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输血与血型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输血与血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ABO血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血型分类。
理解输血的基本原则和血型匹配的重要性。
掌握血型遗传的基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血型鉴定和输血的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输血与血型相关知识的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BO血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血型分类。
输血的基本原则和血型匹配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血型遗传的基本规律。
模拟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血型鉴定试剂盒、模拟血液样本(红墨水代表红细胞)。
实验报告表格、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后练习题和答案。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输血时为什么需要考虑血型匹配吗?”引发学生思考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简要介绍输血的历史背景和血型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25分钟)1. ABO血型系统(10分钟)利用图示或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ABO血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血型分类。
讲解A型、B型、AB型和O型血的特点和区别,强调红细胞表面抗原与血清中抗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ABO血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血型分类。
2. 输血原则与血型匹配(5分钟)讲解输血的基本原则:同型输血为主,O型血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为“万能受血者”(注意:现实中并不推荐O型血作为“万能供血者”,此处仅为知识点讲解)。
强调血型匹配的重要性,解释血型不匹配可能引发的输血反应和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理解输血的基本原则和血型匹配的重要性。
3. 血型遗传规律(5分钟)利用遗传图谱或表格,展示血型遗传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父母血型与子女血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遗传图谱或表格的展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血型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教案一、设计思想: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流程是通过导入新课,直接过渡到血型,然后讲安全输血,当学生认知这两部分内容后,再学习血量与输血,因为血量与输血这部分内容和后面的无偿献血相联系的,可以把这两部分放到一起。
本节内容与人们的健康关系密切,因此在教学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围绕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讨论、交流、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材分析: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血液的重要性。
《输血与血型》这节课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课程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输血和无偿献血等知识,并通过介绍无偿献血,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
三、学生分析:本节内容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初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范围及阅读面的扩大,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并且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资料分析、讨论、谈话、参与探究等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的直观性和容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等一系列认知活动。
2、自学归纳法: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做练习并归纳总结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自己的血型、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培养学生调查能力和获得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学习兰德斯坦纳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精神。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树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输血与血型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描述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并能认同同型输血的原则。
说明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解释ABO血型是如何确定的。
尝试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解释输血原则。
(三)情感目标: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2学情分析学生对血型、输血等名词并不陌生,知识面广的同学甚至能说出ABO血型、Rh 血型,但是他们对血型如何分类、输血与血型的关系、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等等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对这方面的问题充满了好奇。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遵循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喜欢思考和争论身边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和事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3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和血型的关系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二)教学难点:渗透德育教育4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新闻事件1月30日,湖北襄阳市一中学,学生胡某(15岁)与杨某(15岁)发生冲突,胡某被杨某用刀刺伤大腿。
案发后,伤者被送至医院后经抢救无效,因失血过多死亡。
2【讲授】环节一提问:血液是生命源泉,那么你知道正常人体内的血量是多少?失血对人体有怎样的影响?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阅读课本,回答问题体重的7%-8%,试着算算自己的血量。
失血大于血量的20%需要输血用400毫升的红色液体来演示模拟人体血量及失血量。
3【活动】环节二失血过多需要输血,那么输血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叙述:直到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解剖了几个因输血致死的病人,发现他们血管某些部分都形成血块,堵住了血流。
研究时发现人的血清中有一种物质,能够凝聚其他人的红细胞。
视频:血型鉴定模拟血型鉴定通过模拟血型鉴定结果,让学生给出血型鉴定结果4【讲授】环节三知道了血型,输血有什么原则?紧急情况下可以输什么血型的血呢?献血时,需要用献血者红细胞和受血者血清做配血实验;也需要用献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做配血实验。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并能认同同型输血原则;
2.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献爱心”游戏,巩固同型输血原则,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2.通过我自身的献血实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自身的献血实例以及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够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是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自学探究法,小组竞赛法,游戏法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一.血型
1.种类 A型,B型, AB型和O型
2.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二.血量
体重的7%-8%,献血量为200ml-300ml.。
七年级生物下册4.4.4输血与血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篇:七年级生物下册 4.4.4 输血与血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四节输血与血型【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相关素材,能够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相关素材,能够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血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难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一)情景导入师:前不久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份报道,某地发生一起车祸,多人受伤,其中两人由于失血过多,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思考,为什么失血过多人会死亡,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生:血液对人体很重要,担负着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物质的运输。
如果失血过多,各种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不能正常进行。
师:对于那些失血过多的伤者,可以采取的针对性的紧急救治措施应该怎样,可以减少人员死亡?生:输血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有血就可以输,还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生:要注意血型师:本节我们就这方面内容作进一步了解。
(二)血型与输血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和交流。
师:结合讨论题,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认识和看法。
生:人类的血型有四种类型:A型、B型、AB型、O型,血型是遗传决定的,也是可以遗传的。
(血型的发现)生:人类的血型是由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在1900年发现的。
但是兰德斯坦纳最初的发现只提到三种类型,没有AB型,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第四种血型。
直到1928年,全世界的血型名称才被统一。
生:兰德斯坦纳最初发现血型只有三种,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认识。
我们认为前人提出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十分完美的,可能存在着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后人应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师:很好,我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既要尊重科学,但又不能迷信科学,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要敢于怀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4.4《输血与血型》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输血与血型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血型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掌握输血的原理及输血时的注意事项,培养关爱生命、尊重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生物学知识充满好奇,对生命现象有一定的思考。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输血与血型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血型与输血关系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解生命系统中血型与输血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血型与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解释。
科学探究:通过参与输血与血型相关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社会责任:认识安全输血的重要性,理解献血的意义,树立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血型的分类及其特点。
输血的原理及安全输血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血型与输血关系的理解。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安全输血。
【教学准备】准备不同血型的血液样本或图片。
准备血型鉴定实验器材和试剂。
准备输血过程的示意图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激发兴趣:通过播放一个关于紧急输血的短视频,展示一个因血型不匹配导致的输血失败案例,以及一个成功输血的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血型在输血中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血型不匹配会导致输血失败吗?”引导学生思考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过渡: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将了解血型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安全地进行输血。
二、新课讲授(25分钟)1. 血型的概念与分类(5分钟)定义血型:向学生解释血型是指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类型,不同血型的红细胞表面有不同的抗原。
介绍ABO血型系统:使用PPT展示A型、B型、AB型和O型血液的红细胞表面抗原特点,并解释每种血型的命名来源。
《输血与血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认同同型输血。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4、通过上网与调查活动及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模拟A、B、AB、O型四种血型的血和模拟标准A型、B型血清。
3、制作模拟A、B、AB、O型血献血者牌,制作模拟A、B、AB、O型血受血者牌。
四、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
五、课时分配
1课时。
六、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