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道法与法治 预防犯罪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92.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节《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并说出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区分刑法与刑罚的不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以及材料阅读,讨论、分析并总结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重点】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难点】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两幅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第一幅图片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第二幅图片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同样是欠债不还,为什么两幅图片的违法行为分类不同呢?要想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犯罪,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预防犯罪》(板书)精讲新课:首先,我们一起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让我们一起来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第一环节】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思考:阅读并分析材料,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学生回答)点拨:(1)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或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2)写入刑法可以有效遏制这种犯罪行为。
(3)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过渡:抢夺公交车方向盘的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变成了刑事违法行为,是因为它符合了犯罪的基本特征,我们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找出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我们一起来看表格,我找同学来分析一下(学生回答)点拨: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板书)【第二环节】刑法和刑罚的区别过渡:这里有一个新的法律名词“刑罚”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区分一下与它发音比较相似的“刑法”有哪些区别点拨:(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课预防犯罪【学习目标】1.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难点:如何预防犯罪【自主学习】一、了解罪与罚1._____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_________。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_____,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_____。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___________、触犯了_____、应当受到_____处罚的行为。
3.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_________依法对_________适用的_______的强制性法律_____方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
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_____。
我们作为__________,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_____,_____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_________。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_________,依法自律,做一个_________的人。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_________,自觉遵纪守法,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上的案例p54,小组讨论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什么罪?探究活动二:通过下面图片和材料的分析,我们来探讨以下问题探究活动三:材料一:学生刘某原来是个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些网友后,就经常旷课,到网吧打游戏,吸烟、酗酒,多次勒索同学,受到学校处分;并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筹集赌资,与上网友拦路抢劫多次,最终判处有期徒刑。
问题一:刘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问题二: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违法犯罪?【课堂检测】(学后再练,看你表现)1、根据刑法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A、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B、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C、主刑和附加刑D、有期徒刑和死刑2、未成年人是指()A、未读完初中的人B、未读完高中的人C、未读完大学的人D、未满18 岁的人3、在法律家族中,刑法是比较特别的一种法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的含义和刑法的种类。
2.了解犯罪的危害,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
能力目标: 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学习重、难点〗重点: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难点: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
1. 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严重 、刑事违法性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 和附加刑两大类。
4. 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背景材料〗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2023年5月1日, “醉驾入刑”伴随《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在我国实施,成为阻却交通事故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全国年均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6542起,造成2756人死亡、7090人受伤。
而“醉驾入刑”后的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全国年均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5962起,造成2378人死亡、5827人受伤,较此前分别下降%、%、%——这还是在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分别增长%、%情况下的同比数据。
公安部最新数据透露,刚过去的2023年,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5149人、造成交通事故构成犯罪且有逃逸情节的12115人——共计17264名国人被依法终生禁驾。
〖学习环节〗1.看视频找出视频中的关键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思考:谭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吗?为什么? 女大学生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吗?为什么?(找出两人行为的不同点)材料1:事件致使致宝马车内2人(葛某,男,44岁;贾某,男,43岁)当场死亡、1人(驾驶员王某,男,31岁)受伤;肇事车内3人(23、24、21)受伤。
《预防犯罪》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引导学生认识到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2.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危害,从而认同国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的政策和行动。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4.通过对犯罪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责任意识:5.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预防犯罪中的责任,不仅要做到自身不犯罪,还要积极参与社会预防犯罪的工作。
6.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犯罪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犯罪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基本特征。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2.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及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掌握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如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等。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危害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对个人身心、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造成的严重损害,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犯罪的严重性。
2. 如何树立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犯罪意识,让他们将预防犯罪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缺钱而盗窃他人财物的案例。
提问学生:这个青少年的行为正确吗?他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青少年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盗窃行为。
他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如被判处有期徒刑、罚款等,同时还会对自己的声誉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损失。
2.展示一些关于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图片,如犯罪现场的混乱、受害者的痛苦表情等。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预防犯罪》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预防犯罪”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从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首先介绍了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刑罚的种类。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接着,教材强调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等方面加强自我防范。
四、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素养引导学生认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法治观,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
2.道德修养素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做到既遵守法律又遵守道德规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3.法治观念素养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明确犯罪的后果,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健全人格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律能力和责任感,避免违法犯罪。
帮助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行为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选择。
5.责任意识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
培养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2.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预防犯罪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犯罪的危害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1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犯罪的概念、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预防犯罪的方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违法犯罪现象,但对犯罪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预防和抵制犯罪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治观念。
3.提高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成因2.犯罪危害的认识3.预防犯罪的方法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预防犯罪的认识。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犯罪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讨论问题和情景模拟活动。
3.准备教学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犯罪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犯罪的概念、特点和成因,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犯罪案例,探讨犯罪的原因和危害。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4.巩固(5分钟)总结犯罪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但对于预防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还不够了解。
他们善于思考和讨论,对于案例分析比较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增强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法律知识,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2 预防犯罪一、学习目标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二、自主预习1. 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严重、刑事违法性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和附加刑两大类。
4. 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三、合作探究黄某在小学和初中期间经常欺负小同学,勒索小同学少量财物,因而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
高二时自行辍学,放弃了学业。
走上社会后,他不务正业,曾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多次,但他仍不思悔改,后又作案20多起,最终被人民法院以流氓罪、诈骗罪、抢劫罪、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黄某不同阶段所受惩处的性质是一样吗?说明理由。
2.在人民法院给予黄某的刑罚中,哪个属于主刑?哪个属于附加刑?3.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中的附加刑包括哪几种?4.黄某从一般违法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告诫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四、随堂演练1.某中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老师批评后他不以为然,后来发展到在社会上偷拿钱物。
一次趁人不备拿走商店数码相机一台。
这说明,违法犯罪行为都是()A.从小偷小摸开始的B.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C.从占小便宜开始的D.从结交坏朋友开始的2.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专项调查组经过调查,针对已核实的该饭店存在不以真实名称提供服务等问题,松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其停止经营活动,并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行政处罚。
该饭店的行为()A. 属于一般违法行为B. 触犯了刑法C. 属于严重违法行为D.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3.安徽省刘某因虐待女童被判有期徒刑两年。
对案件理解正确的是()①刘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②有期徒刑属于主刑③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④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4.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①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②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在学习上多看一些暴力、凶杀、色情的书籍,以避免犯罪④依法自律,自觉树立法律意识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5.当前多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中,部分青少年成为了受害者,也有部分成为了施暴者。
2.5.2预防犯罪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二、预习要点
重点、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如何预防犯罪
三、预习问题
1.什么是刑法?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的后果
4.什么是刑罚?
5.刑罚的分类
6.如何预防犯罪?
四、预习检测
1.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这句话表明()
A、小偷小摸没有关系,不会构成犯罪
B、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应受法律制裁
C、“偷针”与“偷金”是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差别
D、一般违法较容易发展到犯罪
2.“法律如果不推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
”这句话表明()
A、党员干部违法可以将功补过
B、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党员干部不可能违法犯罪
D、只有普通群众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违宪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阅读教材上的案例p54,小组讨论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什么罪?
探究活动二:
通过下面图片和材料的分析,我们来探讨以下问题
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学生刘某原来是个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些网友后,就经常旷课,到网吧打游戏,吸烟、酗酒,多次勒索同学,受到学校处分;并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筹集赌资,与上网友拦路抢劫多次,最终判处有期徒刑。
问题一:刘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问题二: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二、随堂检测
1、根据刑法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
A、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B、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C、主刑和附加刑
D、有期徒刑和死刑
2、未成年人是指()
A、未读完初中的人
B、未读完高中的人
C、未读完大学的人
D、未满18 岁的人
3、某小学教师陈某因学生小明没有完成作业非常恼火,便拧小明的耳朵,结果将小明的左耳朵拧掉了。
对此,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赔偿小明医疗费2万余元。
这表明我国法律()
①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②禁止和制裁老师批评教育学生的行为
③禁止和制裁老师体罚学生的行为④禁止和制裁老师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党和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在生活中,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常受到各方面的侵害,当受到非法侵害时,正确的做法是()
①以牙还牙进行报复
②向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
③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忍气吞声,忍一时风平浪静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6、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公园等场所相继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
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学校保护
B、社会保护
C、司法保护
D、家庭保护
7、某校一直强调不允许学生在校内追逐打闹。
但小兵、小华两位同学在课间嬉闹,无意中小兵把小华推倒在地造成骨折。
你认为()
A、应由学校赔偿小华
B、应由小兵赔偿小华
C、应由小兵的监护人赔偿小华
D、小华家不应要求赔偿,因为小兵既非有意,也无经济收人
8、下列行为属于对未成年人实施学校保护的是()
A、法院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
B、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辅导
C、博物馆对未成年人优惠开放
D、家长制止未成年子女吸烟
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D B A
探究案违法行为,犯罪。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犯罪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法。
二、随堂检测答案:1-8 C D C B B B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