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010.99 KB
- 文档页数:4
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目前肺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85%。
驱动基因突变是NSCLC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几种驱动基因突变类型。
1. EGFR突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经常发生突变的驱动基因。
EGFR突变包括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常见的突变位点有Exon 19和Exon 21。
EGFR突变可以导致受体激活异常,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和进化,是NSCLC中最为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
EGFR突变与亚型NSCLC的发生有关,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有较好的治疗反应。
2. ALK融合基因ALK基因重排是NSCLC中另一种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
ALK基因重排导致ALK蛋白与其他蛋白(如EML4)融合,形成具有激酶活性的融合蛋白。
这种融合蛋白能够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ALK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5%,主要见于非吸烟者和年轻患者。
对于ALK阳性的NSCLC患者,ALK 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3. ROS1融合基因ROS1基因融合是NSCLC中另一种重要的驱动基因突变。
ROS1融合基因的患者通常是非吸烟者和年轻人。
ROS1融合基因可以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ROS1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1-2%。
针对ROS1阳性的NSCLC患者,ROS1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4. BRAF突变BRAF基因突变是NSCLC中较为罕见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驱动基因突变。
BRAF突变通常见于不吸烟的患者,尤其是女性。
BRAF突变可以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BRAF突变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1-4%。
对于BRAF阳性的NSCLC患者,BRAF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免疫组化与基因扩增和点突变检测的对比研究孙世珺;彭瑶;黄巍;杜鹃;罗教秀;张俊凯【摘要】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 基因扩增、点突变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为探讨EGFR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化疗方式的选择上提供信息.方法:应用FISH 和Q-PCR 方法检测EGFR 基因扩增和突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 蛋白的表达情况,依据Robert 免疫组化分级评分方法,把NSCLC 的EGFR 免疫组化与基因扩增和点突变检测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EGFR 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表达率为43.9%(36/82),FISH 法检测EGFR 基因扩增率为18.3%(15/82),Q-PCR 法检测EGFR 基因突变率为22.0%(18/82).EGFR的表达与其基因扩增率正相关(P<0.05) ;其表达与其基因突变率不相关(P>0.05).结论:EGFR 免疫组化表达率高于FISH 法检测基因扩增率及Q-PCR 法检测突变率,但其无法替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三种方法结果互相结合,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2(010)024【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法;实时荧光定量法【作者】孙世珺;彭瑶;黄巍;杜鹃;罗教秀;张俊凯【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中山,528403;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中山,528403;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中山,528403;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中山,528403;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中山,528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在中国过去的十年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肺癌也是因癌症死亡的首位原因[1]。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与扩增的比较及其与血清CEA水平的关系黄宇筠;袁润强;陈应智;袁小玲;缪卓峰;庄楚璇【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扩增的关系,并探讨其与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有无相关性. 方法对270例确诊非小细胞肺癌的肺组织标本(包括手术切除及经纤支镜活检取得)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技术检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R基因的扩增情况.治疗前抽取患者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水平. 结果 270例NSCLC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31.11%,EGFR基因扩增率为20%,基因突变并扩增的占10.74%.基因突变组、基因扩增组、基因突变并扩增组和基因无突变无扩增组血清CEA平均水平分别为[3.03(1.68-6.22)] ng/mL、[3.19(1.8-17.17)]ng/mL、[3.39(1.85-20.87)] ng/mL和[2.54(1.5-4.62)] ng/mL.基因突变组与基因扩增组、基因突变组与基因无突变无扩增组血清CE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因扩增组与基因无突变无扩增组、基因突变并扩增组与基因无突变无扩增组血清CE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GFR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及基因突变并扩增与血清CEA水平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在NSCLC中EGFR基因突变率大于扩增率,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EGFR基因与血清CEA水平有明显相关性.血清CEA水平有可能成为指导非小细胞肺癌EGFR靶向治疗的指标.【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5(007)001【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扩增;癌胚抗原;非小细胞肺癌【作者】黄宇筠;袁润强;陈应智;袁小玲;缪卓峰;庄楚璇【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正文语种】中文[KEY WORDS]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utation;Amplification;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1]。
·论著·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的结果分析王璇,时姗姗,马恒辉,周晓军,王建东[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0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比较三种实验方法检查EGFR突变的差异。
探讨肺癌临床靶向个体化治疗进行EGFR分子病理检查的最佳方法。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法检测171例肺癌DNA样本;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8例肺癌DNA样本;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法检测42例肺癌DNA样本。
结果PCR直接测序法、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ARMS法的阳性总检出率分别是31.58%、27.27%、42.86%。
结论PCR直接测序法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阳性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MS法阳性总检出率高于PCR直接测序法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P均<0.01)。
对于不同来源的肺癌组织标本,不同方法检测EGFR突变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71X(2012)05-0387-03Respective analysis of EGFR mutation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WANG Xuan,SHI Shan-shan,MA Heng-hui,ZHOU Xiao-jun,WANG Jian-dong.Department of Pathology,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Command,PLA,Nanjing,Jiangsu21000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he result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utations in301tis-sue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detected by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The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per mo-lecular method for personalized target therapy in lung cancer.Method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combine with direction sequencing was used to detect EGFR mutations in171patients.Real-time PCR with TaqMan fluo-recent probe was used to detect EGFR mutations in88patients and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PCR (ARMS-PCR)was used to detect EGFR mutations in42patients.Results The total positive rates for sequen-cing,TaqMan real-time PCR,and ARMS-PCR methods were31.58%,27.27%,and42.86%respectively.Conclus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positive rate between direct sequencing and TaqMan real-time PCR(P>0.05).The total positive rate was higher in ARMS-PCR than that in direct sequencing and TaqMan real-time PCR(P<0.01).To different tissues,different methods have their superiority when used for detection of EGFR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Key words]lung cancer;EGFR;mutation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内肺癌的死亡率占城市恶性肿瘤之首[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75% 80%。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EGFR突变表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朱美琴;夏俊贤;徐敏;陈亦欣;申维玺【摘要】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基因突变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9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及血浆EGFR的基因突变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一致性,并分析血浆EGFR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浆与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表达是一致的,血浆EGFR突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血浆EGFR突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生存时间无关。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EGFR的检测有可能替代肿瘤组织中EGFR的检测,为无法取得肿瘤组织或取得肿瘤组织困难的患者提供一种更快捷、简便的替代检测方法,但血浆EGFR尚不能确立为独立的预后指标。
%Objective Toanalyzetheexpressionofplasma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and the clinicalsignificanceinthepatientswithnon-small-celllungcarcinoma.Methods FluorescentquantitationPCR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GFR gene expressions in the tumor tissues and plasma of 90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The expression consistency of EGFR in plasma and tumor tissue wa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EGFRgeneexpressionandtheprognosiswereanalyzedretrospectiv ely.Results Forthepatients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the EGFR positive expression in the plasma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in the tumor tis-sue,the EGFR positive expression in the plasma was related with the pathological type,tumor size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bu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plasma EGFR and timetoprogressionandsurvivaltime.Conclusion DetectionofEGFRexpressioninplasmamayreplacethatinthe tumortissue,providing a quicker and easier examination method for the patients lacking biopsy tissue,but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plasma EGFR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190-192,193)【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血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荧光定量PCR;预后【作者】朱美琴;夏俊贤;徐敏;陈亦欣;申维玺【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广东深圳518020;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广东深圳518020;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广东深圳518020;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广东深圳518020;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广东深圳518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通信作者:申维玺(1958-),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相关研究。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 T790M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本文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2018,98(32) : 2544-255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是东亚人群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发生率为30%~40%。
既往多项研究支持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单药治疗是EGFR基因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大多数患者会在用药后9~14个月发生耐药,其中EGFR基因第20号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即T790M突变)是耐药突变中最主要的类型。
目前已报道的EGFR-TKI耐药后组织样本的T790M突变阳性率基本在60%左右,不同技术方法检测结果较为相似,但是血浆样本T790M突变阳性率基于不同方法差别较大,在23%~63%。
奥希替尼是一种口服、强效、不可逆,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活性,选择性抑制EGFR敏感突变和T790M突变的三代EGFR-TKI,同时对EGFR野生型细胞作用较弱,减少了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项随机Ⅲ期临床研究AURA3对比了奥希替尼和含铂双药化疗治疗一线EGFR-TKI耐药后组织T790M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结果显示,对比标准化疗,奥希替尼可显著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Ⅱ期、开放性、单臂、中国注册临床研究AURA17显示了奥希替尼在EGFR-TKI 耐药后组织T790M突变阳性亚太及中国人群中的疗效,客观缓解率(ORR)达63%,中位PFS 9.7个月。
基于上述研究,奥希替尼于2017年3月22日被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用于既往经EGFR-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目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临床肿瘤协会(ESMO)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均推荐奥希替尼为局部晚期或转移NSCLC EGFR-TKI耐药后T790M突变阳性患者的标准治疗。
egfr检测内容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是一种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广泛存在于多个组织和细胞类型中,其功能在生长、分化、增殖、转移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EGFR的异常激活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如多种类型的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EGFR的检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EGFR基因突变检测:EGFR突变是肿瘤患者中常见的遗传变异。
肿瘤患者中EGFR突变与靶向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如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对某些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因此,EGFR基因突变检测成为肿瘤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指标。
2. EGFR基因扩增检测:EGFR基因扩增是指在某些情况下,EGFR基因的拷贝数增加。
EGFR基因扩增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扩增的EGFR基因导致EGFR蛋白的过度表达,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度也随之增加。
因此,EGFR基因扩增检测可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
3. EGFR蛋白表达检测:EGFR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密切相关。
EGFR蛋白表达可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来检测,其结果可与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估相结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4. EGFR激酶活性检测:EGFR的活性可通过测定其激酶活性来评估。
EGFR激酶活性的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如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EGFR激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肿瘤治疗效果监测的重要参考。
EGFR检测的结果可为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个体化治疗和监测提供重要参考。
目前,EGFR检测主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EGFR作为重要的靶向治疗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EGFR检测的意义和方法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EGFR 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治疗的疗效比较段惠洁;王秀丽;赵兵【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5(000)024【摘要】目的:比较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患者行一线化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EGFR 19和21外显子突变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9例,其中19外显子突变组28例,21外显子突变组31例,均一线给予含培美曲塞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PFS ),同时对2组患者PFS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19外显子突变组和21外显子突变组中位PFS分别为5.8个月和5.6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9外显子突变组和21外显子突变组女性PFS分别为6.1个月和5.6个月,男性PFS分别为4.5个月和5.3个月,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9外显子突变组和21外显子突变组年龄<60岁者PFS 分别为5.1个月和5.6个月,≥60岁者PFS分别为7.4个月和5.5个月,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化疗后PFS相当,且与性别及年龄分布无关。
【总页数】4页(P2623-2625,2629)【作者】段惠洁;王秀丽;赵兵【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相关文献】1.厄洛替尼对EGFR外显子19与21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J], 翁克贵;郭兵;候彦华;蒋勇;王颖;王渝东2.荧光定量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EGFR基因第19、21外显子突变及临床意义 [J], 黄刚;刘联斌;刘弯;林炜;周小娟3.Sanger测序法和突变扩增阻滞系统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19、21号外显子突变的临床价值比较 [J], 王建华;李纪鹏;金明威;李珊凤4.EGFR基因19或21外显子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靶向治疗效果[J], 王艳;张申众;袁秀敏;王晋舜;张璐;门桐林;李雪5.肺腺癌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J], 褚代芳;金发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省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突变王继灵操乐杰伍权徐修才胡闻陈柯(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呼吸科,安徽合肥230001)〔摘要〕目的探讨安徽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基因突变的情况,比较特异引物双扩增系统(ADx-ARMS )和直接测序检测EGFR 基因突变的敏感性。
方法对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的手术标本用显微切割技术获取肿瘤组织细胞,采用QIAampDNA 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 ,通过ADx-ARMS 及DNA 直接测序技术分析NSCLC 患者中EGFR 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45例NSCLC 中,ADx-ARMS 检测有29例存在EGFR 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64.4%,其中22例为外显子19的缺失突变,6例为外显子21点突变,1例为外显子19和21的共同突变。
直接测序检测出12例EGFR 基因突变与ADx-ARMS 检测结果一致。
非鳞癌EGFR 基因突变率84.8%(28/33)高于鳞癌患者8.3%(1/12),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 =0.000);女性患者的突变率为83.3%(20/24)高于男性患者42.9%(9/2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05)。
结论在安徽地区NSCLC 中,EGFR 基因的突变以外显子19的缺失突变和外显子21的点突变为主,突变率以非鳞癌和女性较高。
ADx-ARMS 法能快速、准确检测EGFR 基因突变。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测序〔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9-1822-03;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9.019通讯作者:操乐杰(1962-),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肺癌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研究。
第一作者:王继灵(1981-),男,硕士,主要从事肺癌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研究。
NSCLC患者EGFR 突变类型为使患者尽可能地从最有效的治疗中受益,只要条件许可,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含腺癌成分的其他类型肺癌患者都应当尝试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
EGFR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p12-q22区上,包括28个外显子区域。
与NSCLC相关的EGFR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TK)区域的18~21号外显子上,包括30余种突变。
NSCLC患者EGFR 突变类型18外显子基因突变G719X 基因突变亚洲NSCLC 患者中,G719X 突变约占EGFR 突变总数的2%~3%,是18外显子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对于G719X 突变的患者,临床上使用二代TKIs 作为首选靶向药物预后或许更好。
E709X 点突变E709X 是发生于18外显子的少见敏感突变之一,约占EGFR 突变总数的1.5%。
近年来发表的临床研究或个案报道中,E709X 突变的患者对一代TKIs 的疗效反应不一,或病情得到控制或出现疾病进展。
二代TKIs 治疗E709X 突变的NSCLC 患者是否比一代TKIs 更具生存优势仍待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DelE709_T710insX 点突变DelE709_T710insX 是发生在第709位外显子上的缺失/插入突变,约占EGFR 突变总数的0.16%。
目前尚缺乏关于DelE709_T710insX 对一代TKIs 敏感程度的系统性研究。
在临床应用方面,二代TKIs 对DelE709_T710insX 突变的NSCLC 患者临床疗效是否更好仍缺乏临床证据。
19外显子基因突变缺失突变外显子19缺失突变超过20种,包括大的缺失突变、缺失合并点突变、缺失并插入突变等。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小的外显子747-750LREA 模体框内缺失,约占EGFR 总突变类型的40%~50%。
多项大型一线Ⅲ期临床研究已证实,与传统化疗相比,一代TKIs 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可以明显提高Del19和L858R 患者的客观有效率(超过70%)、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达9~12个月)和总生存期(达20~24个月)。
收稿日期:2008208214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6Z 066C )作者简介:龙琼先(19812),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医学院硕士生,从事肿瘤病理学研究.3通讯作者EGFR 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龙琼先 综述,阮永华3 审校(昆明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云南昆明650031)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 iderm al grow th facto r recep to r ,EGFR )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2s m all cell lungcancer ,N SCL C )常过度表达,EGFR 突变常发生在外显子18~21,与EGFR 分子靶向药物的反应敏感性相关。
本文就EGFR 基因在N SCL C 中的突变及其靶向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癌,非小细胞肺;受体,表皮生长因子;突变;药物疗法中图分类号:R 730.231;R 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692(2009)0320306204 肺癌是当前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 SCL C )占肺癌的75%~85%,研究表明癌变的基础是基因的异常改变,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多药耐药等生物学行为与人体内许多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在N SCL C 的治疗中日渐突出,然而目前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对靶向治疗药物敏感的N SCL C 患者都存在EGFR 基因的体细胞突变。
因此,研究N SCL C 患者不同治疗反应性的机制,以及从中筛选出最适治疗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EGFR 靶向治疗药物及作用机制目前肺癌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有两类: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
小分子化合物常用的有Gefitin ib (Z D 1839Iressa 吉非替尼)和E rlo tin ib (T arceva ,厄洛替尼),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常用的有Cetux i m ab (I M C 2C 225E rb itux ,西妥昔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