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复习资料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35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抗战兴起与统一战线的形成(一)日本入侵中国的根源日本入侵中国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日中两国综合国力的悬殊差距,以及国际社会的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根源作用的后果。
日本是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由北海道、本洲、四国、九洲四岛组成,面积37.2万平方公里。
在19世纪后半期,日本都面临着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机。
但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发生,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时受到了国内原料和市场的限制,使其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
1、政治方面1872年,日本强迫琉球国其承认是日本的藩王,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改琉球为日本的冲绳县。
1876年,强迫朝鲜与之订立《江华条约》,日本势力渗入朝鲜,1910年,日本完全吞并朝鲜。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次年,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除向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的“赔款”外,还霸占了中国领土台湾及附属岛屿。
1904年,日本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引爆了日俄战争,获取了沙俄南部库页岛之外,中国辽东半岛的租借权(面积3460平方公里),改名为“关东洲”;获得了南满铁路(大连至长春、奉天至安东等路段共计1100多公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的属地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等,以及控制了这些岛屿附近的海面。
到这时,日本的版图便由37.2万平方公里扩张到680平方公里,一跃成为东方的一等强国,与美、英、德、意等世界强国并驾齐驱。
1931年6月,日本军部制定了以武力侵占东北的《解决满蒙问题方策大纲》,认为掌握东半球大陆与美国平分世界的时机业已成熟,敦促军部早日对东北采取行动。
至此,进攻我国东北,已势在必行。
2、在经济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工业,到1930年,日本的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1.7%。
到1929年,日本钢产量为15.7万吨,生铁产量为111万吨,煤产量为3440万吨,发电量为151亿度。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选题】1.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南满铁路沈阳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开始侵华的标志;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2.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
3.1935年,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4.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后,从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转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对国民党进行以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占领区扶持傀儡政权,发展汉奸;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5.1932年,日本侵略者策划建立的傀儡政权是伪“满洲国”;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6.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1)1932年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领导下,在淞沪一带抗击日军。
(2)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
(3)1933年11月,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蔡廷锴、蒋光鼐,又称“福建事变”。
(4)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纲领》,号召中国人民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7.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准备。
8.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
9.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115.120.129)。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0.1938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是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大捷。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章重点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及其野蛮性。
2、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
3、国民党的对日作战方针及其战场和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作战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维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行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情况。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经验。
本章提示深刻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1、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
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中。
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
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员(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10、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
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日本侵华背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大陆政策”的提出炮制者丰田秀吉“大陆政策”的完成者田中义一、广田弘毅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逐步得逞的原因日本是亚洲的帝国主义强国。
它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并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
国民党政府却将其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行妥协退让。
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则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态度。
华北事变过程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中国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
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卢沟桥事变背景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
1936年8月,法西斯军人控制的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
11月,日本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旗号结成了反动同盟。
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展开论述: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
日本驻台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烛台的日本军队。
建立了一整套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掌握台湾人民的生杀予夺之权。
日本还在台湾进行疯狂的经济略对,攫取台湾的资源和财富。
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稻米的供应地。
殖民当局还接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
2、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展开论述:扶持伪“满洲国”,它在“日满共同防卫”的借口下,确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