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912.14 KB
- 文档页数:19
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摘要:目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探究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应用价值。
方法:入选病例调查后,总样本数为62,入院时间起于2021年9月,止于2023年4月,而后划分组别,具体包括:对照组、实验组,指导原则为:电脑随机法,两个组别抽取患者检查后被确诊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在治疗阶段,常规护理为对照组提供,早期康复护理为实验组提供,统计两种护理模式干预后的最终疗效。
结果:(1)残余尿量对比,实验组VS对照组,表现低,P<0.05;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中,实验组居更高水平,P<0.05;(2)关于尿路感染发生率,研究患者常规护理数据为25.81%,早期康复护理数据为6.45%,对比结果得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治疗阶段,在患者膀胱功能较好改善,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方面,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有确切效果,推广性高。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尿路感染;膀胱功能脊髓损伤并发症中,神经源性膀胱比较多见,对于此类患者而言,面临的疾病症状包括:尿液控制失调,尿频、尿急、尿失禁,持续进展阶段,会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困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基于此,本项研究工作中将重点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内容,主要探究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疗效,详情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础资料参考对象抽取后,均符合本研究入组条件,即: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在抽取时间方面,跨越了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而后分组,指导依据为:电脑随机法,组别包括:对照组、实验组,两个组别抽取患者统计后,共62例,详细资料如下。
对照组:纳入样本数统计后,共31例,年龄调查后,73岁为上限,24岁为下限,平均年龄计算后为(48.57±2.09)岁,性别方面,女患人数/男患人数为14例:17例;实验组:纳入样本数统计后,共31例,年龄调查后,70岁为上限,26岁为下限,平均年龄计算后为(48.09±2.01)岁,性别方面,女患人数/男患人数为15例:16例。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训练定义与目的1、定义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惯训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及盆底肌训练;2、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应范围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禁忌症1.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2.膀胱或尿路感染;3.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4.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2O;③膀胱-输尿管反流;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尿路感染持续存在;5.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输尿管-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操作准备1.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2.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3.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划;4.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操作流程核对有效遗嘱→评估、解释→确定训练方法→告知患者取得配合→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实施训练→安置病人→观察及记录操作要点1.排尿习惯训练⑴详细记录患者3d的排尿的情况,以确定患者的排尿模式⑵根据患者排尿模式和日常习惯,确立排尿的间隔时间表;⑶排尿时间不少于2h,在预订时间协助并提示患者排尿;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诱导排尿①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能离床的患者,协助患到洗手间,坐在坐厕上,打开水龙头让患者听流水声;对需卧床的患者,放置便器,用热毛巾外敷膀胱区或用温水冲洗会阴,边冲洗边按摩患者膀胱膨隆处;②开塞露塞肛诱导排尿:采用开塞露塞肛,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而导致排尿;2.排尿意识训练意念训练适合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次放尿前5min,患者卧于床上,指导其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宽敞环境的卫生间,听到哗哗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由陪同人员缓缓放尿;想象过程中,强调患者运用全部感觉;开始时可由护士指导,当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后由患者自己训练,护士督导,询问情况;3.反射性排尿训练导尿前30min,通过寻找扳机点,如以手腕的力量,指腹轻轻叩击耻骨上区/大腿上1/3内侧,每分钟50~100次,每次叩击2~3min;或牵拉阴毛,挤压阴蒂、阴茎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4.代偿性排尿训练⑴Crede按压法:用拳头脐下3cm深按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动作缓慢柔和,同时嘱患者增加腹压帮助尿排出;⑵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尿液排出;5.盆底肌训练⑴确定患者尿失禁类型及配合程度;⑵告知患者及家属盆底肌训练目的及方法,指导患者配合;⑶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维持5~10s,重复做10~20次,每日3组;⑷在指导患者呼吸训练时,嘱患者吸气时可收缩肛门,维持5~10s,呼气时放松;指导患者在桥式运动下做收缩肛门的动作;⑸患者坐在椅子上,由后向前缓慢地把肛门、阴道、尿道等盆底肌收缩上提,感觉想阻止肛门排气,从1数到10,然后缓慢放松;⑹患者可以坐在马桶上,两腿分开,开始排尿,中途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使尿流中断,如此反复排尿、止尿,重复多次,使盆底肌得到锻炼;神经源性膀胱训练技术评分标准。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其功能障碍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手段的实际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段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都为48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手段,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膀胱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组相比较对照组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功能障碍实施康复护理手段,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指标,有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神经源性膀胱;措施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指的是排尿功能神经受到损伤,导致出现尿道功能障碍和膀胱障碍,丧失或减弱排尿行为控制能力。
神经源性膀胱的疾病类型主要分为: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神经源性逼尿肌活动低下、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神经源性括约肌功能不全始终类型。
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为尿路结石、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等,不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引发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疾病,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基于此,本文选择96例在我院实施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下面是详细的资料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段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都为48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9例,女性为19例;患者年龄在25-65岁,平均为(44.78±8.16)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年龄在26-67岁,平均为(45.52±8.75)岁。
对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并排除了先天性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摘要目的:研究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方法和要点。
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对患者实施留置导尿管、间歇性导尿、制定合理的饮水计划等基础护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训练,包括膀胱训练及心理干预等措施,对患者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面护理。
结果:20例患者,6例患者能够自行清洁导尿,8例患者已恢复自主排尿,4例患者能够在家人或护工帮助下自行清洁导尿。
结论:应用留置尿管、间歇性导尿及膀胱训练法进行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膀胱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置留导尿管;饮水计划;膀胱训练1 临床资料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
年龄最大50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9.3岁。
外力(交通事故、重物砸伤等)引起的脊髓损伤19例,脊膜瘤术后损伤1例。
3例为颈髓损伤,10例为腰髓损伤,7例为胸髓损伤。
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5~6周后,转入我科进行康复护理,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瘫痪或者四肢瘫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经过CT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
其中12例病患表现为尿潴留,7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路感染,1人表现为尿失禁。
2 基础护理措施2.1 留置尿管脊髓损伤导致的截瘫患者首先进入脊髓休克期,这一时期一般持续3~4周,患者膀胱失去收缩能力,尿道括约肌张力下降导致排尿阻力变大。
此阶段采用常规的开放导尿管并定时放尿,主要是训练膀胱反射性收缩的功能,防止膀胱萎缩现象的出现。
术后留置尿管于次日夹闭,对于术后输液者2h放尿一次,不输液者4h放尿一次。
另外,每周需要对膀胱进行2次冲洗,1至2周更换导尿管一次,以加强对导尿管的护理。
拔除导尿管前需要排光膀胱内尿液,拔除后给予膀胱和尿道3h至4h的休息时间,一方面让患者锻炼自主排尿,一方面促进尿道粘膜的修复。
临床实践表明,留置尿管易引起患者尿路感染,所以操作时应严格而执行无菌导尿术,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选择以管径和硬度为依据,硬度应适中,内径在1.5~2mm范围内,以减少导尿管对尿道造成的机械损伤和刺激。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措施简介神经源性膀胱是指因神经损伤或疾病导致的膀胱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
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综合的护理措施对于康复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的相关措施。
护理措施病情评估在制定康复护理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这一步骤非常关键,可以帮助护士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为后续的护理工作制定合理的计划。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疾病史:了解患者的疾病起因、发展过程以及用药状况。
•症状与体征: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尿失禁、尿频、尿急等。
•膀胱功能评估:通过尿流率、膀胱压力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膀胱功能。
•副伤害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膀胱感染、尿液潴留等副伤害。
以上评估结果将为制定康复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腹肌锻炼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膀胱功能障碍,尿液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和扩张。
腹肌锻炼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腹部肌肉力量,提高膀胱的排尿能力。
具体锻炼方法如下:1.仰卧位抬腿:患者仰卧,双腿伸直,然后抬起至大约45度的角度,保持5秒钟,然后再缓慢放下。
每组重复10次,每天进行3次。
2.坐姿踏步:患者坐在椅子上,双脚轮流向前踏步,模拟行走动作。
每组轮流踏步20次,每天进行3次。
3.跪姿伸展:患者跪在地上,双腿保持伸直,然后向前伸展双臂,尽量向前躺倒,并保持5秒钟。
每组重复10次,每天进行3次。
腹肌锻炼可以通过增强腹肌力量,提高腹压,促进尿液排泄,从而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
持续尿流训练持续尿流训练可用于训练患者控制尿液的排泄,减少尿频和尿急的症状。
这种训练方法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具体步骤如下:1.设定排尿时间表:根据患者的排尿频率和排尿时刻,制定一个排尿时间表,如每2小时排尿一次。
2.延长排尿时间间隔:在排尿时间表的基础上,逐渐延长排尿时间间隔,如每次延长15分钟。
3.控制排尿时长:当延长到一定程度后,教导患者在排尿时适当控制尿液的流出,延长排尿的过程。