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围塌陷期
- 格式:ppt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16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和治疗手段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疾病,临床上常常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程、病变程度和病变部位进行分期。
常见的分期方法包括法国学派(Ficat)分期、Steinberg分期和ARCO分期。
Ficat分期:Ficat分期是股骨头坏死最早的分期方法,根据X线和CT等影像学表现,将股骨头坏死分为四期。
Ⅰ期:股骨头坏死前期,无症状或轻微症状,X线检查正常。
Ⅱ期:股骨头坏死早期,轻度疼痛,X线检查出现局部硬化和骨小梁消失。
Ⅲ期:股骨头坏死中期,疼痛加重,X线检查出现股骨头塌陷、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变窄。
Ⅳ期:股骨头坏死晚期,疼痛严重,X线检查出现骨性关节炎、关节破坏和骨性强直。
Steinberg分期:Steinberg分期主要依据股骨头坏死的病变程度和病变部位,将股骨头坏死分为五期。
Ⅰ期:股骨头坏死前期,症状轻微,影像学表现未见异常。
Ⅱ期:股骨头坏死初期,症状轻度,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局限性骨质疏松或骨小梁消失。
Ⅲa期:股骨头坏死进展期,症状加重,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局限性坍塌或裂隙。
Ⅲb期:股骨头坏死进展期,症状加重,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广泛性坍塌或裂隙。
Ⅳ期:股骨头坏死晚期,出现严重关节破坏和骨性强直。
ARCO分期:ARCO分期也是一种常用的股骨头坏死分期方法,与Steinberg分期相似,也是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变程度和病变部位,将股骨头坏死分为五期。
Ⅰ期:股骨头坏死前期,影像学表现正常。
Ⅱa期:股骨头坏死早期,影像学表现股骨头骨小梁消失、局限性骨质疏松和股骨头局限性坍塌程度小于2mm。
Ⅱb期:股骨头坏死早期,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局限性坍塌程度大于等于2mm。
Ⅲa期:股骨头坏死中期,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广泛性坍塌程度小于2mm。
Ⅲb期:股骨头坏死中期,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广泛性坍塌程度大于等于2mm。
Ⅳ期:股骨头坏死晚期,影像学表现关节破坏和骨性强直。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在早期(Ⅰ-Ⅱ期),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较高,预后较好;在晚期(Ⅲ-Ⅳ期),骨关节保留手术效果不佳,常常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坏死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骨和关节核磁共振检查、四肢骨关节平片、4字实验目前尚无骨坏死的标记性的生化成分和特异性抗体的出现。
除了某些疾病,如镰形红细胞性贫血、高雪病等病人有原发病的实验室异常外,大部分病人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
虽然普遍认为缺血性骨坏死发病机制与脂肪栓塞有关,但常规检查极少发现循环脂质有异常改变。
血常规,血沉,尿常规,及血清学的检查的目的在于对原发病的诊断或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于缺血性骨坏死症状的疾病。
对于骨坏死具有诊断意义的检查是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缺血性骨坏死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
骨坏死X线的改变是病程的积累,只有当局部坏死骨组织因再塑型或废用性萎缩造成骨组织密度变化时,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在X线影像学上表现出来。
临床上骨坏死后至少2个月才能出现明显的异常,可见X线检查对骨塌陷和硬化之前的局灶性缺血坏死是不敏感的,因此缺血性骨坏死早期单凭X线片不易诊断,缺血性骨坏死早期可表现为骨质正常或轻度疏松,有些病人因周围正常骨组织的废用性萎缩也可出现病变区骨密度相对均匀增高现象,随后可见负重区有楔状硬化带或骨组织囊性病灶形成,进一步出现与关节面平行的“新月状透亮带”,关节间隙增宽,此时提示支撑关节软骨下骨板的松质骨骨折塌陷。
最后,软骨下骨板及关节面塌陷,骨轮廓改变,阶梯状不连续,骨压缩加重。
同时髋臼关节面也受损,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整个关节呈现退行性关节炎改变。
股骨头坏死的X线检查分五个阶段:第一期,X线检查正常;第二期,负重的股骨头轻度变平;第三期,病损的硬化灶远端有透光区出现;第四期,硬化区围绕着光环,可见到软骨下骨塌陷的钙化层;第五期,继发性退行性变。
同位素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是一很有前途的早期缺血性骨坏死诊断技术,这种方法结合了CT与骨扫描的优点,能较好地显示病变部位的三维立体结构。
采用99mTc磷酸盐静脉注射后,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检查水平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断层图像。
详解股骨头坏死病程发展分期一般来说,股骨头坏死分为四期,各期病情发展和症状不同,对应的治疗难度和预后也就不同,当然患者的医疗花费也会成倍增加。
提醒患者一定要详细了解相关内容,知道本病的发展情况,以积极应对治疗。
Ι期:无规律性疼痛,有时则无明显症状,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足跟叩击实验(+),“4”字试验(+);X片、CT表现为外形正常,不能一次准确诊断;磁共振成像MRI可见股骨头边缘有带状弯曲低密度影,能够发现较多关节积液。
临床表现:痛僵硬,活动受限,而x线没有特殊征象,或有骨小梁轻度不匀,或斑点状稀疏区,骺线或关节间隙均无变化,也可把此期称为0~1期,此期适于作血流动力学;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或髓芯活检等综合检查。
Ⅱ期:股骨头斑片状密度不均、硬化与囊区形成,X片与CT没有塌陷表现,磁共振与骨扫描阳性,髋臼无变化。
按病变范围可区分为:A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B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30%C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30%临床表现:髋关节疼痛,可伴膝关节、腹股沟、大腿内侧、腰骶部及臀部后、外侧疼痛,行走活动受限,呈痛性跛行;足跟叩击实验(+),“4”字试验(+),托马斯征(+);X片没有塌陷表现,CT有囊性区和骨硬化区;MRI可见股骨头有局限性不规则、不均匀低密度区,股骨头外正常.周围有关节积液。
Ⅲ期:股骨头连续性断裂,在侧位片或断层片上,可能见到头顶端有塌陷或变扁。
死骨局限于相应受压部位,死骨可有断裂和嵌压。
出现新月征,死骨呈圆锥状下陷。
临床表现:持续性、进行性髋关节疼痛症状,可伴有腰骶部、大腿及膝关节疼痛,患肢缩短,跛行,髋关节外展、屈曲受限:“4”字试验阳性(+).下肢短缩实验(A11is征)(+),托马斯征(+),患肢短缩≤2cm;X片表现为股骨头偏平,塌陷≤0.5cm,可见软骨区半月形透亮区即“新月征”,但无关节间隙变窄;CT有囊性区和骨硬化区;MRI可见股骨头有大片不规则、不均匀低信号区、股骨头变扁、坍塌,能够发现关节积液。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1、Ficat和Arlet法分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2、Steinberg分期-即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0期平片、骨扫描与磁共振正常I期平片正常,骨扫描或/和磁共振出现异常A-轻度股骨头病变范围<15%B-中度 15-30%C-重度: >30%II期股骨头出现透光和硬化改变A 轻度: <15%B 中度: 15-30%C 重度: >30%III期软骨下塌陷(新月征),股骨头没有变扁A 轻度: <关节面长度15%B 中度: 关节面长度15-30%C 重度: >关节面长度30%IV期股骨头变扁A 轻度: <15% 关节面或塌陷 <2-mmB 中度: 15-30% 关节面或塌陷 2- 4-mmC 重度: >30% 关节面或塌陷 >4-mmV期关节狭窄或髋臼病变A 轻度B 中度C 重度VI期严重退行性改变或用表:Steinberg分期(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3、股骨头骨坏死的ARCO分期:国际骨循环研究会(theassociationresearchcircu-lationosseuse,ARCO)成立于1989年。
委员会主席为GardeniersJWM,成员为欧美日本等国专门从事骨坏死研究的专家。
1990年,在意大利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对股骨头骨坏死的分期与术语提出建议〔1〕。
1992年进行了修订〔2〕。
1989年讨论的分期为0至Ⅵ期,见附表〔1〕。
1992年发表时分为0~Ⅳ期〔2〕。
0期:骨活检结果与缺血性坏死一致,但其它所有检查均正常。
I期:骨扫描阳性或MRI阳性或两者均呈阳性,依赖股骨头累及的位置,病变再分为内侧、中央及外侧。
IA:股骨头受累<15%IB:股骨头受累~30%IC:股骨头受累>30%Ⅱ期:X线片异常(股骨头斑点状表现,骨硬化,囊肿形成及骨质稀疏),在X线片及CT片上无股骨头塌陷,骨扫描及MRI呈阳性,髋臼无改变,依赖股骨头受累的位置,病变细分为内侧、中央及外侧。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症状表现股骨头坏死也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区缺血、细胞坏死,进而出现骨结构和力学功能改变,在负重区出现软骨下骨折、股骨头塌陷,最终导致严重的关节炎,引起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病痛使股骨头坏死患者饱受折磨,如果能对股骨头坏死的病情有所了解与掌握,就为日常治疗与护理提供了很大的便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患者受控于疾病的痛苦,那么股骨头坏死的分期症状表现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症状表现:Ⅰ期股骨头坏死的症状Ⅰ期(前放射线期)此期约有50%的患者可出现轻微髋痛,负重时加重。
查体表现为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内旋活动受限最早出现,强力内旋时髋关节疼痛加重。
X线显示:可为阴性,也可见散在性骨质疏松或骨小梁界限模糊。
Ⅱ期(坏死形成,头变扁前期)临床症状明显,且较I期加重。
X光片显示:股骨头广泛骨质疏松,散在性硬化或囊性变,骨小梁紊乱、中断,部分坏死区,关节间隙正常。
Ⅲ期(移行期)临床症状继续加重。
X光片显示股骨头轻度变扁,塌陷在2mm 以内,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Ⅳ期(塌陷期)临床症状较重。
下肢功能明显受限,疼痛多缓解或消失,患肢肌肉萎缩。
X光片显示股骨头外轮廓和骨小梁紊乱、中断,有半月征,塌陷大于2mm,有死骨形成,头变扁,关节间隙变窄。
Ⅴ期(骨关节炎期)临床症状类似骨性关节炎表现,疼痛明显,关节活动范围严重受限。
X光片显示股骨头塌陷,边缘增生,关节间隙融合或消失,髋关节半脱位。
正确的诊断和分期,对决定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Ⅱ期股骨头坏死的症状一、a型:Ⅱ期股骨头坏死到达a型时,下肢疲劳无力、畏寒畏冷的症状逐渐不明显,主要症状仍是髋关节疼痛,持续性疼痛,站立时会感觉到髋关节疼痛。
二、b型:Ⅱ期股骨头坏死b型症状上主要是髋关节疼痛,主要为持续性疼痛,严重的患者需要拐杖的辅助才可以行走。
部分患者仍会出现下肢畏寒、四肢无力的症状二期股骨头坏死的不同症状。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MR(磁共振)是诊断超早期(前症状期-0期和Ⅰ期)和早期(塌陷前期-Ⅱ期)的唯一手段,并可根据坏死区大小和位置作出正确诊断。
但是对于中期(区分Ⅱ期和Ⅲ期),最重要的软骨下骨折或新月征需结合X线片、CT和MR作出诊断。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正确诊断和分期是选择个体化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学者采用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分期和Ficat 4期分法。
现将分期的具体内容告诉病友,如有疑问,可通过我的好大夫网站进行交流。
一、骨坏死的ARCO国际分期(1992年)0期:骨活检结果与缺血坏死一致,但其他所有检查均正常。
Ⅰ期:骨扫描阳性或MR阳性或两者均呈阳性,依赖股骨头累及的部位,病变再分为内侧、中央及外侧。
ⅠA:股骨头受累<15%;ⅠB:股骨头受累15~30%;ⅠC:股骨头受累>30%Ⅱ期:X线片异常(股骨头斑点状表现,骨硬化,囊肿形成及骨质疏松),在X线片及CT 片上无股骨ⅡA:股骨头受累<15%;ⅡB:股骨头受累15~30%;ⅡC:股骨头受累>30%Ⅲ期:新月征,依股骨头受累位置,病变可细分为内侧,中央及外侧。
ⅢA:新月征<15%;或股骨头塌陷>2mm;ⅢB:新月征15~30%或股骨头塌陷2~4mm;ⅢC:新月征>30%或股骨头塌陷>4mm。
Ⅳ期:X线片显示股骨头关节面变扁,关节间隙狭窄,髋臼出现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
二、Ficat和Arlet分期(型)Ficat和Arlet(1980)根据缺血坏死时骨与关节软骨病变在X线上的征象并与功能检查结合起来,提出如下这种分型对某些有症状无X线征象者可达到早期诊断目的。
I期:髋痛僵硬,活动受限,而X线没有特殊征象,或有骨小梁轻度不匀,或斑点状稀疏区,骺线或关节间隙均无变化,也可把此期称为:0~l期,此期适于作血流动力学,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或髓芯活检等综合检查。
Ⅱ期:整个股骨头外形及关节间隙正常,根据骨质变化又分为三型。
ⅡA型(疏松型):负重区有弥漫性骨质疏松;ⅡB型(硬化型):在股骨头圆韧带区有囊性变,周围清晰,而头呈均一致性硬化改变,有时呈多少不定的斑点状硬化。
股骨头坏死国际分期(骨循环学会A R C O分期)0 期活检结果符合坏死,其余检查正常Ⅰ期骨扫描或/和磁共振阳性ⅠA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ⅠB 股骨头病变范围15-30%ⅠC 股骨头病变范围>30%Ⅱ期股骨头斑片状密度不均、硬化与囊肿形成,平片与CT没有塌陷表现,磁共振与骨扫描阳性,髋臼无变化ⅡA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ⅡB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30%ⅡC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30%Ⅲ期正侧位照片上出现新月征ⅢA 新月征长度<15% 关节面或塌陷小于or <2-mmⅢB 新月征长度-占关节面长度15-30% 或塌陷2-4mmⅢC 新月征长度>30%关节面长度或塌陷>4-mmⅣ期关节面塌陷变扁、关节间隙狭窄、髋臼出现坏死变化、囊性变、囊肿和骨刺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型Steibery分类法于1992年被美国骨科医师协会髋关节分会所接受,具体分期如下:0期:X线片正常,骨扫描和M R I表现正常或非诊断性Ⅰ期:X线片正常,但骨扫描和M R I表现异常A—轻度(小于15%的股骨头受累)B—中度(15%-30%的股骨头受累)C—重度(大于30%的股骨头受累)Ⅱ期:股骨头透亮或硬化改变A—轻度(小于15%的股骨头受累)B—中度(15%-30%的股骨头受累)C—重度(大于30%的股骨头受累)Ⅲ期:软骨下骨塌陷(新月征)但无股骨头改变A—轻度(小于15%的关节面,下陷小于2m m)B—中度(15%-30%的关节面受累)C—重度(大于30%的关节面受累)Ⅳ期:股骨头变形下陷A—轻度(小于15%的关节面受累,下陷小于2m m)B—中度(15%-30%的关节面受累,下陷2—4m mC—重度(大于30%的关节面受累,下陷大于4m m)Ⅴ期:关节面间隙狭窄或和髋臼改变A—轻度(平均股骨头受累严重程度与Ⅳ期)B—中度(确定的相似,并估计有)C—重度(髋臼受累)Ⅵ期:退行性关节炎改变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疾病,明确骨坏死大小对决定治疗方法及预后十分重要。
一Ficat 分期股骨头坏死各种分期一 Ficat 分期 0期 I期 IIa期(过度期)III期 IV期无疼痛,平片正常,骨扫描与磁共振出现异常有疼痛,平片正常,骨扫描与磁共振出现异常有疼痛,平片见到囊性变或/和硬化,骨扫描与磁共振出现异常,没有出现软骨下骨折有疼痛,平片见到股骨头塌陷,骨扫描与磁共振出现异常,见到新月征〔软骨下塌陷〕或/和软骨下骨台阶样塌陷有疼痛,平片见到髋臼病变,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和骨关节炎,骨扫描与磁共振出现异常二 Steinberg分期即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0期 I期 II期 III期 IV期 V期平片、骨扫描与磁共振正常平片正常,骨扫描或/和磁共振出现异常 A-轻度股骨头病变范围30%股骨头出现透光和硬化改变 A 轻度: 30%软骨下塌陷〔新月征〕,股骨头没有变扁 A 轻度: 关节面长度30% 股骨头变扁A 轻度: 30% 关节面或塌陷 >4-mm 关节狭窄或髋臼病变VI期A 轻度B 中度C 重度严重退行性改变三股骨头坏死国际分期〔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0 期 1 期2 期3 期4 期活检结果符合坏死,其余检查正常骨扫描或/和磁共振阳性A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 30%股骨头斑片状密度不均、硬化与囊肿形成,平片与CT没有塌陷表现,磁共振与骨扫描阳性,髋臼无变化A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 30% 正侧位照片上出现新月征A 新月征长度30%关节面长度或塌陷>4-mm 关节面塌陷变扁、关节间隙狭窄、髋臼出现坏死变化、囊性变、囊肿和骨刺小儿股骨头坏死分期临床根据X线检查特征分为Catteral四期股坏死的分期有利于确定病情的轻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治疗所需的时间。
Ⅰ期:身体病症不明显,劳累后出现的局部不适;在X线片,CT上改变不明显或有点滴密度改变,核磁共振和肯同位素扫描可以发现。
Ⅱ期:劳累后出现髋不适或疼痛,休息能好转。
Ⅲ期:疼痛较重,静止时时有疼痛;X线片、CT片上可有骨小梁断裂和骨皮质不连续,或密度不均等改变,此时股骨头已经裂解,但外形改变不大。
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股骨头坏死曾被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对任何年龄段、任何病理分期的患者,规范的诊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一、概述(一)定义:股骨头坏死是股骨头静脉淤滞、动脉血供受损或中断使骨细胞及骨髓成分部分死亡及发生随后的修复,继而引起骨组织坏死,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及塌陷,引起髓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疾病。
(二)流行病学:我国股骨头坏死的患病率为平原农民IL76/万,城市居民9.57/万,工人7.92/万,山区农民6.29/万,沿海渔民5.531万。
(三)病因及高危人群:股骨头坏死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股骨头颈骨折、虢臼骨折、能关节脱位、髓部严重扭伤或挫伤(无骨折,有关节内血肿);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在我国的主要病因为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应用、长期饮酒过量、减压病、血红蛋白病(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血红蛋白C病、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特质等)、自身免疫病和特发性等。
吸烟、肥胖等增加了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被认为与股骨头坏死相关。
二、诊断标准参照成人股骨头坏死专家共识及国际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制定。
(一)临床特点:多以髓部、臀部或腹股沟区的疼痛为主,偶尔伴有膝关节疼痛,靛关节内旋活动受限。
常有髓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应用史、酗酒史及潜水员等职业史。
(二)MRI影像:MR检查对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表现为Tlwl 局限性软骨下线样低信号或T2WI“双线征”。
(三)X线影像:正位和蛙式位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X线基本体位,通常表现为硬化、囊变及“新月征”等。
(四)CT扫描征象:通常出现骨硬化带包绕坏死骨、修复骨,或表现为软骨下骨断裂。
(五)放射性核素检查:股骨头急性期骨扫描可见冷区;坏死修复期表现为热区中有冷区,即“面包圈样”改变。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或许可能提高放射性核素检查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