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作业:第三单元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作业2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082445一、选择题1.苏德战争开始之初,苏联遭受到了重大损失,士兵伤亡惨重,国土大片丧失。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 )①德军实力强大并准备充分②苏联最高领导层错误估计了战争爆发的时间③战争爆发后苏军的作战态度消极④苏军的防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进行了英勇的作战,顽强地抗击法西斯的侵略。
因此,③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D2.1940年,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
主要是因为( )A.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威胁到美国的利益B.日本对美国的军事进攻威胁到美国的安全C.日本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对美国十分不利D.日本成为美国称霸世界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答案:A3.这是一张1941年名为《美国睁开你的眼睛》的美国海报,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一切照旧”,而画面背景中象征着法西斯的乌云已笼罩在了他的头上。
这张海报意在( )A.说明法西斯侵略与美国无关B.说明美国还没有卷入与法西斯的战争C.警醒对法西斯侵略视而不见的美国人D.讽刺美国等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解析:这张海报的真实目的在于警醒对法西斯战争乌云视而不见的美国人,让他们赶快睁开眼睛,认清形势,加入到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中来。
答案:C4.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却结成盟国,其根本原因是( )A.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B.国际联盟的大力推动C.战略上相互配合的需要D.面临法西斯的全球扩张解析: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尖锐,但法西斯的进攻使它们有了共同的强敌,因而美苏走向联合。
故选D项。
答案:D5.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称为“民主世界的双璧”。
训练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基础达标]1.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
这表明()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C.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2.(2016·浙江文综)下图所示,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
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列,准确的选项是()A.②①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3.下图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张海报,上面有林肯《盖茨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
”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A.慕尼黑协定签订后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C.苏德战争爆发后D.日军空袭珍珠港后4.“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太平洋战争爆发C.卢沟桥事变爆发D.波茨坦会议召开5.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
”这反映出丘吉尔()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6.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
这一原则意味着()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从1941年到1945年,实际给苏联的军用物资约为1 600万吨。
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同步一、选择题1. 敦刻尔克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是( )A.抗击了德军主力B.为法国继续坚持反法西期斗争创造了条件C.为未来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D.防止了法国迅速的落入德国人之手2. 1942年1月26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其余22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依次排列。
这段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①是国际关系分化的结果②其消除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内部矛盾③反映了中国地位的提高④表明中国抗战得到了国际的承认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 二战前夕,英法等国策划“慕尼黑阴谋”反映了()A.西方大国不关心小国的事务B.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C.西方大国对法西斯进行制裁D.西方大国纵容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4. 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②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④1942 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5. 慕尼黑会议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B.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C.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D.禁止当事国参加6. 促使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原因是()A.苏联对英法大国极度不信任B.避免东西两面受敌C.利用德国打击西方大国D.同德国联手制止战争7. 下列关于这一条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有力地遏制了法西斯德国对东线的扩张②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③使德国在发动战争时避免了两线作战④是苏联式的绥靖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8. 观察下图,下列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和叙述正确的是()A.二战初期,战争形势宽松,士兵松懈B.广大士兵厌恶和反对战争C.战争爆发后,英法仍推行绥靖政策D.德国根本没有向西线进攻9. 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简单明确的总战略。
第三单元第5课一、选择题1.造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苏联方面的因素是()①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西斯力量强大②德国已经占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控制了强大的军事资源③德国采用突袭战术,苏联措手不及④苏联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和机械化部队⑤苏联战备迟缓,军事部署存在失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④⑤D.②③④⑤解析:①②③④⑤项均是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但①②③不是苏联自身的原因,只有④⑤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答案:C2.1940年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以日本为中心②把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③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④严重威胁到美英等国的利益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该计划是日本在亚太地区称霸的计划,①②③④项均符合史实。
答案:A3.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A.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B.德国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即“不列颠之战”C.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D.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弄清限定语“最大规模”。
结合四个选项所列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进行分析。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答案:D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德国元首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
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他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
此处“某件重大事件”应该是()A.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B.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C.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D.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解析:材料提及的事件,使得当时的交战双方都感到欢欣鼓舞。
第三单元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一作战行动的示意图,下列各项对此次作战行动解读正确的是( )A.使德国陆军遭遇第一次重大失败B.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解析:选C 从作战行动示意图可以看出,德国军队已攻入苏联境内,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故C项正确。
2.“记住珍珠港”是美国人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口号,日本偷袭珍珠港( )①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②使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发展到最大规模③使美军的战斗力遭受毁灭性的打击④客观上加速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D 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但是美军仍具有强大的战斗力,③的叙述错误。
故选D项。
3.二战中某一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德国元首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
”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
”此处“某件重大事件”应该是( )A.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B.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C.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D.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解析:选C 材料提及的事件使得当时的交战双方都感到欢欣鼓舞。
德国是因为德日同盟因这一事件而更加巩固,英国和中国是因为这一事件把美国拉入了战争,因此多了一个强大的盟友,这一事件只能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故选C项。
4.1939年,美国修改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的中立法案条款,通过了新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此举主要是为了( )A.发战争财B.支持英国C.打击日本D.避免卷入战争解析:选B 美国此举对具有海洋优势的英国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使英国能够更大幅度地从美国获取战略物资。
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一、单项选择题(特别提示:请把答案写在题号前面):1.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是在:A.德国突袭波兰后B.太平洋战争爆发后C.苏德战争爆发后D.德国入侵北非后2.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是A.大不列颠战役B.美国对日本实行禁运C.苏德战争的爆发D.斯大林格勒战役3.《大西洋宪章》的主要内容是A.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B.表达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C.租借法案施行于苏联D.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背景是①美国改变“中立”态度②苏德战争的爆发③太平洋战争的爆发④丘吉尔任英国首相,改变绥靖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 下列哪些因素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①苏德战争的爆发②日本偷袭珍珠港③《大西洋宪章》的发表④英美对苏联的援助A.①② B.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路线。
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
”罗斯福所说的“类似总战略”是指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纳粹暴政”的联盟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轴心国家宣战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7.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矛盾的激化C.美国“中立”态度的改变 D.苏联的参战8.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是A.消灭法国B.消灭英国C.消灭波兰D.消灭苏联9.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的珍珠港位于太平洋上的A.夏威夷群岛B.马绍尔群岛C.加罗林群岛D.所罗门群岛10. 1940年7月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以日本为中心②把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变为日本的殖民地③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④严重威胁到美英等国的利益A.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11. 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
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课标要求]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
一、德国入侵苏联1.背景(1)德国精心准备①1940年9月,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第二年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相继加入。
②希特勒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强大的军事资源,武装力量得到增长。
(2)苏联备战不足①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也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
②建立了“东方战线”,但新的国防工事未及时构建起来。
③苏联对德国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
2.战况(1)突袭苏联: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2)苏军失利:苏军损失惨重,德军在北路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攻占斯摩棱斯克,南路攻占基辅。
[误区警示]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除了苏联方面的原因外,还与德军的军事力量相对强大有关,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已经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背景(1)日本方面①日本资源贫乏,侵占东南亚成为其战略目标,1940年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
②1941年10月,东条英机组阁,积极准备战争。
(2)国际方面①德国在欧洲的侵略刺激了日本的野心。
欧洲战事正酣,时机有利。
②美、英、荷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使日美矛盾激化。
2.过程: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军疏于防范,损失惨重。
同时进攻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
3.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知识点拨] 日本对美国发动太平洋战争并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其中,有日本自身发展的原因,同时也是美、英对日实施绥靖政策的结果。
而导致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想独吞中国,而美国在中国有巨大的现实和潜在利益,故绝对不能允许。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原因(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人教版选修三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苏德战争开始之初,苏联遭受到了重大损失,士兵伤亡惨重,国土大片丧失。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 )①德军实力强大并准备充分②苏联最高领导层错误估计了战争爆发的时间③战争爆发后苏军的作战态度消极④苏军的防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D解析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进行了英勇的作战,顽强地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因此③的叙述不正确。
故选D项。
2.如图是一张美国二战时期的海报,上面有林肯在盖茨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
”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A.慕尼黑协定签字后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C.苏德战争爆发后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解析图中美国的国旗已残缺不全,这表明美国的利益遭受到直接的损失,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目要求。
3.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惨败与法国溃败的相同原因是( )A.长期对侵略者推行绥靖政策B.不适应侵略者的突然袭击C.遭到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进攻D.国内物质资源贫乏答案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二战全面爆发前,英、法、美等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小国利益,推行绥靖政策。
这使德日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最终结果是他们自食其果。
4.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谈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的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
随后不久,美国(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B.通过了《租借法》C.与英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答案 B解析1939年美国通过新的《中立法》,时间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用贷款或租借武器的办法援助正在与纳粹德国激战的英国,符合“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的说法,故B项正确;1941年8月,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签署《大西洋宪章》,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C、D两项时间较通过《租借法》的时间更远,并且未直接体现“兵工厂”,排除。
1.“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本宣战”。
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国际形势。
材料从中国抗日战争的角度出发,指出日本“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即日本与英美开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美国开战的标志性事件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这也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A、B、D三项的发生时间依次是1931年、1937年7月、1937年9月,都不符合题意。
;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B.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C.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D.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解析:选C。
材料实际上是反映了德国想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幌子骗取“凡尔赛诸国”的信任,为发动世界大战作准备。
C与材料的意思正好相反,符合题意。
A、B、D表述正确。
3.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
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
”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敌人”为法西斯同盟,“类似的总战略”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4.下列哪些因素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①苏德战争的爆发②日本偷袭珍珠港③《大西洋宪章》的发表④英美对苏联的援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问题导学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活动与探究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缩影。
观察下列图片: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信息是什么?简述产生的历史影响。
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由反苏转变为支持苏联的原因(1)法西斯到处侵略,已成为美、英、苏的共同敌人。
(2)苏联已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3)美英虽从骨子里仇视社会主义,但当时援助苏联就是援助自己。
(4)从根本上说,援助苏联是英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当堂检测1.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是()A.打败法国B.占领英国C.消灭苏联D.消灭美国2.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B.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C.为配合德国进攻苏联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3.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推动该同盟形成的事件有()①开罗会议的召开②《大西洋宪章》的发表③丘吉尔、罗斯福声明授助苏联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B.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矛盾激化C.美国等大国被卷入战争D.反法西斯国家孤立作战的血的教训5.阅读下列材料: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
请回答:(1)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2)罗斯福发表上述言论的同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3)罗斯福的上述言论中包含了哪些深刻认识?答案:【问题导学】活动与探究:提示:(1)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坚定决心和高昂的斗志。
(2)英美及世界人民逐步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1.“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本宣战”。
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国际形势。
材料从中国抗日战争的角度出发,指出日本“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即日本与英美开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美国开战的标志性事件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这也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A、B、D三项的发生时间依次是1931年、1937年7月、1937年9月,都不符合题意。
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B.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C.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解析:选C。
材料实际上是反映了德国想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幌子骗取“凡尔赛诸国”的信任,为发动世界大战作准备。
C与材料的意思正好相反,符合题意。
A、B、D表述正确。
3.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
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
”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敌人”为法西斯同盟,“类似的总战略”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4.下列哪些因素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①苏德战争的爆发②日本偷袭珍珠港③《大西洋宪章》的发表④英美对苏联的援助
A.①②B.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
①②的发生,把置身事外的最后的两个大国——苏联和美国最终拖入了战争,推动了美苏的联合,③④是其联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