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行政诉讼证据
- 格式:pptx
- 大小:969.61 KB
- 文档页数:80
第四章行政诉讼的证据一、含义简单来说,行政诉讼的证据就是指行政诉讼主体用来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
二、特征1、行政诉讼证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第三十三条【证据种类】证据包括:(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电子数据(五)证人证言;(六)当事人的陈述;(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要求重新鉴定的,要在举证期限内。
现场笔录。
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行政诉讼中包含的民、刑中没有的证据 -- 现场笔录。
行政诉讼共8种证据。
•因为大量的行政处罚是当场处罚。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只要是行政处罚,当事人都可以提起诉讼,当事人只要拿着当场处罚的收据就可以提起诉讼,举证责任由被告举证,因此需要行政机关制作现场笔录作为诉讼中的证据。
•现场笔录的特征:①法定的制作主体(行政执法人员)②制作的时间:行政案件发生的过程中③制作的地点是案件发生的现场④制作应当符合程序(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不签名,执法人员应当注明)2、行政诉讼证据的来源具有特定性必须是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
证据主要由被告方提供,被告方提供的必须是其作出行政行为中所适用的证据,即证据来源于行政机关执法的案卷,现找现查现声明的不算。
3、行政诉讼证据具有技术性、广泛性、即时性或将来性的特点技术性,如三鹿的三聚氰胺的检测、提取、鉴定需要技术。
广泛性,行政管理的领域本来就很广泛。
将来性,现有的证据证明将来的事。
如环境污染,可能在处罚时损害后果尚未发生,而是在将来的某一个点发生。
4、行政诉讼证据的提供、运用和审查具有特殊性行政诉讼的证据主要有被告提供三、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一)举证:1、概念: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对予以确认的案件事实法律依据予以证明的法律行为。
2、特点:①主体:当事人②时间上有严格的限制性。
第三十四条【举证期限】:✓原告或第三人在开庭审理之前或法定制定的交换证据之日。
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第1篇一、引言行政诉讼作为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一项重要权利,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在行政诉讼中,证据的收集、认定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案件审理的结果。
本文旨在探讨行政诉讼证据的法律效力,分析其在行政诉讼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与种类1. 定义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当事人为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
证据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基础,是判断案件事实、适用法律、作出判决的依据。
2. 种类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证据分为以下几种:(1)书证:包括书面文件、图表、照片等。
(2)物证:包括物品、痕迹等。
(3)视听资料:包括录音、录像、电子数据等。
(4)证人证言: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
(5)当事人陈述:指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
(6)鉴定意见:指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案件事实的鉴定。
(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现场、物品等进行勘验、检验所制作的笔录。
三、行政诉讼证据的法律效力1. 证据的证明力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
在行政诉讼中,证据的证明力分为以下几种:(1)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2)间接证据: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但与案件事实有密切联系的证据。
(3)推定证据:根据法律规定或事实情况,可以推断出案件事实的证据。
2. 证据的效力(1)合法证据:指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合法来源的证据。
(2)非法证据:指违反法律规定,不得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3)瑕疵证据:指存在瑕疵,但经过补正或解释后仍具有证明力的证据。
四、行政诉讼证据的运用1. 当事人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
当事人应当提供充分、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2. 人民法院的调查取证(1)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自行调查取证。
(2)人民法院可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证据。
(3)人民法院可以对证据进行勘验、鉴定。
【证据规则】⾏政诉讼证据规则合辑》第五章-证据;(⼆)《⾏政诉讼法解释》四-证据。
诉讼法》第五章本资料正⽂包含:(⼀)《⾏政诉讼法本资料正⽂包含:(⼀)《⾏政中华⼈民共和国⾏政诉讼法(1989年4⽉4⽇第七届全国⼈民代表⼤会第⼆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4年11⽉1⽇第⼗⼆届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民共和国⾏政诉讼法〉的决定》第⼀次修正 根据2017年6⽉27⽇第⼗⼆届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民共和国⾏政诉讼法〉的决定》第⼆次修正)(来源:中国⼈⼤⽹)第五章 证 据第三⼗三条证据包括:(⼀)书证;(⼆)物证;(三)视听资料;(四)电⼦数据;(五)证⼈证⾔;(六)当事⼈的陈述;(七)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三⼗四条被告对作出的⾏政⾏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政⾏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
但是,被诉⾏政⾏为涉及第三⼈合法权益,第三⼈提供证据的除外。
第三⼗五条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不得⾃⾏向原告、第三⼈和证⼈收集证据。
第三⼗六条被告在作出⾏政⾏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但因不可抗⼒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经⼈民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提出了其在⾏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第三⼗七条原告可以提供证明⾏政⾏为违法的证据。
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的,不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
第三⼗⼋条在起诉被告不履⾏法定职责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
但有下列情形之⼀的除外:(⼀)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法定职责的;(⼆)原告因正当理由不能提供证据的。
在⾏政赔偿、补偿的案件中,原告应当对⾏政⾏为造成的损害提供证据。
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法举证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说明:本部分提纲整体上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但是,为了帮助各位同学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关涉行政诉讼证据的直观内容,在提纲编撰过程中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做来适当的整理、修正,删除了一些不属于通说性的学理性阐释。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严格依照提纲和相关法条确立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解读即可,不必过多担心课程提纲结构与教材相关内容不对应的问题。
此外,教材本部分的第四节——“有关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疑难问题”整体删除,不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
第五章行政诉讼的证据第一节行政诉讼证据概述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与范围所谓行政诉讼证据,是指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用以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真实合法的材料。
《行政诉讼法》第31条规定:行政诉讼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一般特征(一)、行政诉讼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具有关联性(二)、行政诉讼证据应当具有合法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5条对行政诉讼证据的合法性做了规定。
具体内容是:第五十五条法庭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一)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二)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三)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
(三)、行政诉讼证据具有真实性(四)、行政诉讼证据使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但不一定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材料三、行政诉讼证据的特有特征(一)、行政诉讼中最主要的证明主体是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二)、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三)、行政诉讼证据通常是在行政程序中形成的第二节举证责任的分配和举证规则一、举证责任的涵义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
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即: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二、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一)、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相关规定及基本分析《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核和运用,确保行政诉讼案件的公正、公平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行政诉讼证据应当真实、合法、明确、充分,符合法定形式和程序要求。
第三条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核和运用,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及时、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人民法院、当事人、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诉讼参与人应当依法履行证据收集、固定、审核和运用的义务。
第二章证据种类和分类第五条行政诉讼证据分为以下几种:(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六条证据应当分别归类,并标明证据名称、证据来源、证据份数、证据内容等。
第三章证据收集和固定第七条当事人应当依法收集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固定。
证据固定应当采取拍照、录音、录像、复制、封存等方式。
第八条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当事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第九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调取证据。
第十条人民法院、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可以委托鉴定人进行鉴定。
鉴定人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和能力。
第四章证据审核和运用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核,确认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组织质证,当事人、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诉讼参与人应当参加质证。
第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证据的证明力、可信度、相关性等因素,综合判断证据的效力。
第十四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排除非法证据、瑕疵证据,确凿证据应当作为裁判依据。
第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将证据审核和运用的结果记录在案,并说明理由。
第五章证据保全第十六条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第十七条人民法院保全证据,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等方式。
行政诉讼的证据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自己的一种诉讼方式。
而证据在行政诉讼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确立事实真伪、判断责任归属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就行政诉讼中的证据问题进行探讨。
一、证据的种类行政诉讼的证据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四种。
1. 书证书证是行政诉讼中最常见的证据形式,主要是指书面材料,如合同、通知书、判决书等。
这些书面材料能够载明事实、证明权益、确认约定,具有较高的证明效力。
2. 物证物证是指通过实物来证明事实的证据形式。
行政诉讼中常见的物证包括照片、视频、录音等,它们能够直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对于证明案件的真实性具有重要作用。
3. 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通过影像、录音等方式记录下来的资料,如监控录像、听证会记录等。
这类证据不仅能够直观呈现事实,还能提供重要的真实性依据。
4. 电子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数据在行政诉讼中的运用日益广泛。
电子数据指通过电子设备记录而形成的证据,例如电子邮件、短信、聊天记录等。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事实的记录和交流情况,具有重要的证明价值。
二、证据的收集和保全为了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需要积极收集和保全证据。
1. 证据收集当事人可以通过调取、复制等方式收集相关证据材料。
对于书证,可以向有关机关申请复印或调取;对于物证,可以进行拍摄、采样等操作;对于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可以申请合法的技术手段进行提取和保存。
2. 证据保全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措施,以防止证据的丧失、灭失或虚假。
常见的证据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提取、封存等,这些措施可以确保证据的安全和可查验性。
三、证据的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举证责任由主张权益的一方承担。
具体来说,行政机关对其行为的合法性作出辩解时,应当提供相关证据予以证明;而当事人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为提起诉讼时,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其权益受到了侵害。
第1篇一、引言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判决的一种诉讼活动。
在行政诉讼中,证据是当事人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的基础,也是法院审理案件、作出判决的重要依据。
因此,正确理解和适用证据法律制度,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概述1.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当事人、第三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在诉讼过程中提供的,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等。
2. 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1)客观性: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是虚构的或者主观臆断的。
(2)关联性: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3)合法性:证据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
(4)证明力:证据必须具有证明力,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三、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与审查1. 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1)当事人自行收集:当事人可以自行收集证据,包括查阅、复制、摘抄有关文件和资料。
(2)法院调查收集:法院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自行调查收集证据。
(3)证人、鉴定人、勘验人提供: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
2. 行政诉讼证据的审查(1)合法性审查:审查证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真实性审查:审查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3)关联性审查:审查证据是否与案件事实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4)证明力审查:审查证据是否具有证明力。
四、行政诉讼证据的法律适用1. 证据规则(1)证明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2)举证责任倒置:在特定情况下,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3)推定规则: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推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成立。
2. 证据证明标准(1)高度盖然性标准:在证据不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情况下,可以推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成立。
行政诉讼的证据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利益保护诉讼的一种法律程序。
在行政诉讼中,证据是支撑诉讼双方主张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行政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及其重要性。
一、证据的种类1. 书证书证是指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呈现的证据,包括公文、合同、函件、账册、印刷品等。
在行政诉讼中,书证常常被使用来证明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协议的订立与变更等。
2. 物证物证是指能够通过物体本身体现出来的证据,包括文件、物品、录音带、照片等。
在行政诉讼中,物证可以用来证明存在或发生的具体事实,如行政机关所发放的证件、行为现场的照片等。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由第三人通过口述出具的证据。
在行政诉讼中,证人可以提供与案件事实相关的口述证言,弥补其他证据不足或无法提供的情况。
4. 鉴定意见行政诉讼中的鉴定意见是指由专家或相关机构就案件涉及的专业问题进行的鉴定报告。
这些鉴定意见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可以为行政诉讼提供专业证据。
5. 勘验笔录勘验笔录是指行政机关、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在案件中的勘验、检查、调查等行为所形成的记录。
这些记录可以作为证据,用于证明案件的相关情况。
二、证据的重要性证据在行政诉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事实认定的依据,是判断行政机关行为是否合法与合理的关键因素。
下面列举了几个证据在行政诉讼中的重要作用:1. 证明事实证据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中的各个事实,包括行政机关的行为、权限是否合法、事实是否存在等。
只有通过证据的确凿性,法院才能对事实进行准确评判。
2. 证明行为合法性证据可以用于证明行政机关行为的合法性,包括合法行使权限、遵循法定程序等。
行政机关的行为如果没有合法性基础,法院很可能判决其违法并要求作出更正。
3. 证明行为合理性证据还可以用于证明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合理。
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合理、公正,证据可以为法院提供判断依据,以确定行政机关是否违背了合理性原则。
【重要知识点】2018年司法考试行政诉讼法精讲: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2018年司法考试行政诉讼法复习指导: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
司法考试仅剩不到20天的时间啦,要抓紧时间复习啦,我们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一切用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材料。
它既包括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证据,也包括人民法院在必要情况下依法收集的证据。
不过,不管证据来源如何,任何证据都必须经法庭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
行政诉讼证据虽与其他诉讼证据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特征:第一,行政诉讼证据来源的特定性。
就行政案件而言,在行政诉讼之前往往已经历了行政程序。
在行政程序中,作为行政诉讼原、被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和行政机关已围绕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提交和收集了相关证据。
同时,行政诉讼的征据主要由被告行政机关提供给人民法院,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规则,待充分、全面掌握了证据,才能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证据主要是在行政程序中已产生或确定的证据。
第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特殊性。
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分配举证责任的基本规则,而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是基本规则,原告只在特定情况下对特定情况承担举证责任。
第三,行政诉讼证据证明对象的特殊性。
民事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是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某种事实或行为,刑事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是被告是否实施了某种犯罪或犯罪事实的情况,而行政诉讼证据则要证明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结语:司考大致的时间轴:3月份感性认识司考——4月份开始备考——5月份公布大纲——6月份网上报名——7月份现场确认——8月份打印准考证副证——9月考试。
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使你走上成功的捷径;但如果选择方法错误,可能会使你误入歧途,导致失败。
司法考试不仅仅是智力的考验,同时还是一个方法的较量。
煮水要不间断地持续加热,直到煮开,这样才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