《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探究作者:石磊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9期内容摘要:《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即“愚人”的谐音,正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作者以此自况,是对自己人生的幽默、揶揄、悲哀的自嘲。
“渔人”出而复寻,急而媚官等一系列行为,正是影射了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求官经历、悲情人生。
关键词:渔人愚人谐音自嘲为官经历悲情人生《桃花源记》作为陶渊明晚年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对于深度认识、解读陶渊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文中多个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例如作者为什么将主人公的身份设计成“渔人”?该文中的“渔人”究竟是谁?“渔人”为什么入而又出、出而告官、记而复寻?作者为什么要用“桃源”作为他的理想之地?为什么要设计个“高尚士”刘子骥前往探寻的结尾?其中主人公的身份问题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杨玉栋先生在《〈桃花源记〉“渔人”新解》中认为这个“渔人”是“愚人”的谐音,并对此进行了颇有见地的深度解读,该文从谐音的角度理解陶渊明的写作意图,对我们正确理解文本很有启发,但是,杨先生认为“渔人”“言而无信”、“急而媚官”,他把“渔人”放到了作者的对立面上,认为陶渊明“直接通过对‘渔人’的身份设计表达了作者对不守信用、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官场、市井媚俗之徒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1期)笔者以为,这样理解有失偏颇,有夸大和歪曲陶渊明写作意图之嫌。
因为这个“渔人”不但不是作者“强烈讽刺和批判”的对象,而且,他就是陶渊明本人的化身。
诚如杨玉栋先生所言,陶渊明之所以把文章的主人公设计成“渔人”,而没有设计成“猎人”“樵夫”之类,确实有他的谐音意图,确实取了“渔”是“愚”的谐音,这个“愚”确实有“愚蠢”之意思,但杨先生忽略了这个“愚”也还有“我”的意思。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有“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等语句。
而且这个“渔”还是“余”的谐音,可以表示“我”的意思。
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 (1)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二十年前陈寅格先生写过一篇《桃花源记旁证》。
这篇论文指出《桃花源记》有寓意的部分和纪实的部分,也即是说陶渊明写此记时,曾根据所闻的一些实事作为素材,而后加以理想化。
陈先生所论证的专在“纪实”部分。
文中从避难入山推到坞保组织,又从坞保推到“檀山坞”和“皇天源”。
又以“皇天源”所在地的阌乡即古之桃林而推到桃花源,于是作出如下的结论:甲、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乙、真实之桃花源居入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赢秦。
丙、桃花源纪实部分乃依据义熙十三年春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闻见之材料而作成。
陈先生所论,在说明当时常见的避难入山之事,与《桃花源记》所述有关的一方面,观察非常敏锐。
但是如果只就这三点结论来看,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证据。
当时的流亡避难集团确实很多建立坞保,然而坞保却不一定为流亡避难集团所建。
陈先生已引《说文》,知道“坞”是小障、庳城,亦即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
汉代北方边境到处有这样的建筑,常见的亭隧堡壁都是这类防御物。
檀山坞、皇天坞等只能说其地曾建军事防御性的小城,不能断言为避难入山者所筑,或曾保聚之处,更不能由桃林之名偶合而断定为桃花源的真实所在地。
武陵是否真有如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可以不必指实,因为这毕竟是一篇寓意文。
但作者说故事发生在武陵,假使作者不是完全出于虚构,我们没有理由把它移到北方,假使完全出于虚构,那么东西南北任何一地都可由作者自由指定,没有必要加以考证。
我们认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种传说,这种传说晋、宋之间流行于荆湘,陶渊明根据所闻加以理想化,写成了《桃花源记》,但闻而记之者不止渊明一人。
刘敬叔《異苑》卷一: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
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
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这段故事显然和《桃花源记》所述相似。
按刘敬叔事迹不详,胡震亨《秘册彙函》本《異苑》后附有小传,称:刘敬叔字敬叔,彭城人。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王维答案:A2.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充满战争的地方B. 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C. 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D. 一个繁华的城市答案:B3.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误入B. 被邀请C. 跟随向导D. 通过地图找到答案:A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告诉他________。
答案: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简答题1. 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与桃花源居民的交流情况。
答案:渔人与桃花源的居民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居民们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告诉他桃花源的来历和他们的生活情况。
2. 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行为。
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沿途做了标记,回到自己的家乡后,报告了太守,太守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但最终没有找到。
四、论述题1. 分析《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与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桃花源中,人们过着和谐、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贫富差距,人们和睦相处,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同时,桃花源的不可寻找也暗示了理想社会的难以实现,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五、翻译题1. 将《桃花源记》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答案:树林的尽头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洞口,洞口处似乎有光透出。
《桃花源记》渔人形象解读《桃花源记》渔人形象解读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惠军明《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它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
千古以来,人们对《桃花源记》从多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但对于发现桃花源的渔人,却几乎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色,绝大多数论者认为其仅仅起到线索性的作用,没有研究的价值。
对于这种过于笼统的概括,笔者是不敢苟同的。
其实作者陶渊明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刻画渔人形象,作者在渔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丰富的情感,暗含着深意。
反复阅读文章,我们会发现渔人并不简单,他具有诡谲多变的性格特点,集复杂人性于一身。
解读渔人形象,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品肯定会大有裨益。
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到底是怎样一种形象呢?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1、敏感多思,好奇心强。
东晋武陵的渔人,梦幻般在溪水中漂流,他偶遇桃花林后,立刻被眼前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仑美奂的景致所吸引。
美丽的桃林让渔人既陶醉又惊异,敏感好事的渔人意识到这片桃林非比寻常,桃林尽头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忘记了捕鱼的正事,驾船沿溪水前行,一心想“欲穷其林”探究个明白。
从《桃花源记》开篇分析,渔人是一个头脑灵活,敏感多思,好奇心很重的人物形象。
2、胆大心细,敢于冒险。
当“林尽水源”后,按说渔人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了,应该及时收手,泛舟归家。
但细心的渔人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小洞口,仿佛闪着光亮。
渔人的探索欲又被调动起来,竟然舍弃渔船,登岸径直奔向山洞。
幽深的山洞暗藏着多少危险,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无助,可是渔人将这些全然忘却了。
渔人在狭小的山洞里艰难前行,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直向前向前。
这时的渔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孤胆英雄,他执著如一,富有冒险精神。
3、貌似忠厚,城府颇深。
当渔人的探险历程接近尾声时,山洞忽然变得“豁然开朗”,真是别有洞天,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终于展现在渔人面前。
当渔人与桃源人邂逅后,彼此都惊讶万端。
浅析《桃花源记》中的“外人”《桃花源记》中的三处“外人”并不是指代所谓的“外国人”或“方外人”,而是相对于桃花源之“中”而言,否则就不知所云。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外人”,虽是从渔人眼中看的,但他当时已在桃花源中,所以说“外人”就是“世人”。
陶公之所以在文中三次提到“外人”,并特别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想强调桃花源中的人,不是天外来客,而是避世来此乐土的人。
标签:《桃花源记》陶渊明“外人”有学者认为:《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
这“外人”是渔人眼中的外人,必不应指“桃花源外的人”,而应当泛指武林渔人所不熟悉的、非常陌生的、异样的、异域的、异族的、异类的、异文化的人。
如果把“悉为外人”之“外人”“误读”为与“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同指桃花源外的世人,那就与桃花源诗中的“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矛盾。
文章又引《史记·大宛列传》中“外国使”“外国客”,《晋书·四夷传》中“外国人”,《史记·孝文本纪》中“外人”,《魏书》(写作时间后于《桃花源记》百余年)中“外人”来多方印证。
文章虽发人之所未发,但笔者仍有几点思而不解之处。
现简述如下:一、“外人”一词在同文中用了三次,“悉为外人”之“外人”与其他两次不同,特作“外国人”“方外人”解,为什么?难道陶渊明词源干涸,搜索枯肠,已找不到表达“外国人”“方外人”的词,而只能用“外人”敷衍过去,不顾文义模糊,启人疑窦,致使千余年的读者都被蒙弊,而直到今天,才揭开谜底?陶公当真“低能”如此?其实,要表达“外国人”“方外人”的意思,用“外国人”“外邦人”“异邦人”“黄冠”“僧人”,都无不可,何必简省如此。
且陶公虽然说过“读书不求甚解”,但并没有提倡“作文不求甚通”。
在文中留下谜似的语言,不应该是他的风格。
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文章认为应理解为往来种作者的男女的衣着都和外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