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质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又会刺激人们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又会刺激人们缩小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比如通过温室大棚的建设来调节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可以扩大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导致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也因此形成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6.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1)主要因素:指某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中重要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限制因素:指影响农业的不利因素中最严重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影响农业的有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水源因素。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剑麻主要生长在高温湿润的热带地区。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据此完成1~2题。
1.两段文字分别体现的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地域性季节性B.地域性计划性C.季节性周期性D.周期性灵活性2.针对上述特点,应该遵循的原则分别是()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B.因地制宜因时制宜C.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D.差异性因时制宜1题,“剑麻主要生长在高温湿润的热带地区”,主要生长在这样的地区,别的地区不适合,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农历五月收割小麦,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故选A项。
第2题,针对地域性的特点,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选择不同的品种来种植;针对季节性的特点,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时制宜,不误农时。
故选B项。
2.B树莓是一种直立灌木,果实营养价值高,被誉为“果中黄金”,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树莓喜冷凉气候,抗寒性强,喜光忌暴晒,其根系较浅,喜湿润而不积水的壤土或沙壤土,不耐旱、忌涝,花期及果熟期对水分要求较高。
河南省封丘县(下图)是目前我国树莓种植第一大县。
据此完成3~4题。
3.封丘县树莓种植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A.春季风力较小B.夏季光照强C.冬季气温较高D.土质疏松4.封丘县树莓种植的发展方向是()A.人工改良土壤,提升品质B.发展交通,增强外运能力C.加大植株密度,提高产量D.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3题,树莓“喜湿润而不积水的壤土或沙壤土”,土质疏松,透气、排水性好,因此封丘县的土壤有利于树莓生长。
故选D项。
第4题,树莓的品质由农业技术、土壤、气候等因素共同决定,且封丘县的土壤适宜树莓生长;封丘县目前交通便利;加大植株密度,不利于提高树莓品质;深度加工,可以提高树莓的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故选D项。
4.D莼菜,又名湖菜,具有深绿色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或潜在水中,嫩叶可供食用,是一种珍贵的蔬菜。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区位选择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合理布局农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综合思维:能够全面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等),并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能力,如评估农业区位条件的优劣,提出农业布局优化的建议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农业区位特征的差异,理解其背后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形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教学难点:理解农业区位因素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驱动农业生产的调整与适应。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农业区位因素示意图、农业景观图片、气候分布图等)•农业区位选择相关视频资料•地图工具(如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小组讨论任务卡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工具,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区位条件的差异。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应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或视频,如江南水乡的水稻田、黄土高原的苹果园、东北平原的玉米地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会选择种植这些农作物?”•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强调农业区位是农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特征;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3.结合地理材料,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的影响;5.综合农业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实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视频《超级工程——食物供应——高原夏菜》师:请大家观看视频,视频中都提到甘肃省榆中县哪些地理条件呢?生:甘肃省榆中县的地理条件,如:高寒、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资源不足等。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些地理条件——即农业区位因素。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出示图片“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师:看图,思考: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生: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注意: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师点拨: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1.农业生产活动 1.1 概念师:下图中展示的是南方水稻生产、东北小麦生产、内蒙古的畜牧业生产,能否调换?为什么?生:不能。
它们的地理环境不同。
师: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征呢?生:地域性。
师: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板书)1.2 农业生产特征 1.2.1地域性师:我们再来看华北地区冬小麦种植的农事安排,看看农业生产还有哪些特征?生:季节性和周期性。
(板书)1.2.2 季节性 1.2.3 周期性师:我国民间流传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如:“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以后刨红薯”“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天里种荞麦”等,都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季节有关,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人文因素尤为重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本节讲述回答了产业区位因素的两个问题: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阐释农业区位因素的含义入手,进而讲述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最后讲述农业区位因素中人文因素的影响是最主要的。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两个标题。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两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活动教学,在课后设计了“自学窗”。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