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现状及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09.41 KB
- 文档页数:3
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方法黑龙江地区是中国大豆生产的重要区域,也是全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
大豆种植在这一地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确保大豆生产的稳定和增产,必须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本文将就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的现状和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现状黑龙江地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大豆的生长。
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较大,年产量也居全国前列。
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豆生产体系。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大豆生产也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给大豆种植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 大豆病害(1)炭疽病:炭疽病是大豆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在潮湿环境下发生。
病害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黑色或暗褐色病斑,病斑边缘呈不规则的毛状。
严重时,病斑融合成大斑,导致叶片干枯并脱落。
(2)霜霉病: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主要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发生。
病害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小斑点,随后逐渐增大并形成轻黄色或白色的霉花,叶片上形成厚厚的霉层,叶片严重变形、卷曲、死亡。
(3)根肿病:根肿病是由线虫引起的,主要在土壤中发生。
植株表现为根部肿胀,根系变粗,叶色变黄,植株生长疲弱,导致产量减少。
2. 大豆虫害(1)大豆蚜:大豆蚜是大豆的常见害虫,主要在大豆生长期内发生。
它主要危害大豆的嫩叶、嫩梢和花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卷曲、花荚畸形,影响产量。
(2)豆甲:豆甲是大豆的常见害虫之一,主要在幼苗期和成苗期发生。
它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导致根系受损,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3)蓖麻蚜:蓖麻蚜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在大豆的生长季节发生。
它主要危害大豆的嫩叶和嫩梢,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卷曲、花荚畸形,影响产量。
1. 大豆病害的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作者:王一惠段桂珍罗永刚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08期1.1 大豆种植状况黑龙江省是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对稳定全国绿色非转基因大豆生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平均亩产在120公斤以上,商品率达到92%以上。
2009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最多,达到6011万亩;此后受国际市场冲击,大豆种植面积逐年萎缩,2015年下降到低谷的3532万亩;2016年受玉米取消国家收储价影响,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恢复,达到4700万亩;据预测,2017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有望达到5500万亩。
1.2 大豆加工状况黑龙江省现有规模以上大豆加工企业114家,其中油脂加工企业86家,豆制品加工企业28家。
大豆总加工能力1400万吨,黑龙江省实际加工地产大豆比重不到50%。
2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2.1 进口大豆冲击严重,企业的拉动力不足目前进口大豆分销价每吨3000元左右,而地产大豆每吨3900元左右,导致加工地产大豆的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大豆加工企业已经在沿海建厂加工进口大豆。
省内加工能力不足,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2.2 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吸引资本流入2014年农民自有土地种植大豆按每斤2.4元目标价格和国家认定单产计算,亩收益较种植玉米低186.6元;2016年按每斤1.9元市场价格计算,种植大豆比种植玉米每亩收益低74元。
可见退出保护价的玉米收益仍高于大豆,特别是流转土地种植大豆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2.3 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混种混收,研发力量不足黑龙江省总体看,大豆种植相对粗放、抗灾能力弱、轮作体系不健全,完全种植成本比美国高出30%以上,单产远低于美国、巴西、阿根廷。
由于单一品种种植规模不够,长期混种、混收、混销,大豆总体质量受到较大影响,造成了“优质难优价,求产不求质”。
2.4 政策支持不够,农民和企业均处弱势,生产者利益难以保护黑龙江省虽然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但仓储能力有限,而且由于2013年后我国取消大豆临储政策,没有收购存储政策补贴,仓储企业储藏大豆积极性不高。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业之于黑龙江省位置举足轻重。
因此,系统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抓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显得尤为重要。
一、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现状作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的黑龙江,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粮食年产量只有100亿斤。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1994年、2010年,这个数字先后突破300亿斤、500亿斤、1000亿斤大关。
2019年,黑龙江省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503万吨,约占全国九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人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黑龙江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包括智能化育秧车间、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
此外,通过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等高产模式,黑龙江还拥有370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458个“互联网”高标准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已达100%。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目前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8046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96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
黑龙江正从“中华大粮仓”向全国“绿色大厨房”转变。
二、当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一)固化营销模式导致粮食收储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空挡,国有粮库市场化经营起步困难粮食临储政策实施需有国家强大的收储资金和存储能力做后盾,粮食经纪人、贸易商和加工企业能够积极开展粮食购销活动,国有粮库无需主动营销和对接市场,已经习惯并适应政策市场粮食购销模式。
但是,因长期政策性经营,原有的营销关系网已停止多年,粮食收储企业与加工企业对接空挡,上下连接需要一定的时间,更主要的问题是多年的重管理轻营销模式,粮食收储企业原有的营销人员已多数流失,营销人员不足还要在相对稳定的购销格局中争取开拓市场,短期内转型进行市场化经营很困难,压力很大。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条件而闻名。
在这片土地上,大豆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当地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产业化进程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其发展对策。
1. 土壤肥力下降:长期的大豆种植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导致了东北地区部分土壤肥力的下降。
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成为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
2. 害虫病害严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许多害虫病害的生长繁殖,大豆田间的害虫病害防治成为一大难题。
3. 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农资价格、土地租赁费用等的上升,使得大豆生产的总成本逐渐增加,降低了农民的收益。
4. 品种单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大豆种植主要以特定品种为主,品种单一化现象严重,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
5. 缺乏统一的种植管理技术:大豆生产缺乏统一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标准,导致了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6. 市场需求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豆需求逐渐增加,但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却未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二、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发展对策1. 加强土壤肥力管理:通过土壤改良、施肥、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酸化和养分流失的问题。
2. 加强害虫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改进,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3.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降低农资价格等措施,降低大豆生产的总成本,提高农民的收益。
4. 多样化种植品种:鼓励农民多样化种植大豆品种,提高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大豆产量和质量。
5. 推广种植管理技术:加强对大豆种植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完善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标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和质量。
6. 拓展市场需求:加强大豆产品的宣传推广,拓展大豆产品的市场需求,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业的问题与发展建议作者:张春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7期一、黑龙江大豆种植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种植面积和大豆产量的比值不符合标准目前,黑龙江大豆的种植面积随着黑龙江农业生产水平的逐渐提升,相较于前几年来说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
据数据显示,在1982-2010年期间,黑龙江全省的大豆种植面积大约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30%左右,可以说大豆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最为重要的种植农作物之一。
但是由于黑龙江省许多地区位于高寒地带,代替的种植物选择面较窄,因此就会出现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现象。
而这些被盲目扩大的种植地普遍肥力不足,又受到各种气候条件的制约,从而就造成了大面积的重迎茬现象,严重的影响了黑龙江大豆的整体品质。
同时这样一来这些耕地的生态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对于市场和农业技术水平发展来说都是很严重的阻碍。
尤其在近两三年以来,大豆的种植面积直线飙升,从原来的最大播种面积400万公顷上升至了1000万公顷。
然而在这种增长速度之下,大豆的产量却鲜有增加,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出现了极不稳定的态势。
如果长此以往,势必会对黑龙江大豆种植产业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2. 大豆育种的质量有待提高大豆育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高产育种的问题。
在近几年来,黑龙江大豆的单产有了十分显著的提升,在全国的大豆种植区域中稳居前列,但是其单产量却波动较大,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多。
现阶段,黑龙江已经出现单产可以超过330公斤/亩的优良品种,但是其产量却无法长久的维持下去,随着时间的变化产量会逐渐减少。
而与世界上其它大豆产量位于前列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更是相距甚远。
因此高产育种的问题可以说是黑龙江大豆种植业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
品质育种顾名思义,其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将大豆籽粒的质量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提升,从而提升大豆的整体质量。
一般来说,大豆的蛋白质是人们看重的首要营养物质,因此黑龙江大豆的品质育种工作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区之一,但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种植结构、加强市场开拓、完善政策支持等。
通过实施这些对策,可以促进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持续增长和提高产量质量,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其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论部分展望了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前景,指出在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加强产业合作的推动下,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问题分析、技术水平、发展对策、技术创新、种植结构、市场开拓、政策支持、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和优质的土壤环境。
目前,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居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大豆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供给方面并没有跟上,导致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虽然东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不足以及人才的匮乏,大豆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能够推动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1.2 本文目的与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该地区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促进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做出贡献。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发展对策。
应加强大豆育种研究,在不改变东北
地区气候条件的前提下,培育出适应寒冷气候的早熟品种,延长大豆生长期,提高产量。
应加强对土壤盐碱化等土壤问题的治理,采取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土壤肥力,
保持土壤持水性,提高土地利用率。
应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推广示
范种植,提高大豆生产的效益。
应优化大豆种植布局,避免过度集中生产和扩大种植规模
的问题,合理分布大豆种植区域,促进农业产业的平衡发展。
还可以从政策层面出发加大对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大豆种植业,提高大豆的收购价,加大对大豆产业的补贴力度,帮助农民渡
过发展中的困难。
加强大豆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对接,推动大豆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大豆附
加值,刺激产业链条延伸。
还可以加强东北地区与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合作,促进大豆资源
的互补利用,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大豆产业的共同发展。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大豆的
生产效益,促进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
也可以提高东北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
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对策非常重要,需要政府、
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豆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饮食,大豆作为一种富含营养的食品,备受人们青睐。
然而,大豆的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大豆产业现状1. 生产状况我国大豆是农村经济中的主要作物之一,具有种植面积广,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但是由于我国大豆种植技术落后、品种单一、收购价格低等问题,导致大豆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 加工状况我国大豆加工行业规模庞大,但大部分企业存在着技术落后、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而且由于外商垄断了国际上90%以上的大豆加工原料,我国大豆加工企业长期面临着原材料短缺、成本高企等问题。
3. 产品市场状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大豆产品市场需求逐渐增大,但由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滞后,大豆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大豆产品出口量较少,国内市场份额较小。
二、大豆产业未来发展1. 改变种植结构要提高我国大豆产量和质量,首先要改变种植结构,重点研发高产、高效、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并且推广大豆轮作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加强科技研发要实施知识创新战略,加大大豆研究和开发力度,将技术创新贯穿于大豆产业各个环节,提高大豆种植、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含量,实现大豆产业从传统农业经营向现代化、科技化发展的跨越。
3. 扩大销售渠道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大豆产品销售渠道,推广大豆食品知识,增加大豆消费量,提高大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 加强政策支持国家要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优惠政策、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力度都要加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总体来说,大豆产业现状尚不完善,但未来发展前景乐观,要通过改变种植结构、加强科技研发、扩大销售渠道等途径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下,大豆产业未来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