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点滴感悟
- 格式:docx
- 大小:21.96 KB
- 文档页数:3
高贵的静默——叔本华《爱和生的苦恼》读后通河忘川学社洪超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
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
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
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
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
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
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才华横溢之士会以其富有生气的思想摆脱乏味的处境,即使身在荒野也不会寂寞。
”叔本华毫不讳言自己内心的孤高,并没有违心地逼自己俯下身站到与平庸的大多数同样的高度。
他所期待的是理智与知识驱散烦恼,获得个体的自由。
他并没有流露出一点点哀叹草根的意思、也没有流露一点点启蒙拔高草根的意思。
或许,人类的烦恼并不比他一个人的烦恼来得更让他揪心。
然而,他并没有以遮遮掩掩、道德家的面孔自居。
卡莱尔说过:“真诚是英雄的首要条件。
”他真诚,不是给与,而是真诚地任人获取,不是把一个模糊的“人民”提升到与自我同等甚至凌驾于自我之上的位置,而是真诚地吐露自己对自我实现的终极企盼。
不强求世人的歌颂、自娱自我超越过程中诞生的哲思不指望强加给他人也不吝啬于展示给他人,叔本华又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有一些惭愧呢?这段才华与不寂寞的妙语同时指明,美酒佳肴、声色犬马的狂欢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欢愉,但是在这些娱乐程式化之后,人们难免会觉得贴得很近的个体间难以派遣的生疏。
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第一篇
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我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的一些感受。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走进了一个深邃又有点神秘的世界。
叔本华这家伙,可真是个犀利的思想家!他把爱和生的那些烦恼,赤裸裸地摆在了我面前。
书里说,人生就像是一场充满痛苦和无聊的旅程。
哎呀,听到这,我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能这么悲观呢?但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我们总是在追求各种东西,得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可不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来回折腾嘛。
读这本书让我对人生和爱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忽略或者不愿意面对的真相。
虽然有些观点让我有点小郁闷,但也让我变得更加清醒啦!你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呢?快来跟我聊聊你们的想法吧!
第二篇
朋友们,我来啦!今天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的那些事儿。
你们知道吗?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这能有多苦恼啊?结果越读越觉得,哎呀妈呀,叔本华真的是把人性和生活看得透透的!
他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
这可把我给说懵了,仔细琢磨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比
如说,我一直想要个新包包,没得到的时候心里痒痒的,难受得很;等真的买到了,新鲜劲儿过了,也就觉得不过如此,又开始想要别的东西。
这可不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嘛。
再说说爱,叔本华觉得爱很多时候是出于自私的动机。
这可让我不太乐意了,我觉得爱应该是纯粹的、无私的呀!可是再一想,有时候我们在爱里确实会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会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这不也是一种自私吗?。
读叔本华《论人世的痛苦》叔本华是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有许多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等人,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作为一个唯意志论者,他相信一切都是由意志支配着,他认为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
他认为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知识只是意志的工具。
以前也读过多次叔本华的著作,但是感受很浅,只是得到了“知识”,而没有真的理解“智慧”,现在又重读一遍之后,发现这位两百多年前的哲学家竟然如此的睿智。
《论人世的痛苦》之中,有很多的地方都能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共鸣更加倾向于是叔本华对人性的理解,对“意志”的阐释。
“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
”或许攀比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但是绝对是现象最严重的,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分个三六九等,所以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警言,孔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应该也是同类想法,只有有了对比,有了差异,就会出现不安定因素,甚至会出现阶级差异,甚至形成阶层压迫。
不知道同一时代的马克思建立共产主义理论的时候是不是也受到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
“人与动物二者之间,其最后所得的结果完全相同,不过就是健康、食、衣等等而已。
”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是什么的呢?不都是吃喝拉撒睡吗?不都是有痛苦和快乐吗?人的特殊性显示在什么地方?叔本华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志,有希望,有期望,不仅能够预想以后会遇到的痛苦,例如疾病、贫穷等,也能幻想未来的幸福,以此带来快乐,所以心中有希望的人,即使遇到了很多痛苦,但是给他一点快乐和幸福,就足以使其获得情感的平衡,并带着希望活下去,而动物只关注眼前,而没有对未来的预期,也就没有对未来的痛苦,总是能够保持无忧虑和温顺平静,所以人没有猪幸福,哪怕猪很少能够善终,而人正好相反。
爱与痛苦的心得体会在人生的旅途中,爱与痛苦常常伴随我们的成长与体验。
无论是对他人的爱抑或是面对挫折与痛苦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通过经历爱与痛苦,我逐渐领悟到了许多心得与感悟。
首先,爱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它能够化解痛苦,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每一个人都需要爱,无论是来自家人、朋友还是爱人。
爱可以是言语的关心,也可以是行动的体现,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的重要性。
当我们受到他人的爱时,我们会感到幸福和满足,这种爱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向上的动力。
然而,爱也会带来痛苦,特别是当我们经历失去的时候。
失去爱人的痛苦,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刺破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痛彻心扉。
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痛苦中,我们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珍贵和宝贵。
爱与痛苦相伴相生,我们需要学会接受痛苦,并从中成长与奋发。
其次,痛苦也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困难和失败。
无论是失业、失恋还是迷茫,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绝望,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们想要放弃。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痛苦的经历,我们才能够成长起来。
痛苦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励我们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我。
另外,痛苦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珍贵的瞬间。
因为痛苦,我们更加懂得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
当我们从痛苦中走出来时,心中会涌现出一份感激之情,我们会更加懂得放慢脚步,珍惜眼前的一切。
就像一朵经历风雨后绽放的花朵,我们也会因为痛苦的经历而变得更加坚强和美丽。
最后,爱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爱能够减轻痛苦,用温暖和关怀包裹我们的内心;痛苦则使我们更加清醒和成长,让我们更加珍惜拥有。
爱可以治愈痛苦,让我们拥有力量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爱与痛苦。
而这些经历不仅仅是人生的财富,更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爱与痛苦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与感恩,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与勇敢,让我们拥有了面对未来的信心与勇气。
总之,爱与痛苦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叔本华的书《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后,我深受启发。
叔本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生中许多痛苦和困境的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他强调了人生中的苦难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种超越这些痛苦的方式,即通过冷静的理智和对世界的深刻思考来拥抱生活。
叔本华认为,人生中的苦难和痛苦可以变成一种力量,教会我们如何真正生活,并使我们更加坚强。
他强调了朴素的生活方式和对自我的深刻反省,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对于幸福和满足的定义,以及如何在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人生的智慧》是一本深刻的书籍,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反思。
通过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我学会了更加珍惜每一刻,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坚定地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点滴感悟海南中学陈星萍1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洞存在,最后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来就是一个大悲剧,而世界的整个含义就是“痛苦”二字。
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人生就是痛苦也由此成为叔本华哲学的一大特征。
在我看来,正因为叔本华认识到人生就是痛苦,所以他创立了悲观主义哲学,要用他惊世骇俗的哲学使世人从苦海中解脱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叔本华的悲天悯人倒有些佛祖的意思。
2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比我们通常预想的多百倍。
追求、亲近快乐,躲避、厌恶痛苦,这是人之本能。
一百件快乐的事情,我们不嫌多;有时一件痛苦的事情,却能让我们难受一辈子。
或许还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痛苦的时候却度日如年。
3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定的数量的烦恼、忧伤、欲念,犹如船只需要压舱物以保证正确的方向一样。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现代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
由此可见,困难,痛苦并不仅仅是坏事,它也可以成为好事:磨练意志,催人奋进,让我们更成熟更强大。
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困难、痛苦,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痛苦。
明白了这些道理,困难、痛苦,其实也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4智慧愈发达,痛苦的程度就愈高,彼此之间成正比例。
一个人越具超凡的智慧,越有清晰的认知,他就越痛苦。
天才者,最痛苦之人也。
西方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以此来安慰在某些方面有所缺憾的人。
看来上帝是很公平的。
上帝确实很公平,反过来说,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门,必定为你关上另一扇门。
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天才,不必为我们资质平凡而耿耿于怀。
叔本华果然是高人,寥寥数语就解开了天下凡夫俗子的心结,厉害。
5人们消除痛苦的诸种努力,其结果不外乎是改变了痛苦的形式。
假如人们成功地消灭了这种形式的痛苦,那么旋即就会有多种多样的其他形式的痛苦席卷而来。
《爱与生的苦恼》经典读后感有感《爱与生的苦恼》是一本由(德)叔本华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90元,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观众们能有帮助。
《爱与生的苦恼》精选点评:●在关于两代人之间相似性的之间方案设计上,没有方法论的支持,仅仅靠一些奇闻逸事来充当例子解释,多少是缺乏权威性的●前半段有些观点……●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上时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显现出来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可以选择了世界?我反物质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甚或的时间在哪里消失?现阶段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看完我就想照天灵盖给自己一掌。
●不知道是否有翻译风险问题,感觉十分冗长啰嗦。
●五星给叔本华的思想,因为本书粗劣的错误校对和一些内容错误(如,p191第二段第四行“神谕”应该为“性欲”,p175第三段第二行“生命核心”前多出一个引号)频出,影响了阅读,扣除一分●虽然叔本华扔掉了●导致我交了一个书疯子都怪那本社会契约论●人生路上每当遇到环境问题就碰见想想“没有什么比人在这个世上要可怜了”,“活着就是虚幻的痛苦……欲望没满足,痛苦;欲望满足,无聊,更痛苦……”,瞬间就会轻松一点,反正怎么样都要痛苦●2021.07.31;单身无政府主义可以背的书。
关于永恒轮回的论述有意思,不过对于gay的观点也是……●应积极黑格尔说痛苦和缺乏是积极的,而幸福不过是消极的东西,让我好震惊,但是我认同。
《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一):为什么要用“说服力”来形容哲学类书籍?看见评论区看到说这本书的观点不具备说服力,我真忍不住笑了。
这是哲学书,不是科学书,请区分开好吗?在科学领域讲答案、讲证明,讲说服,因为探究的是事物唯一真相。
而哲学讲思想、讲角度、讲辩证,它没有答案,它的主要作用是引发你不尽相同的思考,而不是告诉你答案、告诉你孰对孰错。
你跟我说它没有说服力?那呢你想被它说服什么呢?一旦把你说服,便是让你相信了、认同了,思想也禁锢了,那又叫什么哲学书?《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二):老叔忽略情感和女人灵那一面的动因我对亚瑟·叔本华了解越多,就越觉得他的人生悲惨:一位伟大的天才受到如此无情的严刑拷打,这是多么可悲啊。
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先说这“爱”的苦恼吧。
书里把爱情剖析得那叫一个透彻,就像把爱情这个华丽的蛋糕切开,给你看里面那些复杂的层次。
以前我总觉得爱情嘛,就是两个人看对眼,然后甜甜蜜蜜的。
可叔本华告诉我,爱情背后有着那么多本能的驱动,什么性的冲动啦,繁殖后代的潜意识啦。
这就好比你发现你喜欢一个人,可能不只是因为他的笑容很迷人,还有身体里的一些原始小因子在作祟。
这让我感觉爱情突然变得有点“现实”,没那么浪漫了,但又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
比如说那些在爱情里爱得死去活来的人,按照叔本华的说法,很多时候是被这些本能冲昏了头脑。
就像有些情侣刚开始爱得热烈,恨不得每分每秒黏在一起,可过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各种争吵,可能就是因为最初的那种本能冲动的潮水退去了,才发现彼此之间还有很多问题。
再聊聊“生”的苦恼。
这部分真的是让我忍不住感叹,活着可真不容易啊。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各种东西,财富、地位、名誉,可这些东西就像是挂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永远在前面诱惑着你,却很难真正完全得到。
而且,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聊。
当我们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奋斗的时候,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要克服各种困难;而当我们好不容易达到目标的时候,又会陷入无聊。
就像考试的时候为了考个好成绩拼命复习,那过程真的很痛苦,可一旦考完了,没几天就觉得无聊起来了。
不过呢,虽然叔本华把爱和生的苦恼说得这么明白,也不是让我们就悲观绝望。
我觉得他更像是在提醒我们,要认清生活的真相。
知道爱情有那些复杂的因素,我们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就可以更加理智一点,不会盲目地一头扎进去然后又遍体鳞伤。
而对于生活的痛苦和无聊,既然知道这是人生的常态,那我们就可以试着去寻找一些平衡。
比如说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不忘享受当下的小确幸;在感到无聊的时候,又能给自己找个新的目标或者爱好来折腾折腾。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被人从那种对爱情和生活的美好幻想中轻轻拍醒,但并没有被打晕。
而是更加清醒地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爱与生的困惑》有感于“一切生命,在其本质上皆为痛苦。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逡巡于痛苦与无聊之间。
”评:叔本华的论调就是“痛苦的人生”。
这就很不一般于平常人了。
尽管在下面的篇章中,我不认同他的许多观点,但是他确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
或许这就是《平凡的世界》中晓霞建议少平读一些哲学书籍的原因吧!“无趣周旋着每一安逸的人生,就像是无趣所苦着笼中飞鸟一样,”评者:这句话很恰当。
提及笼中鸟,我又想起《围城》,《围城》中存有一句话很知名即为婚姻就像一座被围攻的城池,里面的人想跳出,外面的人想冲上去。
嘿,时至昨日思索时,再次冷静的明白。
“由马瑟布县死去之路,就像是生活之美好和快感之路一样,就是一条下坡路:天赐梦幻的童年,热血沸腾的青年,吃苦耐劳的壮年,羸弱和常常令人心疼的老年,病魔缠身的晚年,以及最后的碧落黄泉。
”“人们需要外在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活动——这个事实揭示了那些无所事事的人的焦躁不安,以及他们毫无目标的旅游热。
”评:从昨天看到这句话,我就在审视自己。
我确实没有内在的活动,但我是毫无目标的旅游吗?我想从多方面了解这个世界,关注这个世界,通过旅游充实我的心灵,或许说来说去,我还是空虚与寂寞。
我喜欢并习惯了寂寞,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以我所见到,女人,不论寡妇或闺女,无法剥夺她们土地或资本的承继权力,只能承继相等于所有资产的利息。
……年长的女性一向就是逍遥自在、单一制洒脱的,但没过多久,她们就要打听个统一指挥统摄自己的男士融合了,这就是女人所求的支配者。
当她们年长的时候,支配者就是爱人、丈夫,年华大哥时,则就是汇报祷告的僧侣。
”“大体认为,女人实就是理想俗气得很,她们一辈子都无法彻底摆脱俗不可耐的环境和生涯。
”评者:我辨认出叔本华对女人就是极度的要风得风和反感,用保守一词似更为恰当。
“所有的叙事诗或戏剧,不外是表现人类为获取幸福所做的努力,而从未描绘永恒而圆满的幸福;这些诗的主角历尽了千心万哭终于走到了他的目标,一旦到达终点后,便早早收场。
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有点悲观但又无比真实的世界。
叔本华说的那些关于爱情的事儿啊,简直就像拿着放大镜在看生活中的男男女女。
他说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本能的冲动,这一点刚开始让我觉得有点“毁三观”。
我以前总是把爱情想得特别浪漫,什么灵魂伴侣啊,一眼万年之类的。
但叔本华这么一说,就好像把爱情的神秘面纱一下子给扯掉了,露出了底下有点赤裸裸的人性。
不过呢,仔细想想,他说得好像也有点道理。
你看现实生活里,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不就是被那种莫名的吸引力牵着走吗?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啥就喜欢上一个人了,可能就是本能在作祟吧。
说到生的苦恼,那更是让人觉得有点沉重又无法反驳。
叔本华描绘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挣扎。
就像我们每天努力工作、学习,可总是有那么多烦恼。
不是为了钱发愁,就是和身边的人闹矛盾,或者是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他觉得人生就像在苦海里挣扎,想要摆脱痛苦简直难如登天。
这时候我就想啊,叔本华是不是过得太不顺了,怎么把人生看得这么悲观呢?可是再看看周围,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比如说生病的时候,那种难受劲儿真的让你觉得人生好苦;又或者是为了梦想努力奋斗,却一次次碰壁的时候,真的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但是呢,这本书也不完全是让人绝望的。
在叔本华对爱和生的苦恼的剖析中,我也看到了一种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他虽然把问题都赤裸裸地摆出来了,但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去审视自己的生活。
就好比爱情,知道了它背后有本能的因素,那我们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加理性一点呢?不要总是被那种盲目的冲动牵着鼻子走,而是能够更好地去经营一段感情。
对于生活中的苦恼也是一样的,虽然他说人生充满痛苦,但这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那些快乐的瞬间。
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光亮,正因为周围都是黑暗,所以那一点点光才显得格外珍贵。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和一个看透人生的智者进行了一场长长的对话。
虽然他的观点有点悲观,但却让我对爱和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这可真是给了我好多好多的感触啊!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这能有多深刻呢?结果,越读越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谜题的迷宫。
叔本华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把小锤子,不停地敲打着我的心。
他讲的爱,可不是咱们平时想象的那种甜甜蜜蜜、风花雪月。
而是深挖到了爱的本质,那种渴望、占有和失落。
我就忍不住想,哎呀,我自己经历过的那些爱,是不是也有这样隐藏的一面呢?说到生的苦恼,更是让我频频点头。
生活中的压力、迷茫、不如意,好像一下子都被他说中了。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在努力奔跑,却不知道方向在哪儿。
叔本华就像是那个站在旁边,冷静又犀利地指出问题的人。
不过呢,读完这本书,我倒没有变得特别悲观。
反而觉得,既然知道了生活有这么多苦恼,那咱就更得好好珍惜那些快乐的瞬间,抓住那些小小的幸福。
反正啊,这本书让我对爱和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就像给自己的脑子来了一次大扫除,把那些混乱的想法整理了一番。
你们要是有兴趣,也赶紧去读一读,说不定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呢!《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这书可太有意思啦!当我拿起这本书,就好像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盒子。
叔本华他老人家啊,一开篇就把我给震住了。
他谈爱,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剖析。
让我明白了爱不仅仅是花前月下,还有背后的欲望、恐惧和挣扎。
我读着读着,就开始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感情,哎呀,真的是被他说中了好多!再说生的苦恼,这可太真实了!工作的压力,梦想的遥远,人际关系的复杂,这不就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吗?叔本华就像是我的一个知心老友,把我心里那些说不出的苦都给讲了出来。
但是哦,别以为这本书会让你一直陷在苦恼里出不来。
相反,它会让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我们都不是孤单的,这些苦恼是人生的一部分。
读完之后,我告诉自己,别怕苦恼,要勇敢地去面对。
因为谈的是“爱与生的苦恼”,所以书中把情、爱、性从一种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了。
哲人的思维和意识应该是超出常人的,他们应该忽视存在的个别现象,而直接面对存在本身进行思索。
意识也该是普遍的意识,并且应该将观念超越关系,看着的是行动,做出的是自己的思维探索.在《论爱与憎的激情》这章中,叔本华认为:恋人之间爱情的增进,不外是希望产生新个体的生存意志而已。
我想那不外是欲望的升级而要求进一步的满足而已。
虽则新个体的产生终究是一种必然,然而就当时来说,大多是作为副产品的不可避免的出现。
他认为两性之间强烈的吸引力和紧密的联结,是各种生物种族求生的意志表现。
我想这是自然界选择而遗留的不可抗拒的结果。
叔本华认为:爱情贪欲的激烈程度,取决于恋人之间的激情。
从本质上看,爱情无所谓等级的差别,只是激情趋于个体化,即被爱者的一切条件和性质,越能适应或满足爱者的愿望要求,则越能增加力量。
这也提示了吸引异性的首要条件是健康、力量和美,也就是说恋爱的本钱是青春。
而恋爱到达一定的阶段后,会具有超绝的、超自然的倾向,使人看起来脱离人类本来的、形而下的目的。
所以恋爱中的男女最美丽,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多少这样那样动人的爱情故事,让我们觉得人性还有着伟大的时候,而且这样的故事,现在以至将来,都会一直上演,这也是人类少有的可以纯净自己心灵的行为。
爱情,有时真的可以使人高尚。
叔本华认为:种族中的客观化意志所担任的使命是为堕入情网中的男人的意识蒙上预想的面具——若和她结合,必可获得无限幸福的感受。
但一旦不能与爱侣结合,他对人生的嫌恶可能会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发挥种族意志,人会拒绝在个人意志下苟活。
如果有朝一日疯狂的追求爱的面纱无法压住绝望状态的意识,他就会以自杀或者徇情告终。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男人虽然明了自由对于自己的重要,而且甚至对彼此结合的前景并不明朗,却仍旧义无返顾地勇敢地走进婚姻的殿堂,而那儿也许真的是坟墓。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首先把性欲提高到“一切欲望的焦点”的高度,并且称之为“生存意志的核心”,从而引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志”。
意志包括生存意志和种族意志等。
在第一部分《爱的哲理》,叔本华认为男女结合的性欲源于种族延续的本能意志,然而这种意志并不对人有利,甚至破坏人作为个体的存在。
“恋爱的激情是以一种迷妄为基础,使人误以为本来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事也有利于个人”,因此爱情是盲目的,基于从性欲出发的爱情的婚姻终究会是爱情的坟墓,因为婚姻是为了延续后代,不是为了个人,因此恋爱不是婚姻的理由,一旦延续后代的种族意志得以满足,激情的迷妄就会消失,婚姻便只剩下琐碎和可厌了。
从性欲、恋爱和婚姻的琯溪,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欲望的苦恼》,讨论的是“禁欲”。
叔本华认为既然人的性欲、爱情受到种族意志的支配,因此禁欲就旨反抗本能,实现意志自由。
但由于“肉体即是意志的客体化形式或具象化意志,所以只要肉体生存着,就存在求生意志”。
故圣人也无法做到完全禁欲,完全禁欲引向的必定是死亡。
圣人之圣在于能够超脱个人,看到人类共同的意志所在,并且反抗着这种意志,成为“世界的克服者”,从而实现意志的自由。
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是“意志”,由意志产生的欲望和努力,是人类全部本质,“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认为人类的痛苦是永远存在的,是人生的常态。
一生无非就是在追求各种欲望的实现,意志没有得到满足时,人类时痛苦的,苦恼的;而当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瞬间,我们可以得到幸福,然而紧接着要么时欲望消失带来的空虚无聊,要么时更大欲望的出现。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终极要素”。
一切的快乐和幸福都来自于愿望,而愿望来自于缺乏,缺乏又带来了痛苦,因此人生的原始状态就是缺乏和痛苦,随即通过努力达到短暂的幸福和快乐。
生存意志,或称求生意志,不仅存在于个体,更是永恒地存在于这个世界。
父母本能地保护孩子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这不是对求生意志的反抗,而恰恰正是求生意志的种族性的证明,是自然为了保证种族存在的本能意志。
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点滴感悟海南中学陈星萍
1
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洞存在,最后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来就是一个大悲剧,而世界的整个含义就是“痛苦”二字。
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人生就是痛苦也由此成为叔本华哲学的一大特征。
在我看来,正因为叔本华认识到人生就是痛苦,所以他创立了悲观主义哲学,要用他惊世骇俗的哲学使世人从苦海中解脱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叔本华的悲天悯人倒有些佛祖的意思。
2
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比我们通常预想的多百倍。
追求、亲近快乐,躲避、厌恶痛苦,这是人之本能。
一百件快乐的事情,我们不嫌多;有时一件痛苦的事情,却能让我们难受一辈子。
或许还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痛苦的时候却度日如年。
3
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定的数量的烦恼、忧伤、欲念,犹如船只需要压舱物以保证正确的方向一样。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现代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
由此可见,困难,痛苦并不仅仅是坏事,它也可以成为好事:磨练意志,催人奋进,让我们更成熟更强大。
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困难、痛苦,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痛苦。
明白了这些道理,困难、痛苦,其实也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4
智慧愈发达,痛苦的程度就愈高,彼此之间成正比例。
一个人越具超凡的智慧,越有清晰的认知,他就越痛苦。
天才者,最痛苦之人也。
西方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以此来安慰在某些方面有所缺憾的人。
看来上帝是很公平的。
上帝确实很公平,反过来说,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门,必定为你关上另一扇门。
所以我们不必羡慕
1
天才,不必为我们资质平凡而耿耿于怀。
叔本华果然是高人,寥寥数语就解开了天下凡夫俗子的心结,厉害。
5
人们消除痛苦的诸种努力,其结果不外乎是改变了痛苦的形式。
假如人们成功地消灭了这种形式的痛苦,那么旋即就会有多种多样的其他形式的痛苦席卷而来。
当痛苦再也找不到其他形式后,它就以使人难受的烦恼和无聊的方式向人们袭来。
人们于是又要千方百计地消除空虚和无聊。
人生,即抛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
痛苦就是变形金刚,无所不在,随时出现。
借用一句话: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但是,人生除了痛苦就是无聊吗?我想,未必。
正是因为痛苦,我们才追求快乐,感受快乐,珍惜快乐;正是因为无聊,我们才为摆脱无聊而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努力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痛苦与无聊,不是人生的终局,而是人生旅途中某一个路过的小站,是亮丽人生的起源,促使人们不懈追求,不断进步。
6
对每一外在不幸和内在困扰最有成效的慰籍即是:去发现那些比我们更不幸的人。
精辟,太精辟了!
这是面临不幸的一种人生态度、生活智慧。
“人比人,气死人。
”这是心胸狭隘者遭遇不幸时的反应与结局。
他们的眼睛只盯着上面,拿自己的不幸跟别人的幸运相比,这无异于以卵击石,结果是自己粉身碎骨,灰飞烟灭。
而胸襟开阔者眼睛向下,把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的更不幸放在一起审视,以此得到安慰,赢得内心的宁静,进而积蓄力量,思考对策来摆脱不幸与困扰。
所以,“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还有比我们更惨的人呢,人家都那样了还活得好好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活得更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