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品德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1.00 KB
- 文档页数:44
六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课程名称:品德与社会2.学习内容:(1)尊敬他人(2课时)(2)团结协作(2课时)(3)公平正义(2课时)(4)和谐共生(2课时)(5)勇于奉献(2课时)三、教学设计:1.学生预习:让学生预习下一堂课的主题,并编写5个问题。
2.课堂导入:将学生预习的问题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3.学习活动:(1)尊敬他人(2课时)活动1: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为什么要尊敬他人,并列举一些尊敬他人的具体行为。
活动2: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一个同学对老师说话不尊重的场景,请同学们分析这种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并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行为,将来应如何尊敬他人。
(2)团结协作(2课时)活动1: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活动: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小实验,要求团结协作,完成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呈现给全班。
活动2: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两个同学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的场景,请同学们分析这种合作对他们的帮助和意义,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团结协作。
(3)公平正义(2课时)活动1: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为什么要追求公平正义,并列举一些公平正义的具体行为。
活动2: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一个同学在班级选举中不公平对待别人的场景,请同学们分析这种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并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行为,将来应如何追求公平正义。
(4)和谐共生(2课时)活动1: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为什么要追求和谐共生,并列举一些和谐共生的具体行为。
活动2: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一个同学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些负面言论的场景,请同学们分析这种言论对他人的伤害,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追求和谐共生。
道德与法治教案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和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在6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涉及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旨在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讲:认识道德和法律道德是人类行为规范及其实践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和个人所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路。
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道德,尊重他人的人权,遵守基本规则和道德标准,做一个守法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始终坚持道德和法律行动的一致性。
法律则是社会规范,是通过国家和民间共同约定,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促进社会进步而制定的有强制力的规范。
法律是国家的权力之一,是社会和人民共同生活的准则和基础。
在学生的道德和法律观念中,你应该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也应该明确道德在法律基础上的引领作用。
第二讲: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德是人本性的表现,而法律是社会组织形式的产物。
但是,道德和法律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道德是法律的根源和精神支撑,反之,法律的变革和发展也促进了道德标准的提高和完善。
法律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道德标准的制定也应该符合法律的要求和规定。
第三讲:珍惜公共财物公共财物是每个公民、每个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和享受的财富,包括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工程等。
珍惜公共财物是每个人的责任,是一个公民的基本自律和行为准则。
作为学生,你们应该懂得珍惜公共财物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加强环保意识和行动。
第四讲:规范交通行为交通行为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规范交通行为中,尊重他人行为和文明礼仪至关重要。
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等,都应该尊重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基本常识,避免违法和危险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法律、道德和责任的一致性,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第五讲:开展环保行动环保行动是一项全民行动,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地球家园的重要举措。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应该懂得环保行动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努力做到环保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
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案(精选8篇)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国旗、国徽。
知道国旗、国徵出现的场合。
2、体会到国旗、国徽和祖国荣誉的关系。
3、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切实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体验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图片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课。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你们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喜欢)谁来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妈妈?(指名说)(评价:响亮说,辛苦、养育、爱我、喜欢、关心等)过渡: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自己的妈妈。
那我们共同的妈妈是谁?(板书:祖国妈妈)齐读2、出示几幅祖国妈妈的山河图片。
(1)你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小结:美丽的城市、秀丽的山河把我们的祖国妈妈打扮得真漂亮。
(2)祖国妈妈真美丽,我们都要把祖国妈妈记在心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有这么美丽的祖国妈妈你的心情怎么样?(骄傲、自豪,高兴等)让我们再自豪地读课题。
过渡:孩子们,我们有这么美丽的祖国妈妈,你们知道她的名字吗?答:中国(妈妈的简称)或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对。
(二)、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国名、首都、国庆节。
1、我们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祖国妈妈的名字。
2、祖国妈妈的首都是(北京)3、前不久我们才过了国庆节,你们还记得它是哪一天吗?(十月一日)这一天就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4、认识国徽:这幅图是什么?(国徽)国徽的上面是五角星,下面是,周围是麦穗和齿轮。
5、我们记住了国徽的样子,国徽是祖国妈妈的象征,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国徽呢?(警察帽徽,电视里,城楼,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的人民大会堂等有。
)评价:观察仔细,真细心,知道得真多……6、认识国旗:这幅图是什么?国旗:旗面是什么颜色的?右上方有五颗星。
六上品德与社会《劳动需要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懂得劳动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讲解劳动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种类和意义。
2. 劳动需要知识:讲解劳动与知识的关系,举例说明劳动需要知识的原因。
3. 劳动技能的培养:介绍如何通过学习提高劳动技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4. 劳动成果的尊重:讲解尊重劳动成果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劳动需要知识,劳动与知识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需要知识,劳动与知识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劳动的定义,劳动与知识的关系,劳动技能的培养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劳动成果的尊重,劳动习惯的养成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劳动的意义,自己的劳动经历等。
4. 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劳动工具和材料,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2. 收集劳动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举例。
3.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等资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劳动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种类和意义。
2. 讲解劳动与知识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劳动需要知识。
3. 分析劳动成果的尊重,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4. 讲解劳动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5.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学生活动1. 听讲:学生要认真听讲,理解劳动的定义,劳动与知识的关系等。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劳动的意义,自己的劳动经历等。
3. 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4. 完成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思想品德《从小事做起》日常道德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从小事做起的道德理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材:教材《思想品德》六年级上册2. 工具:黑板、粉笔、图片、道德故事资料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位学生捡垃圾的场景)教师:同学们,这张图片给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片刻后,举手回答)学生1:这位学生在帮助保护环境。
学生2:他从小事做起,为大家都创造了一个更干净的环境。
教师:非常好,这张图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通过从小事做起,我们可以为身边的人做好事,同时也改善了整个环境。
2. 探究(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道德故事视频)教师:同学们,请仔细观看这个故事,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以及他们对他人的帮助。
看完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学生观看完故事视频后,教师开始与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从小事做起,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改变了他人的困境,你们觉得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学生3:他们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的困难。
学生4: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人。
教师:非常好,你们总结得很到位。
我们可以发现,从小事做起并不困难,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积攒起一种改变的力量。
3. 实践(教师给学生分发道德实践记录表)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要进行一项实践任务。
请你们在这张记录表上,写下你们今天、明天、后天各自将从小事做起的事情。
可以是帮助他人、尊重师长、关心环境等方面的事情。
完成后请保留好,我们将在下周一互相交流并分享各自的经历。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从小事做起的道理,并且完成了一项实践任务。
让我们再次肯定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我们都能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4年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四单元“社会与和谐”中的第12课“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实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会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2. 新课内容讲解:(1)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让学生齐读并理解。
(2)通过实际案例,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践行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
(3)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 实践途径: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在家庭、学校、社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列举一个你认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并说明理由。
2. 答案示例:(1)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承担家务劳动;在学校中,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在社会中,遵守法律法规,关爱他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案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案「篇一」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很多自然现象并不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课针对孩子的认识特点,让学生初步地浅显的了解风,以儿童的视角观察风的存在和利用,激发今后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观察探索的科学意识。
重点: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风的不同。
难点:人们对风的利用,及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的不同特征,体会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观察,感受风的存在及作用学会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及学会保护自己。
一、风儿能帮我们1、风儿吹动,帆船行驶更快。
2、风儿吹动,衣物晾干了。
3、风车的转动,能为我们发电。
4、风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5、风儿还能帮我们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风娃娃决定带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
(用课件让学生欣赏风)二、风儿的“脾气”师:同学们,风确实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不过有时风也会发脾气,播放沙尘暴、台风、龙卷风的视频。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才能让风娃娃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专门为我们做好事。
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生:能!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强风天气,交流极端天气下的自护措施。
(教师相机巡视指导)三、课堂总结:风儿能够帮助我们,但是他也有脾气,假如台风来袭击,我要保护我自己。
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案「篇二」教学目标:⒈通过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⒉能区别哪些行为和做法是有益于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哪些行为和做法会损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⒊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学生搜集《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他们总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给我们以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与自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1.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总结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提出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章:我与集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集体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集体的意义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义2.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集体的意义讲解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总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义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集体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提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方法。
第三章:我与社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在社会中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3.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学生在社会中的责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总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
学生能够提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方法。
第四章:自尊与尊重他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尊的意义,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自尊的意义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尊重他人的方法4.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自尊的意义讲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重他人总结尊重他人的方法4.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自尊的意义,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提出尊重他人的方法。
第五章:诚实与信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诚实的意义,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
部编版六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品德修养二》优质教案【最新】教案概述该教案是针对部编版六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的第二课《品德修养二》的优质教案。
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情感。
教案目标1. 了解品德修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解品德修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能够运用所学的品德修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品德修养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品德修养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性。
3. 探讨不同品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实践。
4.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个人在品德修养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5. 运用情景剧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解决品德问题的情境。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故事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品德修养的思考。
2. 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品德修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品德修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4. 实践: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品德修养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5. 模拟:利用情景剧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解决品德问题的情境。
6. 总结:总结本课的核心内容,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品德修养的理解。
教学评价与反思1. 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情景剧或角色扮演的活动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
3.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适应学生的研究需求。
4. 教案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这是一份针对部编版六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品德修养二》的优质教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情感。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评价与反思等内容。
希望能够对教师在教授该课程内容时提供帮助。
六年级品德核心素养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六年级品德核心素养目标,包括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三个方面。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六年级品德核心素养目标。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具体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的设置和案例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主动性。
2. 讨论引导法: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和交流。
3. 观察实践法: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和体验品德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六年级品德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品德教育的思考。
2. 了解品德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呈现品德核心素养目标的内容和要求。
具体包括:- 道德品质:正直、宽容、友爱、勇敢等。
- 情感态度:快乐、感恩、乐观、自信等。
- 行为习惯:自律、守时、团结、勤奋等。
3. 分析案例,引导讨论老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根据品德核心素养目标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品德。
4. 观察实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观察实践活动,例如:观察身边的品德表现、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5. 情感教育,促进人际交往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教育活动,例如:写一封感谢信给父母、和同学一起完成小组任务等。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6. 总结反思,分享体会学生们在班级内进行反思和分享,交流各自在品德教育中的收获和感受。
七、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了解他们对品德核心素养目标的理解情况。
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主题一:品格的试金石1、诚实与信任之间教学目标:1、了解诚信知易行难。
2、懂得诚信应该从自己做起。
3、懂得诚信应当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行为。
教学重点:懂得诚信应该从自己做起。
教学难点:懂得诚信应当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行为。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遇到假钞的事情?你们听到的情况中,人们是怎样处理的?2、请学生说说,教师提醒:不必提当事人是谁,只讲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阅读与讨论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的课文,再展开议论2、教师总结:那个买鸡的人很可能是故意使用假钞,甚至可能与制造、销售假钞有关,如果这样,那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迟早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大多数人遇到假钞,都像这位卖鸡的大婶一样,是碰上的,并不是故意的。
但是,在如何对待手中的假钞这一问题上,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这位大婶那样做。
三、小组讨论1、请学生分成小组,阅读讨论教科书第3页《一颗棋子》的故事。
2、教师提问:大家怎样看吕元膺的做法?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3、小组讨论,并且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看法。
4、教师巡视,并且注意学生讨论的内容。
四、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看法。
五、教师总结:诚信是人立身之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这一品质。
孔子就说过:“人无信不立。
”讲究诚信,应当是无条件的。
无论大事小事,不应当计较个人得失,因为这是一条重要的品质,反映着每个人的人格。
讲究诚信道理好讲,但有时候做到很难。
大多数人知道应当讲诚信,但遇到具体的事情,触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动摇。
因此,那位买鸡的大婶是令人敬佩的,她虽然损失了金钱,但维护了自己的人格。
吕元膺的对手虽然只是挪动了一颗小小的棋子,但是却失去了“诚信”这个最重要的做人之本。
同学们要珍惜自己的人格,事事处处、时时刻刻讲诚信。
2、诚信的回报教学目标:1、感受诚信在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并且思考诚信的“代价”与“回报”。
教学重点:认识并且思考诚信的“代价”与“回报”。
教学难点:认识并且思考诚信的“代价”与“回报”。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教学准备:教师在非正式场合了解学生对诚信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4页的课文。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故事,分别进行讨论: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为诚信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且给予知道帮助。
3、教师要特别帮助学生整理分析的结果,按照“代价”和“回报”分别列出观点。
三、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介绍分析结果。
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各组发言的要点。
四、教师总结1、坚持诚信,经常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也会得到回报。
怎样看待这些代价和回报呢?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很好的讨论,我们总结一下。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再请学生就最后“进一步的思考”展开短暂的讨论。
3、布置家庭作业。
3、如生活中没有了诚信……教学目标:1、感受诚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
2、以诚信为标准分析和评议身边的各种行为现象。
3、思考失去诚信可能带来的后果。
教学重点:知道诚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
教学难点:以诚信为标准分析和评议身边的各种行为现象。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启发教学准备:了解学生上次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几个学生发言,谈谈对上一节课家庭作业中“进一步的思考”的想法。
二、阅读与讨论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课文。
说明:前面两个课题中所学的内容,毕竟在生活中不是经常发生,而是比较特殊的事情。
实际上,正如课文中所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诚信问题。
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的。
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几幅插图及说明文字,展开自由讨论。
3、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遇到过这样的或类似的事情吗?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三、阅读与思考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且思考教科书第8—9页中的内容,然后自由讨论,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要结合第8—9页中的一项内容。
思考及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题目展开:1、他们为什么这样做?2、这样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3、这样的做法,给别人带来了什么?4、这样的做法,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什么?四、教师总结教师用教科书上“诚信是做人的核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进行总结,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4、与诚信“签约”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思考并认识诚信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2、以诚信为标准反思和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找出差距与不足。
3、牢固树立做诚信人的信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深情并茂地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
二、汇报、讨论采访与调查的结果:课前采访的身边的人的不诚信的行为表现。
[1]组长汇报课前布置的采访、调查等情况。
[2]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的人和事诚信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什么事给你印象最深刻?过渡:这是发生在社会上的不诚信的事例。
那么,在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呢?[3]、讨论:学习上不诚信的危害。
(1)学生上台讲古今中外严谨治学的故事。
(2)小组交流、讨论考试作弊的危害性。
(3)学生代表陈述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课本,了解图意看书上的插图,谈谈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看法?乐乐遇到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处理的?你有什么看法?假如说你跟别人真承诺了一件事,经过一段的思考你反悔了,发现这件事不对了,这时候你还去做到吗?假如你对他承诺的事是错的,不能做的,你得讲哥们义气,你还得去?还要去,去跟他一起做那件坏事?四、提高认识见行动(1)写格言,送格言你想把这句话送给谁?(2)尝试给同学写建议(3)与“诚信”握手,争当“诚信星”,制作“诚信卡”五、总结,布置课后练习1、教师总结:诚信的品质要从小培养,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用诚信来要求自己,也用诚信来要求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其他身边的人,并做到持之以恒。
2、布置作业:继续完成自己的“诚信卡”,征求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督促。
主题二、不可丢掉的传家宝1、“节俭日”里话节俭教学目标:1、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有理想有志气的人应具备的品质。
2、知道当今我们仍然要勤劳节俭的原因。
3、懂得要从小培养勤劳节俭的好品质。
4、从小培养勤劳节俭的好品质。
5、做一个勤劳节俭的人。
教学重难点:懂得要从小培养勤劳节俭的好品质。
从小培养勤劳节俭的好品质。
做一个勤劳节俭的人。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启发思考今天我们的班会是做个勤俭节约的乖孩子,希望每个同学在活动中遵守纪律,积极参与,今后能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勤俭为荣,热爱劳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二、情景在现、寓理其中1、伟人篇: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才有勤劳俭朴,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2、节约篇:每天中午就餐后,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顿饭吃下来,浪费得非常严重;有的同学打一盒食物,只吃了几口就倒掉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吗?孩子们,我们的生活是富裕了。
你们可曾想过在贫穷边远的山区,还有许多同龄的小朋友过着艰难的生活,不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幻灯片>他们吃不饱,睡不暖,实在需要我们的帮助。
只要我们不浪费一张纸,节约一支笔、一滴水,一度电,就会为国家创造许多财富了。
请看调查报告《水和电》。
(两小队,10人)队员(5人):我们都是水,你们知道吗?A: 一吨水可以发电5410度。
B: 一吨水可以磨粉34袋。
C: 一吨水可以生产药片2000片。
D: 一吨水可以炼钢130公斤。
齐:节约一吨水,为国为民作贡献!队员(5人):我们都是电,你们知道吗?A: 1度电可以生产化肥3公斤。
三、学生讨论,找出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教师小结2、发生在我家里的事教学目标:1、学会辛勤劳动,不懒惰。
2、做到不攀比,花钱得当,不买不必要的东西,学会储蓄。
3、爱惜物品,修旧利废。
教学重难点:学会辛勤劳动,不懒惰教学过程:一、导入:选择:当你看到别人的东西(用具、玩具)比你的东西好的时候,你怎么想?A 特想要B 很羡慕C 想要,但听从父母的意见学生回答并统计A、B或C所占的比例。
师问:是的,同学们都有一些羡慕或想要的心理。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一看到别人的东西比自己好时就应该要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二、授新:出示书中的“说一说”栏目,并谈一谈,如果你是小美,你会怎样做,为什么要那样做?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师问:同学们说得很对,要勤俭节约,不要和别人比吃穿,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面请同学朗读课本第二课的第一、二段。
同学举手朗读。
师问:同学们请想一想,张俭为什么还穿着这样的衣服,他是没有钱买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小结:对,张俭不是没有钱买,而是他认为作为丞相,应该考虑如何把国家治理好,板书:衣服要简洁干净三、师问:张俭为什么坚持穿旧衣袍?请同学分组看一下课文第三、四段,然后组内讨论并请代表汇报结果。
师小结:很多同学都说到了,张俭的衣袍虽然很旧,衣料也不太好,但是可以御寒,再说,大家若都相攀比,看谁穿得豪华,会形成不好的风气,尤其是丞相,更不应该那样做?他做得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古人是这样做的,我们呢?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答:我们更应该保持优良美德。
在学校里,不比穿,不比吃,尽量都穿校服,做一个清洁干净讲卫生的好学生。
板书:不要相互攀比四、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五六段,读后请说一说,大臣们为什么感到羞愧?学生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并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补充。
师小结:张俭的做法也得到了辽王的赞赏,说明勤俭节约的作风是受到爱戴的,是受到尊敬的,相互攀比是可耻的,不应提倡的,因此,我们小学生更应该如此,你简朴,别人不会瞧不起你,而会更尊敬你,你们说对吗?那么现在请大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讨论并发言。
师问:好,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好的做法和意见,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卡片,就你把刚才所说的都到自己的卡片上,然后贴在板报上,我们都对照着去做好不好?学生领取卡片,并贴在板报上。
板书:保持传统美德四、师问:请看课本中的评一评和议一议栏目,一共4个小题,请下面的四组同学们各抽选一个题目进行讨论,并请代表汇报结果。
五、师小结:好,四个组同这都做得很好,希望我们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让我们为自己的好习惯鼓鼓掌吧!板书设计:不比吃穿衣服要简洁干净不要相互攀比保持传统美德3、算算家庭账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2、懂得勤俭节约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3、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大体回答出自己家庭的收入和支出. 教师: 勤俭节约使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