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二百七十五)
- 格式:doc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3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常考知识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常考知识点:1.口腔解剖学:包括口腔组织的结构、牙齿的结构和种类、牙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等。
2.口腔病理学: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程、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等。
3.口腔内科学:常见的口腔内科疾病及其诊断、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4.口腔正畸学:包括牙列不齐的种类、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5.口腔种植学:包括牙种植的适应症、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技术和术后护理等。
6.口腔颌面外科学:包括各类口腔手术的操作技术、术前术后护理等。
7.口腔修复学:包括各类牙齿修复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修复方法和技术等。
8.口腔预防保健学:包括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措施和口腔保健知识等。
9.口腔影像学:包括常用的口腔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影像学表现,以及对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
10.口腔药物学:包括常用的口腔药物的种类、特点、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此外,备考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还需要熟悉并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要求以及医学伦理的基本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制定目标和任务,确保全面复习。
2.资料整理和笔记记忆:将重点知识点进行整理,制作思维导图或笔记,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3.多做习题和模拟试题:通过做习题和模拟试题巩固知识,熟悉考试题型和考试规则,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
4.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选用权威教材和参考书进行学习,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5.参加培训班或听课:培训班或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更系统和全面,有助于获取相关专业知识。
6.组织学习小组或参加学术讨论会:和他人一起探讨问题,互相交流和学习,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7.定期复习和检查:定期复习已学内容,查漏补缺,强化记忆。
最后,备考口腔执业医师考试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勤奋学习和不断的复习。
只有全面掌握口腔医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十四单元病毒的感染和免疫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经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黏膜。
垂直传播指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常见导致垂直传播的病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HIV等十余种。
可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性畸形。
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根据临床症状的有无,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按病毒在机体滞留时间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后者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性感染。
1.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慢性感染是指病毒处于持续的增殖状态,机体长期排毒,病程长,症状长期迁延,往往可检测出不正常的或不完全的免疫应答。
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
(2)潜伏感染是指病毒的DNA或逆转录合成的cDNA以整合形式或环状分子形式存在于细胞中,造成潜伏状态,无症状期查不到完整病毒,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基因活化并复制完整病毒,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
(3)慢发病毒感染指病毒感染后,经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才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称为致死性感染,例如朊粒感染,可引起满发行致死性震颤、痴呆等综合征。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是指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并发症,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该病是在儿童期感染麻疹病毒后,到青春期才发作,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脑组织中用电镜可查到麻疹病毒。
第二十二单元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考试大纲】二十二、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1.肝素〔1〕药理作用〔2〕临床应用2.香豆素类抗凝血药〔1〕药理作用〔2〕药物相互作用3.抗血小板药〔1〕阿司匹林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2〕双嘧达莫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4.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的作用及临床应用5.促凝血药维生素K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响6.抗贫血药〔1〕铁剂的临床应用〔2〕叶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3〕维生素B12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7.血容量扩大剂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一、药理作用1.主要作用强大抗凝作用,体内体外均有效。
抗凝机制:依赖于抗凝血酶Ⅲ〔AT-Ⅲ〕,可加速AT-Ⅲ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使凝血酶失活。
2.其他还具有调血脂、抗感染、抗血管内膜增生、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二、临床应用1.血栓栓塞性疾病,用于防止血栓形成、扩大和栓塞。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应用,可防止继发性出血。
3.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形成。
4.体外抗凝心导管检查、体外循环及血液透析等。
香豆素类抗凝血药一、药理作用抗凝作用:缓慢而持久,仅体内有效。
机制:是维生素K拮抗剂,抑制维生素K在肝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利用,影响凝血过程。
体内需在原有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抗凝血蛋白C和S耗竭后才发挥抗凝作用,体外无效。
二、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使血浆中游离香豆素类浓度升高,抗凝作用增强。
降低维生素K生物利用度的药物或各种病理状态导致胆汁减少均可增强香豆素类的作用。
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产生维生素K的菌群,减少维生素K的生成,增强香豆素类的作用。
肝病时,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也可增强其作用。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能加速香豆素类的代谢,降低其抗凝作用。
抗血小板药一、阿司匹林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一〕作用小剂量〔40~80mg〕阿司匹林抑制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可防止血栓形成。
细菌的特殊结构一、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粘稠性物质,其厚度≥0.2μm,为荚膜;厚度<0.2μm,为微荚膜。
荚膜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低,不易着色,普通染色只能看到菌体周围有一圈未着色的透明带;如用墨汁作负染色,则荚膜显现更为清楚。
其成分多为糖类,用荚膜染色法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菌体外一层肥厚的透明圈。
其功能是:①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②致病作用;③抗原性;④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二、鞭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其长度通常超过菌体数倍。
弧菌、螺菌及部分杆菌具有鞭毛。
鞭毛纤细,长5~20μm,直径仅12~30nm,不能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经特殊的鞭毛染色使鞭毛增粗并着色后,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也可直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按鞭毛数目和排列方式,可分为:①周鞭毛,菌体周身随意分布的许多鞭毛;②单鞭毛,位于菌体一侧顶端仅l根鞭毛;③双鞭毛,位于菌体两端各1根鞭毛;④丛鞭毛,位于菌体极端有数根成丛的鞭毛。
其功能是:①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于鉴定。
②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开有害环境或向高浓度环境的方向移动。
③抗原性:鞭毛具有特殊H抗原,可用于血清学检查。
三、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许多革兰阴性菌和个别阳性菌,细菌表面有极其纤细的蛋白性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硬而多,须用电镜才能看到。
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1)普通菌毛:该菌毛遍布整个菌体表面,形短而直,约数百根。
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细菌藉菌毛的粘附作用使细菌牢固粘附在细胞上,并在细胞表面定居,导致感染。
(2)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仅有1~4根,中空呈管状。
通常把有性菌毛的细菌称为雄性菌(F+菌)。
无性菌毛的细菌称为雌性菌(F-菌)。
3.眼科(1)虹膜睫状体炎:用0.5%~1%阿托品溶液滴眼,可松弛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使之充分休息,有助于炎症消退。
尚可与缩瞳药交替应用,预防虹膜与晶状体的粘连。
(2)验光、检查眼底:验光:利用阿托品调节麻痹作用,使晶状体固定,可准确测定晶状体的屈光度,进行验光配镜。
但由于其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目前已少用,但因儿童的睫状肌调节功能较强,儿童验光仍需用阿托品。
检查眼底:利用其扩瞳作用,利于眼底检查。
4.缓慢型心律失常治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
5.抗休克利用其大剂量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可用于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等所致的感染性休克。
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解除M样中毒症状(如前述)。
禁忌证: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
三、不良反应及中毒常见不良反应:口干、视力模糊、心率加快、瞳孔扩大及皮肤潮红等。
随剂量增大,甚至出现明显中枢中毒症状。
0.5mg:心率轻度减慢,轻度口干。
1mg:口干,心率加快,瞳孔轻度扩大。
2mg:心悸,明显口干,瞳孔扩大,视近物模糊。
5mg:上述症状加重,语言不清,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发热,小便困难,肠蠕动减少。
10mg以上:上述症状严重,脉速而弱,中枢兴奋明显,呼吸加快、加深,出现谵妄、幻觉、惊厥等。
严重中毒时中枢可由兴奋转化为抑制,引起昏迷和呼吸麻痹等。
最低致死量:成人为80~130mg,儿童约为10mg。
补充——阿托品中毒的治疗:毒扁豆碱(或毛果芸香碱)解救,中枢兴奋时可用地西泮对抗。
第六单元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考试大纲】激动α受体作用强大,对α1和α2受体无选择性。
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乎无作用。
一、药理作用1.血管多数收缩,冠脉扩张。
激动血管的α1受体,使血管收缩,主要是使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
其中皮肤黏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脏血管。
脑、肝、肠系膜、骨骼肌的血管也收缩。
例外——冠状血管舒张(由于心脏兴奋,心肌的代谢产物腺苷增加所致),同时因血压升高,提高了冠状血管的灌注压,故冠脉流量增加。
口腔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为帮助口腔医师备考,以下总结口腔医师考试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备考有所帮助。
一、解剖学1.口腔解剖学(1)头颅解剖主要包括颅骨、颞下颌关节、面颌关节等的结构与功能。
(2)口腔解剖主要包括口腔腔咽部的结构、牙齿、舌、牙龈、口腔黏膜等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3)颈部解剖主要包括颈部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结等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牙周解剖主要包括牙周组织的结构、功能、牙龈疾病的病理生理等。
3.面部解剖主要包括面部肌肉、神经、血管及其相互关系。
二、生理学1.消化系统生理学主要包括口腔消化、胃肠道运动、胃酸分泌、胃肠蠕动、胰腺分泌、胆汁分泌、肠道吸收等。
2.内分泌生理学(1)胰岛素分泌(2)甲状腺功能(3)垂体激素分泌等。
3.口腔生理学主要包括口腔内的消化、唾液分泌、咀嚼、吞咽等。
三、病理学1.口腔病理学主要包括口腔疾病的分类、病因、病变形成机制。
2.牙周病理学主要包括牙周疾病的分类、病因、病变形成机制。
3.颞下关节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颞下关节疾病的分类、病因、病变形成机制。
四、诊断学主要包括口腔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
五、牙体牙髓病诊疗学主要包括:龋病的诊断与治疗、牙髓病的诊断与治疗。
六、口腔颌面外科诊疗学主要包括: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适应症、宣传、门诊检查、门诊诊断、医用器械和器械管理、手术保护与消毒、手术切口的绷带。
七、口腔颌面修复学主要包括:牙列正畸治疗计划、正畸治疗器械、正畸治疗过程、正畸治疗结果保护等。
八、口腔颌面放射学主要包括:口腔颌面放射学的基本原理、口腔颌面X线片的解读、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
九、口腔预防保健学主要包括:口腔疾病的预防、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十、口腔颌面护理学主要包括:口腔颌面护理的原则、口腔颌面康复。
这些知识点是口腔医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备考过程中需要着重掌握。
希望考生们认真复习,顺利通过口腔医师考试。
4.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和下颌第二乳磨牙各与同颌的第一恒磨牙形态近似,位置又彼此相邻,很容易混淆,其特点如下:(1)第二乳磨牙的牙冠短小,色乳白。
(2)第二乳磨牙的牙冠颈部明显缩小,颈嵴较突,牙冠由颈部向方缩小。
(3)下领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约相等,而下颌第一恒磨牙此三尖中,以远中尖最小。
(4)第二乳磨牙根干短,牙根向外张开。
(三)乳牙与恒牙的鉴别1.体积恒牙体积较大,磨牙体积以第一磨牙最大,第二磨牙次之。
乳牙体积比同名恒牙要小,乳磨牙体积以第一乳磨牙较小,而第二乳磨牙较大。
2.颜色恒牙牙冠呈乳白色偏黄,乳牙牙冠呈乳白色偏青白。
3.颈嵴恒牙颈嵴突起不明显,乳牙颈嵴突起明显。
4.冠根分界恒牙牙冠颈部缩窄,形态上与牙根的分界不太明显。
乳牙牙冠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5.牙根恒前牙根尖可偏远中,乳前牙根尖可偏唇侧。
恒磨牙根干较长,根分叉小;乳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大。
(四)应用解剖与牙体形态生理意义1.应用解剖(1)切牙1)上颌切牙位于牙弓前部,易受创伤,缺损后对发音和美观有直接影响。
2)上颌切牙邻面接触区和上颌侧切牙舌窝顶点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3)下颌切牙接近下颌下腺、舌下腺导管口,受唾液的冲刷不易发生龋齿,但舌而近颈部往往有牙垢、牙石沉积。
4)上颌中切牙牙根较圆且直,拔除时可用旋转力。
上颌侧切牙牙根常有弯曲,下颌切牙牙根扁而长,拔除时不可用旋转力。
5)上颌侧切牙外形常有变异或先天缺失。
(2)尖牙1)尖牙位于口角处,其根长大粗壮,起支撑口角的作用。
如缺失则口角塌陷,对面容影响较大。
2)牙冠各面光滑,自洁作用较好,发生龋齿的机会少。
3)因其牙根长、稳固,通常是口内留存时间最长的牙。
修复时多用作基牙。
4)上颌尖牙牙根为圆锥形单根较育,拔除时可用旋转力。
(3)前磨牙1)牙面的点隙、沟和邻面均为龋齿的好发部位。
2)由于第一磨牙缺失的机会较多,故第二前磨牙常作为义齿修复的基牙。
3)牙根为扁形单根或双根,且根尖多弯曲,拔除时主要使用摇力。
2.医学监护:对职业人群进行医学检查和医学实验以确定其处在职业危害中是否出现职业性疾患,称为医学监护。
包括:①就业前健康检查;②定期健康检查;③离岗或转岗时体格检查;④职业病的健康筛检。
3.职业环境监测: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四、职业病:概念、特点、诊断、报告、处理及预防管理1.职业病的概念1)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
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 "法定职业病"是用法令的形式所确定的职业病名单。
我国目前的职业病分为10 大类115个病种。
2)工作有关疾病:如果职业因素不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唯一直接因素,而是诸多因素之一;并且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然而,通过控制有关职业因素,改善生产劳动环境,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这类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3)职业病特点:①病因明确;②病因与疾病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和识别的;③群体发病,在接触同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患者;④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
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⑤重在预防,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2.职业病管理:包括职业病诊断管理、职业病报告管理及职业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处理办法等。
1)职业病诊断管理:职业病诊断须由各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专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
采取(诊断小组)集体讨论、诊断的方式。
进行诊断时,劳动者本人或用人单位必须提供详细的职业接触史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资料,诊断小组应遵循职业病诊断原则进行诊断。
2018口腔执业医师理论考点30个口腔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考查范围大、内容广、知识点多,以下是七颗牙学堂小七老师总结整理的30个易错考点,参加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们要认真阅读并记忆。
1.腮腺导管口:腮腺导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呈乳头状突起。
2.翼下颌皱襞:为延伸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该皱襞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也是翼下颌间隙及咽旁间隙口内切口的标志。
3.口腔前庭沟:又称唇颊龈沟,马蹄形,是口腔局部麻醉常用穿刺和手术切口部位。
4.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及牙龈,是牙的支持组织。
5.舌扁桃体:舌根部粘膜有许多卵圆形淋巴滤泡突起,其间有浅沟分隔,整个淋巴滤泡称为舌扁桃体。
6.混合牙列期:6~12岁之间,口腔内乳牙逐渐脱落,恒牙相继萌出,恒牙与乳牙发生交替,此时口腔内既有乳牙,又有恒牙,这种乳恒牙混合排列于牙弓上的时期称为混合牙列期。
7.颞下颌关节:全身唯一的联动关节,具有转动和滑动两种功能,上由颞骨关节窝、关节结节,下有下颌骨髁突以及位于两者间的关节盘、关节囊和周围的韧带所构成,其活动与咀嚼、语言、表情等功能密切相关。
8.龋病:牙在以细菌(主要是变形链球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9.四环素牙:牙齿发育期间过量使用四环素药物,致使萌出后牙齿颜色和结构发生改变。
10.牙隐裂:牙冠表面的非生理性细小裂纹,常不易发现。
11.急性根尖周炎:从根尖部牙周膜出现浆液性炎症到根尖周组织形成化脓性炎症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可发展为牙槽骨的局限性骨髓炎,严重时还将发生为颌骨骨髓炎。
12.慢性根尖周炎:指根管由于长期有感染及病原刺激存在,根尖周围组织呈现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和牙槽骨破坏。
13.楔状缺损:指牙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缺损呈楔形。
14.根管治疗术(RCT):通过清除根管内的炎症牙髓和坏死物质,并进行适当消毒填充根管,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发生根尖周病变或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为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围病的一种方法。
2.异常增生性增多①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
三、嗜酸粒细胞增多
(一)诊断标准
外周血液嗜酸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5×109/L。
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二)常见病因
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花粉症等。
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丝虫等感染;组织内寄生者嗜酸粒细胞增多较肠道寄生虫者更为显著。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等。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
5.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者。
6.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等。
7.结缔组织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8.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9.其它如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四、淋巴细胞增多
(一)诊断标准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 4.0×109/L称为淋巴细胞增多;绝对值≥15×l09/L为高度增多。
(二)常见原因
1.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
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梅毒螺旋体等感染。
2.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4.组织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五、红细胞增多
(一)诊断标准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超过参考值的高限。
一般经多次检查,成人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9/L,血红蛋白>160g/L即为增多。
(二)分类与病因
1.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灼伤、尿崩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见于高原地区居民、严重的心肺疾患、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血氧饱和度低,使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多囊肾等,促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多,也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六、血小板增多
(一)诊断标准多次检查外周血血小板数超过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
(二)常见原因
1.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癌症患者等。
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一)参考值
1.凝血酶原时间11~13秒。
应测正常对照值。
病人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2.凝血酶原比值(PTR)即被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参考值为1.0±0.05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P),1.0±0.1。
(二)临床意义
1.PT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
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异常凝血酶原增加等。
2.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DVT、多发性骨髓瘤等。
3.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国人以INR为2.0~3.0为宜。
八、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一)参考值
手工法:32~43秒,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二)临床意义
同凝血时间(CT),但较普通试管法CT为敏感,它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此外APTT又是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
1.APTT延长
①因子Ⅷ、Ⅸ、Ⅺ、明显减少,如A、B型血友病、因子Ⅺ缺乏症。
②凝血酶原重度减少,如严重的肝损害等。
③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严重的肝损害等。
④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时
⑤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增加
⑥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九、血浆纤维蛋白原
(一)参考值2~4g/L
(二)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症、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2.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