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大大加快。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本文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
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8亿,占总人口的64%,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进入乡镇企业的约1亿,进城打工约0.8亿,农业劳动力约3.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5亿~2亿。
①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长快,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有1600万,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就业压力相当大。
第二,加入WTO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格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可能使我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1.1 中国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机会不足、工资待遇低下、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也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影响因素分析2.1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条件。
2.2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机会并不均衡,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
2.3教育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选择范围,也影响了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生活质量。
三、现状分析3.1农民工群体特点及其就业状况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来源,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当前,农民工群体呈现出规模庞大、就业领域广泛、就业稳定性较低等特点。
3.2内外需求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外部需求减弱、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247大众商务市场观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人口较多。
农村人口收入增长较为缓慢,是当前“三农”问题中的最大难题之一。
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对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作用。
促进农村人口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民收入得到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这些年,我国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总体和谐稳定。
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低下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村教育发展缓慢,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思想保守,满足现状,缺少动力,对新型技术、事物等视若无睹,创业意识淡薄,缺乏经营理念等。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会议提出:“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人才,需要有文化、懂技术、有经营理念的人才,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水平。
(二)城市中的失业率不断增加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失业率却居高不下,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
第一,技术变革对城市中失业的影响,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的引进和导入,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的科技手段推进,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城市劳动力失业;第二,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特别是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新增就业岗位不多,吸纳就业效果不明显;第三,失业人员生存技能过于单一,自身无竞争优势再就业,过于依赖他人,自我创新意识不足;第四,各地劳动保障力量较薄弱,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不足,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没能及时、迅速地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第五,农民工工作强度大,薪资水平较低。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作者:曹永红来源:《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04期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它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并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具体对策。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生产商品化、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通过各种计划、政策、制度从各个方面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之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如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解决配偶和子女的就业和上学问题等,各项措施的出台为人口流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从而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通过对“十五”期间以及2006年我国人口数量变化(见下表)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截止2006年年末,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来看,我国有7.37亿人口在农村,占到总人口的56.1%;其中全国平均外出时间超过半年以上者达12107万人(即“流动人口”),其中省内流动的有7865万,占65%,跨省流动的有4242万,占35%。
从城镇流出的为3267万人,占27.0%,从乡村流出的为8840万人,占73.0%。
在跨省流动的4200多万人中,男性占52.8%,16-45岁的占82.7%。
据测算我国平均外出时间大于6个月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7亿,其中78%为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仅有农民Z200多万人,而到2003年我国有已1.139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占农村劳动力的23.2%,并且每年在以300万的速度递增,据有关专家分析截止到2007年年初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二亿多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中不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通过各种途径向城市或其他行业进行转移就业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领域城市的工业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提供了较高的工资和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这种转移途径通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工业企业,从事各种工艺制造、装配生产、物流运输等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服务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餐饮、住宿、旅游、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这些服务业稳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收入,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动力和较好的生活条件,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地区。
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劳动力可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行业,也可以进入城市从事服务业和工业行业。
城乡结合部的就业机会多样化,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除了向城市转移外,农村劳动力还可以选择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工业、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
这些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应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缺乏现代产业所需的技术和技能,因此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失业和转移就业的问题。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就业的困难与挑战、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社会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技能提升、产业转型、农村经济、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农民共同努力、政策措施、支持体系。
1. 引言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地区中超过农业劳动需求量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已经超过数千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和生活压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不仅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转移就业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加不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将导致农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加剧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如果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将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作者:王红柳张娟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3期
(1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2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城市化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化通过聚集经济加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的积累,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城市化的本质即是人的“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市人口增长,进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二者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乡二元化制度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耕地的不断减少、户籍制度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原因,中国农村形成大批剩余劳动力,促使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拉大三个方面。
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如下: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增加,增速下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调查发现(表1),从2011—2014年中国农民工数量总量不断增加,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稳定的向城市转移,但人口转移数量的增速放缓。
2013年中国实施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这使得2013年外出农工的增速提高到5.5%。
随着宏观经济趋于平稳,2014年外出劳动力的增速恢复到3.4%。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质量提高
据调查统计,2010年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71.5%和40.6%,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24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
2012年,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78.3%和44.1%,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25.1百分点和11.2个百分点。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点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达,公共设施完善,世界500强企业大多落户于此,就业机会多,平均工资水平也较高。
因此,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来到这里寻找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四)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日益明显
劳动力回流是指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因失业、创业或从事先前产业失败等原因,重新回到流出地超过6个月的现象。
整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身份即农村户籍,并没有发生改变。
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乡村的预期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再加上城市生活成本高、就业压力大等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数据显示,2010年东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上年减少888万人,下降8.9%;中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上年增加了618万人,增长33.2%;西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294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775万人,增长35.8%,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数量的比重超过20%。
农村劳动力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被动回流大于主动回流①。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给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偏差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明显,就业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不断减少,二、三产业逐步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就业并不充分,实际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城市后仍然从事着简单的体力劳动,一方面是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性转移较多,地域性转移不足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的特点②,也就是说,尽管转移后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
据统计,中国每年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达8000万之多,但真正在城镇长期居住下来的只有总量的20%—25%。
这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特有现象。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在转移的同时,实现了人口的彻底转移,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而中国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却没有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较差
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外打工者的时间一般在2年以下,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而且季节性劳动力转移较为明显。
这种现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普遍存在。
许多农民工采取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实行季节性打工。
这样一来,增加了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性,并且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增大,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难度和成本也随之增大。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很大盲目性
自发性转移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方式。
据调查统计,自发性转移(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占62.2%,中介组织推荐占25.6%,政府组织集中培训输出占12.2%。
农村劳动力的无序转移增加了政府对劳动力的宏观调控难度,同时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转移成本,无序化的转移也给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
建设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注释:
①主动回流是指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在城市打工的劳动力觉得他们回到农村可以获得比他们继续留在城市更多的收益,因此他们选择积极主动回到农村。
被动回流是指外出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客观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导致他们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重新选择回到农村工作生活。
②“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是指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大部分是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即他们仍然是农村户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韩秀华.中国二元教育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