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材白芨红锈病如何根治?
红绣病一般在高温多雨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病,发生在叶片上。
发病初期叶面上无明显病斑或有时出现褪绿色斑块,叶背出现黄色至黄褐色粉堆,后期叶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斑,背面出现暗褐色粉状物,重时叶片提前干枯。
不及时治疗,蔓延很快,长满叶片和茎杆,导致植株光合作用差,吸收营养慢,整株死亡。
物理防治方法,除去得病叶片,将叶片进行有的处理,
药剂防冶:有以下药剂,粉锈灵、戊唑醇、己唑醇,但是经常使用这些组合,青枯立克大蒜油沃丰素连续喷雾3次间隔2-3喷一次,同时要用青枯立克地力旺沃丰素灌根。
红花病害发生与防治据塔城地区农技站5月11—14日、17-18日调查,目前塔城盆地三县一市红花田已有红花锈病和红花根腐病发生。
红花锈病苗期症状:在幼苗的茎基部或叶片上出现黄色斑,后形成红褐色孢子堆,现正值红花莲座期,叶片上红褐色孢子堆明显。
红花根腐病苗期症状:受侵染的幼苗根茎部变黑萎缩,严重的根茎已腐烂,叶片萎蔫、干枯,整株死亡。
此次调查选了4县(市)具代表性的9个乡(场)13个村队25块红花田,调查面积1920亩。
红花锈病发病率一般在5—15%,严重的地块发病率达28%。
红花根腐病一般发病率在2—13%,严重的地块发病率达30%。
其中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的红花病害相对较轻,裕民县红花病害较重。
预计2004年塔城地区的塔城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红花锈病中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40万亩。
发生期6月下旬—8月下旬。
红花根腐病中度发生,局部中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
望各县乡农技人员,认真做好田间病害调查,及时掌握红花病情动态,指导当地农户做好红花锈病和红花根腐病防治工作。
防治建议:1、今年红花出苗情况普遍较好,亩基本苗都在2-3万株以上,目前可结合间定苗,剔除已有锈病和根腐病的植株,带出田外深埋,以免病害传播蔓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好定期调查,早发现、早防治。
化学防治可选用粉锈宁、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敌克松等药剂。
3.防治方法:红花锈病发病初期每亩用15%的粉锈宁60—80克或50%多菌灵70—100克兑水喷施。
红花根腐病在发病初期每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90克或50%多菌灵70—100克兑水喷施。
也可灌根防治,结合灌水用9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300克/亩,兑水10公斤配成母液,缓缓倒入进水口的水中,使药液均匀的分布于水中。
红花病虫害及其防治本地区红花的主要病害有锈病、褐斑病、枯萎病、叶斑病等。
地面害虫有蚜虫、潜叶蝇。
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金针虫、蟋蟀、蝼蛄、蛴螬等。
主要防治技术措施如下:一、红花锈病防治1、症状:红花锈病是红花栽培中一种最严重的病害,该病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均可发病,初次浸染在种子萌发后开始,担孢子在地下浸染下胚轴和子叶并出现长椭圆形稍隆起的病斑,其内散生黄色小点即性子器。
随幼苗出土在地下或地表附近的茎基部出现长条形病斑,初为淡黄色,后变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严重时根基部病斑密布,病部开裂、凹陷,使幼苗发育不良或萎蔫死亡。
在子叶上则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淡黄色小点(性子器),几天后变成红褐色环状病斑,并出现夏孢子堆。
生长期病害在植株上从下而上发展,在叶片上产生环状病斑,中间有红色至暗红色小疱(夏孢子堆)。
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大量锈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
从6月底开始在病株下部叶片长出黑褐色的疱斑(冬孢子堆)。
8月底几乎全部变为冬孢子堆。
严重时使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籽粒瘪瘦,结实粒和出油率降低,严重影响产量。
2、发病条件:红花锈病的夏孢子在适宜湿度条件下,0—30℃均可萌发,这是红花锈病的发生普遍而严重的原因之一。
5月、6月份地温高湿该病在前期就十分严重,常导致后期大量减产。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红花2号和新红花1号(2)、清洁田块:收获后将植株的茎、叶病残体集中拉运出地块进行销毁,也可以进行堆积腐烂杀灭病菌。
(3)、深翻耕:红花收获后,立即进行深翻,将病残体埋入深层土壤,并促其腐烂,减少明年初次侵染来源。
(4)、种子处理:一是用种子量0.5%的粉锈宁拌种,对红花中、后期锈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拟制作用。
二是用50℃温水处理种子20分钟,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5)、轮作倒茬:与禾本科作物小麦、玉米或豆类作物等轮作2—3年,有明显的防病作用。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粉锈宁等杀菌剂喷雾防治,可有效的控制红花锈病。
花卉苗木锈病的发病规律锈病是花卉和景观绿化树木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类病害,世界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多有发生。
锈病种类很多,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松科、柏科和杨柳科等近百种花木。
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1、症状特点病株大量出现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在叶、茎等部位,先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锈褐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夏孢子堆;有的成橘红色到黑色小粉堆,为冬孢子堆;也有生蜜黄色到暗褐色点或粒状,为性孢子器;还有的生许多淡黄色、灰黄色到灰褐色稍隆起或刺毛状物,为锈子器、枝干上生肿瘤、丛枝和粗皮等,果实畸形或开裂。
2、病原菌及其生活史2.1病原菌种类锈病由锈菌寄生引起。
锈菌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锈菌目,侵染花木常见的锈病有以下几种。
2.1.1柄锈菌属(puccinia)如引起萱草锈病,草坪禾草秆锈病、叶锈病、条锈病和冠锈病,结缕草锈病,鸢尾锈病,菊花柏锈病和黑锈病,紫菀锈病,向日葵锈病,天竺葵锈病和蜀葵锈病等10多种。
2.1.2单孢锈菌属(uromyces)如引起唐菖蒲锈病,香石竹锈病和紫菀单胞锈病等。
2.1.3多孢锈菌属(phragmidium)有玫瑰、蔷薇和月季等锈病。
2.1.4胶孢锈菌属(gymnosporangium)有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苹果属、梨属等20多种锈病,桧柏、龙柏等多种柏树锈病。
2.1.5柱锈菌属(cronartium)有牡丹、芍药锈病、松瘤锈病、红松疱锈病、樟子松疱锈病等。
2.1.6鞘锈菌属(coleosporium)有紫菀锈病、红松松针锈病、油松松针锈病和樟子松松针锈病等。
2.1.7层锈菌属(phakospora)有菊花褐锈病等。
2.1.8栅锈菌属(melampsora)有毛白杨锈病,落叶松-杨锈病,胡杨锈病等。
2.2生活史2.2.1孢子种类锈菌的生活史最简单的只有冬孢子(代表符号Ⅲ),最复杂的有五种类型孢子,即性孢子(○)、锈(春)孢子(Ⅰ)、夏孢子(Ⅱ)、冬孢子和担孢子(Ⅳ)。
【红花种植】红花根腐病如何防治?
红花根腐病有什么症状?红花根腐病怎么样防治?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根腐病又称枯萎病。
一般在5月初始发,主要为害根、茎部。
病菌于苗期侵入,5月及开花前后,如遇阴雨,发病尤重。
发病初期病株须根变褐腐烂,逐渐扩展后支根、主根和茎基部变黑腐烂,维管束变褐色。
潮湿时病部产生橙红色黏稠物质,即病菌分生孢子堆。
严重时植物由下向上萎缩变黄,最后枯萎死亡。
红花根腐病防治方法1、收获后清园,将病、残株集中烧掉。
2、与禾本科植物轮作,最好与水稻轮作。
3、拔除病株,并在病穴中撒生石灰消毒。
4、选择无病植株留种。
5、发病时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稀释液或50%退菌特500倍稀释液加5%石灰和0.2%尿素浇灌病株根部、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防治。
红花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收稿日期:2014-03-12修回日期:2014-04-03基金项目:渭南市科技创新扶持项目(2013KYJ -4)。
第一作者简介:付宏岐(1972-),男,陕西岐山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生物转化和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
付宏岐,王录军,薛萍,史俊卿,董建伟(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近几年来,由于红花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日趋严重,致使其产量和品质有所下降,生产成本增加,严重威胁红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该文介绍了红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红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为菊科(Com-positae )红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1],分布较广,在很多国家均有栽培。
我国红花主产新疆、四川、云南、河南等省,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2]。
红花是油药兼用作物,其花具有活血化瘀、祛痛通经等功效,现代医学已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3]。
近年来,作为一种多用途的综合资源植物,红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一优良主栽品种的连年种植,致使其病虫害的发生也越来越多,给红花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4-6]。
现将红花产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作以介绍,旨在为红花的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锈病1.1发生特点由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红花柄锈菌[Puc-cinia carthami (Hutz.)Corda ]侵染引起[4]。
红花叶片和苞叶是锈菌的主要危害部位,其初侵染源是土壤中、病残体中和种子表面的冬孢子。
幼苗受侵染后,随病情发展可产生四种类型的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
红花柄锈菌夏孢子可不断产生,能随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红花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栗褐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褐色的疱状冬孢子,发病严重时病叶变黄变枯,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损失。
1.2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清洁田园和深耕,轮作倒茬。
外源化学物质诱导红花对锈病的抗性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红花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一种常见园林观赏植物,具有色彩斑斓、花型优美的特点,备受人们喜爱。
但是红花的生长环境非常容易受
到锈病的侵袭,导致花朵凋零、叶片脱落等损害,对红花的生长和美观
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外源化学物质是一种新兴的植物病原体防治方式,可以促进植物的
免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
外源化学物质对红花的锈病抗性的影响,为红花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
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以红花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用外源化学物质,比如腐霉素、壳聚糖等,观察其对红花的抗锈病能力影响,并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采集红花样本,清洗干净,放在生长箱中恢复48小时。
2.准备外源化学物质,分别加入适量的水中。
3.将红花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只加入适量的水,干预
组则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
4.观察红花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情况和病害情况。
5.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
本研究采用外源化学物质干预防治红花锈病的方法,旨在为红花病
害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预计研究结果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红花的锈病抗性影响。
2.提高化学防治的效率,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影响和植物的伤害。
3.为红花病害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实施将对提高红花的生产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
的意义。
裕民县红花高产栽培技术第一节播前准备1、秋季耕地1.1用轮式大马力进行翻地,翻地深度最低达25cm以上。
1.2翻地尽量使土壤裸露面积增大,以便进入冬季冻死大部分害虫虫卵。
2、春季施基肥、耙地、整地。
2.1春季土壤解冻3-4cm后进行耙地,以便保护墒情,提高地温。
依地势,修好排水沟。
2.2施基肥:每亩施磷酸二铵15~20kg作基肥,同时施3~5kg尿素可增加磷的利用率。
播种前进行条施,施肥深度约5~7cm。
2.3红花播种前进行整地,将地整平、整细,符合"平、齐、松、碎、墒、净"六字标准,达到上实下松要求,呈待播状。
六字标准是指:平:只有地平如板,才能达到播种深浅一致,要求在一播幅(4~5厘米)内高低差≤2厘米。
齐:整地到头、到边、到角,每个地方都要修整齐。
松:土壤疏松,松土层5~8厘米。
碎:土块细碎,要求1平方米内直径2厘米以上的土块不得多于3个。
墒:土壤墒情达到“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标准。
净:即地面无残膜、残根、残秆等。
第二节播种1、种子标准选用云红2号,种子质量达到良种级以上。
2、播种2.1播种时间:当旬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5℃或5cm地温达5℃时即可播种,力争早播,可与春麦同期播种,正常年份在4月上中旬。
2.2播种量:每亩播量约2.0〜2.5公斤;下种均匀,避免缺行断垄。
2.3播种方式:采用15cm等行距条播。
播深3〜5cm。
播深一致,下籽均匀,不重不漏、播行端直,覆土严密,镇压平实。
第三节田间管理一、红花中耕除草技术措施1、一般红花整个生育期要中耕除草2~3次,以保持田间表土疏松,无杂草。
中耕除草要不伤根、不压苗、不伤苗、不误时。
2、红花出全苗(4~5叶时),开始第一次除草。
幼苗期除草宜勤、松土宜浅,以免伤根。
3、红花伸长期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除草时要小心,以免伤苗,有大草要拔除。
4、杂草应全部清出农田。
二、科学灌水追肥红花有强大的根系,能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不灌水仍有所收获,但红花最高产量是在灌溉的情况下获得的。
红花有哪些常见病虫害?该如何防治?【常见问题】红花有哪些常见病虫害?该如何防治?【专家解答】红花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一旦被病虫害侵染,便会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需要及时防治。
红花常见的病虫害有锈病、根腐病、黑斑病、炭疽病、钻心虫等。
现将红花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图:红花一、锈病为害叶片,以叶背面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采花后拾净残株病叶烧毁;喷97%的敌锈钠300~400倍液,每隔10天一次,连续2~3次即可。
进行轮作,以防治土壤中的病原菌为害。
二、根腐病由根腐病菌侵染,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尤其是幼苗期、开花期发病严重。
发病后植株萎蔫,呈浅黄色,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烧掉,防止传染给周围植株,在病株穴中撒一些生石灰或快喃丹,杀死根际线虫,用50%的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株。
三、黑斑病病原菌为半知菌,在4~5月发生,受害后叶片上呈椭圆形病斑,具同心轮纹。
防治方法:清除病枝残叶,集中销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
发病时可用7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喷雾,每隔7天一次,连续2~3次。
图:根腐病四、炭疽病为红花生产后期的病害,主要为害枝茎、花蕾茎部和总苞。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用30%菲醌25克拌种5千克,拌后播种;用7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10天一次,连续2~3次。
要注意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抑制病原菌的传播。
五、钻心虫对花序危害极大,一旦有虫钻进花序中,花朵死亡,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在现蕾期应用甲胺磷叶面喷雾2-3次,把钻心虫杀死。
在蚜虫发生期,可用乐果1000倍喷雾2~3次,可杀死蚜虫。
【小编结语】炭疽病、根腐病、黑斑病、钻心虫等是红花最为常见病虫害,危害极大,需要及时有效的防治。
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红花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玫瑰锈病防治方法
一、玫瑰锈病发病症状
玫瑰锈病是玫瑰的主要病害,在西南各地发生普遍,四季温暖、冬雨多雾地区发病较重,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在我省一些地区发病率高达80%。
白花、紫花玫瑰均受感染,引起叶片脱落,影响生长和开花,同时还危害蔷薇属多种植物,此病侵染叶片、叶柄、花萼和嫩茎,先在正面出现小黄点,或桔红色多角形病斑,6、7月份叶片反面出现许多杏黄色粉状物,在叶柄和嫩枝上病斑为黄色瘤状突起。
这是它的“夏孢子”,由风雨传播扩散。
病原菌是担子菌亚门、锈菌目、玫瑰多孢锈菌,病菌以冬孢子堆在病部及残株落叶上越冬。
二、玫瑰锈病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及时摘除病芽、病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抵抗力;注意通风透光及排水,以降低周围环境的湿度,减少发病条件。
3.化学防治,5~8月间每两周喷一次1∶1∶150~200倍波尔多液,波美0.3度石硫合剂;也可选用下列农药进行喷雾:97%敌锈钠250~300倍液(每百斤药液中加入50~100克肥皂粉),20%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绿得保300~4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25%福星乳油5000~80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等。
损害状况及症状:
土壤和种子带菌、轮作培养、高湿等是致使该病害发作的首要原因。
其损害是锈病孢子侵入麦苗的根部、根茎和嫩茎,构成束带,使麦苗缺水或折断,构成严峻缺苗。
随风传达的孢子常侵染红花的子叶、叶片及苞叶,构成栗褐色的小疱疹,决裂后散出很多锈褐色粉末,发病严峻时,构成红花减产。
病原:
病原为红花柄锈菌Puccinia carthami Corda,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真菌。
病菌为单主寄生,全孢型锈菌。
发病规则:
病菌以附着在种子外表的黑色冬孢子或散落于田间病残体上的冬孢子堆越冬;翌春导致初侵染,成长季可不断发作栗褐色的夏孢子,借气流传达进行再侵染。
冬孢子于成长后期发作,无休眠期,在枯燥条件下可存活2年,条件适合即可萌生。
种子外表带菌是远距离传达的首要路径。
高温高湿或多雨时节病害易发作、盛行。
轮作地发病重,具冠毛的种类麦苗期发病率较高。
防治办法:
一是挑选地形高燥、排水杰出的地块培养;
二是进行轮作培养,运用不带菌的种子;
三是操控灌水,雨后及时排水,恰当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成长强健;
四是红花收成后及时清园,会集处置有病残株;
五是在发病前期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
文章来自:河北津城园苗木。
损害状况及症状
土壤和种子带菌、轮作培养、高湿等是致使该病害发作的首要原因。
其损害是锈病孢子侵入麦苗的根部、根茎和嫩茎,构成束带,使麦苗缺水或折断,构成严峻缺苗。
随风传达的孢子常侵染红花的子叶、叶片及苞叶,构成栗褐色的小疱疹,决裂后散出很多锈褐色粉末,发病严峻时,构成红花减产。
病原
病原为红花柄锈菌Puccinia carthami Corda,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真菌。
病菌为单主寄生,全孢型锈菌。
发病规则
病菌以附着在种子外表的黑色冬孢子或散落于田间病残体上的冬孢子堆越冬;翌春导致初侵染,成长季可不断发作栗褐色的夏孢子,借气流传达进行再侵染。
冬孢子于成长后期发作,无休眠期,在枯燥条件下可存活2年,条件适合即可萌生。
种子外表带菌是远距离传达的首要路径。
高温高湿或多雨时节病害易发作、盛行。
轮作地发病重,具冠毛的种类麦苗期发病率较高。
防治办法
一是挑选地形高燥、排水杰出的地块培养;
二是进行轮作培养,运用不带菌的种子;
三是操控灌水,雨后及时排水,恰当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成长强健;四是红花收成后及时清园,会集处置有病残株;五是在发病前期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