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实践活动,密切科学课与生活的联系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开展小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引言: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开展小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一、确定活动主题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的主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
可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物质的变化等。
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调查,确定一个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
二、制定活动计划在确定了活动主题后,制定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是必要的。
活动计划应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所需材料和设备、活动时间等。
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
在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提出有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
四、设计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活动形式。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模拟等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可以通过图表、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整理数据,提炼规律,得出结论。
同时,要鼓励学生思考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六、展示成果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的成果应该得到展示和分享。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他们向同学和家长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和所获得的经验。
通过展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评价活动效果评价活动效果是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活动的反馈和评价。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评估活动的效果,为今后的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
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
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
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
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
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3、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4、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我们的生活与科技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2. 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1.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探讨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科技产品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 科技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分析科技在医疗、教育、环保等领域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科技对生活的具体影响,学会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科技发展未来趋势的理解和展望。
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科技产品的应用和未来科技的视频。
实物展示:智能家居设备、3D打印机等。
小组讨论材料:科技新闻剪报、相关书籍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分享个人体验。
3. 案例分析:分析科技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4. 动手实践:进行简单的科技制作活动,如编程小游戏、科技小制作。
5. 未来科技展望:通过视频和讨论,引导学生对未来科技发展进行思考和预测。
板书设计中心主题: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关键点: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技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
辅助图表:科技产品时间线、科技在各领域的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写一篇关于“我最喜欢的科技产品”的短文。
2. 小组作业:制作一个关于科技对生活影响的PPT,进行课堂展示。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充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展望科技发展的未来。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一部分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幼儿园实践探究:科学与生活结合教案在幼儿园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尝试通过科学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结合来提供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教师们可以设计一些教案,帮助孩子们探索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以下是一个幼儿园科学与生活结合的教案示例:一、活动名称:种植蔬菜1. 目标: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内容:- 介绍不同蔬菜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
- 带领幼儿亲自体验在小花盆中种植蔬菜的过程。
- 观察每天蔬菜生长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3. 实践意义:通过亲手种植和观察,让幼儿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名称:制作简单机械玩具1. 目标:让幼儿了解简单机械原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 内容:- 介绍简单机械的种类和原理,如 lever, wheel and axle等。
- 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机械玩具,如弹弓、滑轮等。
- 比较不同的机械原理,让幼儿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3. 实践意义:通过动手实践,让幼儿了解简单机械原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活动名称:观察天气变化1. 目标:让幼儿了解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预测能力。
2. 内容:- 让幼儿观察每天的天气情况,并记录下来。
- 通过饼图、条形图等图表形式展示天气变化的规律。
- 让幼儿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3. 实践意义: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幼儿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预测能力。
四、活动名称:简单实验探索1. 目标:让幼儿通过简单实验,探索自然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思辨能力。
2. 内容:- 借助日常材料做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点、物体的浮沉等。
- 让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做出结论,并简单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 鼓励幼儿提出更多的实验想法,并尝试实验验证。
3. 实践意义:通过实验探索,让幼儿了解自然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思辨能力。
以上是一个在幼儿园实践探究科学与生活结合的教案示例,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从生活中感受科学,从科学中丰富生活。
科技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案一、引言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将科技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小学科学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一些体验科技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关实验。
二、实验一:水果电池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水果作为电池,引导学生了解电池的原理,认识到科技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2. 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柠檬、铜片、锌片、导线、LED灯。
(2)将柠檬切成两半,用铜片和锌片插入柠檬中(分别插在两个半柠檬里)。
(3)将导线的一头连接到铜片上,另一头连接到LED灯。
(4)观察LED灯是否会亮起。
3. 实验原理柠檬中的酸性能使铜片和锌片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从而点亮LED灯。
4.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到LED灯是否亮起,并尝试更换不同的水果,如柠檬、苹果等,以比较它们的发电效果。
三、实验二:日常物品的静电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运用日常物品,使学生体验到静电的产生和作用,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气球、头发、橡皮擦。
(2)用气球摩擦头发或橡皮擦后,观察气球与头发或橡皮擦之间是否会发生吸引现象。
(3)用气球接触墙壁或其他家具物品,观察是否会产生静电。
3. 实验原理摩擦会使物体上的电荷发生改变,产生静电。
带有静电的气球能够吸引头发或橡皮擦上的细小物体,同时也能使其他物体带电。
4. 实验结果与分析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气球与头发或橡皮擦之间的吸引力,进一步了解静电的产生机制。
四、实验三:日常生活中的简易回路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搭建简易电路,使学生了解电流的流动原理,发现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电池、导线、小灯泡。
(2)将电池的两极分别用导线连接到小灯泡上。
(3)观察小灯泡是否亮起。
3. 实验原理当电池的两极通过导线连接到小灯泡时,电流会从一个极流向另一个极,使小灯泡亮起。
幼儿园实践课程设计:探索科学与生活的结合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探索科学与生活的结合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 科学知识的引入在幼儿园实践课程设计中,科学知识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有趣的实验、故事、游戏等方式,可以引导幼儿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
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水的三态变化,或者用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蒸汽的形成等。
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
2. 生活实践的融入除了科学知识的引入,实践课程设计还应该将生活实践融入其中。
幼儿园的实践课程设计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引导幼儿应用科学知识。
引导幼儿通过植物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或者通过动手制作简单的小工具来了解简单机械原理。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跨学科融合在幼儿园实践课程设计中,跨学科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不应该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而应该融合在一起。
在探索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颜色的混合等科学知识,并结合绘画、音乐等跨学科内容,让幼儿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培养综合素养。
4. 教师的引导在实践课程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长,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引导,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5. 总结与展望幼儿园实践课程设计中,探索科学与生活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知识的引入、生活实践的融入、跨学科融合和教师的引导是实践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求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实现“科学课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呢?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科学,让他们感觉到科学知识与自己形影不离、无处不在,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角色情境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感受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科学课的重要价值。
如:在教学《溶解》一课中,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说“老师兜里有两快“金丝猴”奶糖,想泡一杯水来喝。
你们谁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尽快喝到这杯奶糖水吗?”泡糖水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说能帮老师做事,都非常高兴。
有的说“用汤匙不停的搅动能够使奶糖快一点在水里溶解。
”还有的说“用热开水来冲泡能更快的溶解奶糖。
”还有的说“先把奶糖碎成小快,能更快的溶解”等等。
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之后再进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就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是那么深不可测的,而是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非常的亲近,从而对学习科学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二、选择生活化的探究内容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所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实践创造的机会。
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时,这节课是以影子产生的条件作为研究内容的课文,如果老师只在教室里讲,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
虽然他们对影子并不陌生,但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
因此,我把这次课安排在室外进行。
在活动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问题,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后写成报告。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如何让实验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 如何让实验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作为高级幼儿教师,我们需要确保幼儿园中班学生在学习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这样一来,幼儿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将其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习成效。
本文将围绕如何让实验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进行详细阐述。
一、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
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强,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体验、发现、探究等方式进行。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幼儿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体验等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
二、选择合适的实验教材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先选择合适的实验教材。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经验,选择与之相关的实验教材。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与幼儿常见生活经验相关的教材,例如如何判断风向、如何制作冰淇淋、如何利用太阳能等。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幼儿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创设适宜的实验环境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创设适宜的实验环境。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宽敞明亮、安全卫生、设施齐全的实验室。
其次,我们需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方便幼儿自主探究。
最后,我们需要在实验课堂上引入互动性教学,让幼儿们互相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四、注重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其实践性。
我们可以通过给幼儿提供实物、实验器材等物品,让幼儿们亲手操作、实践,从而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们在实验教学之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实践性。
五、创新实验教学形式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角色扮演实验、亲子实验等形式,让幼儿们在实验教学中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与日常生活结合的方法科学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参与,观察现象,探索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然而,有时候学生可能觉得实验与日常生活脱节,缺乏实用性。
因此,为了更好地将科学实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课题。
例如,可以选取与食物、水、空气等有关的实验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水的净化方法、空气的组成等。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实验中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他们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现象,然后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水果保存实验,让他们思考如何延长水果的保鲜期。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例如改变储存环境、使用保鲜袋等,然后通过观察和比较实验结果,找到最有效的保存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验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家中或者课余时间进行实验。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将实验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科学实验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魅力。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科学实验室,让他们观察和参与实验活动。
小学生科学课程如何融入生活实践小学生科学课程如何融入生活实践科学课程是小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关于探索世界的方式。
想象一下,科学课程就像是一个引导小朋友们探索世界的向导,带领他们走进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揭示其中的奥秘和规律。
首先,我们来到了小朋友家里。
科学课程教会他们如何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如水是如何沸腾的,植物是如何生长的。
小朋友们开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解释这些现象。
就像一个聪明的朋友,科学课程告诉他们:水沸腾是因为温度达到了一定程度,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
接着,我们跟随小朋友们走出家门,来到学校。
科学课程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引导他们进行实验的助手。
通过实验,他们可以亲自动手,验证书本上的知识。
例如,他们可以用简单的实验装置来观察水的蒸发过程,了解不同条件下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
科学课程不仅让他们知道答案,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得出结论。
然后,我们来到社区,科学课程在这里又扮演了一个探险家的角色。
小朋友们通过参观社区中的各种设施和机构,比如图书馆、博物馆或者公园,学习如何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他们可能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学习如何保护地球;或者去博物馆了解不同时期的生物演化。
科学课程让他们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和实用性,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最后,我们回到了课堂。
科学课程在这里又像一位智者,给小朋友们分享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思考。
他们听着老师讲述关于自然界、宇宙和技术的奇妙故事,感受到科学无穷的魅力和力量。
这些故事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总之,小学生科学课程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生活的体验。
它像是一位引领者,带领小朋友们走进知识的海洋,探索真理的大陆。
通过融入生活实践,科学课程让小朋友们从小就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设实践活动,密切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摘要:】:正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应该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呢?在小
学科学教学中,我觉得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是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科学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生活实际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课新课标要求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鼓励儿童通过动脑动手“学”科学。
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设计以下教学实践案例,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身边的科学课教学资源。
把自己所学习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案例1、尝试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让树长得更好,花开得更艳
三年级下册《肥沃的土壤》一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
的概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因地制宜,亲自动手制作腐殖质。
我们学校地处城区,学校每周大扫除,要清除很多的树叶、杂草,一筐又一筐的抬到校外的垃圾桶,同学们都累得满头大汗,有时太多了,干脆放火烧,污染了环境,又不安全。
树木四周、花坛里扫得干干净净,环境是优美了,可由于土壤肥力不足,城里又不容易弄到有机肥料,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长得不太好。
通过学习了《肥沃的土壤》,同学们已学会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应用这一科学知识,把树木周围的叶子清扫堆积起来,在树木四周或花坛里刨出土坑,填埋树叶、杂草,不但清洁了环境,而且树叶杂草腐烂后形成腐殖质,能增加土壤的肥力,让校园里的树长得更好,花开得更艳。
同时,又让城里的孩子参加了劳动实践,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并且把自己所学习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案例2、应用对树木种类的认识,为校园里的植物制作说明标签
许多学校为了让孩子们增长知识,丰富对植物种类的认识,请专门的园艺工人把校园里的植物帖上统一的标签,其实,这也是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机会。
利用课余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仔细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抓住每一种植物的枝、叶、花、果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第一手调查资料。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到图书馆或上网查寻,向园艺工人或父母请教,在老师的帮助下查实校园内所有植物的种类、属性,利用科学课时间把调查结果在各班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让同学们增加了植物种类方面的科学知识,获得了课本以外的科学知识,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让学生经历了亲身实践体验,共享学习成果,培养了收集资料、调查分析、团结合作的能力。
案例三、联系绿色学校创建,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实践活动
永定小学是一所县城小学,在校学生1420余人,近年来开始进行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
结合这项活动的开展,在科学课教学中设计了垃圾分类处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首先让学生进行调查,弄清楚了校园内的垃圾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人由于学校地处城区,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加之学生年龄小,爱吃零食,所以每天上学带零食的学生众多,自然免不了产生大量的和食品有关的垃圾,如包装盒、塑料袋、吃剩的食物等。
2、校园内的树木、花坛内的花木等有落叶。
3、学生的废纸、废文具、果皮、果壳、零食袋、矿泉水瓶。
4、教职工住宿区产生的生活垃圾。
其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尽管在校园内设有垃圾箱,教室里有垃圾筐,也要求袋装垃圾,但是,垃圾仍然很是有些混乱。
尤其是塑料袋和废纸带来的白色污染最为突出。
2、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每周的星期二、五进行认真的大扫除,并进行检查评比,每周有值周班级进行卫生值勤,少先队大队部在校园内有专人纪律值勤,但乱扔垃圾的现象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有: 1、垃圾箱放置地点不合理。
2、垃圾箱数量有限。
3、有些垃圾箱清理不及时。
4、垃圾箱时有破坏。
5、部分学生并没有作到垃圾丢进垃圾箱。
6、垃圾没有进行更为有效的分类。
最后,通过进一步调查和思考,同学们认识到校园垃圾种类较单一,易于分类回收:1、教室内:废纸,塑料食品袋,果皮,废电池,废文具; 2、教职工宿舍区:废纸(箱),塑料食品袋(瓶),果皮,废电池,生活废物; 3、校园内:废纸,塑料食品袋,果皮,落叶; 4、操场上:废纸,塑料食品袋,果皮。
根据调查分析,结合科学课上所学的知识对校园内垃圾进行科学的处理。
根据校园垃圾现状,同学们决定将垃圾分类回收、分班级回收。
这样,就可将分类后的垃圾按用途回收利用。
通过学生的讨论,在校园里的垃圾箱分“有机垃圾”(果皮等)、“有机垃圾(废纸类)”、“无机垃圾(塑料类)”三种。
废纸类、塑料类垃圾由各班收集后卖给废品收购站,当做各班勤工俭学的劳动成果。
经过这样整治,校园垃圾情况有很大改观,垃圾的总回收率会逐渐上升。
之后,三步走的垃圾处理方法逐步形成:第一,就是做好垃圾“有机”与“无机”的分类。
第二,作好学生的环保意识工作,做到垃圾的彻底分类。
第三,与有关单位牵线共同处理回收后的垃圾,做到垃圾回收后的后续工作。
再从以下方面使校园的垃圾分类的处理活动由粗到细、由点到面。
第一、校园方面:对垃圾分类增加投入,对各班卫生及垃圾处理进行评估。
班会、板报、社团活动广为宣传,加强垃圾分类回收意识。
第二、教室方面:走廊增置垃圾分类筒,由各班落实垃圾分类处理。
各班垃圾的分类:由值日生负责。
倒垃圾的同学按清扫规定时间内将一般废弃物倒入垃圾拖箱中。
再将垃圾桶清洗干净放回教室。
通过引导学生应用科学课学习到的知识,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校园逐渐变得干净整洁,绿色学校面貌一新,同时,通过学生辐射家庭和社会,将逐步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改变以往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自己与环保的关系,并树立环保意识,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周围一片”的目的。
以上科学课实践活动教学案件的设计和实施,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了学校教学实际,为学生创造了把科学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把自己所学习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勤俭节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