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文《女娲造人》家
- 格式:docx
- 大小:21.98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赏析《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想着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
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女娲对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
于是,她又继续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还是没有实现她的愿望,而她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
初一语文上册《女娲造人》知识点,文学常识+问题+主题#初一语文一、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欢迎参考阅读。
女娲造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
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1、正音正字2、关于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三、探究文本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女娲造人》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袁珂(1916~2001),四川省新繁县人,神话学家。
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本文是作者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知识积累1.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2.开辟.(pì):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简称开辟。
3.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强。
神通,原指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4.莽莽..:草木丛生的样子。
..(mǎng zhēn)榛榛5.澄.(chéng)澈:清澈透明。
6.绵延:延续不断。
7.疲倦不堪.(kān):疲倦的无法坚持下去。
堪,能忍受,能支持。
8.袁珂.(kē) 9.掺和..(chān huo) 10.揉.(róu)团11.崛.(jué)起 12.捏.(niē)泥考题例析(2011重庆)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晨,阳光活泼地溜进树丛,欢快地洒下一地金黄,树上的鸟儿也醒来了,情不..自禁..地欢叫着。
(鸟儿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B.舞!舞!舞!狂野的铜梁龙,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让人叹为观止....。
(赞美舞动的铜梁龙美到了极点)C.家的味道就像妈妈亲手包的大汤圆,热气腾腾,用竹筷轻轻一挑,那浓稠的黑芝麻糖汁就迫不及待....地涌出面皮,舔上一口,暖透心田。
(形容黑芝麻糖汁急速地往外涌)D.李灵同学自出心裁....设计制作的“救护衣”,在救助伤员时发挥了较大作用,受到医护人员的赞赏,展现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己用心裁剪)解析:该题考查词语使用,D项有误。
“自出心裁”是出于自身的创造和裁断。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这篇神话故事通过对女娲造人过程的具体描写,表现了人类早期丰富的想象力,也表现了人类对母性的热爱和崇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②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
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
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初一上册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初一上册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如下:一、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
二、故事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关键词语解释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解答1.本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1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天空高远,但这些景物并没有让人感到愉悦,因为世间还没有人类。
这种荒凉的景象与女娲孤独的心情形成了对比,为后面的造人故事埋下伏笔。
3.女娲造人的过程是怎样的?女娲首先用黄泥捏造人形,然后吹一口气,使泥人有了生命。
她不断地捏造人形,吹气赋予生命,直到世间充满了人类。
4.女娲造人后的心情如何?女娲看着自己创造的人类,心中充满了喜悦。
他们欢呼雀跃,互相交流,使世间充满了生机。
女娲为自己的创造之功感到欣慰。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了解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娲造人故事,以及作者袁珂对神话传说的研究与演绎。
这不仅让我们对古代神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启发了我们思考人类起源与神话传说的意义。
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文《女娲造人》家
庭练习
学完一篇课文后,就要多做一些练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文《女娲造人》家庭练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 )澄澈( )( )xx( )
掘起( )掺和( )踪迹( )
二、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 )奔奔榛榛( )开僻( )气慨( )兴高彩烈( )
三、填空、简答。
1.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女娲造人》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四、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 )起一团黄泥,( )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1.解释:兴高采烈:
2.在文中填上所缺的动词。
3.请概括选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体现了神话什么特点?(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无题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
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
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槛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
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的坟头前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面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
“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
他抬起头来,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
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
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上学的渴望。
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
“进来吧!”老师说。
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xx——
⑦啊!?一篮xx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看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赫然________ (2)颤颤________
2.第①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
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
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