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对比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亮《后出师表》)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6.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6.1.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知臣谨慎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B.以奉先帝之遗愿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者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8..翻译下面句子。
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9.纵观甲乙两段容,简要概括诸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操《观沧海》)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丙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 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
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
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武帝:操。
⑤教令:教化,命令。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10.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不可知其源C.深鄙其为人先帝不以臣卑鄙口.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1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人.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C.朕常以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出师表》比较阅读及答案甲】宫中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对待罚责和评价,不应该有差异。
如果有人作奸犯科或者表现出忠善之行,应该交由司法部门来判定其刑赏,以展现陛下公正明理的原则,不应偏袒私情,使内外执行不同的法律。
侍中侍郎___、___、___等,都是真心实意、忠诚纯粹的人,所以___选择了他们并留给陛下。
我认为宫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该向他们请教意见,然后再执行,必能够弥补疏漏之处,有所增益。
将军___,行事公正,军事方面有深刻的理解,曾经在过去的实践中得到验证,___称赞他为有能力。
我认为营中的事务,都应该向他请教意见,必能使军队行进有序,优劣得以合理分配。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___在世时,每次与臣讨论这个问题,都会感叹___、灵的悲剧。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忠良死节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并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可以预见了。
___与___不合。
___打算夺取___的天下,已经吞噬了梁、___,又虎视淮阴。
于是朝廷决定派遣___北伐,朝中对此有不同的议论。
只有___说:“一定会成功。
我曾经与他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他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根据这个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
”大家都对___的先见之明和他不以个人情感掩盖善行而表示赞赏。
1)宫中府中,都是一体,对待罪行和优点,不应该有差异。
2)我曾经与他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他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大功既举,人们都对___的先见之明和他不以个人情感掩盖善行表示赞赏。
___认为___一定能完成北伐___的重任,他的根据是曾经与___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___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___:他是一个品质优良的人,不求闻达于诸侯,被先帝三次拜访,咨询时事,感激之下,答应先帝的驱使,二十一年来一直在承担危难之中的任务。
___:他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曾经与___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___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中考复习:《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遂许先帝以驱驰(3)悉.仰于官_____________ (4)及卒._____________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先帝不以.臣卑鄙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C. 咨臣以.当世之事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B.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对比阅读试题精选(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材料二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
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
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
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
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
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
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
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而魏未有变。
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
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
(选自何去非《蜀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B.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C.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D.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与《杞人忧天》“天地崩坠”中的“崩”意思不同。
B.属,同“嘱”,委托,与《三峡》“属引凄异,空谷传响”中的“属”意思不同。
C.怠,使……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
D.乘,趁,趁着,与《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中的“乘”意思相同。
《出师表》比较阅读参考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2题。
(15分)[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9、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
(2分)10、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4分)夙夜忧叹夙夜:庶竭驽钝驽钝:属以后事属:若嗣子可辅辅: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最正确的一种是()(2分)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13、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只谈一点即可)(3分)参考答案: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受遗诏。
10、①早晚②比喻才能平庸③通“嘱”,托付④辅助,协助11、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出师表》比较阅读第一篇:《出师表》比较阅读《出师表》比较阅读一《出师表》VS《后出师表》见《语文补充习题》二《出师表》VS《郗超荐贤》郗超与谢玄①不善。
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地名),又虎视淮阴(地名)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惟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④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允许,许可)必能立勋。
”元⑥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注:①郗(xī)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
②苻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③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
④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
宣武,谥号。
⑤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
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⑥元,大。
译文郗超与谢玄不善。
郗超与谢玄不友好。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
惟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
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1.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伐符坚的重任,依据是什么?2.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
请根据文段内容对两人做出评价。
3.本文以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为背景,刻划了郗超的高大形象。
(知人善任、公私分明、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4.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作者将郗超的一番通达的言论与“时人”对郗超的赞叹相结合,来表现刻画人物。
《出师表》对比阅读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出师表》比较阅读精练6篇一、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
(15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乙】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5分)⑴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遂许先帝以驱驰⑶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⑷旁人皆为之感怆⑸诚.如尊命: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出师表》《后出师表》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出师表》《后出师表》文言文对比阅读材料原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以进趋③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
③进趋:赶快进兵。
《出师表》《后出师表》文言文对比阅读题9.填空。
(2分)这两段文字都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 与___ ;文中的“先帝”是_____ ,“陛下”指____ 。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恐托付不效 ( ) ②臣非不自惜也(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④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甲、乙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2分)甲文中的有关句子:______乙文中的有关句子:____________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都写到了哪两层意思?分别概括回答。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后出师表》文言文对比阅读题答案9.魏吴刘备刘禅10.①奏效,实现②爱惜③把④所以11.①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并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②我接受任命以后,睡觉不安稳,吃饭无滋味。
《出师表》对比阅读(一)【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选自《出师表》)【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
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
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
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
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
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陟罚臧.否()(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悉以咨.之:()(4)严闻.亮卒:()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分)(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参考答案:1表扬给予 (2)商议,询问 (3)听到,听说2.B 3(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4.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5.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不胜受恩感激。
乙文: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约.己爱民约:④悉.仰于官悉:
2、翻译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
3.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4分)
2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为什么提出这条建议?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
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先帝不以臣卑鄙()将军宜枉驾顾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由是先主遂诣亮()
2、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
27.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
(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一对”指的是《》。
(1)躬耕于南阳躬:(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4)此人可就见就:)
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
(2分)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
②约:省减,简约。
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
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
⑤物:指人,百姓。
⑥亚匹:同一流人物。
亚:同类。
25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③性行淑.均④抚百姓
⑤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
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下贤》)注: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词。
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2)猥自枉屈猥:
(3)攘除奸凶攘:(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弗:
11、翻译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13.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