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港口体系时空演化分析及驱动机制研究_董晓菲
- 格式:pdf
- 大小:1016.91 KB
- 文档页数:7
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分析与研究.摘要我国加入WTO以后,全国各地沿海港口的建设随之开展。
在过去我国对外航运的服务环境改善集中在港口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而如今,各地港口吸引航运资源的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并随着港口服务的建设开始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研究的重点己经从改善港口服务硬环境转移到港口服务软环境上来。
着眼于这一问题,全面阐释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制约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建设的因素,探寻服务软环境优化的途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的建设,力争为建立东北亚地区航运中心提供更多的航运资源及技术支持。
本文首先结合航运中心建设,概括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岸服务软环境的涵义和构成,旨在阐述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存在的优、劣势。
口岸服务的产品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特点,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体系难以标准化衡量。
其次,影响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的因素很多,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海港口岸服务软环境涉及到的因素进行评判,分析出在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中,航运交易服务是一个比较薄弱的方面,针对航运交易服务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今后加强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航运交易的若干对策,谋求继续完善、强化航运交易服务的可行性方法。
最后,本文从主要影响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的其他几个方面,也提出了若干切合实际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港口服务软环境;服务软环境建设;服务软环境建设方案;模糊综合评判目录第1章引言 (3)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第2章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建设概述 (6)2.1 港口服务软环境的内涵 (6)2.2 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的体系 (7)2.3 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9)第3章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的评价 (12)3.1 港口服务软环境的评价指标 (12)3.2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12)3.3 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的缺点 (17)第4章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的建设对策 (20)4.1 航运服务软环境的建设 (20)4.2 通关服务软环境的建设 (23)4.3 金融服务软环境的建设 (24)4.4 海事服务软环境的建设 (26)第5章结论 (28)参考文献 (29)致谢 (30)第1章引言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服务软环境建设是辽宁省沿海地区港口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际航运中心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国沿海港口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化作者:刘翠莲衡丽娜战思绮来源:《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22年第03期摘要:为探索我国沿海港口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趋势,利用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空间统计量莫兰指数,从动静效率和时空演化视角,评估我国沿海港口2014—2019年的绿色发展效率。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海港口绿色发展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是港口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我国沿海港口的绿色发展效率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但存在空间区域差异,长三角港口群处于高位,而东南沿海港口群处于低位。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助推我国绿色港口的建设。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DEA);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统计量;沿海港口;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化中图分类号: F552.3 文献标志码: A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of Chinese coastal portsLIU Cuilian, HENG Lina, ZHAN Siqi(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Liaoning,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trend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Chinese coastal ports, using SBM (slacks-based measure) model, the green total-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 and the spatial statistic Moran’s index, the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Chinese coastal ports in 2014-2019 is evalu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static efficiency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Chinese coastal ports shows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ports’ green total-facto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Chinese coastal port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but there are spatial and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ort group is higher, while the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the Southeast coastal port group is low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green ports.Key words: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green total-factor productivity; spatial statistic; coastal port;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0引言后疫情時代,绿色复苏成为全球疫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推行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和未来全球各国的共同发展目标。
辽宁港口城市的崛起与发展营口大连等城市的历史演变辽宁港口城市的崛起与发展:营口、大连等城市的历史演变1. 引言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沿海省份之一,拥有众多优越的港口资源。
营口与大连等城市作为辽宁港口城市的代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辽宁港口城市的崛起与发展,以营口、大连等城市为例,从而揭示其背后的故事与意义。
2. 近代前的辽宁港口城市在近代之前,辽宁地区并未形成现代港口城市的模样。
然而,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沿海地区却一直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
尤其是在明代,营口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得到了长城的保护,不断吸引着来自内陆的商人。
3. 营口的兴起与发展营口作为辽宁港口城市的代表之一,在19世纪末曾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出口港之一。
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营口逐渐承担起了煤炭、石油等资源的输出港口的角色。
20世纪初,随着铁路的修建,营口港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海洋门户之一。
4. 大连的历史演变大连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时期。
那时的大连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远离城市中心。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大连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商港之一。
特别是在1898年租借大连半岛给俄罗斯之后,大连开始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商。
5. 大连的崛起与发展20世纪初期,大连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中国的不断开放政策下,大连积极引进外商和外资,建设大量的港口设施、工厂和商业机构。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连成为了日本侵华的重要基地,工业设施得到了快速的扩张。
战后,大连又逐渐恢复了繁荣,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6. 辽宁港口城市的发展意义营口、大连等辽宁港口城市的崛起与发展,为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城市的港口资源和航运优势,为东北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
2024年辽宁省港口市场分析报告1. 引言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门户省份,港口资源丰富,港口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机遇。
本报告将对辽宁省港口市场进行详细分析,以了解当前市场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港口概况辽宁省拥有多个重要的港口,其中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等为较为知名的港口。
这些港口在货物吞吐量、航运网络和港口服务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竞争力。
大连港是辽宁省最大的港口,也是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之一。
它拥有现代化的码头设施和高效的货物运输能力,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航运的重要通道之一。
营口港位于渤海湾,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散货港和液体化学品港。
它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丹东港位于辽东半岛,是中国对朝鲜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它的地理位置和对外贸易的便利性使其成为中国与朝鲜经济合作的重要枢纽。
3. 市场现状辽宁省港口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辽宁省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且在国内港口中排名靠前。
与此同时,辽宁省港口的货物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传统的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仍然是辽宁港口的主要货物类型,但新兴产业如汽车、机械设备等也在逐渐增加,为港口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辽宁省港口市场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港口竞争日益激烈,周边省份的港口也在积极提升自身能力,增加了市场竞争压力。
其次,港口物流效率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应对不断增长的货物需求。
4. 发展趋势未来,辽宁省港口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多式联运发展:辽宁省将进一步加强与内陆省份的合作,推动港口与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的联通,提高货物运输的便利性。
•港口科技升级:辽宁省港口将加大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应用,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同时提升港口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能力。
•战略合作优势:辽宁省将充分发挥地缘经济优势,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战略合作,推动港口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5. 结论辽宁省港口市场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门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海洋资源效率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盖美;马丽【摘要】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0-2015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资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结合标准差椭圆、Tobit模型,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全国海洋资源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上变化幅度较为缓慢;全国海洋资源效率标准差椭圆总体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海洋资源效率重心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南部、中部、西部内部省际差异较大;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是海洋资源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9(035)003【总页数】6页(P318-323)【关键词】海洋资源效率;SBM模型;标准差椭圆;驱动因素【作者】盖美;马丽【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41 引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紧缺,人们把目光逐渐转向海洋[1]。
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运行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时,伴随着资源浪费和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呈现“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率态势[2]。
我国海洋资源由于区域的异质性在空间上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分布,这都给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提出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与物耗。
在此背景下,准确把握我国沿海省市区海洋资源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对指导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效率问题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Jevons在其著作《煤炭问题》中提出,是指经济活动中使用单位自然资源所创造的价值[3]。
目前关于我国资源效率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类型的资源效率,如汪克亮等[4-7]分别用EBM模型、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了我国不同空间尺度的水资源效率;周亮等[8-10]运用DEA模型等对我国不同空间尺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与分析。
辽宁省港口市场前景分析1.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了我国外贸的重要门户之一。
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
本文将对辽宁省港口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 辽宁省港口概况辽宁省辖区内拥有多个重要港口,其中大连港、营口港和沈阳港是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港口。
这些港口不仅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网络,还拥有完善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运营管理。
3. 市场机遇3.1 外贸需求增长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对港口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辽宁省港口作为连接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重要枢纽,将会受益于外贸需求的增长。
3.2 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辽宁省港口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辽宁省作为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将成为连接欧亚经济大陆桥的枢纽港口,进一步提升其地位和竞争力。
3.3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
港口作为外贸、物流的重要节点,将为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4. 市场挑战4.1 竞争压力增大随着中国港口的快速发展,各地区港口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辽宁省港口面临着来自其他港口的竞争压力,需要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挑战。
4.2 港口设施老化一些辽宁省港口的设施和设备存在老化和落后的问题,这对于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港口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设施升级和改造,提升运营效率。
4.3 安全环保要求提高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港口面临着更严格的环保和安全要求。
港口需要加大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投入,提高运营水平,以满足监管部门和客户的要求。
5. 发展策略5.1 提升服务质量港口需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港口的运营管理,优化港口流程,提高货运能力和效率。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航运公司和客户选择辽宁省港口。
5.2 加大投资力度辽宁省港口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设施升级和改造,提高港口的装卸能力和运营效率。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4期2015年4月V ol.34,No.4April,2015环渤海地区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动态测度及驱动模式研究郭建科,杜小飞,孙才志,王泽宇(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29)摘要:港城交互作用是港口城市形成、演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测定港城关系并从中揭示港城交互作用的模式是港口城市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
一直以来,港城关系中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港城互动关联机制的研究比较薄弱。
在RCI 基础上,提出DCI 的概念、内涵及其算法,并以此为基础,对环渤海地区主要海港城市的港城关系状况及DCI 值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定量测度,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港城驱动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不同港口城市在港城相互作用方面的具体差别与联系,丰富地理学对于港城关系内在机理的认识。
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12个海港城市港城关系状况可以分为港口驱动型、城市驱动型和港城稳定型三类;变动趋势可以分为持续上升型、持续下降型及波动型三类;港城交互作用机制及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别。
港城关系的强弱或倾向性与港口或城市规模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港口或城市发展阶段、港口与腹地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密切相关。
关键词:港城关系;DCI 模型;脉冲响应分析;驱动模式;环渤海地区DOI:10.11821/dlyj2015040121引言港城关系状况是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港口城市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
作为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规划科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国内外港城关系研究基本可以分为港城空间关系、港城经济关联、港城界面更新与规划等不同倾向。
相比而言,港城经济关联的研究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多以定量分析为主,但总体而言,对两者经济关系的定量研究没有空间关系复杂,考虑因素较少,相关成果尚显薄弱。
Vallega 利用RCI (relative concentration index )来衡量港口地区和人类居住地间的组织状况[1],还用每个居民的商业海事吨数反映国家对港口的依赖度[2],Kenyon 运用每个居民的平均船货吨数来度量美国港口城市的运输功能和城市规模的相对重要性[3]。
辽宁港口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辽宁港口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并展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
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港口群之一,辽宁港口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辽宁港口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辽宁港口的发展现状表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
辽宁港口集聚了大连港、大连西港、营口港、锦州港等一批重要港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港口网络。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辽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亿标箱,其中大连港、大连西港、营口港分别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此外,辽宁港口还具备较为完善的物流、仓储、加工配套服务,为外贸企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效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其次,辽宁港口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
中国政府将港口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港口的发展。
例如,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辽宁港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此外,辽宁港口还获得了相关政策扶持,例如国家对辽宁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的设立,为港口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辽宁港口的发展还受益于区域合作的推动。
作为东北地区的海上门户,辽宁港口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互动日益频繁,形成了区域港口群的合力。
例如,辽中港、鲅鱼圈港等周边港口的发展壮大,与辽宁港口形成了互补发展的格局,共同推动了整个区域港口经济的繁荣。
此外,辽宁港口还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加强与俄罗斯、朝鲜等国的港口合作,推动港口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然而,辽宁港口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港口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中国沿海港口的发展,其他港口也在积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例如,上海港、深圳港等南方港口也加大了对外贸易的布局,与辽宁港口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
其次,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辽宁港口相对偏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输成本。
此外,港口吞吐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升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港口与腹地之间关系最早由德国的高兹(E.A.Kautz )于1934年发表的《海港区位论》提出[1],1950年代末,麦耶(H.M ayer )、威根德(G.W eigard )和拜顿(Patton )认识到港口形成发展过程中对腹地的竞争机制[2-4]。
塔夫-莫里尔-古尔德模型(Taaffe -M orill -Gould model )以及瑞莫尔(Rimmer )对模型的改进,反映了各个阶段中港口与内陆腹地联系的扩大和联系网的建立[5-6]。
1970年代之后,随着贸易全球化和多式联运运输方式的出现,集装箱港口与混合腹地之间的联系复杂化[7-10]。
1990年代,西方地理学者对滨水区开发与港口—海岸带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11-15]。
近期,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亚洲的港口—腹地体系的发展[16-19]。
我国对港口腹地的研究起步较晚,于1980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始进行专门研究。
主要包括港口对腹地经济的影响[20-21]、腹地经济对港口发展的促进作用[22]、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互动关系[23-25]。
引进定量方法主要包括港口腹地指标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24],计算港城发展的均质关联度的灰色关联法[25],港口腹地区位熵模型及外贸依存度分析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规律[26]。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尝试梳理港口—腹地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并以大连港与辽宁经济腹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测算1997—2006年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联特性空间演变进程,进而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内部机理。
1港口—腹地系统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1.1自然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对港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港口水况、陆域状况及同腹地间的联系等条件上。
不利的地貌条件阻碍交通网络的建设,势必影响港口经济腹地范围与发展规模。
反之,具有良好通航条件的水路运输,则有利于港口与腹地的联系,进而对港口本身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27]。
港口的区位是指港口进行经济活动的场所、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位置,而港口的区位条件则是指影响港口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诸因素之总和[28]。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体系对东北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
王金虹
【期刊名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5)005
【摘要】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体系的现状及现存体系对东北区域经济的影响,探讨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体系在经济大开发时期对东北区域经济产生的驱动作用。
提出辽宁沿海应利用港口优势,整合港口资源,树立港口大体系观念;通过中、小港口建设,促进区内城市开发;加大港口开放力度,形成以大连港和营口港为主,丹东港和锦州港为辅,葫芦岛港和盘锦港等中、小港口为补充的港口体系,以此驱动东北区域经济的全面快速缓展。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王金虹
【作者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效率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
2.辽宁港口体系建设在东北区域经济开发中的作用
3.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旅游开发研究
4.基于"一带一路"的辽宁沿
海经济带港口城市发展对策5.以港口经济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提档升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省港口群面临的机遇及资源整合体系研究作者:都莉莉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6期都莉莉(大连大学国际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摘要:辽宁省是东北地区的港口主要集中地,具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更是东西老工业基地的核心。
本文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分析了辽宁省港口群面临的机遇,并从资源整合层面,利用辽宁省港口群的群体优势,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实现辽宁省港口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各港口的超前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使港口与港口城市的发展成为彼此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港口群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整合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233-011 辽宁省港口面临的机遇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推动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政策支持,为东北三省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辽宁省港口群的发展。
中央关于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更是为辽宁省港口群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政策与决定所产生的直接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腹地经济前景广阔,为航运中心提供充足货源国际航运中心分为腹地型、中转型、服务型、综合型。
东北地区工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大型企业较多,在我船舶、重大机器制造、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构筑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数十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厚重的制造业优势地位。
此外,东北在农业、能源方面的重要地位无可替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已具备相当基础。
1.2 国际产业向东北转移,推动国际航运中心转移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国际航运中心的转移总伴随着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中心的转移而发生。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重化工业的龙头企业就开始向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21世纪的头几年,国外进一步加快了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31-05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董晓菲1,韩增林2,王荣成1(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吉林长春130024;2.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辽宁大连116029)摘要: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是沿海-腹地系统良性发展的核心,在东北地区尤其如此。
文章首先从资源、经济、就业及环境方面,利用相关分析、演变过程分析、弹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了东北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的动力机制。
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与内陆腹地各产业的疏密度,进而探究海陆联动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与海陆产业链的构造,为东北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统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腹地;海陆产业联动中图分类号:F127;F120.4文献标识码:A1问题的提出沿海经济带的海洋产业多是内陆腹地经济部门向海洋空间的延展及衍生,从而形成海陆经济生产与再生产的综合经济巨系统。
随着人口增长,陆地资源减少以及陆域开发空间的缩小,海洋作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地位更加突出[1],沿海与内陆腹地经济的联动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管理[2-7]、建立海陆一体化经济系统[8-11]、构筑海陆复合生态系统及人海关系[12]等视角对海陆经济带的发展进行战略上的研究。
本文以经济区为空间尺度,将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作为一个巨系统,研究两者的产业结构重组与产业链对接。
东北地区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成为建国初期优先发展的区域。
改革开放后,在资源枯竭和体制性衰退双重束缚下,出现“东北现象”。
在2003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及辽宁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挥东北沿海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沿海经济带动内陆腹地发展(图1)。
东北沿海经济带是东北经济区唯一的沿海区域,由辽宁省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个地级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县(市)组成(图2),长约1400km,宽约30—50km,国土面积占东北三省的7.4%,人口占东北的16.2%[13]。
辽宁港口地域组合形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耀光;韩增林;杨荫凯;王涌;朱华晟
【期刊名称】《经济地理》
【年(卷),期】1999(19)5
【摘要】文中对辽宁港口资源及其开发、港口布局、地域组合形成与演变过程、生产状况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对辽宁港口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以及辽宁港口进一步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总页数】6页(P95-100)
【关键词】港口布局特征;地域组合;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作者】张耀光;韩增林;杨荫凯;王涌;朱华晟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资源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校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50.3;F127.31
【相关文献】
1.辽宁省港口群的组合与发展战略研究 [J], 潘澍;柴志刚
2.论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J], 黎鹏;张洪波
3.论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J], 黎鹏;张洪波;;
4.论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J], 黎鹏;张洪波
5.海岛港口地域组合形成演化模式与机制——基于长山群岛港口形成演变过程的分析 [J], 王圣云;沈玉芳;张耀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初步研究
董晓菲;韩增林
【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
【年(卷),期】2007(24)6
【摘要】沿海地区的工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由于自然、实力、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文章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沿海11个省市的工业经济、循环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综合水平分别进行差异分析.结论为工业循环发展以环渤海地区为重点,工业经济仍以长
三角、珠三角为龙头.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沿海工业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总页数】5页(P111-115)
【作者】董晓菲;韩增林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
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我国沿海港口物流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 [J], 李剑;姜宝
2.我国沿海地区休闲化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J], 张广海;刘金宏
3.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及效率研究 [J], 张继良;高志霞;杨荣
4.我国沿海城市物流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 [J], 李正
5.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初步研究 [J], 李佩瑾;栾维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