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及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345.83 KB
- 文档页数:1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摘要:撤点并校政策是国家为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教育改革、优化农训教育资源、缩进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
文章从学理上分析了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的历史背景,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政策实行原因,并且将政策实行的整个过程分为酝酿、起步、调整、暂定四个阶段,探究政治的演变历程,进一步掌握政策整体,从而基于相关主体对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对政策实施的十余年进行审视反思,为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农村基础教育;审视与反思一、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也加速发展。
教育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教育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这这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不仅能使个人学习到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提高自身的高德和素养,更是能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从而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配置教育资源、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这些问题亟待改善和解决。
为了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使得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党和政府不断对教育进行深化改革。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的人数急剧减少,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了招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的中小学。
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教育部门致力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集中,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或者省城和县城迁移,随着而来的是农村的适龄儿童也大量涌入城市,这不仅仅导致了农村教育生源的骤减,更加重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以及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师资培训和支持、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学生适应、家庭教育、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师资培训、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农村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是指将原有的多个小规模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大规模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这一举措通常是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学生规模小、学校资源匮乏等原因所致。
撤点并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师资结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撤点并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撤点并校的影响,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促进学生适应和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只有全面掌握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至此结束。
1.2 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校撤并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庄浪教育现状及反思本文在分析庄浪县“撤点并校”十年后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反思了庄浪“撤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理性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庄浪今后教育发展的影响。
撤点并校教育公平现状反思【课题成果】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8]GHBZ089。
G521 A 2095-3089(2018)09-0079-01201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庄浪县便和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以“撤点并校”为特征的所谓“布局调整”,十多年来,庄浪好多村小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被撤销办学资格,而今,留在偏远山村的只有一座座杂草丛生,破败倒塌的院落。
朗朗的读书声在山村消失了,现代化、城镇化不但带走了乡村文化标志的学校,更使当下的乡村越来越被边缘化。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历时十年的“撤点并校”被叫停。
学界普遍把这十年之后农村教育所处的阶段叫“后撤点并校时代”。
一、“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庄浪教育现状2018年起,国家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这一举措俗称“撤点并校”。
从上表可以看出,?f浪县2000年至2018年12年间,学校总数减少145所,其中完小减少8所,初小减少66所,村小减少52所,学生减少22097人。
在这里,人口自然出生率的下降,学生人数锐减是教学点被撤并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十年间初小和村学消失的最快,2018年与2000年相比,初小和完小几乎各减了一半。
2018年庄浪县岳堡教委撤消了蒋寺、蔡家、下闫小学五、六年级的办学资格,三所学校的五、六年级学生并入岳堡小学。
当年蒋寺、下闫、蔡家三个小学的在校学生数锐减,除一些低年级学生随高年级学生转入其他学校外,也有一些学生因学校撤并而辍学。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有利有弊,人们对其毁誉各半。
撤点并校有利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降低生均教育本钱,提高办学效益,但随之而来的校车平安、农村学生上学难等问题亦不容轻忽。
因此,咱们应当理性看待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错在于其致使教育不公凸显、教育责任转嫁、学生进展受损、教育资源浪费、乡土文化断裂等问题。
对这些错误认真反思并进行理性纠正,是保证撤点并校工作取得成效的全然。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理性纠错。
进入新世纪,随着打算生育政策的深切和城镇化速度的加速,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减少,显现了大量规模小、生源少、条件差、质量低的“麻雀”学校,这种学校的存在与教育领域提倡的均衡进展、提高效益等理念格格不入。
因此,对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的布局进行调整显得十分必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自此,席卷全国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运动拉开帷幕。
这项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降低了生均教育本钱,可是随之而来的校车平安、上学难、停学率上升、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令人们不能不从头凝视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
马克思指出:“教育是人类进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①目前,人们关于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进展倍加关注。
从表面上看,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提升了办学效益,能够为农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可是,这种教育效益的提高致使入学机遇的不公平,有些小孩会因此而失学。
很多农村家庭教育本钱增加,远远超过免收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农村贫困家庭受到加倍不公正的教育待遇。
当政府以提高效益为起点实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损害了农人利益的时候,政府就应该启动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关系的从头平稳,确保教育公平。
②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并未采取补偿方法,农村家庭享受公平教育之希冀再次破灭。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是一项始自上世纪90年代末已推行10多年的教育改革,其目的在于扩大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但伴随着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其距离“布局调整”的初衷越来越远。
本文针对撤点并校目前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对策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其中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该条具体规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即是所谓“撤点并校”。
1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主要问题1.1 部分住校低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撤点并校所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小学义务教育的儿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相差不等。
这些低龄学生在家要依赖父母亲人的照顾,离开父母的呵护,住校后吃穿住行各方面都需要自己管理,他们适应寄宿学校生活还需要时间和过程。
如果不能独立照顾自己的生活,甚至部分学生不能正常的生活,那么就必然影响学习。
很多学校出现了因学生恋家偷偷跑回家、开始住校的几个月整天哭闹、低龄小学生晚上经常尿床等不适应寄宿生活的现象,而多数学校的寄宿管理尤其是对低龄学生的生活管理与引导难以到位。
1.2 多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较低学生寄宿以后,一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少了,不能完全适应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不习惯新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周围的同学交流甚少,恋家情绪严重,时常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同时学习成绩也会下滑。
而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大多数班主任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长时间过集体生活,一些孩子遇到困难或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或烦躁等不良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往往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患抑郁症、辍学等现象就会出现。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几点思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人口总数很大的比例,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得失。
正因如此,我国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的那种“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按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我市在上级精神的指导下,对本市的学校进行了合理的布局调整,我镇农村小学的撤点并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乡镇教师,我目睹了我镇小学的布局调整过程。
调整之前,我镇有小学八所,分散在几个较大的村子,经过几年的撤并,最后合并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心小学。
亲历并观察这一过程,我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我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调整以前,各村的小学校舍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大部分的学校校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雨雪天气,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提心吊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过去,无论学校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投入,以及教师、管理人员的投入,这样使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调整后,我镇在原来的镇完小的基础上建设了高标准的教学楼,新的教学楼结实坚固,抗震能力强。
学生搬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不论什么天气,都能安心地学习。
过去学校分散时,各小学基本没有餐厅,学生的午饭都靠从家里带,学校没有伙房,不能为学生热饭,就餐时只能吃凉的。
新的餐厅设备齐全,干净卫生,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
学校为学生编排了合理的菜谱,为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着撤并的压力。
撤并是指将周边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学校,或将一些学校停办,学生转到其他学校就读。
虽然撤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撤并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反思与建议三个方面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进行分析。
一、撤并的原因1、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较少,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政府需要对学校进行资源投入,而这种资源投入实际上对政府来说是一种负担。
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政府决定对农村小学进行撤并,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2、学生数量减少: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一些小学的学生数量不足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如果不对这些学校进行撤并或停办,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3、教育质量不稳定:一些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教育质量不稳定。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均衡教育资源,政府采取撤并的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1、学生转学难题: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转学可能是一种困难和不适应。
他们需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甚至还要面对与家人分离的问题。
2、教师安置问题:学校撤并导致教师数量的减少,这就面临着如何安置教师的问题。
一些老师可能失去了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就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
3、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撤并导致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浪费,而有些地方却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质量的不稳定。
三、反思与建议1、合理安排学生转学: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时,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转学问题,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和学习习惯,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困难和不适应。
2、合理安置教师:对于失去工作岗位的教师,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帮助,尽量减少他们的就业压力。
3、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在进行学校撤并时,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对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要进行重点投入,以保障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学校撤并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农村地区的小学和初中被迫关闭,学生们被迫转学到更远的地方。
尽管教育部门宣布撤并是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益,但实际上,农村学校的撤并存在许多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农村学校撤并问题进行反思。
农村学校撤并导致学生面临较长的上学路程。
在撤并之前,学生们只需走一段短距离就能到达学校。
撤并之后,许多学生被迫走几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
这对于一些年幼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不仅浪费了他们宝贵的时间,还增加了他们在上学途中发生意外的风险。
撤并过程中可能导致农村学校教师流失。
撤并后,学校的规模扩大,可能需要更多教师。
在一些农村地区,教师流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和相对低廉的工资,许多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地区工作。
撤并后,更远的上班路程和更大的工作压力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教师离职,进一步恶化教师流失问题。
撤并也会给农村学生的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大部分撤并学校都是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撤并后,学校规模增大,但教师人数却相对较少,难以提供足够的个性化教育。
教师们可能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并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个别辅导。
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并可能导致学生辍学。
农村学校撤并还会带来社会问题。
农村学校通常是农村地区的重要社区中心。
撤并后,许多学生将被迫离开自己的社区,并进入陌生的学校。
这将导致农村社区凋敝,使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意识减弱。
撤并还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失去与老朋友和邻居的联系,可能导致孤立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教育部门应该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更多教师留在农村地区工作。
第二,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益。
应该通过建立更多的寄宿制学校或提供校车服务来减少学生的上学路程。
教育部门应该更加重视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这涉及到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师资力量的整合、学生的转学安置等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
农村地区的学校往往面临着教师配备不足、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而城市的学校则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的撤并往往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向城市倾斜,农村的孩子们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学校规模不合理。
在一些地区,由于学生数量锐减,学校的规模过大,而一些学校的规模过小,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学质量的下降。
学校的撤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规模不合理的问题,但也引发了一些其他问题,如学生转学对他们的适应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师资力量浪费。
农村地区的教师数量普遍不足,而在教师配备相对充足的城市,则存在师资力量浪费的问题。
学校的撤并是否能够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反思与解决之道1.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吸引城市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2.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在学校的规划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规模不合理导致的浪费和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也应该注重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避免学生转学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3. 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学校的撤并应该充分考虑到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避免师资力量的浪费和教师的地域性断档。
可以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4. 积极践行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我国农村学校撤并现象的思考摘要:过去十年“撤点并校”政策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对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整合。
同时,农村学校撤并也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如路途变远、交通隐患、班额过大,增加农民负担等突出问题。
我国农村学校的撤并必须强化财力支持,多方完善后勤保障,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掌握适当的学校规模,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等等。
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关键词:学校撤并;农村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根据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实施学校撤并政策。
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各地政府基本按照撤并、减缩的原则,将农村一些小规模、条件差的学校废除、合并,以期达到提高规模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
但随着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由撤并学校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负面效应也相继显露出来。
2012年11月17日,在京举行的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十年评价。
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平均每1个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
虽然学校的撤并便于优化教育资源,但农村学校撤并也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学校撤并对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改善了农村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在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总体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改善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与2001年相比,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从2.8平方米提高到3.5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和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分别从46.8%、45.5%提高到54.6%、50.4%。
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但部分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合并后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路途遥远、安全隐患、农民负担加重、班额过大、住宿管理等从而引发人们对此的思考。
关键词:撤点并校;农村教育;调整影响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原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实施学校撤并政策。
近年随着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部分地区,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
但是,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合并后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路途遥远、安全隐患、农民负担加重、班额过大、住宿管理等。
我作为一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就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做一浅析。
一、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给寄宿生和非寄宿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一些非寄宿生在村里学校撤并后上学路程变远,要起早上学,个别的甚至来回要走两个多小时,路途遥远,道路难走,有时加之风雨天气,加重了学生上学的安全隐患,同时来回路途费时费神,尤其小学生年龄幼小,身体弱,遥远的上学路程,劳累了身体又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这就对这些非寄宿学生造成了上学难的影响。
其次,寄宿学生,由于资金有限,不少学校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小学生心理还不成熟,自理能力较差,他们还离不开家长的关爱与呵护,家长还应尽量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撤并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及存在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现状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凸显,一些农村地区面临着学校资源过剩和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开始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撤并。
撤并学校的方式多样,有的是对相邻学校进行合并,有的是将学校纳入乡镇综合学校,还有的是将学校整体搬迁至县城或者其他地方。
通过撤并学校,政府希望能够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及反思1. 学校撤并缺乏民主参与在一些地方,学校的撤并决策缺乏对师生家长等相关利益群体的民主参与。
撤并决策往往是由政府或者学校主管部门单方面决定,缺乏广泛的听取意见和参与讨论。
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决策的不科学和不民主,影响着撤并的实施效果。
反思:应该加强学校撤并决策过程中对师生家长的民主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公开、透明、民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学校撤并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一些地方,撤并学校后,新学校未能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原来的学校存在着学科设置不齐全或者重复冗余的情况,而新学校在撤并后并没有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整合和配套安排,导致学生的课程轮换不规范,无法保障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反思:学校在撤并后应该加强课程整合和调整,合理地设置学科课程,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一些地方,撤并学校后,师资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由于原来的学校存在着师资短缺或者师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而新学校在撤并后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导致师资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分配。
反思:学校在撤并后应该合理地配置师资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