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情境
- 格式:pdf
- 大小:290.76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做法【摘要】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将学生置于愉悦的学习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正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学生有效学习科学的关键所在,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一、实验入境,启发创造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
”实验操作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合理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启发创造思维,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发现精神。
实践也证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有利于突破知识学习中的重难点,自求诠释;有利于学生体会实践意义,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我在执教《摆的研究》、《运动与摩擦力》这些课时,为学生准备好必备仪器,只需对如何控制相同条件,不同条件进行引导,让每一组学生亲自去做实验,认真做好数据记录,然后在班级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力与运动关系时,大部分学生对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用力能够理解,但对怎样才能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大部分学生认为也要用力,这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此时光靠老师讲解效果很差,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实验,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辆小车和一块长木块,让这辆小车从长木块的同一高度滑下。
1、在底部放上毛巾(小车很快停下来)2、在底部放玻璃(小车滑行较远)3、想一下,如果放一个非常光滑物体(小车怎么样?)此时,学生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原来物体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不会停下来,将永远运动下去。
可见实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活跃,讨论交流更加主动、精彩,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达到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计一道实验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科学原理的运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多媒体辅助:在课堂上,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通过直观的展示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多媒体资源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实物展示:在科学课堂中,可以带上一些实物进行展示,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深入理解和探究。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带一棵小苗子到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生长变化。
4. 启发性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问,增加科学课堂的趣味性。
5. 探究式学习: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6. 合作学习: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和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游戏化教学:可以将科学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游戏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科学课堂的效果。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方法。
营造独特情境,创造课堂奇迹——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一种营造独特情境的方法,以创造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奇迹。
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案例背景本案例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一个主题:植物的生长。
通过创造一个模拟植物生长环境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植物生长过程中。
情境设计1. 前期准备:在教室内设置一个小型花园区,包含土壤、种子、水壶等。
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
2. 角色扮演:每个学生可以扮演一个植物的角色,如种子、根、茎、叶子等。
老师可以引导他们了解植物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植物生长过程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花园中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并比较各个角色的生长速度、形态和需求。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观察和照顾其中一株植物。
鼓励他们共同合作,分享观察结果和经验。
5. 知识探究:在观察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和营养摄取等相关知识。
6. 总结分享: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理解,交流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教学效果通过创造独特的情境,本案例能够达到以下教学效果: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模拟植物生长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主动参与研究。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提高对细节的敏感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分享观察结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深入理解知识:通过在实践中探究,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本案例的实施,我们相信可以创造课堂中的奇迹,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有趣、参与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科学学习效果。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在小学六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将科学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这种方法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科学世界中,探索和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室环境、设计虚拟科学探险等方式,将科学知识具体化。
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所学,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情境创设,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生活背景。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情境,如将科学实验与学生喜爱的游戏或故事相结合。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和学习。
例如,在讲解力学原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为主题的情境。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超级英雄的各种动作,探索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这样的情境不仅生动有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
此外,情境创设也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有效的情境创设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
教师应该设计合适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和讨论。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
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情境创设,教师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小学科学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之一。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
一、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
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动力,主动探索。
如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
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科技史设置故事情境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实验和发现事例都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图片,帮助他们去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
例如教《电流》时,结合课文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教《生物进化》时,讲达尔文从小热爱科学,课余时间常到野外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拣拾贝壳和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故事;教《水的压力和浮力》时,讲阿基米德从浴桶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的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三、联系旧知识,创设教学情境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问题。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堂里,孩子们兴奋地走进教室,眼前的布置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墙上贴满了五彩缤纷的自然图景,桌子上摆放着各种有趣的实验器材。
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当我置身于这个课堂,能够感受到每个孩子脸上的期待与兴奋。
他们的眼睛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仿佛在探寻着未知的奥秘。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每一个概念都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
例如,在讲解植物生长时,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窗外的小花,询问它们的颜色、形状以及生长环境。
这样的互动,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感,也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们置身于一个真实而具体的环境中。
在一次关于水循环的课程中,老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的“水循环实验室”。
通过简单的水盆、加热器和透明塑料膜,孩子们亲眼见证了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
这不仅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还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了科学原理。
在这种情境中,孩子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探索者和创造者。
他们在实验中提问、思考,甚至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与想法。
教师则像一个引导者,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这样的氛围中,科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活泼的、充满乐趣的探索旅程。
除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同样可以扩展到户外活动。
在一次关于生态系统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孩子们前往附近的公园,观察不同的植物和动物。
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奔跑、嬉戏,认真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每一个细节。
当他们捡起一片叶子,仔细观察其纹理和颜色时,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
这种亲身体验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情境创设的成功还依赖于教师的创造力与灵活性。
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
例如,在学习磁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带磁性的物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索“谁能吸住什么”。
小学科学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形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体验,认真感受,详细了解科学情境的魅力。
教师可以结合科学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使得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参与学习,获得良好的科学知识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创设生活离学生很近,但是科学好像就离学生很远。
为了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将情境创设的手段应用在课堂实践中,有效拉近科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和实践过程中。
为了凭借情境提升教育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应用,引领学生以生活经验进行科学知识感受;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凭借游戏完成科学知识认知;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和情境邀请学生参与,促使学生在实践情境的体验中达成科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建立。
丰富的课堂情境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还能够使学生高效完成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一、生活化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为了拉近科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培养,引领学生在生活化情境的体验中感受到科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结合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将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取得良好的科学知识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点亮小灯泡》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为了引领学生对于电流和电路产生兴趣,就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课堂上,教师表示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电能,但是有没有学生想过电在电线里面是随便走的吗?如果我们想要使一个灯泡亮起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趣味化的生活化情境引领学生建立了学习兴趣,使得每一位学生积极结合教师的情境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经过学生的积极探讨与探究,有的学生表示电在电线里面应该不是随便走的,而是沿着一个方向有规则的走;还有的学生则表示,如果我们想要电灯亮起来,那我们可能需要一个电源或者电池。
每一位学生都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进行着生活化情境的分析,且能够凭借生活化情境的体验感受到电能的重要性,建立电流与电路的探究意识。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教学。
情境引入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将学生置于愉悦的学习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学生有效学习科学的关键所在,结合教学实践,本文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一、问题入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设计,犹如在学生脑海中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根据教学内容巧于设疑,通过设计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科学的探究学习中来。
如教学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难点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当汤圆或饺子刚放入水中时,会沉入锅底,而当汤圆或饺子煮熟时,则会浮出水面,这是为什么?然后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将一块小铁石放入盛满水的脸盆中,问学生:“小铁块为什么下沉?”学生则回答:“因为铁块重,所以下沉。
”紧接着又问学生:“大轮船也是钢铁制成的,比小铁块重得多,为什么它却可以漂浮在水面呢?”学生听后立刻进入思考。
这样不但为新知的探索留下了悬念,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去。
二、趣味入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结合小学生好动、好学、好新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情境
发表时间:2018-07-19T11:42:00.44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9期作者:彭洪彬
[导读]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
”
彭洪彬(青川县乐安寺乡中心小学校四川青川 628111)
中图分类号:G6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9-0092-01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
”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在于探究。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情境。
一、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
例如,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浇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
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科技史设置故事情境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生难忘,他们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
例如,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导入时,我巧妙地利用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再如教《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时,讲述阿基米德揭开王冠真假的故事,阿基米德从浴盆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沉浮规律的故事。
教《生物进化》时,讲达尔文从热爱大自然,课余时间常到野外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拣拾贝壳和采集标本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三、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
巴莆落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题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尽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例如在《导体、绝缘体、半导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电路板,紧接着提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变亮?”学生答:“用一金属接在开关两端,就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这样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证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游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
例如,在教《怎样认出它们》一课时,在学习了用摸的方法认识东西之后,设计一个摸袋子游戏,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有铅笔、橡皮、糖、小刀、硬币、花生等东西,要求学生不准看,只能用手伸进去模,比一比谁摸出的东西最多,最后把东西倒出来看,究竟摸对多少,摸对了的同学开心得不得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课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的有劲,玩的开心,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计算机多媒体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扩展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能形象直观地表现各种现象,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客观事物。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更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如在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时,课件出示月球由远及近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明亮的月球表面其实是一副千疮百孔的样子,那一个个坑就是环形山。
学生不禁提出探究的问题: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课前播放日食、月食的录像,既让学生亲眼看到日食和月食时的景象,又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日食、月食是怎样产生的?
六、利用想象构思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分。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
例如,教《叶的蒸腾作用》一课时学生通过“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观察,发现罩植物的塑料袋内有很多小水珠,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从湿土里进去的吗?(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的体内跑出来的,植物体应该有什么构造,才往外跑“气”?)学生自然会想象出植物体表面应有水蒸气跑出的孔,这些孔一定很小,是肉眼看不到的。
学习自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巧妙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这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