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物质力学高级讲习班第二轮通知
- 格式:pdf
- 大小:135.59 KB
- 文档页数:1
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目录一、培养目标 (2)1. 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人才 (3)2. 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43. 培养具备工程伦理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5二、培养理念 (7)三、培养路径 (8)1. 课程体系建设 (9)1.1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11)1.2 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体系 (12)2. 科研实践 (13)2.1 学术研讨与项目资助 (14)2.2 企业实习与合作项目 (16)2.3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17)3. 创新设计 (18)3.1 创新设计竞赛与挑战 (18)3.2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20)四、能力培养 (22)1. 专业技能能力 (23)2. 创新能力 (24)2.1 创造性思维 (26)2.2 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27)3. 跨学科知识能力 (28)4. 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 (29)5. 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能力 (30)五、评价体系 (32)1. 教学评价体系 (33)2. 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35)3. 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36)六、人才培养支撑 (37)七、持续改进机制 (39)1. 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 (40)2. 学会创新与发展机制 (4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良好职业素养的走出国门、领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学原理、基本理论、核心技术和专业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工程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学等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精通工程设计与实践:掌握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和技术,能够独立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管理,并拥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与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升科研、创新和创业的能力,能够推动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全国分析力学高级讲习班一、主办与承办单位年全国分析力学高级讲习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辽宁大学承办。
现拟定于2012年月9日至月13日在辽宁大学举办。
二、教学目的本次暑期学校将根据近年来分析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趋势,特邀请国内在该领域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和知名学者参加授课与学术交流,并组织开展专题讨论,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成果的展示,引导学员发挥创新型思维,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开展学术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欢迎全国各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力学、物理学、数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踊跃报名。
三、主要讲座梅凤翔:(国家教学名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分析力学若干问题王琪:(国家教学名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方程在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应用陈立群:(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系统的混沌运动张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高维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应用邓子辰:(长江学者,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动力学系统的辛数值方法研究进展郭永新:(辽东学院校长,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约束系统的几何动力学刘才山:(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尺度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刘学深:(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微观哈密顿系统的辛算法及其应用史东华:(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计算几何力学与控制初步注:以上专家名单可能会有局部调整,进一步准确信息会及时通知。
四、招生对象与规模年全国分析力学高级讲习班将面向全国,选拔优秀的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以及少量青年教师。
本届暑期学校共招收学员名左右,包括一定数量的旁听学员(原则上本单位和本地学员均作为旁听学员)。
由于名额有限,请申请人认真填写报名申请表(见附件),经申请人导师和所在单位审核后,务必于年月日前(以邮戳为准)寄到辽宁省沈阳市崇山中路号邮编:辽宁大学物理学院刘世兴老师收或将盖章后扫描的文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邮箱五、录取年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生暑期学校教学领导小组将根据申请情况,综合考虑地区、学校、学科以及申请材料提交早晚,择优录取。
系统集成类项目技术培训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培训背景 (2)1.2 培训目标 (3)1.3 培训对象 (4)二、培训内容概述 (4)2.1 系统集成基础知识 (5)2.2 集成项目需求分析与设计 (6)2.3 集成项目实施与部署 (7)2.4 集成项目测试与验证 (8)2.5 集成项目后期维护与优化 (9)三、培训方法与手段 (10)3.1 课堂讲授 (11)3.2 实践操作 (12)3.3 案例分析 (13)3.4 小组讨论 (15)3.5 在线学习资源 (16)四、培训课程设置 (17)4.1 系统集成基础课程 (18)4.2 集成项目实战课程 (18)4.3 集成项目管理课程 (19)4.4 集成项目质量保证课程 (21)五、培训师资 (22)5.1 师资介绍 (23)5.2 师资资质 (24)5.3 师资培养 (25)六、培训时间与地点 (26)6.1 培训时间安排 (26)6.2 培训地点选择 (27)七、培训效果评估 (29)7.1 培训效果评价标准 (30)7.2 培训效果反馈机制 (31)7.3 培训效果改进措施 (32)八、培训预算与费用 (33)8.1 培训预算编制 (34)8.2 培训费用明细 (35)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集成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从事系统集成项目的工程师来说,掌握先进的技术和不断学习新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系统集成类项目工程师的专业技能,提升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率,我们制定了这份系统集成类项目技术培训方案。
本培训方案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参训人员熟练掌握系统集成的基本原理、常用技术和方法,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通过培训,培养参训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在系统集成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以及培训效果评估等内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次培训的内容。
物理与工程Vol.29No.62019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2016年高校立项教研项目验收的通报物课教指字[2019]03号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准2016年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立项项目的通知》(高物课教指字[2016]02号)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2016年立项的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结题验收的通知》(高物课教指字[2019]01号),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于2019年7月一9月对2016年高校立项的36项教学研究项目和2015年高校立项延期结题验的1项教学研究项目了结题验审工作%结题验收评审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1)对提交的结题验料审核;(2)对结题验收项目审;(3)对评审终确认。
最终确35项教学研究项目通题验收(见1),其中7项被评为优秀教学研究项目(见附件2)%些项目对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思路和经验;在切实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希望通题验收的各单位在已取得成果的基上,进一步经验、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上不断做岀新贡献%1:通过结题验收的教学研究项目名单2&的教学研究项目名单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19年9月16日附件1通过结题验收的教学研究项目名单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学校DWJZW201604hd演示资源嵌入课堂教学途径和模式的探索吕景林复旦大学DWJZW201602db大学物理常态教学在线资源建设与应用胡玉才大连海洋大学DWJZW201601xb大学物理三位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周战荣火箭军工程大学DWJZW201602hd基于卓越化人才培养的研究性课程建设董科东南大学DWJZW201603hd物理实验课程创新环境协同体系建设与实践张亚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DWJZW201604zn 新时期军校特色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究杨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DWJZW201603xb 建设科教融合的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促进本科“双创(人才培养侯磊西安理工大学DWJZW201601db 《大学物理》Mooc练习活动资源建设及与传统教学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李淑凤大连理工大学DWJZW201601hd 地方工科院校构建研究性学习新常态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徐志君浙江工业大学DWJZW201601xn 国际合作班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吴詰电子科技大学DWJZW201604db 基于微课的大学物理'壬务导学,合作助学”的教学模式研究朱文霞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DWJZW201606zn大学物理教学中问题主导的研究式教学阳丽广西师范大学DWJZW201602xb 学研结合的大学物理教学平台与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段利兵西北工业大学物理与工程Vol.29No.62019续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学校DWJZW201606xb微课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丁健长安大学DWJZW201603db军队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造的策略研究吴秀芹海军大连舰艇学院DWJZW201603xn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堂评价策略研究段志刚西南林业大学DWJZW201601hb民族院校的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研究李鸿明内蒙古民族大学DWJZW201602hb理工科院校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育模式探究李秀平山西大学DWJZW201601zn便携演示物理实验的开发及其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王P河南科技大学DWJZW201602zn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彭勇宜中南大学DWJZW201603hb医学院校卓越医师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研究白翠珍山西医科大学DWJZW201606hd大学物理实验MOOCS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马靖福州大学DWJZW201603zn翻转课堂模式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重构的相关问题研究陈聪海军工程大学DWJZW201605zn大学物理课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研究杜明荣河南大学DWJZW201605xb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状况调查与趋势研究朱巧萍宁夏大学DWJZW201605db物理学思想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提炼与概括研究王皓辽宁工程技术大学DWJZW201606db师范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张梅恒牡丹江师范学院DWJZW201604xb新疆高校民汉混合编班环境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路俊哲新疆师范大学DWJZW201605hd大学物理教学与中学物理教学比较及衔接的互动模式体系构建许云凤山东省临沂大学DWJZW201605xn基于大学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唐斌西南石油大学DWJZW201607hd大学物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马涛浙江工商大学DWJZW201602xn西藏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状况调查研究李勇西藏大学DWJZW201604hb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于肇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DWJZW201604xn大学物理在线开放课程中习题辅导模式研究王磊四川大学DWJZW201530zn基于慕课的《大学物理》同伴教学法的教学实践研究潘江洪广西师范大学附件2被评为优秀的教学研究项目名单项目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学校DWJZW201604hd演示资源嵌入课堂教学途径和模式的探索吕景林复旦大学DWJZW201602db大学物理常态教学在线资源建设与应用胡玉才大连海洋大学DWJZW201601xb大学物理三位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周战荣火箭军工程大学DWJZW201602hd基于卓越化人才培养的研究性课程建设董科东南大学DWJZW201603hd物理实验课程创新环境协同体系建设与实践张亚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DWJZW201604zn新时期军校特色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究杨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DWJZW201603xb建设科教融合的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促进本科“双创(人才培养侯磊西安理工大学。
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介绍
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是由清华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创办的一个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实验班。
该实验班以培养学生独具慧眼、敢为人先、自主创新、勤奋韧毅、综合素质强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为主要目的。
在学术及教育方面,实验班力求创新、实践,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构筑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教育模式,积极地探索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同时,实验班大力推进国际化教育,多次与国际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全球视野和机会。
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已成为清华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体制和新成果的集中展示。
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成立于2003年,以清华大学特聘教授钱令希先生的名字命名,是清华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佼佼者的培养基地。
该实验班对于学生的招生具有极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严密的思维、刻苦钻研的精神、创新的动力和较好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班分为理科和工科两大类,学生需要在入学时进行选择,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级只招收30名学生。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重视外,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交流。
实验班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及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等,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学术创新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班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投资管理和国际化企业的各个领域。
在过去的十几年,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已经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力学与工程科学领域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并在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力学专业代码:0801一、培养目标为力学和相关学科(机械、土木、车辆、船舶、化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工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的素质,解决理论和实际中有关力学问题的能力,善于建立工程问题的数学、力学模型,并且给予有效的解决,在广泛工程实际与跨越多学科的领域中,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优秀创新人才。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3-5年。
原则上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学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7学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1.非线性动力学、分叉与混沌理论2.工程与生物流体力学3.结构与多学科分析、优化及智能控制4.新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问题四、课程设置: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最低学分要求为14学分。
注:选修课可以跨专业、学院进行选修。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硕士阶段课程和博士阶段课程两部分。
取得硕博连读资格后,在第三学期初参照博士阶段所属学科制定课程计划,除校公共博士生外语学位课免修外,其他课程学习按照所属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所修学分至少9学分。
硕博连读总学分至少33学分。
五、学位论文工作的安排1.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原则上应该在前两个学期内完成,博士生从事科研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三年。
2. 博士生入学一年半后,对其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对于考核不合格者,经学院和研究生部批准,停止其攻读博士学位。
3. 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要有创新性成果。
4.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每位博士研究生在达到本学科对其在学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方可申请学位。
六、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1. 基本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SCI、EI收录刊物上,方可申请学位。
2. 说明1) 本要求涉及的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均应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密切相关,署名单位均应有北京工业大学。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跨学科视域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3)1.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4)1.1 新工科领域技术发展现状 (6)1.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7)1.3 市场需求分析 (8)2.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9)2.1 知识与技能需求 (10)2.2 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11)2.3 创新型人才培养 (12)三、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3)1. 跨学科教育理念及价值 (14)1.1 跨学科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16)1.2 跨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7)2. 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比较与借鉴 (18)2.1 国内外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2.2 典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介绍 (21)2.3 经验借鉴与启示 (22)四、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23)1. 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 (24)1.1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置原则 (25)1.2 跨学科课程设置方案 (26)1.3 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 (27)2.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28)2.1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30)2.2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推广 (31)2.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实践案例 (33)五、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及完善路径研究与应用实例分析 (3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跨学科知识融合日益成为趋势的背景下,“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本综述旨在探讨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工程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工科人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
封二人物Insidecover Characters提起固体力学,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联系到钢铁、合金等坚硬的功能材料,或是飞机、火箭等坚固的大国重器——事实上,正是过去几十年基础建设及国防工业的巨大需求,促进了固体力学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随着化学工业、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软材料、柔性结构的研究也日渐成为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其实软材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说,“软物质里有硬科学”。
软物质因其可以承受大变形而不致失效的特点及自身的强非线性效应,导致它目前仍有许多待解决的基础问题;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尤其是医疗领域的巨大需求又对新型软材料的性能和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特聘研究员毛晟,致力于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探究软材料独特行为的本质,并面向国家在医疗领域的重大需求,为设计高性能、多2016年,毛晟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22 科学中国人 2021年4月取着相关知识,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连续介质力学这门课。
这门课的老师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与许多其他老师不同,上他的课几乎不允许提问,更不能开小差,因为错过一句话可能接下来的内容就完全听不懂了。
“上课的时候除了做笔记几乎没有时间做任何其他的事情”,毛晟现在回忆起这门课来仍然是心有余悸。
“但是在学完这门课之后,我发现在研究时无时无刻不在用到其中的知识。
尤其是那些当时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的知识,它们往往能带来意外的惊喜。
”毛晟说道。
例如,在博士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普林斯顿大学的合作课题组发现了一个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毛晟绞尽脑汁也无法得到一个自洽的模型。
很凑巧地,有一天,毛晟在研讨班里偶然看到了一篇理论文章,虽然文章中所研究的体系与挠曲电相距甚远,但经过推导,他马上反应过来文章中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实验。
通过与合作者讨论以及反复推敲实验方案,毛晟最后证实这个理论的确可以完美地解释实验中所观测的现象。
这项研究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并入选了2015年Extreme Mechanics Letter杂志的年度最佳科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