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来说
- 格式:docx
- 大小:15.62 KB
- 文档页数:1
《说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了解数的发展。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数学的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学习本文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自主预习】1.什么是科学小品本单元是一个科学小品单元,属实实用文中的介绍文。
“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介绍文(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解说某种知识的一种说明文体,例如介绍知识、读物、影剧、图片、产品、建筑、旅游点、投资项目、科技成果等等。
介绍文的主要特征是知识性和科学性,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准确、通俗。
科学小品文属于科学类说明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重在客观地解说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不含有感情色彩,而科学小品文不受这一点约束,它可以包含文学性的描述,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它的特点是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
2.说明方法及其效果(1)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
(2)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3)打比方(比喻说明):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科学具体,令读者信服。
(5)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6)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7)作比较: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8)画图表: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9)引用: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中,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研讨学习】(一)整体感知1.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说明的?请你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世纪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关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各类专项研究也层出不穷。
适时地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出发, 总结、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以管窥中国古史发展与演进的基因,显得愈加必要。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三对特征''值得注意。
多元与一体在今天中国地域范围内,史前时期每一个地理单元或地区都有着各自区域内文明的演进,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多样性特点。
严文明先生曾提出“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模式,认为中国史前文化是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体结构,即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同时又是一体的。
随着各个区域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多元”与“一体”并不完全同时存在。
关于“多元一体”,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既是“多源”的又是“一源”的。
“多源”易于理解,主要指中国史前几个区域文化如燕辽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中原地M等各有特色,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原地M以外的其他区域文化似乎分别在红山文化、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清文化之后相继衰落,其文明化的进程或夭折或中断,只有中原地区文明得以延续发展。
尽管各区域先进文化因素汇集中原,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原文化这一主体。
从发展脉络上看,始终有着中原地区这样一条主脉或主根,华夏文明的主体一直是在中原地区文化的基础上连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是“多源”中的“一源”。
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的“多源”与 "一源''是从广义和狭义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结果。
第二,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看,“多元”与“一体”是文明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是一个多元演进并逐渐走向一体的过程。
庙底沟文化时期是中国早期文化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阶段,龙山时代早中期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阶段。
中国远古文明之西来说摘自:苏三的新浪博客2006-11-14首先是文化判断,然后才是学术判断大家知道我不是做学问出身的,我认为我是从大的文化角度来着手这一问题的。
至今我都认为我是一个文化呼吁者,而非一位学者。
我本科是学英美文学专业的,我先是接受共产主义教育,成为一个初步的国际主义者,然后进入大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然后开始反省中国的传统文化。
经过一段比较迷茫的日子,最终我成为一个比较清醒的国际主义者。
西方理性与科学精神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基础使我看待许多与中国有关事物时,我可能都会相对客观、理性一些,起码民族情感不能左右我的判断。
在严肃的学术问题上,我一般不会有民族主义倾向,这是我的优势。
中国相对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总体上不太自信,所以自卑,自卑然后又自傲,最后自大,这种扭曲的情绪反映在历史学中时会产生许多不应有的歪曲,对这一点从上大学时就开始有所警惕。
这个立场与警惕使我最终走上与主流不同的学术道路。
我开始具体这个研究非常偶然,但也是一种必然。
我曾经非常喜欢世界史,从年轻时就希望了解世界文明的本源,但那时与今天所想有本质的不同。
大学毕业后,曾准备过一年考研究生,专业就是"世界史"。
我让一个同学提前替我报名,竟然因报名失误使我痛失了这个机会,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报考过,因为我当时只是想调换工作,不过后来学习过2年《经济学》研究生课程。
我想年轻时对历史的学习愿望与兴趣可能一直隐蔽地伴随着我,那么在知识材料的积累上面对我都是个不错的方向。
到了21世纪,我在外企上班,"心在曹营心在汉",特别想读书、写字。
最后没办法解决冲突,就狠心辞职了。
这是2002年夏。
辞职以后就天天上网查资料读书写字,渐渐有一些出版社喜欢我的文字,这给我很大的鼓励。
我先是写了几本杂文与读书笔记,并没有什么方向性,但总体看我还是喜欢历史与社会学,越来越不喜欢文学等虚构的文字,尽管我的专业还算是英美文学。
我实际上是从三星堆问题介入文明探源的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三星堆的一本资料介绍,我突然怀疑对其文明根源的解释来。
西来古镇(上)——《悠游成都》之二张立先同事王连生弄车,刘鑫作陪,我惬意地去了成都附近的又一古镇:蒲江县的西来。
西来,听名字就挺有意思。
关于“西来”之得名,说法两种:一说是从天上看,整个镇的民宅摆成了一个标准的“西”字。
二说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发洪水,将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供奉的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田园里,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
一般的庙门都为南北向,唯有西来的关帝庙门却向西开。
34年后蒲江县县令到临溪场巡视,借用“佛法西来”的典故,改临溪场为西来场。
“先有关帝庙,后有西来场”,场逐渐聚居成镇。
西来古镇,是一座位于山间平坝的小镇。
泊车临溪河石桥,见不着古镇的影子,一旁打听,方知严格意义上讲的古镇,其实就是如今尚存的一条老街。
哦,文峰塔、簸箕街、烟巷子、水巷子、花龙门子、亭子巷……纵横交错,1200米的长街和近700米的小巷,缀成古色古香的川西风韵。
老街中心院坝上,矗立着一座清代建造的文峰塔。
塔高约20米,分3层,外加宝顶,塔身成六棱状,每一层都是飞檐走角,四周是古典戏曲雕塑,并配有用九曲篆文书写的诗文,它处罕见。
塔上的报功堂,有一官神端坐其间,记录百姓功德,决定增减寿缘,或施福降灾。
塔身下有个大的炉灶,用于烧写过的字,故名惜字宫。
场坝竖塔,劝人向善。
传说此地一位青年,从小喜书法,但不惜字,随意乱扔,不久便近乎失明了。
后在梦中经仙人点化,就柱着拐杖,到处去捡字片。
每捡一篼,就倒进文风塔里焚烧,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从不间断,十年过后,这位青年的双眼竟完全复明。
文峰塔旁的一大片平坝被围起来了,据说为两座木结构大戏台,糸钱姓和刘姓两家所建,时常唱对台戏,往日甚是热闹。
坝上有高高的灯杆,吊有数十盏各式各样灯笼,笼罩戏台。
老街陈列室里的一具船棺,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蒲江县出土的。
船棺长6.8米,直径1.5米,由一株树龄超过1000年的楠木凿制而成。
中华文明西来说的演变及评析摘要:一、引言二、中华文明西来说的演变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西来说2.20世纪中期:中华文明西来说的传播与影响3.20世纪末至今:中华文明西来说的质疑与反思三、评析中华文明西来说1.理论依据不足2.历史证据缺乏3.文化内涵差异四、我国学者对中华文明的研究成果1.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2.多元文化交融与中华文明发展3.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及其价值五、结论正文: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便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明形态,为世人所瞩目。
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中华文明西来说,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华文明西来说的核心观点是,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本土,而是由西方传入的。
这一说法在20世纪中期达到了传播与影响的高峰,许多西方学者纷纷对此展开研究,试图找出更多证据支持他们的观点。
然而,随着20世纪末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中华文明西来说提出质疑,并对其进行深入反思。
质疑中华文明西来说的学者认为,该理论的依据并不充分,历史证据也极为缺乏。
事实上,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体系。
这一体系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非源自西方。
此外,中华文明的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的发展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与西方文明相互交融、借鉴、发展。
因此,将中华文明简单地归结为西方文明的传入,显然是片面的。
在质疑和反思中华文明西说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在考古发现、多元文化交融、中华文明独特性及其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大量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证实了中华文明独立自主、多元交融的特点。
总之,中华文明西来说虽然曾在一段时期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中西文化比较审美递增递减律〔一〕1.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同时持有排斥态度。
D:文革时期2.关于人对事物的好恶,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C:人的好恶是无法被自身控制的3.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说,〔〕更具有内在的高度。
A:格律诗4.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更加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这样才能更加展示创作的独特性。
×5.审美递增递减规律指的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1.对于审美的改变,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D: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2.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是为〔〕服务的。
A:大众3.长期来看,人对于事物的喜好,最容易被〔〕影响。
C:接触的频率4.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5.审美活动中既存在效用递减律,也存在递增规律。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1.村山节和浅井降的《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是〔〕年一转折。
C:2.《易经》运用的是数与〔〕的结合。
C:象3.《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D:日月4.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往往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5.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在欧洲出现的时间要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万物五象选择律1.事物的发展更倾向于向〔〕个方向发展。
D:52.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是〔〕。
A:环境:语文:社会3.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不包括〔〕。
C:互助律4.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拼合互补。
√5.莱布尼茨对于中国的文化了解不多,主要集中于太极的相关内容。
×中西地理与文化关系比较概述1.与文化的关系特别密切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包括〔〕。
B:地质包括地形气候资源2.导致地球10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冰期变化的是〔〕的循环。
B:太阳系与银河系本星系团3.最近一次冰期结束后,中国进入〔〕时期。
世界上古史重点一、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
二、古代埃及:金字塔、埃赫那吞的改革。
三、古代西亚:楔形文字、汉莫拉比法典、巴比伦之囚、贝希斯铭文、尼布甲尼撒二世居鲁士、大流士、汉莫拉比中央集权的表现、大流士改革。
四、古代希腊:荷马史诗、僭主政治、陶片放逐法、梭伦的改革、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伯利克里时代的繁荣。
五、古代罗马:十二铜表法、王政时代、元首政治、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罗马帝国的兴衰。
中国古代史教程(上)重点一、夏商周:甲骨文、金文、青铜器、盘庚迁殷、礼乐文明、宗法制、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二、春秋战国:大国争霸、弭兵之会、初税亩、三家分晋、鲁国斗争、公家和私家之争、商鞅吴起李悝变法(内容影响)、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的转变、百家争鸣、稷下学宫。
三、秦汉王朝:秦巩固政权的措施、秦的兴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与分封制相对比)、皇帝制、官僚制度、五德终始、王国问题、黄老之治、轮台罪己诏(背景、内容、影响)、巫蛊之祸、察举制度、新儒学(背景、内容、影响、复古和再授命思想)、王莽改革、光武帝的柔化政策、豪强地主与中央集权、尚书台、门阀制度。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均田制、三长制、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南北朝的世风不同点。
五、其他: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田亩制度的变迁。
行政体制的变更。
人物评价: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
(注意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
中国历史文选重点一、名词解释。
甲骨文、金文、四书、五经、三礼、春秋三传、左丘明、刘向、老子、编年体、语录体、纪传体、国别体、《论语》、《老子》、《孟子》。
二、问答题。
编年体的定义和特点、国别体的定义和特点、出土文献的价值、孔孟思想的现代价值。
三、标点翻译。
一段出自于课内,一段出自于课外。
课内有可能考《尚书·牧誓》、《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二、繁简字荐与兴核递惊忧遍宾灵薦與興覈遞驚憂徧賓靈义国会简独万书阳过礼義國會簡獨萬書陽過禮龙岁床扰异龍歲牀擾異中国通史考点luna1.中华文明西来说中华文明西来说”作为一种历史假说,认为中华文明非发源于本土而是由西方文明传入,最早由西学东渐的传教士提出,1921年瑞典安特生在发掘仰韶文化遗址时再次提出,他在中国西北地区(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发现很多彩陶(红陶),跟中亚安诺地区的非常接近,并使之成为显学,显学之下有四种说法,一是埃及说,二是巴比伦说,三是印度说,四是更古老民族。
西方行政学说西方行政学说是指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
它主要包括了公共管理、行政法学、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西方行政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国家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西方行政学说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欧美国家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现象,这导致了政府职能的日益扩大和复杂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政府的管理效率、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了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需求。
西方行政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包括了传统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制度主义公共管理理论等。
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主要强调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它认为政府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通过规范的组织结构和程序来实现行政目标。
这一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包括伍德罗·威尔逊和马克斯·韦伯等,他们提出了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理念,为现代行政管理奠定了基础。
新公共管理理论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行政管理理论,它主张政府应当向市场化和私营化方向转变,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奥斯本和盖布勒等,他们提出了“政府应当做什么”、“政府应当怎么做”和“政府应当谁来做”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新制度主义公共管理理论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行政管理理论,它主张政府应当注重组织结构和制度设计,通过改革制度来提高行政效率和适应性。
新制度主义公共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鲍姆和麦奎尔等,他们提出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的设计”和“制度的变革”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西方行政学说的发展,不仅为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对其他国家的行政管理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行政学说的理论成果和管理经验,正逐渐被其他国家所借鉴和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1、西来说: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
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A.“三皇”“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以后者为主。
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
《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
”《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
”《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
《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
”《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
人类起源问题一直是国际科学家热衷于探讨的重大问题,中国人种起源也是引起中国学人巨大兴趣的题目。
现在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人种来源于非洲大陆,与欧洲、大洋洲、中东等各地的人种都属于同一祖先。
这个观点有很复杂的科学数据作支撑,因而相信的人很多。
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则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也都是在想方设法论证中国人种是在本土独立发生的。
中国人种外来说,其实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一个题目。
中国人种的本土独立发生更是晚近才出现的一个说法,大约在1930年代形成。
在那之前,虽然也有人认为中国人种起源于本土,但这种看法并不居于主导地位,相反,中国人种外来说倒是很受中国人的推崇。
中国人种外来说并不限于一个外来地域,归纳各家说法,至少有巴比伦说、非洲说、澳大利亚说、亚细亚北方说、美洲说、帕米尔高原说、埃及说、印度说,以及东方海岛说等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巴比伦说。
而这个说法又往往被概括为“中国人种西来说”。
“中国人种西来说”即来自巴比伦说的创造者为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1844-1894)。
拉克伯里生于香港,并在那里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后往英国,先是出任大英博物馆馆员,后任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院教授。
他在1894年出版的《早期中国文明的西方起源》(又译《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论》)中,提出中国人种可能来自巴比伦的看法,以为当西历纪元前二二八二年,有那苛黄特(Nakhunte)者率巴克民族东迁,经过大夏即今中亚西亚,自西徂东,到达昆仑山脉之东,以卜居于中土,有雄大之邦名为“华国”,心醉其隆盛,因记而传之子孙。
其后人继先祖之志,遂称那苛黄特为来华初祖,这个那苛黄特按其音转就是“华”,就是中国古籍中所说的黄帝。
按照这一说法,所谓“巴克”就是“百姓”,而黄帝即巴克民族之酋长,神农即巴比伦之莎公,仓颉即但克。
拉克伯里还从学术、技术、文字、文学等数十个方面进行论证,以为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无不与巴比伦迦克底亚相同。
倘若我是一个愤青,听到西来说什么的言论,想必肯定会破口大骂,说什么狗日洋鬼子嫉妒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眼红我们灿烂的文化,不愿意承认自己比中华略逊一筹才会整出这种无稽之谈。
话虽如此,我不是一个愤青,但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学说心里还是有所芥蒂,毕竟从小到大所受到的熏陶都是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明古国。
甚至在心里面有一种隐约的情绪,那就是世界的起源就是在中国,所有的文化都是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散发出去的。
心里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上网去搜索了一些以“西来说”为关键字的资料。
也大致了解了关于西来说的来源以及发展。
最早提出西来说的,是西学东渐时期的天主教传教士,比如南怀仁在《道学家传》小序中称伏羲是亚当的“第十三代子孙”。
李祖白因受汤若望的影响,在《天学传概》中,也提出“中国之初人实如德亚之苗裔”。
这种说法立即遭到了中国学界的反感,杨光先更是以此作为反对西方历法的借口,称李祖白“实欲挟大清之人尽叛大清而从邪教,是率天下无君无父也”,掀起了康熙曆獄。
此后曆獄虽然得以平反,但是中国文化西来之说,不复有人提起。
由康熙帝亲自支持的“西学中源”论,成为了学界的共识。
至于后来安特生在仰韶村发现大量的彩陶,他将其与东南欧的特里波里、中亚安诺等遗址的彩陶相比,发现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在当时的学术思潮中,所谓传播论十分盛行。
传播论认为,文化的发明和创造
是很困难的,而人群集团之间的文化学习和借鉴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所以世界上许多文化是由一地发明后相互传播的结果。
加上正值中国文化西来说在欧洲流行,在此背景下,安特生说“然以河南与安诺之相较,其器形相似之点既多且切,实令吾人不能不起同一源之感想。
两地艺术彼此流传未可知也。
诚知河南距安诺道里极远,然两地之间实不乏交通孔道”。
为了探寻彩陶的传播路线,安氏寻踪西进,由西安到兰州,再到西宁。
经调查,安特生认为甘青地区发现的大量陶器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可归入仰韶文化,同时认为它们都是由西方传入,完善了他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体系。
之后又有大量的学者,考古专家,或是支持或是反对的去找证据证明或反驳这个观点。
网上最先出现的就是一篇名为“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终结”的文章,说的大概是彩陶之路的发现,使建立在其上的中国古代文化西来说终成历史。
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不想去追究了。
看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言论,总觉得这些争论没什么意义,考古学本来的就是告诉人们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何必在乎其起源于哪里呢。
即使起源于西方,就意味着我们的文明比西方的落后了?我们的人种就比西方人差了?起源于中,我们就比他们优越了?那只不过是心理上的安慰吧。
由此联想到的全国各地争抢名人的事情,也是一样的罢。
对于中国官方说法篡改了安特生先生本意的事情,我想说中国政府在某种程度上说也许的确应该开诚布公一些,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
遮遮掩掩的反而让自己的子民觉得它不信任人民,没有大国的风度。
不知道是我的想法太天真还是政府另有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