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显明校长在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以史为鉴】浅论山东大学历史上的四次灭亡危机开端:新政遗产,光绪御批,时代产物如果说戊戌变法留下了唯一遗产是一个京师大学堂,清末新政留下了的就是山东大学堂。
戊戌变法的失败实际上已经宣布了清政府的灭亡,可怜光绪也算得上一代明君,终究没能扛得住历史的车轮。
慈禧虽然平定变法,但是变法已经深入人心。
无奈之下,慈禧玩了个换汤不换药,实行所谓的“新政”,“内阁”清一色的王爷贝勒,咱们不提此节。
但是这个“新政”给中国留下了几许遗产,山东大学就是其一。
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是被派来平定义和团运动的,“袁大总统”也确实有几把刷子,三下五除二干掉了几个义和团“大师兄”。
袁世凯一到山东就请义和团几个大师兄吃饭,酒过三巡,问道:尔等真个刀枪不入?答:然!老袁说:那好,咱们到后院试试吧。
几声枪响,大师兄们死了。
义和团的真实面目这里也不再细谈,卸磨杀驴的活计清政府还是干的很漂亮的。
回归正题,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一听上面要玩“新政”,好家伙,走着……一纸奏章直达天庭:咱们建个山东大学堂吧?光绪这点权利还是有点:准奏!实际上,山东大学堂创办就是为了迎合清政府的“新政”,但是山东大学却结结实实的就此扎根,谁能想,这一走就是一个世纪。
第一回:辞旧迎新,远走岛城山东大学建立起来了,但是此后的20多年风风雨雨,其实并不如意。
先后有六个专门学校和山大分分合合,一所大学的能量是抗不过乱世的风风雨雨的。
1928年,北伐大军终于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翻看历史书,似乎这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政府干掉北洋政府,山大归属也跟着转移到国民政府手里。
山大校史是这样写的“1928年,国民北伐军进抵山东,奉系军阀败逃。
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制造了“五、三”惨丅案。
在动乱中,学校经费无着,随即停办。
”一同停办的还有私立青岛大学。
“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
”蔡元培不愧是中国大学办学行家,力主山东大学搬到青岛筹备,与私立青岛大学合为一处。
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李菲[作者简介]李菲,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级博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665)2008年4月4日至7日,/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0在重庆文理学院红河校区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宋俊华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徐艺乙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和重庆文理学院牟延林教授等学者共同发起,由/中国高校文化遗产论坛0与重庆市文化与广播电视局、重庆文理学院联合主办,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国家教育部、文化部以及重庆市政府等各级相关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
本次会议是中国/文化遗产学0学科建设历程中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节点,在本领域若干前沿性重大问题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推进。
一、/文化遗产学时代0:走进?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在大会首场主题报告5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对象与方法6中指出,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以多样化选择对抗全球化单一面貌的特殊价值。
/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0的提出旨在呼吁学者们立足于跨学科交叉平台之上,建构中国的/文学遗产学0学科。
根据会议的整体筹划,李军教授的开场引言以某种具有煽动性的表述方式准确传达出当前中国高校/文学遗产学0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官方、学界、民众全民参与这场/遗产运动0的火热程度。
与会学者纷纷从不同维度对/文化遗产学时代0这一重大问题的提出予以回应。
北京大学杭侃教授首先指出应对/文化遗产学时代0的提法表示警惕。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则追问是否还存在一个/前文化遗产学时代0,进而揭示/文化遗产学时代0是一场/文化遗产0名义之下的社会运动,必将导致一场重大的范式转型。
重庆文理学院牟延林教授认为目前与其说是/走进0,不如说是/回归0这个时代)))回归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正常状态。
试论管理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校长角色定位探析-“ 关键词:大学校长管理角色价值定位一、亨利·明茨伯格与他的管理角色理论亨利·明茨伯格,1939年生在加拿大,是当今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之一。
他在管理领域研究硕果累累,他是管理角色理论的代表人物,即认为管理者从事什么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来恰当的描述。
所谓管理角色,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行为中对自身定位的把握,是一种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他的管理角色理论在《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书中得以体现,他认为,十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即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
[1]9具体来说,人际关系角色,包括名义首脑、联络者和领导者,即人和人之间关系以及其他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信息传递的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负责收集和传播信息;决策制定角色,包括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的角色和谈判者,整个管理活动依据做出的决策来执行,决策角色的功能就在于制定决策,这十种角色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权威地位决定了其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同时要具备倾听收集、加工传播信息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组织的协调和政策的一以贯之,”知讯者生存”,掌握着组织关键信息的管理者的特殊地位和责任使其处于核心地位,要求其必须具备决策方面角色。
这十种角色分别处于管理的不同阶段,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体协调的角色界定才能使管理者真正发挥管理效能。
二、大学的管理者及其角色定位的价值分析1、大学校长是大学组织的真正管理者从管理科学角度分析大学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大学的管理者是谁,教育主要管部门,抑或高校董事会,还是大学校长?大学发展的早期,十分强调学术自由,大学定属于纯粹的独立的学术团体。
二战以后,各国十分注重大学的科研力量,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以保证科研实力。
换个角度来说,大学承担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
渐渐地,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大学要求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对大学施加影响以适应国际化的竞争。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杨玉圣该讲的,刚才王卫国院长其实都已经讲了[1]。
所以,这个讲座大家听不听都没关系。
如果哪位下午有事,请自便。
非常荣幸有机会能够来到民商经济法学院,和这么多优秀的大多数比我年轻的将来的法学精英来探讨学术规范的问题。
王院长一周以前打电话给我,让我给大家讲一讲“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问题,我不知道海报上是怎么写的,我今天把它反过来,叫做“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个人认为,论文写作尤其是在座的各位民商法、经济法的论文写作,我一点儿发言权也没有。
我本人是搞历史的,跟你们现在最热闹、最时髦、最红火的民商经济法是完全不沾边的。
我刚才听学院研究生工作办的于红老师介绍,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是全校最多的。
能够通过这么一个讲座和这么多的博士生、硕士生探讨问题,这是我今天愿意来的主要原因。
客观一点讲,我不是讲这个题目的最合适的人选,特别是对法科的学生而言,比如北大的贺卫方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梁治平教授、现在是吉林大学教授的邓正来先生,他们都是在国内最早倡导学术规范的著名法学学者。
如果他们来讲这个题目,比我来讲要更地道,因为他们都是搞法学的,并且都是法学界的栋梁。
而且,我相信因为他们是法学界的名家,所以如果他们站在这里讲,大家会更加容易认同。
我这个外行讲,可能大家会有一个怀疑的态度。
没关系,外行就讲外行的话,内行就听听,看看能否引起大家的一点共鸣。
除了刚才我提到的贺卫方、梁治平、邓正来这三位法学界的学者之外,讨论学术规范最早的还有北大的陈平原教授、林毅夫教授、刘东教授等,也包括我们法大的方流芳教授。
也就是说,十多年前讨论学术规范的时候,他们大多是我这个年龄段的,40岁上下,当时在学术规范讨论中,我是他们的小兄弟,可能是年纪最小的,但十多年过去了,我也老大不小了!邓正来先生在发起了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本土化讨论之后,特别是1998年《中国书评》停刊之后,他主要转向了哈耶克的翻译和研究,陈平原教授主要转向学术史研究,梁治平教授主要转向法制史研究,卫方教授转向了司法制度改革的研究,而我呢?傻人有傻福,一直坚持下来。
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学院,学院的主要专业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分别创建于1922年和1947年,着名学者马衡、胡适、向达、梁思永、裴文中、苏秉琦等都曾经在这里工作和任教。
学院现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系两个系,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文物建筑4个本科生专业(后二者是按专业对待的专业方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及商周考古、汉唐宋元考古、宗教及中西文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科技考古、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文物建筑等研究生专业方向。
专业现有以15名教授和12名副教授为骨干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另有外聘专任研究生导师5名。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24名、博士研究生8~10名、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3~8名,并设置有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教学及科研设施齐全,除教学使用的各种专业教室外,还有第四纪年代测定试验室、文物保护试验室、陶瓷研究所、图书资料中心、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可供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之用。
此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也在考古文博学院合署办公,中心设置的重要研究课题和中心的资料也可以为研究提供方便。
一、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该专业中的考古学科是国家该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外考古界享有很高威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本院现在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精品项目“多卷本中国考古学”、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先后有19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获奖,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1、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向设置:共10个。
它们是: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陶瓷考古、宗教考古、中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培养目标:通过至少4年的学习和研究,熟悉本专业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主要知识,洞察本专业方向的学科前沿动态,能够发现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重大学术课题,修满规定的课程,撰写一篇考古学或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领域的4~8万字的学位论文。
首发暨研讨会作者:来源:《中华儿女》2016年第08期2016年3月17日,范曾先生著《锦文掇英——学研习近平用典心得》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研讨会上,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徐显明、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李家祥、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纷纷对范曾先生捐赠的书法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徐显明在发言中表示,范先生把总书记的用典用艺术的形式再创作,除了艺术的贡献之外,还有政治的贡献。
比如在147幅作品中,专门有“法治篇”。
总书记讲“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先生把这一段概括出来。
还有王安石的“天下之事不在于立法,而在于法之必行”,先生也将此概括出来了,并形成“法治篇”。
中国现在要走一条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回顾两千五百年间中西竞争的历史便可得出结论。
中华文明在两千三百年间是领先于西方的,只是在近两百年落后了。
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
所以中华民族很重要的一项使命,就是在制度上超越西方。
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来,就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就没有这条道路。
李家祥在发言中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范先生147幅书法作品为什么备受大家尊崇,是因为他的书法是“诗词书画入墨意,经子史集进羲砚”。
文以载道,书以焕彩,书法是中华文化优秀文明的最灿烂的光点,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最闪光的艺术形式。
我们在领略中国书法的时候,一定要和中国文化的传承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
卢新宁在发言中指出,范曾先生将《习近平用典》中引用的古典名句,结合自己的品读理解,以深厚的学养、诗性的语言,概括归纳为147个四字短语,并且挥毫为书法作品,这种精神确实让人心生敬意。
古人云,诗可以兴、观、群、怨。
四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的诗歌体例,从古老的《诗经》源头出发,范先生让诗意和书法这两个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元素美好相遇,珠联璧合。
王人博一个宪政主义者的困惑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彭淑发自:北京最后更新:2012-08-21 10:36:13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王人博:生于1958年,著名宪法学者,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
其代表著作《法治论》(与程燎原合著)是1990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一本学术著作,其《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梁辰/图)∙标签∙王人博∙宪政∙学者在82宪法颁布30周年之际,看看一个中国的宪政学者如何思考和自处邀访之初,王人博就在回复的短信中摆明他一贯的为人态度,“你是否发错对象?如果要我对我校…吴法天(副)教授约架被打‟发表看法,恕无评议。
”这位昔日西南政法大学的精神领袖、如今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极擅调侃。
就在宪法颁行30周年的今天,有学者在饭桌旁故意问他:王老师,法治两字怎写?他稍稍侧身,两眼微睨:你说怎么写,就怎么写。
无论是老友、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主持的会议上,还是2010年的公开讲座里,他都不动声色,“不说心里过意不去”——“美国的宪政主义者无法理解中国宪政主义者的痛苦。
正像一个意大利的球迷,没有办法理解一个中国球迷的痛苦一样。
”贺卫方还有微博里的自嘲——“今天天真冷,好不容易打上车。
一上车,京哥就唠叨不停。
问我是哪个单位的,干什么的。
我如实作答,并告诉是教法律的。
又问,教什么法律?答,教的是一门最不值钱的法律。
京哥回答说,噢,是教宪法的吧?!”1980年代中期至今,王人博先后发表《法治论》、《权利及其救济》、《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等著作。
看似一段学术脉络,却是心底“永不消逝的电波”。
他曾说道:我既不左,也不右,我是一个坚定的宪政主义爱国者。
王人博语录●山东人的性格不同,但有一点可能是同的:湖南人造反是自己想当皇帝,而山东人造反是想招安。
山东人的优点是认同合法性,有忠诚之心,其缺点那就太多了。
文化遗产学博士点文化遗产学博士点是指一个大学学术机构授予文化遗产学博士学位的专业学科领域。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涵盖了人类历史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管理等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化遗产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文化遗产学博士点的设立,旨在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水平。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许多古老的建筑、遗址以及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技艺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有专业的人才进行研究和保护。
文化遗产学博士点的设立,为这些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深造和研究的平台。
文化遗产学博士点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文化遗产管理、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律保护、考古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一定的研究项目和写作论文。
这些研究项目可以是实地调查、建筑修缮工程、文物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旨在对某一特定的文化遗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
文化遗产学博士点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学术界或从事相关职业。
在学术界,博士毕业生可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教学和指导工作。
而在职业领域,他们可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工作,如博物馆、图书馆、考古团队等。
此外,文化遗产学博士可在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中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文化遗产学博士点的设立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水平,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被保护和传承。
同时,这也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文化遗产学博士点的设立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举措。
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能力,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被保护和传承。
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享,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全球共享和发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简称“文化遗产研究院”或“遗研院”,是中国专门从事文化遗产学科研究的机构,属于中国国家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
下面将介绍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成立背景、组织架构、主要职能以及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
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国家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隶属于中国文物学会。
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提升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和研究能力。
研究院依托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庞大的文化遗产资源,致力于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文化遗产研究院下设多个研究部门和研究所,包括文物保护研究所、文化遗产管理研究所、考古学研究所、博物馆研究所、文化遗产考古保护中心等。
这些部门和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拥有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和实践经验。
同时,研究院还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加强了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主要职能包括文物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管理研究、文化遗产政策研究等。
研究院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项目,激发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注,深入开展科学考古研究,丰富了文化遗产的研究领域。
同时,研究院还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学术会议和展览等活动,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效果。
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研究院着力保护和传承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开展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技术研究,有效防止了文化遗产的损毁和流失。
研究院还组织开展对文化遗产的系统调查和研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信息。
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究院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经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
总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中国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机构,承担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文物考古发掘、博物馆管理研究等多方面的重要任务。
徐显明校长在“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
暨考古学专业4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20XX年5月5日)
尊敬的单院长、各位来宾、各位校友:
五月的泉城花红柳绿,生机盎然。
今天,更是春光明媚。
刚刚迎送过110周年校庆的校园,也正以她崭新的面貌迎候各位校友及嘉宾的到来。
在此,我代表学校对于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及校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于长期以来支持我校发展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东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
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之最。
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
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百余年间,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踔厉奋发,薪火相传,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大学在建校之初,就设有经史子集课程,从而奠定了文史学科的基础。
从上个世纪头十年至五十年代,山东大学先后经过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几个阶段,到五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山东大学的文科发展得益于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时期和50年代山东大学在青岛办学的时期。
30年代的两任校长杨振声、赵太侔思想进步,富有远见,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广泛延揽人才,学校一时名流云集,如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顾颉刚、王统照、闻宥、游国恩、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等著名学者均在校任教。
师生勤奋教学,成就蜚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我校的考古学科就诞生于这一阶段。
1934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刘咸教授,国学大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王献唐先生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董作宾先生的合力安排下,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师生一行7人参加了史语所在滕州安上遗址的考古发掘,师生们在我校《励学》创刊号上发表的考古收获,是迄今为止有关此次发掘成果的唯一的科学报道。
实际上,我校考古学科的发端还可上溯到1928年。
当时任齐鲁大学助教、同时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吴金鼎先生发现了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从而引发了1930年城子崖遗址的科学发掘和龙山文化的命名。
我们知道,龙山文化大约相当于历史传说时期的五帝时代,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历史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一发现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齐鲁大学是山东医科大学的前身,自然也是山东大学的前身之一。
如此说来,我校的考古学科至少已有84年的历史。
我校的民俗学是早期中国民俗学重镇,顾颉刚、王统照、闻一多、关德栋等在民俗学领域研究成果卓著,学术积淀深厚,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总之,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考古学、民俗学这两个学科都是我校人文领域里的重要支撑。
为了加强我校在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最近学校对人文学科做了重新整合。
一是将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文史哲研究院和《文史哲》杂志社等机构进行了优化,成立了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目的是发挥我校在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外哲学和思想史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复兴我校的国学或古典学术传统,这个研究院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的儒学研究中心。
另一个重点建设的平台就是文化遗产研究院。
遗产院的依托学科是我们的考古学和民俗学。
这两个学科有其共同特点。
第一,二者所处理的基础资料首先是器物和技术层面的,其次才是社会层面和认知层面;第二个特点,它们所研究的对象都与当下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承担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甚至我们的自然遗产,也包括在其中。
遗产院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的、开放式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重镇,在考古学、民俗学和文化遗产学方面进入全国前列。
同时,文化遗产研究院还承担着建设山东大学博物馆体系的任务。
各位都知道,前不久
的3月17日,我们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了奠基仪式,山大实现了在青岛恢复办学的夙愿。
作为对山东大学的支持,青岛市委、市政府与我校共建三个馆,即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馆,目前这三个馆已经作为首批开工的单体建筑正在建设之中,青岛校区博物馆的主题展览,我们倾向于重点放在水下考古、古生物学两个方面。
目前,我们在济南中心校区建有考古博物馆、艺术馆、校史馆,在趵突泉校区正在计划建设的有医学博物馆。
遗产院要在这一系列博物馆的建设中发挥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第四个职能正式提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民族的道德高地。
地处齐鲁文化及孔孟礼仪之乡的山东大学,较之其他高校,承担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更为迫切、也更为实际的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
我们愿与各位一道,为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请允许我再次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甚至是不远万里来参与此次盛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校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