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妥协"的桑德海姆 桑德海姆的音乐剧创作之道(下)
- 格式:pdf
- 大小:124.37 KB
- 文档页数:2
14从桑德海姆到林-曼努尔·米兰达□陶思婕浅析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创作特征充分的艺术审美体验。
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创作,最早是主创林-曼努尔·米兰达在阅读关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传记时被深深地打动,并唤起了他强烈的私人情感。
曼努尔在汉密尔顿身上找到了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两人都有移民的经历,他们都想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做一些与众不同的就开始创作《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最广为人知的形象是印在十美元美钞上的头像,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他是乔治·华盛顿的舞台现场表演的炸裂冲击。
高清录像还从剧场的各个角度进行特写拍摄,将演员的表情细节完整地呈现给观众——无论是演员情感爆发时无法控制的生理反应(如喷口水),还是扮演华盛顿的克里斯托弗·杰克逊眼中闪烁的泪光……这种细节的强调与放大是观众在剧场的观感体验中无法体验到的效果。
视点人有各自的优势与功能,《汉密尔顿》的两个版本将两者各自的审美功能发挥到极致,弥补了各自的局限,使得观众从两种媒介中都可以得到》赢得多项托尼奖、格莱美奖和奥利弗奖,打破了大西洋两岸的许多获年排的俯视镜头,再到整个舞台的长镜头,还有各个角度的中近景拍摄与拼贴、特写、推轨的运用……尽可能地保留了音乐剧《汉密尔顿》On the Creative Features of the Musical Hamilton15剧中,歌词必须在第一次表演时就能让观众理解,需要非常有效的传送,否则就会失去接下来表演带来的思考与体会。
因为歌曲一旦唱幕僚长,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
但在这之前,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移民,出生在加勒比海,凭借自身纯粹的意志力和才智来到美国,参与建立了这个国家。
在《汉密尔顿》中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带着激烈的说唱让每一个美国人重新认识了这位英雄,他不再只是美钞上的头像,舞台上他的反抗、不甘、激进,都让每一个花几百美元来看此剧的美国人沸腾。
38SHANGHAI THEATRE□陶思婕首演于百老汇大街埃尔文剧院。
该剧囊括了1971年最佳音乐剧奖在内的6项托尼奖和12项提名,包括桑德海姆首度获得的最佳作曲和最佳作词。
之后最广为人知的1995年和2006年两个百老汇复排版本,同样将重要奖项收入囊中。
《陪伴》的重要性在于这部剧开起了概念音乐剧的时代,桑德海姆也凭此剧收获名与利,但最重要的是这部剧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独属于桑德海姆的个人风格并开垦出概念音乐剧美所作贡献的感谢与尊敬。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百老汇,这个极具个性与创造力但与商业化制作总是有些格格不入的音乐剧类型,一定是属于桑德海姆的。
70年代初期,桑德海姆进入他创作的辉煌时期。
由他本人作词作曲、哈罗德·普林斯担任导演,改编自乔治·福斯的十一幕实验性短篇舞台剧《陪伴》(Company ,1970)横空出世,这部剧开启了概念音乐剧的时代。
1970年4月26日,《陪伴》疫情期间的线上音乐会演出中,为音乐剧大师桑德海姆90大寿庆生音乐会是最受瞩目的演出之一。
斯蒂芬·约书亚·桑德海姆1930年3月22日出生于纽约,犹太人。
他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威廉姆斯学院接受教育,1950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桑德海姆是拿过最多托尼奖的作曲家(至今共8次)。
2010年,在他80岁生日之际,百老汇的亨利·米勒剧院还改名为斯蒂芬·桑德海姆剧院,以表对其Sondheim and the American Concept Musical From Company从《陪伴》看桑德海姆与美国概念音乐剧■1970版概念音乐剧《陪伴》39SHANGHAI THEATRE Being Alive 这首独唱也是桑德海姆概念音乐剧创作特点的体现,桑德海姆提出: “唱段就像对白一样,必须具有潜台词。
”这首独唱是潜台词唱段的典范,是一段精彩深刻的人物独白。
另外在人物独唱的音乐间歇插入其他人物的评论,造成一种客观评论式的效果,这也是概念音乐剧创作手段,引起观众的判断与思考。
2020年第竹期(总第861期)丈敖冬‘科书面文本与视听文本的对话:音乐剧《拜访森林》与经典童话的互文陈述洪思慧(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89)摘要:百老汇音乐剧《拜访森林》由《灰姑娘》等四篇欧洲经典童话改写、创新而成,建构了一个从寻求理想愿望开始到最终自我审视的当代成人童话故事。
通过对音乐剧《拜访森林》视觉/听觉文本与经典童话口传/书面文本的比对,可以分辨出二者之间陈述符号的形式特点,进而能够论证童话文学与童话音乐剧在共具文学性基础上的互文作用,说明文学词语符号与艺术视听符号两类文本具有充足的互文指涉与影响关系。
关键词:《拜访森林》经典童话书面与视听互文陈述《拜访森林》(Into the Woods)是美国当代杰出音乐艺术家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作词/编曲,著名音乐剧编导家詹姆斯•拉平恩(James Lapine"编剧/导演的音乐剧,自1987年首演后几十年间一直受到观众好评,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经典之作。
《拜访森林》套用欧洲经典童话《灰姑娘》(Cinderella)、《小红帽》(/ittle Red Riding Hood)、《萬笋姑娘》(Rapunzel)*《杰克与P茎》(Jack and the Beanstalk)的基本故事,与新创的面包师夫妇等人物交织组合,通的面包师夫妇春的女巫所引发的事件开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童话故事与音乐剧是的/艺术 ,间童话是人老的 ,音乐剧是一成一百年的年艺术;,是音乐剧音乐 剧,事与音乐剧事。
自的,基发的与.基的艺术,成为的纽带。
是构成一的基,因观童话故事与音乐剧《访森林》的。
一、人物形象与情节内容的互文牵涉是对事物的,的表达。
文学话语的,事的;艺术话的,一艺术。
到童话与音乐剧,是面的与艺术视听的,前受到话的制约,讲运用直述、比喻等多种语言表达技巧展开陈述;后按照艺术表现话的规律,运用剧诗歌唱、音乐节奏、舞蹈姿态、图形征等手段进行。
“不好听”的桑德海姆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这大概是很多人心中“不明觉厉”的代名词,没错,他实在是太厉害了。
他创作词曲的音乐剧有二十余部,大部分都青史留名,被奉为经典;他拿过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拿过普利策戏剧奖,拿过8次格莱美奖,也是拿过“托尼奖”最多的作曲家(8次);2010年,在他80岁生日之际,百老汇的亨利?米勒剧院还改名为斯蒂芬?桑德海姆剧院,以彰其功绩。
惊世之作在前,赫赫盛名之下,当今世界还有哪位音乐剧作曲家敢居其右?还有哪个音乐剧爱好者敢轻视于他?可正是这样一位大师,大家初听他的作品时,都只会摇摇头说一句――不好听。
桑德海姆的作品中《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算是国内观众较为熟悉的一部,因为前有约翰尼?德普主演的电影版,近几年上海也多次把该剧推上音乐剧舞台。
记得有次推荐朋友去看该剧,特地拿剧中最出彩的 A Little Priest 给他听。
朋友英文不是太好,倒也一声不吭啵?}啵?}听了7分多钟。
听完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歌副歌在哪儿?”桑德海姆作的音乐不好听,因为他的作曲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甚至其他一些音乐剧音乐都不一样。
没有什么主歌副歌的讲究,也没有那种让人过耳不忘的魔力,令你听过一遍后还想再听一遍。
相反地,他的音乐有时还给人乱糟糟的感觉。
往往一个人唱的是一段旋律,第二个人一开口就跳到另一段旋律上去了,而两段旋律毫无关联,就像是从两首歌里截出来的。
旋律不连贯,节奏也不统一,时紧时慢,一点儿都不规则。
这种特殊的创作风格,让桑德海姆在1970年代的百老汇独树一帜,观众也逐渐意识到一件事,这些音乐或许单独拿出来真的不好听,可放到剧场里,放在音乐剧里,却是毫无违和感。
甚至,每每出现都是恰到好处,合情合理。
于是,我们不禁想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或许,这正是桑德海姆与别人的不同,他懂得如何作词,如何作曲,更懂得如何用音乐去做戏。
浅析音乐剧《斯文尼·陶德》摘要:音乐剧《斯文尼·陶德》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伟大作品,自从其诞生以来,其阴暗、恐怖的故事情节一直受到各种诟病,但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其艺术性,还是从思想性而言,都可称的上是20世纪音乐剧历史上的巅峰之作。
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20世纪音乐剧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音乐剧;《斯文尼·陶德》;戏剧研究中图分类号:j652 文献标识码:a引言谈到音乐剧,很多观众可能会联想到《红磨坊》、《芝加哥》等带有歌舞性质的作品。
音乐剧是一种用音乐去表现戏剧的艺术形式。
《斯文尼·陶德》是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音乐剧,这部作品将20世纪所有的音乐形式都融入到了其中。
在这部作品中,桑德海姆融入了“交响性”这一创作理念。
这种“交响性”不仅仅体现在音乐上,更多是音乐主题与戏剧主题之间的交响。
本文从这部作品的人物、主题以及音乐等几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试图从中发现20世纪音乐剧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脉络,从而在宏观上和微观上更为全面地把握音乐剧的本质,也希望能够为中国的音乐剧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一音乐剧《斯文尼·陶德》概述《斯文尼·陶德》是桑德海姆在不惑之年的一部力作,桑德海姆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创作的转型期,他并不满足于早期作品所追求的经典性,尽管《斯文尼·陶德》的叙事结构仍旧沿用了传统的单线结构,但是多元音乐的使用无疑让整部作品的创作充满各种难以想象的挑战和超越。
桑德海姆的作品并不单纯的追求娱乐性,《斯文尼·陶德》明确地反映出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
《斯文尼·陶德》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复仇的故事。
它并不能被单纯地定义为是一部哥特式作品,而是一部具有古希腊悲剧气质的作品。
如果说古希腊悲剧强调了人的悲剧性在于无法反抗既定的命运,那么陶德的悲剧在于其无法反抗制度的悲剧。
陶德是权力与制度的受害者,他根本就无力去抗争,他用这种最为原始的方式,对每一个生活在权力之中的人发泄他的愤怒,尽管是荒唐和恐怖的,但是也是极为无奈与疯狂的。
46 MUSIC LOVER文字_陶思婕Stephen Sondheim’s Concept Musical Theatre带我走向世界桑德海姆的概念音乐剧为庆祝百老汇传奇艺术家桑德海姆九十大寿,百老汇在线于2020年4月26日举办了一场名为“带我走向世界——桑德海姆九十岁生日庆典”(Take Me to the World-A Sondheim 90th Birthday Celebration)的特别音乐会。
本场演出众星云集,包括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 t r e e p )、伯纳黛特·皮特斯(Bernadette Peters)、帕蒂·卢波恩(Patty Lebone)等知名人士相继亮相,献上各自的精彩表演,并分享在桑德海姆作品中展现出的对于人类个体所要面对的困惑与煎熬时不可遏制的同情与清醒的认识。
每一个曾出演过桑德海姆作品的演员都表达了桑德海姆和他的作品对于自身的影响。
桑德海姆如灯塔一般,通过自己无限的创造力,将音乐剧的魅力播种在每一个美好善良的心里。
他写出了每个人想写的东西,他表达了每个人无处躲藏、亟需表达的情感,这些都是我们渴望相信而且为之而活桑德海姆的作品总是偏爱人格中出现问题的、自相矛盾的,但竭尽全力去了解自己、解决人格缺陷的这一类人物。
在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他通过复杂深入的歌词与音乐去表达人物的精神心理深度。
作品的主题没有不切实际的虚空与矫情的浪漫色彩,而是对于现实问题冷静、清醒的认识与反思。
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从来不刻意制造一种虚幻不真实但讨巧的浪漫,而是以一个外科医生一般将所有问题精确地切开暴露出来,带着爱与理性去面对人性的缺口并解决问题。
这样的音乐剧作品给美国音乐剧带来了的根本。
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轻而易举地填补了每个人内心的缺口,将阳光照射进黑暗之中。
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艺术的滋养,需要通过艺术作品唤醒人类精神无与伦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