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条件下红壤坡地果园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26.05 KB
- 文档页数:5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P流失特征研究王晓龙;李辉信;胡锋;秦江涛;张斌【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05(19)5【摘要】研究了次降雨过程中红壤小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P养分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在降雨后,花生地、花-橘间作、橘园、板栗园和水田5种利用方式表层土壤N,P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花生地N,P含量下降最为明显,水田N,P含量降幅则最小;不同形态养分平均降幅依次为有效氮(5.49%)、有效磷(5.25%)、全氮(1.45%)、全磷(0.59%)。
各样地地表径流中水溶态N,P养分含量花生地明显高于其他样地,而泥沙中N,P养分含量则以水田最高;各样地侵蚀泥沙中N,P养分有明显的富集现象,板栗园和橘园N,P养分富集率高于其他样地,水田N,P 养分富集率最低。
不同形态养分富集率也不同,全氮平均富集率为1.30,有效氮1.18,全磷1.11,有效磷1.38。
侵蚀径流中N,P养分与表层土壤相同形态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总页数】5页(P31-34)【关键词】红壤;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N,P流失【作者】王晓龙;李辉信;胡锋;秦江涛;张斌【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S153.61【相关文献】1.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土流失特征 [J], 黄进勇;严力蛟;王兆骞2.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J], 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3.六道沟流域不同坡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持水特征研究 [J], 吕殿青;潘云4.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特征研究 [J], 袁东海;王兆骞;郭新波;陈欣;张如良5.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钾素流失特征研究 [J], 袁东海;王兆骞;郭新波;陈新;张如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壤坡地不同生态措施地下径流养分流失研究李新虎;张展羽;杨洁;张国华;王斌;王超【期刊名称】《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年(卷),期】2010(21)2【摘要】利用大型土壤渗漏装置(Drainage Lysimeter)对百喜草覆盖、百喜草敷盖、裸露三种生态措施的地下径流养分流失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这三种处理措施氨氮流失总量分别为992.64 mg,2 679.67 mg,258.84 mg;总氮流失总量为1 096.494 mg,3 108.376 mg,295.064 8 mg;总磷流失量为603.35 mg,3 109.45 mg,182.42 mg;养分随地下径流流失量敷盖最大、裸露对照最小,这和一般情况下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有所不同;从流失过程可以看出这三个处理的地下径流养分流失和径流过程比较相似,符合"肥随水走"的水肥运动规律,当降雨过后地下径流变大,养分流失也增大;在整个过程中,氨氮随径流过程变化剧烈,而且随地下径流流失量大,总磷则相对平稳,而且流失量也小。
【总页数】4页(P83-86)【关键词】养分流失;地下径流;红壤坡地【作者】李新虎;张展羽;杨洁;张国华;王斌;王超【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西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相关文献】1.不同覆被下红壤坡地地表径流及其养分流失特征 [J], 黄河仙;谢小立;王凯荣;殷芙蓉2.控制红壤旱坡地养分径流流失的几种途径 [J], 王云3.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 [J], 刘洋;张展羽;张国华;左长清;赵月芬4.红壤坡地泡桐林地表径流和养分流失研究 [J], 李恩尧;彭佩钦;吴建平;侯红波5.旱涝急转条件下红壤坡地径流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J], 邢栋;张展羽;杨洁;陈晓安;盛丽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壤小流域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陈欣;王兆骞;杨武德;叶旭君【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0(020)003【摘要】以浙江德清县排溪冲小流域生态系统为实例,采用定位土芯Eu示踪和无界径流小区法研究了流域内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地不同利用方式磷素流失差异明显,流失最严重的是竹园,其次是旱地作物和新建果园,再次是幼龄茶园,林地和未开发利用的荒草地磷素的流失较轻;(2)泥沙结合态磷(Particulate phosphorus,PP)随泥沙迁移流失是红壤坡地磷素流的主要形式,6种利用方式中,PP流失量占总磷流失量的平均值为78.07%.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有差异,荒草地、林地和幼龄茶园流失的磷素中可溶性磷(Dissolved phosphorus,DP)的比重较大,分别为35.29%、31.49%和27.65%;(3)竹园、旱地作物和新开果园磷素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农事活动和雨季相吻合,因而如何调整农事活动时间是减轻坡地磷素流失的关键.【总页数】4页(P374-377)【作者】陈欣;王兆骞;杨武德;叶旭君【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杭州,3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3;S181【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坡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 [J], 姜娜;邵明安2.不同利用方式红壤坡地土壤水分分配及水肥流失研究 [J], 彭娜;王开峰;谢小立;胡实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J], 王飞;陈安磊;彭英湘;谢小立;尹春梅;王卫4.不同利用方式红壤坡地土壤水分分配及水肥流失研究 [J], 彭娜;王开峰;谢小立;胡实5.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特征研究 [J], 袁东海;王兆骞;郭新波;陈欣;张如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坡面氮、磷流失特征分析及预测
王建中;刘凌
【期刊名称】《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5)004
【摘要】利用室内人工降雨系统和大型可变坡土槽,模拟了裸土坡地在不同的初始土壤营养物质量分数、径流量、坡度及植被覆盖率下的产污过程,分析了典型降雨过程中氮、磷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及径流中营养物质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径流中氮、磷质量浓度受表层土壤营养物的质量分数影响很大;氮、磷质量浓度在产流初期迅速下降,随后下降速度趋于平稳;在多数情况下,径流中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高于氨氮质量浓度,亚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很低.在物理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氮、磷的污染负荷模型.
【总页数】5页(P359-363)
【作者】王建中;刘凌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
京,210098;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
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31.3
【相关文献】
1.石匣小区氮磷坡面流失特征研究 [J], 窦培谦;王晓燕;房孝铎;王丽华
2.冻融条件下土壤可蚀性对坡面氮磷流失的影响 [J], 成玉婷;李鹏;徐国策;李占斌;王添
3.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水-沙-氮磷流失特征 [J], 乔闪闪;吴磊;彭梦玲
4.前期土壤含水量对黄土坡面氮磷流失的影响及最优含水量的确定 [J], 王辉;王全九;邵明安
5.雨强和坡度对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J], 张梦;李冬杰;周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第18期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6.18.021不同农艺措施对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的控制□彭伟宁摘要: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耕区域都属于季风区,这种分布状况,使得在暴雨条件下,由于雨水、径流的冲刷使得我国坡耕地的土壤受到严重侵蚀。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区域的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对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多种农艺措施的实施,从而实现对于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农艺措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氮磷流失;控制措施文章编号:1004-7026(2016)18-0035-01中国图书分类号:S157.1文献标志码:A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渔沃街道办事处山东菏泽274000)1试验方式为了更好的推动农艺措施对于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的控制,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笔者设置了5个径流区,分别编号为T1、T2、T3、T4、T5,并于6月份对于该区域进行种植。
在这五个区域中,笔者在T1~T4四个区域中,以农艺措施以及植物篱的方式进行栽种。
其中T1种植玉米,施肥过程中主要采取平衡方法;而T2则种植玉米并间作黄豆,实行垄作法,在施肥方面主要采取普通方式施肥;T3区域主要种植玉米间作黄豆,仍以普通方式进行施肥作业;最后的T4区域主要种植玉米,并以普通方式进行施肥。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形成实验对比、提高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以及严谨性,笔者以T5为对照组,该区域主要种植玉米,并以普通方式施肥。
2结果与分析2.1侵蚀量与径流量事实上,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导致种植区域养分流失以及土壤流失等状况出现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径流量。
对此,笔者在相关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具体内容见表1。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知各区域因降雨而产生的侵蚀量以及径流量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顺序为T1<T4<T3<T2<T5。
通过相关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通过平衡施肥的方式进行施肥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坡地的泥沙侵蚀问题,除此之外,这种施肥方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作物的生长,并促进作物在实际的生长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抗蚀力以及拦蓄作用。
红壤坡地不同树种林下水土流失特征研究廖承彬;魏天儒【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年(卷),期】2013(33)2【摘要】利用浙江省兰溪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不同树种的7个径流小区连续9a(1985—1997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树种林下水土流失的动态过程。
结果表明:(1)在树木栽培的前2a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前2a内水土流失除茶园地和松树林地外,占9a水土流失总量的90%以上。
随着树龄的增长,林木水土保持功能增加,小区水土流失趋于减缓,部分树种林下的侵蚀产沙接近于零。
(2)前2a内各林地小区水土流失强度排序为:杉树林>密柑林>稀柑林>毛竹林>混交林。
林灌混交林地小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最为明显。
(3)茶园地在生产管理中,由于施肥和采茶等人为的干扰,水土流失没有表现出随树龄的增加而减缓的趋势,其水土流失年际间波动明显。
研究表明,在培育水土保持林时,最初2a内是加强林下水土保持的重要时段,茶园地加强施肥采茶等生产过程的人为干扰更是减少水土流失的关键。
【总页数】5页(P198-202)【关键词】不同树种;树龄;产流;水土流失【作者】廖承彬;魏天儒【作者单位】浙江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相关文献】1.不同污泥施用方式下赤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特征 [J], 陈炎辉;陈文祥;王果;陈明华;杨舜成;柴鹏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J], 王飞;陈安磊;彭英湘;谢小立;尹春梅;王卫3.不同污泥施用量条件下赤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J], 陈炎辉;杨舜成;王果;陈明华;陈文祥;柴鹏4.红壤坡地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 [J], 水建国;柴锡周;张如良5.不同用量猪粪对红壤花生坡地水土流失和磷素流失的影响 [J], 杨奕如;周志高;王兴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施肥对华南赤红壤坡地氮磷流失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施肥对华南赤红壤坡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华南赤红壤是我国南方典型的耕地类型之一,该区域的坡地农田所处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土壤质量也相对较差。
为了提高华南赤红壤坡地农业生产能力,农民普
遍采用了大量化学肥料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由于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
和不当使用,导致了氮磷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危害着华南赤红壤坡地的生态环
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试验,探究施肥对华南赤红壤坡地氮磷流失的影响,为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选取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黄花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耕地的划分和定位,确定试验区域,针对试验区域进行不同施肥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施肥对土壤
水分和养分释放的影响,通过水文学方法和生态监测技术测算氮磷元素的流失和变化
规律。
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三、预期成果与意义
本研究预期实现:
1.探究施肥方式、时期、剂量等因素对华南赤红壤坡地氮磷流失的影响特征。
2.研究土壤水分含量和养分释放对氮磷流失的影响机理。
3.明确政策性建议和预测较高的结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保护华南赤红壤坡地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利益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也对其他类似植被和环境的区域具有
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意义。
四、论文结构和时间安排
本文主要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试验设计、试验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等。
预计用时一年。
赣北第四纪红壤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特征陈晓安;杨洁;郑太辉;张杰【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年(卷),期】2015(031)017【摘要】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严重,该研究于2011年利用赣北第四纪红壤区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数据,分析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有机质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产流产沙为裸露地最高、顺坡耕作和顺坡+植物篱次之,横坡耕作最小,横坡耕作比顺坡耕作减少径流62.71%、减少土壤侵蚀82.9%;坡耕地径流携带的可溶性氮、铵氮、硝态氮、可溶性磷的流失量都表现为裸地最大,横坡耕作最小;坡耕地泥沙携带的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的流失量表现为裸地最大,横坡耕作最小;坡耕地可溶性氮中以有机氮流失为主,无机氮中以铵氮流失为主,泥沙中磷的流失主要以泥沙结合态流失.该研究可为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总页数】6页(P162-167)【作者】陈晓安;杨洁;郑太辉;张杰【作者单位】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南昌330029;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相关文献】1.不同覆盖方式对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J], 侯红波;刘伟;李恩尧;彭佩钦;李裕元;任可爱2.不同覆盖方式对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J], 侯红波;刘伟;李恩尧;彭佩钦;李裕元;任可爱;3.有机肥对滇中红壤烤烟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J], 唐倩; 王克勤; 宋娅丽; 温昌焘; 杨小倩; 张晓花4.云南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定位监测 [J], 鲁耀;胡万里;雷宝坤;段宗颜;刘宏斌;翟丽梅5.耕作措施对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J], 毛妍婷;刘宏斌;郭树芳;杜彩艳;杨艳鲜;金桂梅;陈安强;雷宝坤;刘晓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4卷第13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4 No.13 160 2018年7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ul. 2018不同雨型下反坡台阶减少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效果王帅兵1,宋娅丽2,王克勤※2,赵洋毅2,张继辉2,闫腾云2,陈宇2(1.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150040;2. 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水土保持学院,昆明650224)摘要: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反坡台阶对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该文基于滇中红壤坡耕地标准径流小区45场典型降雨观测资料,根据降雨量、最大30 min雨强和降雨侵蚀力,综合采用快速聚类和判别聚类,划分确定出A(高雨量、大雨强、高侵蚀力)、B(低雨量、小雨强、低侵蚀力)、C(中低雨量、中小雨强、中低侵蚀力)、D(中高雨量、中雨强、中高侵蚀力)4种降雨类型。
研究发现,反坡台阶减流率和减沙率达到52.11%和71.30%,减沙率显著大于减流率(P<0.01);不同降雨类型下反坡台阶的减流率表现为:C雨型>B雨型>D雨型>A雨型,减沙率表现为:D雨型>A雨型>C雨型>B 雨型,C雨型和B雨型下反坡台阶减流率显著高于D雨型和A雨型(P<0.05),减沙率则显著低于D雨型和A雨型(P<0.05)。
反坡台阶对径流中总氮(WTN)、硝态氮(NO3 -N)、铵态氮(NH4+-N)削减率分别达到68.10%、69.81%、50.14%,对径流中总磷(WTP)、溶解无机磷(DIP,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的削减率分别达到71.52%和72.77%,不同自然降雨类型下反坡台阶对径流中WTN、NO3 -N、NH4+-N、WTP、DIP的削减率均呈现出随着雨量和雨强增大而降低的趋势。
反坡台阶对泥沙中全氮(STN)、水解性氮(HN,hydrolyzable nitrogen)的削减率分别达到57.32%和54.22%,对泥沙中全磷(STP)、速效磷(AP)的削减率分别为67.38%和63.69%,不同自然降雨类型下反坡台阶对泥沙中STN、HN、STP、AP的削减率呈现出削减率随着雨量和雨强增大而提高的趋势。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研究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3(023)001【摘要】从红壤小流域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磷流失的特征,结果表明: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3,由于其水土流失量最低 ,氮、磷流失量最小.侵蚀严重的试验区5,由于水土流失量最大,磷的流失量最大,但其有效磷、水溶性磷及氮素流失量低于不注重水土资源保持经营利用的试验区1、注重水土保持措施的试验区2和试验区4.由于采用了水土保持综合农林措施,有效地减轻了水土流失, 试验区2和试验区4的土壤氮、磷流失量明显小于试验区1土壤氮、磷流失量,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中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土壤养分流失 .2000年不同试验区土壤氮、磷的流失主要集中于5、6及8月份,其流失量占全年氮、磷流失量的90%以上,这与当地的降雨季节性分配特征有关.土壤氮、磷的坡面流失方式为推移质流失和径流流失,磷的流失形态主要为泥砂结合态,约占总磷流失量的70%以上.除试验区3以外,其它试验区泥沙结合态氮素的流失量大于水溶态氮素流失量.【总页数】11页(P188-198)【作者】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杭州,310029;浙江省兰溪市水土保持监督站,浙江,兰溪,32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1;S156.6;S157.1;S157.4【相关文献】1.密云水库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氮磷流失规律 [J], 王晓燕;王一峋;王晓峰;王振刚;汪清平;胡秋菊;蔡新广2.红壤小流域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 [J], 陈欣;王兆骞;杨武德;叶旭君3.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特征研究 [J], 袁东海;王兆骞;郭新波;陈欣;张如良4.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钾素流失特征研究 [J], 袁东海;王兆骞;郭新波;陈新;张如良5.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P流失特征研究 [J], 王晓龙;李辉信;胡锋;秦江涛;张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农作方式下红壤坡耕地土壤磷素流失特征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期刊名称】《应用生态学报》【年(卷),期】2003(14)10【摘要】研究了6种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的坡面流失主要通过径流和推移质2种方式.顺坡农作处理径流流失P素的比例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55.26%,通过推移质流失的P素和径流流失的P素基本相当,其它处理土壤P素的流失主要以径流方式流失,流失量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67.59%~88.11%.在流失的土壤P素中,泥砂结合态占多数,其比例为57.79%~77,59%,其中有效P的流失基本上通过径流方式.与传统的顺坡耕作的坡耕地利用方式相比,其它5种不同农作措施均有控制和防治土壤P素流失的作用,能减少P流失总量40.73%~84.70%.水平土埂、等高农作措施、休闲措施效果优于水平草带、水平沟农作措施.土壤P素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土壤P素流失量的89.15%~100%.【总页数】4页(P1661-1664)【关键词】土壤P素;坡耕地;水土流失;农作方式【作者】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省兰溪市水土保持监督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3.1;S157.1【相关文献】1.红壤小流域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 [J], 陈欣;王兆骞;杨武德;叶旭君2.不同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氮素流失特征 [J], 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磷素径流流失特征 [J], 刘娟;张乃明;徐红娇;张淑香4.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流失特征的研究 [J], 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5.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J], 袁东海;王兆骞;陈欣;郭新波;张如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