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与基因、抗原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免疫学一、名词解释:免疫: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平衡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趋向性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者组织的特定区域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抗原: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特性: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可影响其特异性)B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可直接刺激B细胞。
T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才能被TCR识别。
交叉反应:一种抗体能够结合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产生的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共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两种不同抗原分子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抗原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抗原表位类型分为:顺序表位(线性)、构象表位(非线性)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如细菌脂多糖等。
{了解}异嗜性抗原: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超抗原:极低浓度,激活2%~20%T细胞克隆,极强的免疫应答关于佐剂: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其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我们熟悉的卡介苗(BCG)、脂多糖(LPS)属于有机佐剂)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淋巴细胞在有效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造血干细胞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是一群数量极少、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可生成各种血细胞及免疫细胞的起始细胞,多数以静息状态存在于骨髓中。
当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HSC可被迅速激活进而增殖分化成下游成熟细胞来维持机体的造血稳态,HSC的调节失控或病变将会引发多种血液性疾病。
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被认为是根治某些恶性血液病及遗传性疾病的最佳选择。
传统观念认为,HSC主要存在于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特殊的微环境可以保护HSC免受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同时,HSC 表面低水平表达HLA-Ⅰ类分子且几乎不表达HLA-Ⅱ类分子,被认为具有免疫豁免特性。
然而最新研究表明HSC仍然受到免疫调控: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存在多种免疫细胞可以直接调控HSC;②HSC可以通过改变自身免疫抗原的表达来调节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③当机体受到刺激时,HSC可以通过其表面的受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免疫反应。
因此HSC也被视为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本文我们主要就HSC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HSC与免疫微环境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血窦内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CXCL12丰富的网状细胞(CXCL12-abundant reticular cell, CAR)及部分神经细胞等作为经典的骨髓造血微环境细胞参与HSC的调控。
在HSC龛中还存在免疫细胞,对HSC的维持也具有重要作用。
1.CD4+ T细胞与HSC:Monteiro等[1]发现在正常小鼠中,持续激活的CD4+ T细胞对于维持造血稳态十分重要,其主要通过分泌IL-3及GM-CSF 参与造血调控。
此外,CD4+Th1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制瘤素M 维持造血稳态[2]。
CD4+ 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骨髓中约占CD4+ T细胞的30%,主要定位于骨小梁附近血窦内皮[3];而在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中仅占CD4+ T细胞的5%~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造血干细胞匹配几率文章目录*一、造血干细胞匹配几率*二、造血干细胞移植准备事项*三、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是多少造血干细胞匹配几率1、造血干细胞匹配几率造血干细胞匹配几率同卵(同基因)双生兄弟姐妹为100%,非同卵(异基因)双生或亲生兄弟姐妹是1/4,子女与父母之间只有一半HLA抗原相同,人类非血缘关系的HLA相合率是1/400-10,000,在较为罕见的HLA型别中,相合的几率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性,高相合率人群减少,今后移植主要依靠在非血缘关系供者中寻找相合者。
2、什么是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也可以分化成各种其他细胞。
它们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干细胞可以救助很多患有血液病的人们,最常见的就是白血病。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的身体并无很大伤害。
目前造血干细胞来源只有三种:骨髓来源、外周血来源、脐带血来源、胎盘来源。
3、造血干细胞的作用有哪些3.1、骨髓移植技术生命科学是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
1957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多纳尔·托玛斯发现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体内,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
这一技术的发现,使多纳尔·托玛斯本人荣获了诺贝尔奖。
这一技术很快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并已成为根治白血病等病的主要手段。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为人类战胜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特别是21世纪初人类开始的生命方舟计划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现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3.2、治疗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 75 种致死性疾病。
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巨噬细胞疾病、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组织细胞疾病、遗传性红细胞疾病、遗传性免疫系统疾病、遗传性血小板疾病、浆细胞疾病、地中海贫血、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急性放射病等。
1、免疫:是指宿主识别和排除抗原物质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Ag):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3、半抗原: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物质,也称为不完全抗原。
4、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又称表位。
5、共同抗原:两种不同的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互称为共同抗原。
6、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7、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
8、异嗜性抗原:是一种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g):将具有抗体活性的或化学结构与抗贴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1、补体:是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但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12、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13、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蛋白。
14、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是一但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基编码分子在抗原提呈和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15、免疫应答(Iv):是指抗原物质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后发生一系列反应从排除该抗原应答的过程。
16、佐剂:是指能够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应用是可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于机体。
17、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单个杂交瘤细胞增殖而成的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完全均一的单一特异性的抗体。
18、效价:将标本进行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已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为效价或滴度。
医学免疫学名解1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已具有的免疫,经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2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指个体出生后,生活中不断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抗原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
适应性免疫与固有免疫的对照表见P33抗原(antigen):把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体液免疫或(和)细胞免疫,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成为抗原。
4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其化学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分子在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
5交叉抗原:一种抗体能够结合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6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7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常规的蛋白质只能诱导机体T细胞总库中百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的T细胞克隆活化,而某些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些物质称为超抗原。
8抗体(antibody):是由B细胞活化后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具体特殊折叠方式的球蛋白,且为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也称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0中和作用:特异性抗体结合力病原体或毒素后,封闭其与细胞受体的结合位点,阻止了对靶细胞的感染和破坏,这种效应被称为中和作用。
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特异性抗体IgG,IgA结合了靶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后,其Fc段可以与具有杀伤作用的(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受体结合,致使细胞被激活,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发挥杀伤作用,称ADCC12单克隆抗体:每个杂交瘤细胞包含一个B细胞,能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此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 :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
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机体在遇到病原后,首先并迅速起防护作用的。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 1.抗原(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2.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3.抗原决定基(antigen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4.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5.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的抗原6.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1.抗体(antibody)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
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4.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对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直接杀伤靶抗原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人体内抗体和细菌表面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补体激活。
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因子组成,是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抗原(antigen,Ag):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细胞表位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共同抗原表位:某些抗原分子中含多个抗原表位,而不同抗原间可能含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此为交叉反应。
超抗原(SPA):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
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人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抗体(antibody,Ab):是免疫系统在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与部分问答题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immunityytem,IS)识别“自我(elf)”与“非我(non-elf)”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或:指能够刺激机体IS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或:不同种属生物中存在的共同抗原表位),又名Forman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是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8.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9.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Ab)。
10.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针对单一抗原表位产生的均一性的高特异性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2.补体系统:是由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3.过敏毒素:C3a、C5a被称为过敏毒素。
它们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C3aR、C5aR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14.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即活化的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
壹加壹第一阶段培训名词解释1.再生医学(Regenerative Medicine):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机构和功能。
2.干细胞(Stem Cell,SC):体内保存的处于未分化状态的细胞群体,一旦机体需要,可按照发育途径,通过分裂而产生分化细胞,并可进一步发育成组织器官。
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潜能,生理下维持组织结构和功能,病理下修复病变缺损的组织,使其恢复功能。
【干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3.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具有向各种系统细胞分化转变的能力,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的全能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甚至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4.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与细胞多能性有关的基因导入到已分化的体细胞中,或者同时添加一些辅助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使体细胞去分化重编程回到胚胎干细胞状态。
5.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ASC):存在于成体组织内的具有分裂潜能的特异性干细胞,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息状态,当组织损伤或者病变发生时,被激活分化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参与组织修复。
6.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主要来自脐带、胎盘和脂肪。
7.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HSC):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也可以说是一切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具有自身复制和分化功能,有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
8.干细胞制剂(Stem cell-based medicinal products):是指以不同类型干细胞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疾病或改善健康状况并符合相应质量及安全标准,且具有明确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制剂。
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学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机体的免疫系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提出的肿瘤免疫编校(tumor immunoediting)概念[1],肿瘤免疫可分为免疫清除、免疫平衡和免疫逃逸3个阶段。
免疫清除阶段与以前提出的肿瘤免疫监视过程相一致,是指免疫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清除肿瘤细胞。
免疫清除可能是彻底的,所有的肿瘤细胞均被清除掉;也可能是不完全的,只有部分肿瘤细胞被清除掉。
在只有部分肿瘤细胞被清除的情况下,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进入了免疫平衡阶段。
在免疫平衡阶段,肿瘤细胞可处在休眠状态,或者少部分肿瘤细胞由于基因的进一步突变等获得了抗免疫攻击的能力而继续增殖。
此阶段的免疫系统因选择性地杀死敏感的肿瘤细胞仍可以控制肿瘤的进展,但若最终不能将肿瘤完全清除,肿瘤进一步发展到免疫逃逸阶段。
在免疫逃逸阶段生长的肿瘤细胞大部分产生了抵抗免疫攻击的能力,并能产生多种因子抑制机体的瘤免疫系统。
此时免疫系统已不能控制肿瘤的生长,甚至一些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反而促进肿瘤的生长,最终的结果是肿瘤无控制地进展。
当前的肿瘤免疫理论是建立在传统的肿瘤发展理论基础之上。
传统的肿瘤发展理论认为尽管肿瘤细胞具有异质性,但每个肿瘤细胞分裂的子代细胞都具有相同产生肿瘤的能力。
而最近的研究证实了肿瘤干细胞的存在。
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肿瘤中存在有少量肿瘤干细胞,如正常干细胞一样,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定向分化能力,只有肿瘤干细胞才具有无限增殖和形成新肿瘤的能力,而占肿瘤组织绝大部分比例的分化肿瘤细胞不能形成肿瘤,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的根源。
目前已在多种肿瘤中分离鉴定到了肿瘤干细胞,并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伴随着肿瘤干细胞研究的日益深入,与之相对应,肿瘤免疫的理论也必将进一步发展。
由于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现在关于肿瘤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的研究还非常少。
鉴于肿瘤免疫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肿瘤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的研究会日益受到重视。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非自身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
【免疫学】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学科。
【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主要指抗感染。
低下引起机体的反复感染。
【免疫稳态】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体内生理平衡。
失控引发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控制癌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低下引起肿瘤的发生。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也叫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其他部位,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能与其相应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
结构已经确定的抗原决定簇称为抗原表位。
【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先天、生来就有的,不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物质。
它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异免疫】机体后天得到的,针对的是某一特定的抗原物质。
比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晚,常在感染5-7天后才起作用。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进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抗毒素】抗毒素实为抗外毒素的抗体,【免疫血清】含有外毒素的血清为免疫血清。
【被动免疫】用免疫应答的产物去免疫机体,使机体也得到这种特异免疫性。
【主动免疫】用抗原免疫机体,诱导机体得到这种特异免疫性。
【补体】一种不耐热的物质与血清的溶菌能力有关,对抗体可起补充作用。
【克隆清除】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发生应答的淋巴细胞克隆被清除【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也叫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免疫重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于难治易复发的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efractory or relapsed 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RR-B-ALL)即使高强度化疗及移植复发率依然很高,随着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应用,国内外很多研究共同表明[1, 2, 3]在RR-B-ALL患者移植前使用CAR-T细胞免疫治疗用于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从而减少了此类患者的移植后复发率,改变了RR-B-ALL患者预后。
然而免疫功能重建与移植预后、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移植相关并发症密切相关,是移植后患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本研究对比描述CAR-T细胞免疫治疗与常规治疗的非CAR-T细胞免疫治疗患者病例特征及在移植前后多时间点免疫细胞亚群的差异性,进而探讨维持CAR-T治疗桥接移植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正向重建的影响因素。
资料与方法一、对象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北京陆道培医院接受CAR-T细胞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的所有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61例病历资料,其中行自体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患者32例,非CAR-T细胞免疫治疗患者29例。
随访截至2022年1月31日,采用电话随访或查阅门诊/住院病历方式获得患者生存信息。
入组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项目已通过陆道培医疗伦理委员会批准(DPEC-M-202108)。
二、移植类型与预处理均选用清髓性预处理,其中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CY方案52例(TBI 200cGY×5次;CY 1.5~1.8 g/m2,-5至-4 d),BU/CY方案9例(BU 0.8~1.2 mg/kg Q6,-9至-6 d;CY 1.5~1.8 g/m2,-5至-4 d)。
干细胞与基因、抗原
逍遥过一生
干细胞
干细胞是一种能够分化成身体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在干细胞分化因子的诱导下能够分化成受损的组织细胞,并代替这些细胞的功能,所以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治疗许多因组织器官受损而发生的疾病,如肝硬化、脑损伤(中风、外伤导致的大脑损伤)、肾衰、截瘫等等疑难疾病。
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受损组织细胞的特点,而衰老和慢性病的原因就是细胞受损不能及时得到补偿,干细胞能够补偿受损的细胞,所以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美容、抗衰老、慢性病防治等方面。
基因
基因是存在于细胞核内负责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它就像一张细胞蓝图,细胞在增殖的时候就是按照这张蓝图而进行,保障增殖的新细胞与老细胞保持一致。
基因的突变是受外界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的,大多数基因突变都是无用的,只有少数突变会引起细胞性质的变化,如进化所致细胞功能强化细分,基因突变导致的癌细胞等等。
抗原
抗原是细胞表面的一些小蛋白质,其功能是识别、传递信息。
免疫细胞系统会根据这些抗原所表达的信息而区分敌我。
如果免疫细胞认为这是外来异物,就会发动攻击。
所以器官移植、输血要配型,就是输入不被免疫细胞识别为异物的器官和血液,就需要配型。
以免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发生排斥反应。
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这种识别能力会下降,会把身体的某些细胞错认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这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原理。
输入异体干细胞会影响输入者的基因吗?
异体干细胞输入体内后,会根据细胞因子的诱导来分化成其他组织器官的细胞,只会选择性表达基因,也就是说干细胞在体内改变的只是分化其他细胞的
某些基因片段,其他绝大多数基因是不会改变的。
输入的干细胞同时也不会泄露自身的基因或影响其他组织器官细胞的基因,所以异体干细胞输入不会改变输入者的基因。
1、理论证据
从理论上来说,干细胞不会影响输入者的基因。
第一,由输入的干细胞分化成的细胞在衰亡时会被某种免疫细胞吞噬分解掉,不会有基因泄露;第二,要想人工引起基因改变,必须进入到细胞核内去影响基因,而被影响基因的细胞要大量繁殖才能产生影响,输入体内的干细胞没有这些能力;第三,干细胞在体内微环境的影响,自我复制是已受到严重限制的,这也是某些干细胞效果不好的原因。
2、实验室研究和应用观察
我们研究组经过长达5年实验室观察和7年临床跟踪调查,没有发现任何干细胞会对基因产生音响的现象和证据。
国内外研究干细胞近50年。
临床应用30年,均没有发现干细胞能够对基因有影响。
3、其他输入的异体细胞同样不会影响基因
比干细胞还早应用许多年的输血,也是输入异体细胞(包括红细胞、各种免疫细胞,细胞复杂性高于干细胞),同样也不会产生对输入者的基因影响。
其他如器官移植(细胞种类更加复杂)、蛋白血清输入也没有发现对输入者的基因会产生影响。
因此干细胞对基因有影响的担心是多余的,从理论上、干细胞基因表达上、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衰亡、实验室试验和临床跟踪观察、其他异体细胞输入等几个方面来看,干细胞绝对不会对基因产生任何影响。
干细胞需要配型吗?
某些比较原始的原生干细胞,如脐带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等全能干细胞的表面不携带抗原信息,不会因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
因此在异体使用时,不会引起由抗原引发的排异反应和过敏反应。
所以不需要配型就可以异体使用。
但某些专能或多能干细胞,如脂肪干细胞、成纤维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干细胞,因为是已经分化过的干细胞,因此携带抗原,所以必须要配型或只能输入由自己的干细胞培养成的其他种类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